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孕期贫血是否会改变妊娠结局及增加婴幼儿贫血的概率并且阻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孕妇孕期贫血情况及新生儿出生结局资料,追踪记录婴幼儿6、12月龄和24月龄时的身长、体重,计算Z评分,并对其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和评价,依此探讨孕期贫血对新生儿出生结局和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 孕期总体贫血患病率为18.9%,阴道分娩率为57.7%,早产儿发生率为5.5%,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4.2%和9.2%,婴幼儿贫血率6月龄时最高为8.2%,随月龄增加贫血率逐渐降低,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良好,消瘦、生长迟缓、低体重及超重发生率均低于1%。孕期贫血组与不贫血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孕龄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24月龄,婴幼儿贫血情况及生长发育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贫血对新生儿出生结局以及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妊娠晚期贫血对妊娠结局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孕妇妊娠晚期贫血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等妊娠结局及脐血清铁的关系.方法 以2006年6月~2007年2月在某院参加孕期保健的526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孕妇孕前、孕期保健和妊娠结局资料.结果 孕妇妊娠晚期贫血患病率为42.95%,其中轻度贫血患病率为22.25%,中度贫血患病率为19.60%,重度贫血患病率为1.10%.中/重度贫血组的新生儿出生身长、出生体重和孕龄均小于非贫血组.孕妇妊娠晚期血红蛋白含量与新生儿出生身长、出生体重和孕龄呈线性相关.孕妇妊娠晚期血红蛋白含量与脐血清铁含量无线性相关关系(r=-0.012,P>0.05).结论 孕妇妊娠晚期贫血对妊娠结局存在负面影响,脐血清铁水平可能与妊娠晚期孕妇贫血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孕中后期维生素D缺乏对婴儿体格生长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某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孕中后期维生素D缺乏妊娠妇女所分娩的90例婴儿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孕中后期维生素D水平正常妊娠妇女所分娩的60例婴儿为对照组。所有婴儿分别于出生、6月龄、12月龄时对其身长、头围、体质量、骨超声波传导速度(SOS)等指标进行检查,同时通过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评价2组婴儿6月龄、12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情况。结果 2组婴儿6月龄及12月龄时身长、头围、体质量均高于出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婴儿相同时间点身长、头围、体质量、S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婴儿6月龄及12月龄时发育商数(DQ)、智力指数(M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婴儿12月龄时的DQ落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孕中后期维生素D缺乏对婴儿体格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但会影响其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孕中后期维生素D缺乏对婴儿体格生长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某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孕中后期维生素D缺乏妊娠妇女所分娩的90例婴儿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孕中后期维生素D水平正常妊娠妇女所分娩的60例婴儿为对照组。所有婴儿分别于出生、6月龄、12月龄时对其身长、头围、体质量、骨超声波传导速度(SOS)等指标进行检查,同时通过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评价2组婴儿6月龄、12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情况。结果 2组婴儿6月龄及12月龄时身长、头围、体质量均高于出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婴儿相同时间点身长、头围、体质量、S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婴儿6月龄及12月龄时发育商数(DQ)、智力指数(M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婴儿12月龄时的DQ落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孕中后期维生素D缺乏对婴儿体格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但会影响其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孕期轻度缺铁性贫血对双胎妊娠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6~2017年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孕早期轻度贫血(90 g/L≤血红蛋白110 g/L)与非贫血(血红蛋白≥110 g/L)孕妇的母儿结局。结果共纳入704例双胎孕妇,其中203例(28.8%)早孕期出现轻度贫血。早孕期轻度贫血双胎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15/203,7.4%)低于非贫血组(68/501,13.6%)(P0.05);两组其他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情况和围产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孕期轻度缺铁性贫血的双胎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下降,同时并未增加围产儿不良结局风险。