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 23 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其中男 19 例,女 4 例;年龄 19~54 岁,平均 37.8 岁。感染骨段切除后骨缺损长度为 5.2~8.1 cm,平均 6.5 cm。既往手术 2~4 次,平均 2.5 次。受伤至此次治疗时间为 7~23 个月,平均 11.8 个月。记录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指数、愈合指数和并发症。采用 Ilizarov 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骨愈合和功能评价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3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3~6 年,平均 4.8 年。所有患者创面及骨缺损均愈合,未出现感染复发、骨不连、再骨折、畸形愈合、医源性神经麻痹、膝关节或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5 例出现钉道感染,经局部护理后未出现深部感染。骨搬运时间 65~120 d,平均 75.6 d;外固定时间 75~145 d,平均 97.8 d;骨折愈合时间 4~17 个月,平均 8.7 个月;外固定指数 18~28 d/cm,平均 22.4 d/cm;愈合指数 31~52 d/cm,平均 40.2 d/cm。末次随访时,根据 ASAMI 评价标准,骨愈合达优 15 例、良 8 例,功能达优 18 例、良 5 例,优良率均为 100%。结论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行骨搬运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可减少外固定器使用时间和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搬运联合锁定钢板(bone transport with a locking plate,BTLP)与Ilizarov支架或Orthofix支架行传统骨搬运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0年9月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分别采用BTLP(BTLP组,n=20)、Ilizarov支架(Ilizarov组,n=23)、Orthofix支架(Orthofix组,n=17)进行骨搬运治疗。3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胫骨骨折分型、骨缺损长度以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骨搬运支架带架时间、外固定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重建完成(拆除支架)后,采用Ilizarov方法应用研究学会(ASAMI)评价标准评定骨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3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5个月,平均20.4个月。BTLP组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短于Ilizarov组,骨搬运支架带架时间及外固定指数均低于Ilizarov组和Orthofi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组骨折愈合22例、延迟愈合1例,Orthofix组分别为16、1例,BTLP组分别为18、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4)。骨重建完成后根据ASAMI 评价标准,BTLP组骨愈合评价优于Orthofix组,功能评价优于Ilizar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LTP组4例(20%)、Ilizarov组18例(78%)、Orthofix组12例(70%)发生并发症,BTLP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lizarov组和Orthofix组(P<0.05)。 结论BTLP治疗胫骨骨缺损安全、有效,并且在截骨延长术手术时间、外固定指数、患肢功能恢复方面较传统骨搬运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清创联合二期 Ilizarov 骨搬运技术修复创伤后外踝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 年 6 月—2016 年 12 月,收治 7 例外踝缺损患者。男 5 例,女 2 例;年龄 35~60 岁,平均 45.9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6 例,绞榨伤 1 例。7 例均有广泛软组织损伤及外踝骨质外露,Gustilo ⅢB 型 4 例、ⅢC 型 3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 3~10 h,平均 6.3 h。一期彻底清创,血管神经探查修复、支架外固定及覆盖创面;3 例一期去除游离腓骨,4 例后期扩创后再切除腓骨,骨缺损长度 4.5~15.0 cm,平均 8.2 cm。待创面愈合后,二期手术行腓骨截骨,运用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支架搬运修复外踝缺损。结果腓骨截骨搬运期间行支架调整 2~4 次,平均 2.8 次;10~16 个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平均 12.8 个月。搬运期间 2 例发生钉道感染,对症处理后感染控制。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48 个月,平均 32.9 个月。患者外踝外形接近正常,无明显内外翻畸形;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 86~92 分,平均 90.3 分;获优 5 例、良 2 例。X 线片示踝穴间隙无明显增宽,无外踝骨吸收征象。结论一期清创联合二期 Ilizarov 骨搬运技术修复创伤后外踝缺损可维持踝关节结构稳定性,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6 月–2016 年 12 月,采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的 21 例外伤性四肢骨折后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 13 例,女 8 例;年龄 14~64 岁,平均 40.1 岁。骨缺损部位:肱骨 3 例,桡骨 5 例,尺骨 4 例,股骨 2 例,胫骨 7 例。原发骨折 AO 分型:A 型 2 例,B 型 7 例,C 型 12 例。开放性骨折 14 例,闭合性骨折骨不连伴骨缺损 7 例。受伤至骨缺损修复时间为 5~165 d,平均 21.3 d。扩创后骨缺损长度 2.5~6.5 cm,平均 4.5 cm。结果手术时间 86~130 min,平均 101 min;术中出血量 185~647 mL,平均 316 mL。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 1 例,延期愈合 2 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2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 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2.5~7.0 个月,平均 5.4 个月,无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生,愈合率为 100%。