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与血脂四项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健康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105例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非围绝经期女性105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两组研究对象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睾酮(T)、孕酮(P)及雌二醇(E2)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分析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与血脂四项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LH、FS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PR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围绝经期女性LH、FSH水平与血清TC、TG、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血清HDL-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P、E2水平与血清TC、TG、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血清HDL-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PRL、T水平与血脂四项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及血脂四项均有明显变化,并且具有显著相关性,加强以上各项指标的检测,可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州市黄石街社区围绝经期女性肉类食品的摄入频率与血脂的相关性,为社区医务人员制定合理的慢性病营养管理策略,实现有效绝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围绝经期女性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对象各类食物摄入频率,进行体格测量,测血清脂质水平,分析肉类食物的摄入水平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对象608例,平均年龄(47.40±3.27)岁;多重线性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文化程度、婚姻、体质指数(BMI)及腰围(WC)后,摄入畜肉类≥4次/周者与<4次/周相比具有较高的血清三酰甘油(TG)(β=0.39,95%CI:0.06~0.72,P=0.021);摄入鱼和其他水产品≥4次/周者与<4次/周相比具有较低血清TG(β=-0.24,95%CI:-0.47^-0.01,P=0.038)。结论畜肉类摄入频率高、鱼和其他水产品摄入频率低是社区围绝经期女性血清TG水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6个社区40~55岁的350名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38份)。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和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组成,资料由SPSS17.0软件包处理。结果:338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已绝经者24.26%,月经紊乱者24.56%,月经正常者51.18%,有围绝经期症状者81.66%;改良Kupperman评分总体均分为(12.89±8.869)分,更年期症状改良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易激动68.34%、失眠67.75%、疲乏67.45%、关节痛60.65%、头痛57.99%。结论:更年期症状是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其发生率高低与年龄、文化程度及月经情况等因素有关。应加强更年期妇女保健,改善更年期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知识知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期间于北京市朝阳区将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00例围绝经期女性,进行骨密度测定和骨质疏松知识问卷调查,了解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知识知晓情况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193份,包括骨质疏松37例,非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女性焦虑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降低围绝经期女性焦虑发生率。方法 采用偶遇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2月在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350例围绝经期女性,采取统一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焦虑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350例围绝经期女性中发生焦虑21例,发生率为6.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类型、家庭年收入、睡眠状况及生活质量均是围绝经期女性焦虑的影响因素(均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焦虑与年龄、职业类型、家庭年收入、睡眠状况、生活质量均有相关性。围绝经期女性焦虑与睡眠状况、生活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0.591,R2=0.352,校正决定系数为0.261,回归模型F=3.933,P<0.001,说明围绝经期女性焦虑与睡眠状况、生活质量均具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围绝经期女性焦虑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复杂多样,但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直接决定围绝经期女性焦虑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因此在防范常规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纠正围绝经期女性睡眠状况、改善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度等方式可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对降低焦虑发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丽水地区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此制定针对性防治对策来更好地应对女性围绝经期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整群结合随机抽样法对丽水地区2017年6月-2019年6月1300例女性围绝经期者进行调查,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一般资料调查表对调查对象展开调查.调查期间先对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该院诊治的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评估疲乏状况,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获取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诊疗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学历、婚姻、月经、睡眠、照顾者、原发病、并发症、医疗保险、血红蛋白、血白蛋白、C-反应蛋白、透析次数、透析史,通过统计学分析判断以上各因素是否为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状况的PFS-R条目均分为(5.13±1.02)分,处于中度疲乏状态,其中无/轻度疲乏19例(14.6%)、中度疲乏86例(66.2%)、重度疲乏25例(1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1~60岁、有月经、睡眠时间<8 h/d、照顾者为其他人员、有并发症、有医疗保险、C-反应蛋白>8 mg/L、透析次数≥3次/周、透析史≥36个月的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状况的PFS-R条目均分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月经、睡眠、并发症、C-反应蛋白、透析次数、透析史是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乏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处于中度疲乏状态,其疲乏状况受年龄、月经、睡眠、并发症、C-反应蛋白、透析次数、透析史等因素影响,临床工作者应了解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疲乏状况及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的疲乏,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广州市社区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社区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广州某城区和市郊两社区为流调现场,抽取40~55岁721例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市区368人,郊区各353人,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一般社会人口学调查表(SDQ)进行调查和评价,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其抑郁水平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抑郁症状发生率为8.04%,46~50岁组发生率(12.35%)显著高于40~45岁组(6.22%)和51~55岁组(5.49%,χ2=9.2552,P〈0.01);城市社区抑郁症状发生率(10.33%)显著高于郊区社区(5.67%,χ2=5.2902,P〈0.05);负性事件刺激量和自责是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支持利用度则是其保护因素;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均与自评抑郁量表评分存在正性或负性显著性相关,各因子间也存在一些显著性相关。