因此,双胎妊娠早孕期轻度缺铁性贫血可能为妊娠期糖尿病的保护因素,无须对所有双胎孕妇尤其是非贫血孕妇进行常规补充铁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缺铁性贫血预防性干预时机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定期产前检查的86例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中期干预组(于妊娠20周末补充铁剂)和晚期干预组(于妊娠28周末补充铁剂)各43例,比较两组孕产妇不同妊娠期血红蛋白(Hb)及血清铁蛋白(SF)表达水平、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发生、母婴结局等,并随访评估婴儿6个月体格及智力发育现状。结果中期干预组妊娠28周末、36周末、临产前的Hb及SF水平均高于晚期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介于2.505~11.579之间,P<0.05);中期干预组28周末贫血发生率低于晚期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1,P<0.05),36周末及临产前两组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干预组婴儿6个月身长、智力测验评分均高于晚期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79、6.159,P<0.05)。结论妊娠中期及时补充铁剂更有助于降低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发生风险,促进婴儿体格及智力发育,但对妊娠结局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健康孕妇孕期贫血的严重程度、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并比较补铁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和分娩的3109例健康孕妇的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 测定纳入孕妇孕早、中、晚期血红蛋白计数、比较补铁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 在未干预的情况下,健康孕妇孕晚期贫血发生率为34.97%(905/2588),其中以轻度贫血为主,妊娠晚期中度贫血的比例显著增大.在影响健康孕妇孕期贫血的因素中,职业因素是贫血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农民、职员、服务业、工人等是贫血的高危人群.中、重度贫血孕妇发生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期感染、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显著高于不贫血和轻度贫血的孕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孕妇孕期贫血会对母儿产生不良影响,应对孕妇进行营养指导,对妊娠期贫血及时防治.孕期营养指导及补铁治疗可有效减少孕妇孕期贫血的发生,使妊娠结局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测定在妊娠妇女缺铁性贫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孕妇均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分别予以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检验,对比检验结果。结果 随着孕期的增加,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含量缺乏人数逐渐递增,不同孕周孕妇中血清铁蛋白缺乏发生率(χ2=11.2025,P=0.0000<0.05);不同孕周孕妇中血红蛋白缺乏发生率(χ2=14.2658,P=0.0000<0.05);孕早、中期,孕早、晚期,孕中、晚期血清铁蛋白水平(P<0.05);孕早、中期,孕早、晚期血清铁蛋白水平(P<0.05),孕中、晚期血清铁蛋白水平(P>0.05);孕中期血清铁蛋白缺乏孕妇孕中期发生贫血高于正常组(χ2=14.2013,P=0.0000<0.05);孕中期血清铁蛋白缺乏孕妇孕晚期发生贫血高于正常组(χ2=13.5245,P=0.0000<0.05)。结论 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检验与...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贫血与早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妊娠期贫血及严重程度与早产的关系. 方法 对江苏和浙江省4个县市1995~2000年102 489名孕产妇孕期各个阶段贫血与非贫血及不同贫血程度早产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控制年龄、文化程度、孕次、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估计孕期各阶段贫血严重程度与早产的关联程度. 结果 孕早期贫血组早产发生率高于孕早期非贫血组,孕晚期贫血组早产发生率低于孕晚期非贫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中期贫血组与孕中期非贫血组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孕早期随着贫血程度的增加,早产的风险逐渐升高,重度贫血孕妇早产风险是非贫血孕妇的5.4倍;孕中期非贫血组、轻度贫血组和中度贫血组早产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重度贫血组早产发生率最高,与非贫血孕妇相比早产风险增加60%;孕晚期轻度贫血组早产发生率最低,重度贫血组早产发生率最高,与非贫血孕妇相比早产风险增加30%. 结论 孕早期轻度以上贫血,孕中、晚期重度贫血与早产风险增加有关;预防孕期贫血应从孕早期开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早产的临床特点及早产儿结局。 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烟台毓璜顶医院和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早产(孕龄为28~36+6孕周)均活产分娩的116例孕妇及其分娩的232例早产儿(均纳入双胎组),以及单胎妊娠早产均活产分娩的441例孕妇及其分娩的441例早产儿(均纳入单胎组)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学比较两组孕妇临床特点及其分娩早产儿的临床结局差异,以及两组不同孕龄分娩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及出生体重Z评分值差异。 