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 编制老年住院患者照护者健康素养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以健康素养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小组讨论、专家咨询、预调查形成初始版老年住院患者照护者健康素养问卷,选取229名老年住院患者照护者进行调查,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 老年住院患者照护者健康素养问卷包括健康知识、照护技能、知识获取、心理支持、寻求帮助5个维度共30个条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462%;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67,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00~1.000;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47,折半信度为0.893,重测信度为0.954。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照护者健康素养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用于评估老年住院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健康素养的潜在类别及其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方法 选取肾内科3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和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进行调查。采用Mplus 8.3进行潜在剖面分析,SPSS25.0软件比较不同类别健康素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异。结果 腹膜透析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可分为低健康素养-低经济支持型(21.10%)、中等健康素养-接受良好型(63.58%)、高健康素养-高改善意愿型(15.32%)3种潜在类别。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长期居住地、透析时间及是否发生过腹膜炎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健康素养类别的因素(均P<0.05)。不同健康素养类别的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健康素养存在3种潜在类别,不同潜在类别的腹膜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存在差异,专科护士应基于腹膜透析患者不同类别特征开展针对性干预,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照顾者姑息照护接受度及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患者照顾者姑息照护接受度量表,对125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照顾者姑息照护接受度总分65.98±11.03;不同文化程度、能否胜任照顾者角色、不同子女数、与家人关系是否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恐惧的特征差异,以期为临床开展精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上海市4所三级医院心内科门诊随访的475例房颤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恐惧特征的类别,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潜在剖面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恐惧可分为低水平运动恐惧组(29.05%)、中等水平运动恐惧组(48.21%)和高水平运动恐惧组(22.74%)。三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态、居住方式、房颤病程、症状分级、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和房颤症状分级是患者运动恐惧的危险性因素;房颤病程<3年和领悟社会支持是患者运动恐惧的保护性因素(均P<0.05)。结论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恐惧水平存在显著异质性,医护人员可依据不同人群特征给予针对性干预策略,以降低其术后运动恐惧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素养对其出院后健康行为和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31例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于出院前进行人口学变量、疾病相关资料和健康素养资料收集,于患者出院后30 d收集其社会支持、服药依从性、心理困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非计划再入院资料。进行相关影响与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健康素养可直接影响服药依从性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直接效应分别为0.281、-0.290),也可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困扰间接影响两者。出院后30 d非计划再入院率为14.29%;健康素养对非计划再入院有保护作用(直接效应为-0.304),可通过社会支持(间接效应为-0.128)和心理困扰(间接效应为-0.115)间接影响非计划再入院。结论 健康素养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行为和结局的保护因素,医护人员可采取有效方案提高患者健康素养,从而提高健康行为和避免非计划再入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潜在剖面分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对213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其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分为3个类别:高延迟-高合理化组(12.7%)、中等延迟组(66.7%)和低延迟-低警觉组(20.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常居地、吸烟情况、性格分型、健康素养是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存在异质性,医护人员可依据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干预,改善其院前延迟现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潜在剖面分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慢性病病人健康素养量表对213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调查。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其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结果 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分为3个类别:高延迟-高合理化组(12.7%)、中等延迟组(66.7%)和低延迟-低警觉组(20.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常居地、吸烟情况、性格分型、健康素养是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存在异质性,医护人员可依据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特征及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干预,改善其院前延迟现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亲情老老照护者的家庭照护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家庭照护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老年患者家庭照护能力量表对181名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的家庭照护者进行调查。结果 照护者的家庭照护能力总分为(33.04±4.9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护者月均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自我感知健康状况是亲情老老照护者的家庭照护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共解释照护者家庭照护能力总分87.4%的差异。结论 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亲情老老照护者的家庭照护能力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老照护这一普遍现象,完善相应政策与举措,为老老照护者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肿瘤科护士创新行为的现状,分析其潜在剖面及创新行为特征。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495名肿瘤科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创新行为量表和护理工作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护士创新行为水平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其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科护士创新行为可分为创新行为消极型(45.1%)、中等创新行为水平型(38.2%)和创新行为积极型(16.7%)3个潜在剖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职务、护理工作环境量表中护士参与医院事务度和充足的人力物力维度是护士创新行为类别特征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护士创新行为水平存在异质性,可分为3个潜在剖面。护理管理者可根据不同潜在剖面的影响因素对护士进行分类管理,以提高护士的创新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10.