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应采取多层次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的重要时期,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在此期会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带来如冠心病发病率增高、内分泌及代谢改变等问题。为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女性血脂水平及影响因素,从而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本课题组开展了此项调查。 1.资料与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法进行抽样,将北京地区分成城区和郊区两层,每层抽取5个街道/乡,总样本量按N=400×Q/P×2计算(P为预期现患率,按35%计算,Q=1-P),需随机抽取40~65岁女性1500名。实际调查人数为1626名。问卷包括月经及婚育史、生活行为习惯、既往病史、激素替代治疗等内容,调查员均为经培训的妇幼保健人员。血脂测定前1天素食,禁食12h以上,于测定日晨9时左右抽取不抗凝静脉血4ml,分离血清,由同一实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焦虑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与随机抽样结合方法,选取1600名35~59岁的女性,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6%,1.19%;45~54岁组发生率最高(P〈0.05)。不同年龄组抑郁及焦虑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人际关系、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易烦躁、增加腹压时溢尿、失眠、耳鸣为抑郁、焦虑分数的影响因素,影响抑郁分数的还有生活压力、生活水平、焦虑、外阴瘙痒;影响焦虑分数的还有多疑、尿频、颈椎疼痛。结论围绝经期女性更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症。除生理因素外,家庭、社会、经济、个性等均是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1月共175例围绝经期女性,根据骨密度-2.5SD为界线分成骨质疏松和非骨质疏松,分析骨质疏松状况,总结危险因素。结果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者在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补充、诊疗知识及危险因素等因素方面评分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共83例,发生率47.43%。影响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发生单危险因素有已绝经、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低(<3000元/月)、BMI≤23 kg/m^(2)、未规律运动锻炼、久坐不动、未补充钙剂、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及非骨质疏松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居住地、婚姻日照时间、慢性病史、初潮年龄、哺乳时间、家族史及生育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女性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独立危险因素有绝经(95%CI=0.746~2.451)、文化程度(95%CI=0.824~3.136)、家庭收入(95%CI=0.478~4.163)、BMI(95%CI=0.674~5.025)、运动锻炼(95%CI=0.724~3.896)、体力活(95%CI=0.568~4.268)、补充钙剂(95%CI=0.756~5.278)及饮食习惯(95%CI=0.614~5.784)。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加强体力运动、保持合理体质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增加钙剂摄入对预防围绝经期骨质疏松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唐山市某医院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和雌激素水平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睡眠障碍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睡眠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  相似文献   

14.
牛进 《中国妇幼保健》2023,(18):3537-3540
目的了解宝鸡市围绝经期女性患病情况,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参加社区妇科普查的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年龄40~60岁,随机抽取4个街道纳入符合条件的600例女性。制定统一的问卷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情况等一般情况,以及失眠、心悸、头晕、关节疼痛、疲乏等围绝经期症状;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的评价采用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Kupperman改良评分量表(KI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IEF)。结果本次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7份,回收有效率为97.83%。本次调查显示,平均年龄(50.28±3.78)岁,具体分布40~45岁占9.88%、46~50岁占29.81%、51~55岁占34.41%、56~60岁占25.90%;89.95%的女性已婚配偶健在,64.39%的女性已退休,55.37%的女性学历为高中、大专;82.96%的女性收入在1000~5000元;44.46%的女性周期缩短或延长,43.95%的女性育有1孩、40.72%的女性育有2孩;46.17%的女性身体状况良好、46.85%的女性身体状况一般。调查中采用KI量表对被调查围绝经期女性进行评分,超过6分的有454例,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8分,平均得分11.57±6.89分,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为77.34%。应用MENQOL量表、KI量表及WHOQOL-BRIEF量表对宝鸡市454例围绝经期有症状的妇女进行评分,评分结果显示MENQOL量表、KI量表及WHOQOL-BRIEF量表评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法进行效标关联效度检验,并采用SPSS 23.0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MENQOL量表与KI量表相关性较差(r=0.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NQOL量表总分与WHOQOL-BRIEF量表呈负相关(r=-0.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入的自变量中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育情况、月经情况、身体情况对因变量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与围绝经期症状呈负相关,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生育情况、月经情况、身体情况与围绝经期症状呈正相关。结论宝鸡市围绝经期综合征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对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其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身体情况等影响其发生及严重程度,可通过实施干预手段来提高女性围绝经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潍坊市44~56岁围绝经期妇女250名进行现场问卷及网络调查,以Kupper-man评分量表对围绝经期发生情况进行评估,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被调查者中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达56.0%,...  相似文献   

16.