结果①两组孕妇的年龄、身高、入院体重、孕前与分娩时人体质量指数(BMI)、分娩孕龄及早产原因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胎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产前地塞米松(DEX)使用率(包括≤1个疗程DEX)及剖宫产率,均高于单胎组,入院孕龄小于单胎组,住院保胎时间长于单胎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双胎组孕妇分娩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及出生体重Z评分值较单胎组低,呼吸机使用时间较单胎组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炎、败血症、低血糖和贫血的发生率均较单胎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分娩早产儿的1 min与5 min Apgar评分、呼吸机使用率、低血钙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生后7 d内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双胎组孕龄为35~35+6孕周和36~36+6孕周孕妇分娩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和出生体重Z评分值,均较同孕龄单胎组早产儿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各孕龄阶段,两组孕妇分娩早产儿的出生体重和出生体重Z评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胎妊娠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可对早产儿造成严重危害,应重视对双胎妊娠孕妇发生早产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成都市孕妇贫血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孕妇贫血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纵向研究方法,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548名孕6~12周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基本信息、孕产次及产后出血等资料,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孕妇各孕期血红蛋白含量,按照WHO孕妇贫血诊断标准(2011)诊断孕妇贫血,分析各孕期孕妇贫血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孕妇贫血对产后出血的影响。结果孕妇总贫血率为31.9%,孕早、中、晚期贫血率分别为5.5%、22.8%和18.2%,孕中、晚期贫血率显著高于孕早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中、晚期均以轻度贫血为主(分别93.3%、78.4%和70.0%),无重度贫血。在控制妊娠年龄、分娩方式等混杂因素后,与非贫血孕妇组比较,孕晚期贫血孕妇组产后出血发生风险是非贫血孕妇组的6.47倍(95%CI 1.23~34.23),孕早、中期贫血对产后出血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成都市孕妇孕中晚期贫血问题亟待改善,孕晚期贫血可能是产后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深圳市孕妇妊娠不同阶段增重速率并探讨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于2013年4—7月招募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产检的孕12周以内单胎健康孕妇(怀孕年龄20~35岁)为研究对象,前瞻性追踪调查孕期膳食摄入情况、生活行为方式、妊娠合并症以及新生儿出生结局,测量孕妇不同阶段体重和新生儿出生体格,获得421份有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孕早期平均增重速率(0.05±0.15)kg/w,低于孕中期[(0.56±0.17)kg/w]和孕晚期[(0.54±0.22)kg/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中、晚期增重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中期增重速率与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头围呈正相关(β_(体重)=0.31,P=0.002;β_(身长)=0.82,P=0.007;β_(头围)=0.72,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中期增重速率与剖宫产率呈正相关(OR=3.59,95%CI 1.08~11.90);孕晚期增重速率与羊水异常发生率呈正相关(OR=13.04,95%CI 1.70~100.10),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呈负相关(OR=0.001,95%CI 0~0.01)。结论 2013年深圳市孕妇孕期增重不合理现象较普遍;孕中期增重速率与新生儿出生体格呈正相关;孕中晚期增重过快或过缓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产妇孕期BMI变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在该院产科分娩的246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入选初产妇妊娠结局,将剖宫产、产后出血、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巨大儿、低体质量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胎膜早破等情况作为不良妊娠结局。记录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不良妊娠结局初产妇与正常妊娠初产妇身高、体质量等指标,计算各个时期BMI,比较不良妊娠结局初产妇与正常妊娠初产妇孕期BMI水平变化的差异。结果246例初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80例,占32.52%,其不良结局主要以剖宫产、产后出血、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巨大儿、低体质量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胎膜早破为主。两组初产妇年龄、孕周、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组初产妇孕早期BMI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组初产妇孕期BMI水平变化幅度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不良妊娠结局作为因变量,将孕期BMI水平作为自变量,进行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检验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0.986+0.057X,结果显示,孕期BMI水平变化可能是影响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孕期BMI水平幅度变化过高易引发剖宫产、产后出血、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巨大儿、低体质量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临床应指导初产妇合理调节孕期BMI水平,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王婧婧  