对癌症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的概念模型、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进行阐述,为开展癌症患者照顾者健康素养相关研究,探索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的潜在分型,以及与药物自我管理行为的关系,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河南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371例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调查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老年人药物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合理服药自我效能量表。对老年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各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 结果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可分为低抗挫组(50.13%)、低掌控组(28.03%)和高抗挫-高掌控组(21.84%);药物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越低,个体被归为低抗挫组和低掌控组的风险越大(均P<0.05)。 结论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具有3个潜在类别,与药物自我管理行为相互影响;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服药自我效能特征,实施精准干预,增强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和药物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的潜在分型,以及与药物自我管理行为的关系,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河南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371例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调查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老年人药物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合理服药自我效能量表。对老年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各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可分为低抗挫组(50.13%)、低掌控组(28.03%)和高抗挫-高掌控组(21.84%);药物自我管理行为得分越低,个体被归为低抗挫组和低掌控组的风险越大(均P<0.05)。结论 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具有3个潜在类别,与药物自我管理行为相互影响;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服药自我效能特征,实施精准干预,增强患者合理服药自我效能和药物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衰弱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0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其入院至出院后6个月期间分为4个时间点进行衰弱评估,了解衰弱变化轨迹,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4个时间点患者衰弱评分分别为2(1,3)分、2(0.3)分、1(0,3)分、1(0,3)分;衰弱轨迹分为低水平缓降组(47.6%)、中水平下降组(18.1%)、中水平上升组(34.3%)3个潜类别;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共病种数、血红蛋白、心功能分级、抑郁和体力活动是患者衰弱轨迹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住院治疗护理,衰弱水平总体呈好转趋势,衰弱轨迹分为3个潜类别,轨迹具有异质性;护理人员可针对不同类别、不同阶段及影响因素制定干预计划,实现精准护理。  相似文献   

14.
陆丽娟  何细飞 《护理学杂志》2020,35(6):76-79+92
目的 探讨症状管理策略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以改善患者症状管理水平。方法 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取基于症状经历模式的症状管理策略。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6个月后评估患者的症状水平、自我效能、自我管理知识及自我护理行为。结果 患者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知识、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和自我护理维持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症状评估得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出院后6个月再入院率相对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症状管理策略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护理行为,改善患者的症状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行为和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对22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基于能力-机会-动机-行为模型及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和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能力、动机、机会因素3个主题及下属10个亚主题,即感知身体欠佳、运动康复知识欠缺、健康信念与运动价值认知、运动心理、运动康复体验、运动自我效能、运动习惯、运动处方与指导、运动康复条件、社会环境.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应为其制订个性化运动康复处方,强化运动动机,重视运动结果反馈,建立多元社会支持系统,以提高运动康复行为依从性,实现运动康复益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is associated withincreas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HF). However,its association with hospitalization in HF patients has notbeen well studied. Methods. Of 7788 patients in the Digitalis Investigation Grouptrial, 3527 had CKD, defined by an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rate (GFR) <60 ml/min/1.73 m2 body surface area (BSA). Propensityscores for CKD were calculated using a multivariable logisticregression model and used to match 2399 pairs of patients withand without CKD. Matched Cox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estimate association of CKD with outcomes. Results. All-cause hospitalization occurred in 1636 (rate, 4233/10 000person-years) and 1587 (rate, 3733/10 000 person-years)patients respectively, with and without CKD (matched hazardratio [HR] for CKD, 1.1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8–1.29;P < 0.0001). Matched HR for cardiovascular and HF hospitalizationwere respectively 1.17 (95% CI, 1.06–1.28, P = 0.002)and 1.28 (95% CI, 1.13–1.45, P < 0.0001). Comparedto GFR 60 ml/min/1.73 m2 BSA, HR for all-cause hospitalizationfor GFR 45–59 and <45 ml/min/1.73 m2 BSA were respectively1.04 (95% CI, 0.94–1.16; P = 0.422) and 1.58 (95% CI,1.34–1.87; P < 0.0001). Similarly, HR for all-causedeath for GFR 45–59 and <45 ml/min/1.73 m2 BSA wererespectively 1.03 (95% CI, 0.90–1.18; P = 0.651) and 1.70(95% CI, 1.40–2.07; P < 0.0001). Matched HR for deathdue to cardiovascular causes and progressive HF were respectively1.24 (95% CI, 1.09–1.40; P = 0.001) and 1.42 (95% CI,1.16–1.72; P = 0.001). Conclusion. CKD 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andhospitalization in ambulator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F, whichincreased progressively with worsening kidney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