无深部感染或感染复发,无内固定物断裂和再骨折发生。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患肢功能恢复分级为优 12 例、良 7 例、可 2 例,优良率 90.5%。结论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具有筋膜取材及手术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费用低、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11 年 1 月—2016 年 4 月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 19 例。男 13 例,女 6 例;年龄 22~62 岁,平均 44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6 例,压砸伤 1 例,高处坠落伤 2 例。18 例为小腿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ⅢB 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后形成感染性骨缺损、骨髓炎,1 例为闭合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既往手术 2~5 次,平均 3 次。受伤至骨搬移术时间为 3~11 个月,平均 6.5 个月。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 2.0~5.5 cm,平均 4.3 cm。术中胫骨短缩后松开止血带检查肢体末梢血运,7 例直接闭合创面,5 例采用邻近皮瓣修复,5 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 例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1 例单纯植皮修复。选用单臂外固定架或环式外固定架,并在胫骨近侧或远侧干骺端的两排外固定架钉之间完全锯断;1 周后以 1 mm/d 速度进行肢体延长。结果术后 19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36 个月,平均 14 个月。2 例对合端创面延迟愈合,余均顺利愈合。18 例对合骨端自然愈合,1 例因病灶骨未完全切除致对合骨端发生骨不连。5 例发生牵张骨痂生长缓慢,其中 4 例经“手风琴”技术和注射红骨髓后顺利愈合,1 例植骨辅助内固定后对合骨端愈合。骨延长时间为 1~3 个月,延长指数为 1.6~2.7 cm/月,平均 2.2 cm/月;骨愈合时间为 7~13 个月,平均 11.1 个月。根据胫骨骨折疗效评定系统 Johner-Wruhs 评分评定疗效:优 9 例,良 8 例,中 2 例,优良率为 89.5%。结论采用肢体短缩延长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及慢性骨髓炎,可改善截骨端的直接对合,明显缩短骨对合端的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植骨 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0 年 10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 12 例股骨萎缩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4~61 岁,平均 41.7 岁。7 例骨不连位于股骨中上段,5 例位于股骨远端或髁上。病程 1~9 年,平均 3.7 年。既往手术 1~9 次,平均 2.8 次。手术取出原固定物,清理骨不连骨折端,安装 Ilizarov 环形外固定器,骨缺损长度<4 cm 者术中直接加压固定;患侧肢体较健侧短缩>2.5 cm 者术中行股骨近端闭合截骨加装骨延长组件,备术后肢体延长;所有患者未植骨。记录患者外固定器佩戴时间、骨不连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4~50 个月,平均 30 个月。12 例骨不连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 6.0~23.5 个月,平均 11.5 个月。外固定器佩戴时间为 7~25 个月,平均 13.5 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 Paley 等的骨不连评价标准,优 6 例、良 4 例、可 2 例,优良率 83.3%。4 例股骨成角畸形>7°,伸膝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再行截骨手术等特殊处理。2 例术后患侧肢体短缩>2.5 cm,通过穿补高鞋替代;4 例跨膝关节固定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丢失 10~30°;10 例发生针道感染,其中 4 例感染并固定针松动者给予拔针后更换位置重新固定,余 6 例感染但固定针未松动者通过局部换药、针道护理及口服抗炎药物感染控制。无深部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Ilizarov 外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萎缩性骨不连骨愈合率较高,相对微创、无需植骨,初步临床效果确切,对于多次手术失败的患者同样有效。治疗时需要重视术后外固定器护理及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î ¬  Û        Ë    Í         &#x;  &#x;Ë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8,32(2):174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动力化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2 月—2017 年 2 月采用骨外固定治疗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弹性动力化组(A 组)和恒弹性固定组(B 组),每组 1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B 组患者术后按传统方法,根据骨折愈合时间、X 线片等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医师经验评价骨折愈合程度,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拆除外固定架;A 组术后 12 周开始根据 X 线片检查骨痂生长情况,对患者进行轴向力学载荷比测试,轴向力学载荷比为 5%~10% 时进行动力化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架使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13 个月,平均 5.7 个月。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外固定架松动、断裂及骨折移位、再骨折等并发症。A 组外固定架使用时间为(24.77±1.42)周,骨折愈合时间为(23.04±1.30)周,与 B 组的(34.38±1.71)周和(32.46±1.66)周比较均显著减少(t=16.10,P=0.00;t=15.58,P=0.00)。A 组术后发生针道感染 2 例、肌力减退 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23.1%;B 组发生针道感染 3 例、肌力减退 1 例及骨折延迟愈合 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38.