王文燕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707-5708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49例妊娠妇女分别在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妊娠和临产期进行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二聚体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至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P<0.01);凝血酶原时间(PT)在孕早期、孕中期至孕晚期进行性缩短(P<0.05),孕晚期至临产期无显著差异(P>0.05);凝血活酶时间(TT)在妊娠早期至临产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孕早期至孕中期明显缩短(P<0.01),孕中期至孕晚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孕晚期至临产期显著缩短(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在孕早期至孕中期显著升高(P<0.01),孕中期至孕晚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晚期至临产期急剧升高(P<0.01)。结论:联合动态监测妊娠期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对于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妊娠晚期妇女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现状,分析影响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开展孕期保健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在合肥市某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孕妇1 309名,其中贫血组504名,非贫血组805名。利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获取孕妇孕期详细的保健记录并追踪新生儿出生结局资料。结果:贫血组轻度贫血307例(23.5%),中重度贫血197例(1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为农民、产次>1次、妊娠早期有早孕反应者贫血患病比例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孕前体重低于非贫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蔬菜、肉类为贫血的保护因素,早孕反应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孕反应可能会增加孕期贫血患病的风险,属于贫血的危险因素;蔬菜、肉类为贫血的保护因素。应加强孕妇孕期贫血的筛查与管理,减少孕期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孕期体质指数(BMI)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通过孕妇每次产检进行问卷跟踪调查,收集孕产妇的一般人口信息、孕产史、孕期体重(孕早、中、晚三个时期)、血糖值、血压值及分娩期情况,共622份,有效问卷553份,按GDM诊断标准分为正常组(193份)和GDM组(360份),比较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BMI及胎儿的影响. 结果 两组年龄、分娩次数和孕前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M组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BMI分别为(22.97±2.29) kg/cm^2、(26.27 ±2.63) kg/cm^2、(28.99 ±3.12) kg/cm^2,均高于正常组;两组剖宫产率和婴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妊娠糖尿病对孕期体重有影响,但未发现对妊娠结局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基于网络平台的孕期营养指导对产妇铁摄入及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建档检查的23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孕期营养指导,观察组采用基于网络平台的孕期营养指导。比较两组孕妇孕中期、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贫血发生率以及孕24周血清铁离子、铁蛋白水平,比较两组孕中期、孕晚期胎儿的头围、双顶径、股骨长度增长情况以及新生儿身高、体质量及生后1 min Apgar评分。结果 两组孕妇入组时年龄、孕周及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妇孕中期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晚期观察组孕妇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贫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妇孕24周的血清铁离子、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中期的胎儿头围、双顶径及股骨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孕晚期观察组胎儿头围、双顶径及股骨长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质量及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网络平台的孕期营养指导效果满意,有利于改善产妇铁摄入情况,减少贫血的发生,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87例前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孕期采用B超动态监测子宫瘢痕厚度变化、术中所见情况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影响瘢痕变化和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于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建档,愿意参与研究并完整随访至足月分娩的287例瘢痕子宫再孕、择期剖宫产孕产妇纳入研究。依据孕37~38周瘢痕分类及术中所见情况,分析再孕距离前次剖宫产时间、年龄、妊娠次数、胎盘位置、孕早期瘢痕厚度(孕11~12+6周)、羊水指数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等对孕晚期瘢痕分类、瘢痕变化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子宫瘢痕厚度在孕中、晚期分别以平均每月0. 64 mm、0. 40 mm的速度递减;观察孕妇距前次剖宫产年限、年龄、妊娠次数、新生儿体质量、羊水指数及胎盘位置对孕晚期子宫瘢痕分类的影响,仅距前次剖宫产不同间隔年限在孕28~30周及孕37~38周的瘢痕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孕晚期瘢痕分类与子宫不全破裂之间关系密切(P<0. 