翁小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8):1304-130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参与抽样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104例,分析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结果:104例患者中,月经改变63例,特征性出汗19例,尿失禁25例,骨质疏松58例,心理精神问题89例,血液系统疾病22例。以上情况表现最显著的为绝经后5年内。干预后知识、态度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行为差异不明显。防治措施中,干预后保持良好心情、激素补充治疗、适当运动情况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Greene症状评分,如性功能障碍、躯体障碍、抑郁焦虑等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针对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多方位的干预,实施防治结合,社区干预的模式,可显著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广州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广州某社区为流调现场,抽取40~55岁721例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调查,以PSQI≥7分作为界值,判断睡眠质量差;运用Spearman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对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721名调查者PSQI总分为6.38±2.82,睡眠质量差检出率为22.61%,51~55岁组睡眠质量差检出率为31.78%,显著高于40~45岁组的14.29%(χ2=20.856,P<0.01)和46~50岁组的22.08%,(χ2=5.691,P<0.05),46~50岁组也显著高于40~45岁组(χ2=4.963,P<0.05)。 PSQI与负性事件、消极应对和N分显著正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和E分显著负相关。年龄、负性事件、E量表分、支持利用度和积极应对能预测睡眠质量。结论就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而言,多因素既有直接影响又存在交互作用,应采取多层次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雌激素水平对围绝经期女性血糖、血脂水平及颈内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8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就诊的136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按照激素补充治疗(HRT)剂量分为小剂量组和超小剂量组,每组68例。小剂量组给予1 mg/d戊酸雌二醇口服治疗,月经第12天添加地屈孕酮,共14 d。超小剂量组给予0.5 mg/d戊酸雌二醇口服治疗,月经第12天添加地屈孕酮,共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和雌二醇(E2)]水平、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指数]水平、血脂[脂蛋白a(LPa)、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CHO)]水平、改良Kupperman评分、颈内动脉弹性[颈内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S/D)、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小剂量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厚于治疗前(P<0.05),两组血清FSH水平均明显下降(均P<0.05),血清E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分别抽取苏南镇江市和苏北徐州市为研究地区;采用自编调查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使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除抑郁因子、偏执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劣于常模;单因素分析显示,苏北、农村、非在婚、文化程度低、躯体健康差的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状况差;多因素分析说明地区、健康状况、夫妻感情、与子女关系、家庭经济情况、对现职工作的态度是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围绝经期门诊女性乳腺筛查状况,探讨影响围绝经期女性乳腺癌筛查接受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围绝经期门诊就诊的1 1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建立围绝经期就诊随访档案,对乳腺筛查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52±4.40)岁;就诊前1年之内行乳腺癌筛查者254例(22.42%),其中乳腺超声、乳腺钼靶、超声合并钼靶、其他检查构成比分别为66.54%、24.41%、6.30%、2.76%。就诊后从未行乳腺癌筛查者中仅73.37%接受检查建议。乳腺钼靶结果 BI-RADS分类1级占74.70%;乳腺超声检查小叶增生占77.5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济收入偏低者就诊前乳腺检查接受度较低(OR=1.78,95%CI:1.32~2.38);就诊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乳腺检查接受度仍较低(OR=1.596,95%CI:1.152~2.211)。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对乳腺检查接受度较低,其中做过自检的患者较少,且乳腺检查的接受度与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有关,因此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女性乳腺检查必要性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