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骨外固定动力化能够加速骨折愈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组合臂式外固定架与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6 月—2015 年 1 月采用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的 37 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组合臂式外固定架治疗的 55 例患者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Gustilo 分型、合并伤、软组织缺损范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14 个月,平均 12 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 8 个月,对照组外固定架针道松动发生率为 76.4%(42/55),骨不连发生率为 29.1%(16/55),返岗工作率为 70.9%(39/55);研究组分别为 8.1%(3/37)、8.1%(3/37)和 91.9%(34/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42 例患者发生畸形愈合,而研究组未见钢板扭曲、螺钉退出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 Johner & Wruhs 评价法评价,对照组优良率为 60.0%(33/55),研究组为 91.9%(34/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4,P=0.002)。 结论锁定接骨板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操作简便、骨折愈合快,可有效固定骨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 Ilizarov 技术近弧形骨块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 年 1 月—2020 年 8 月,结合 Ilizarov 技术使骨块近弧形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 6 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40~61 岁,平均 49.3 岁。病程 2~72 个月,平均 16.1 个月。均为外伤导致跟骨骨髓炎,其中高处坠落伤 4 例、交通事故伤 1 例、砸伤 1 例。感染波及距跟关节 4 例,距跟关节已融合或部分融合 2 例。拆除外固定架后采用 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足部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踝-后足功能,并与术前评分比较。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26.0 个月,平均 16.3 个月。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复发,均未行二期植骨融合等手术。跟骨骨髓炎伴缺损畸形一期截骨滑移 5 例,跟骨骨折感染清创术后原骨块病灶清除后直接滑移 1 例;骨块滑移时间 28~62 d,平均 38.7 d;滑移距离 3.1~5.2 cm,平均 3.6 cm。1 例患者因术后时间较短,跟骨滑移部骨质尚未愈合,未拆除外固定架(未参与临床评分),但足部外形、复查 X 线片及带架行走等情况满意。其余 5 例带架时间为 6~8 个月,平均 6.5 个月。拆除外固定架后可见足部恢复三点着力负重,纵弓可见不同程度恢复,未出现明显内外翻。Maryland 评分为(80.8±4.7)分,较术前(33.6±4.3)分显著改善(t=−35.782,P=0.000),获优 3 例、良 2 例;AOFAS 踝-后足评分中位数为 84 分,四分位数间距为(79,86)分,较术前评分[中位数为 33.5 分,四分位数间距为(21.3,37.5)分]显著改善(Z=−2.023,P=0.043),获优 4 例、良 1 例。其中疼痛、步行距离、摆脱助行工具、上下楼梯、畸形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距下、足跗关节活动度较差或消失。 结论应用 Ilizarov 技术近弧形骨块滑移同期治疗创伤性跟骨骨髓炎并缺损畸形可以优化手术方式,减少手术次数,尽量模拟跟骨原形态重建,是一种有效、经济、新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创后一期 Ilizarov 跖骨延长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8 年 10 月,应用清创后一期 Ilizarov 跖骨延长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患者 8 例(9 足、11 个部位)。其中男 3 例(4 足、5 个部位),女 5 例(5 足、6 个部位);年龄 44~65 岁,平均 57.5 岁。糖尿病足分级:Wagner 3 级 6 例(7 足)、4 级 2 例(2 足)。左足 4 例,右足 3 例;双足 1 例。慢性骨髓炎病程 1~5 年,平均 3.1 年。骨髓炎部位:第 1 跖骨头 3 足,第 3 跖骨头 1 足,第 4 跖骨头 1 足,第 5 跖骨头 6 足。其中 2 例为同一足合并 2 个部位慢性骨髓炎。记录跖骨延长长度及时间、佩戴外固定架时间,计算外固定架带架指数;观察足部溃疡及骨延长段愈合情况,记录愈合时间,计算骨延长段愈合指数。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 9~26 个月,平均 15.0 个月。除骨延长期间发生针道感染外,治疗期间均无皮肤坏死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跖骨延长长度 12~35 mm,平均 20.5 mm;跖骨延长时间 21~84 d,平均 57.8 d。佩戴外固定架时间 10.4~21.1 周,平均 14.6 周;外固定架带架指数为 42.9~59.2 d/cm,平均 54.3 d/cm。患者足部溃疡均愈合,愈合时间 19~70 d,平均 30.5 d;随访期间溃疡均无复发。X 线片复查示骨延长段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指数为 37~51 d/cm,平均 42.5 d/cm。末次随访时,踝关节 AOFAS 评分为 87~95 分,平均 91.7 分;获优 5 足、良 4 足,优良率 100%。结论清创后按照 Ilizarov 张力-应力法则行一期跖骨延长,能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重建跖骨长度、保留跖骨负重功能,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的发生情况、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4 年 4 月—2019 年 11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1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7 例,女 9 例;年龄 65~93 岁,平均 78.4 岁。初次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 14 例,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为 A1 型 5 例,A2 型 7 例,A3 型 2 例;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 2 例,均为 Seinsheimer Ⅴ型。根据 Chan 等提出的非假体内植物周围再骨折分型标准,1 型 10 例(1A 型 6 例、1B 型 3 例、1C 型 1 例),2 型 6 例(2A 型 4 例、2B 型 2 例)。再骨折距初次手术时间为 1~52 个月,平均 14.6 个月。