05)。结论①子宫瘢痕厚度变化主要受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的影响,剖宫产术后2~5年是子宫瘢痕肌层愈合最佳时期,也是再孕选择的最佳时期。②早孕期瘢痕厚度与孕晚期瘢痕分类、瘢痕变化率关系密切,孕早期瘢痕越厚,孕期瘢痕变化率越小,孕晚期分类越好。③孕晚期瘢痕分类与子宫不全破裂之间关系密切;与产后出血、胎盘异常之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水平(以下简称为"贫血3项指标")及其意义。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早、中、晚孕期孕妇,以及进行健康体检的育龄期非妊娠女性各13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早、中、晚孕期组及对照组,并对各组受试者进行贫血3项指标检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法,对4组受试者贫血3项指标检测结果分别进行总体及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早、中、晚孕期组孕妇贫血3项指标异常(叶酸/维生素B12/铁蛋白这3种物质之一缺乏)、贫血发生率及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进行总体及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不同孕期组贫血3项指标异常与正常孕妇分娩新生儿出生时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早孕期组与对照组受试者贫血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孕期组受试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铁蛋白水平分别为(8.8±2.4) nmol/L、(238.2±103.8) pmol/L及(41.5±10.3) μg/L,(6.3±1.2) nmol/L、(134.2±23.5) pmol/L及(15.7±6.8) μg/L,均分别低于早孕期组和对照组的(12.9±3.4) nmol/L、(353.7±122.9) pmol/L及(77.7±15.1) μg/L,(13.6±3.8) nmol/L、(376.9±128.7) pmol/L及(80.3±16.3) μg/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孕期组vs早孕期组:q=16.226、12.702、32.478,均为P<0.001;中孕期组vs对照组:q=18.997、15.254、34.810,均为P<0.001;晚孕期组vs早孕期组:q=26.120、24.140、55.625,均为P<0.001;晚孕期组vs对照组:q=28.891、26.691、57.957,均为P<0.001)。随着孕龄增加,孕妇贫血3项指标逐渐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晚孕期组孕妇贫血3项指标异常发生率、叶酸缺乏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以及贫血总发生率,均分别高于早、中孕期组;中孕期组上述指标发生率,均高于早孕期组,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晚孕期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肌缺血/损害、胎儿异常及妊娠并发症总发生率,均分别高于早、中孕期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期组与中孕期组上述妊娠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早、中、晚孕期组孕妇中,贫血3项指标异常者分娩新生儿的身长,均短于正常者分娩新生儿,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组孕妇中,血清铁蛋白水平低者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轻于正常者分娩新生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早孕期组孕妇中维生素B12缺乏者与正常者及晚孕期组孕妇中铁蛋白缺乏者与正常者分娩新生儿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情况下,贫血3项指标异常孕妇分娩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均小于正常者分娩新生儿,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随着孕妇孕龄增长,其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及铁蛋白水平降低,贫血及妊娠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各孕期孕妇贫血3项指标异常,均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左旋甲状腺素(L-T)治疗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孕妇妊娠结局及子代发育的影响. 方法 选取经甲状腺功能筛查诊断为SCH的孕妇365例为SCH组,正常孕妇3 034例作为对照组.SCH组按是否愿意接受治疗分SCH-治疗组和SCH-未治组,治疗组用L-T治疗,未治组不用药.比较各组孕期并发症、妊娠结局及子代出生、6月龄时体格发育情况. 结果 SCH-未治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6.6%)、妊娠期糖尿病(14.5%)、贫血(34%)的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依次为3.6%、8.8%、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CH-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妊娠天数无差别.SCH-未治组的早产率(10.4%)、新生儿窒息率(7.1%)、低出生体重率(5.8%)均高于对照组(依次为3.9%、1.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CH-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子代出生时体格参数(体重、身长、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月龄婴儿的体格参数,SCH-未治组的平均体重(8 234.4±1167.5)g低于对照组(8 385.1±955.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在SCH-治疗组与对照组、SCH-未治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CH是孕期常见病,可能会增加孕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亦可能相关,对子代的发育有一定影响.尽早使用L-T正规治疗,可改善SCH孕妇孕期并发症发病情况,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有利于子代的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