其中短钉组(髓内钉长度≤240 mm)再骨折发生率为 1.92%(11/573),长钉组(髓内钉长度≥340 mm)为 1.66%(5/3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786)。分别予以加长髓内钉翻修(5 例)或增加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11 例)。 结果患者手术时间 78~168 min,平均 115.8 min;术中出血量 120~500 mL,平均 283.1 mL。1 例患者术后 3 个月发生心肌梗死而死亡;余 15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46 个月,平均 16.8 个月。内植物周围再骨折于术后 14~20 周,平均 16.4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内植物松动断裂、螺钉切出等并发症发生,内植物周围未发生再次骨折。末次随访时,患肢均恢复行走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 56~92 分,平均 80.2 分,其中优 2 例、良 10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 80%。结论髓内钉尖端及远端交锁螺钉周围应力集中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内植物周围再骨折的主要原因,根据初次手术髓内钉长度及再骨折类型采用加长髓内钉翻修或增加微创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有望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自制齿状钩钢板结合热气球技术治疗合并侧方碎骨块的尺骨鹰嘴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1 月—2018 年 4 月采用自制齿状钩钢板结合热气球技术固定治疗的 9 例合并侧方碎骨块的尺骨鹰嘴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5 例,女 4 例;年龄 30~74 岁,平均 53.7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 例,高处坠落伤 1 例,机器损伤 1 例,摔伤 6 例。均为横形骨折,合并侧方 1~3 块大小不一碎骨块。骨折按 Colton 分型均为Ⅰ型。受伤至手术时间 2~11 d,平均 5.9 d。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9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6 个月,平均 11.2 个月。2 例消瘦患者术后鹰嘴部皮下出现内固定激惹,1 例出现轻度异位骨化。患者术后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无继发骨折移位、再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 3 个月 X 线片示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术后 1 个月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 10~105°,3 个月时为 5~125°,6 个月时为 5~135°,末次随访时为 3~136°。按 Broberg-Morrey 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获优 7 例、良 2 例,优良率 100%。结论自制齿状钩钢板结合热气球技术治疗合并侧方碎骨块的尺骨鹰嘴撕脱骨折经济简便、固定可靠,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 Taylor 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 74 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骨折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内固定组(26 例)和外固定组(48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固定物去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Johner-Wruhs 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采用罗从风等的标准评定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2 个月,中位时间 14 个月。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固定物去除时间均显著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内固定组发生钢板外露 1 例、骨折延迟愈合 1 例、钢板断裂 1 例;外固定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 2 例、软组织缺损 4 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904)。术后 10 个月参照 Johner-Wruhs 标准评定患肢功能,内固定组优 19 例,良 5 例,可 2 例,优良率 92.3%;外固定组优 42 例,良 3 例,可 2 例,优良率 95.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2,P=0.531)。术后 4 个月采用罗从风等的标准评定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内固定组优 24 例,可 1 例,差 1 例,优良率 92.3%;外固定组优 46 例,可 1 例,差 1 例,优良率 95.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0,P=0.471)。 结论采用 Taylor 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相较于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可减少骨折治疗周期,有利于患者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相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2014 年 6 月—2017 年 12 月,收治 17 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男 11 例,女 6 例;年龄 46~72 岁,中位年龄 57 岁。糖尿病病程 2.4~32.0 年,中位时间 16.0 年。Wagner 分期:2 期 7 例、3 期 8 例、4 期 2 例。下肢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显示膝关节以下动脉闭塞或不同程度狭窄。患者均接受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术后 3~5 d 开始牵拉搬运胫骨截骨块(1 mm/d),14 d 后逆向搬运;总搬运时间 28~30 d。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12 个月,平均 8.5 个月。骨搬运期间,4 例出现局部钉道口感染,3 例钉道脂肪液化、渗液。15 例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愈合时间 35~72 d,平均 48 d;溃疡愈合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部皮温、踝肱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 复查示侧支循环形成。2 例(Wagner 3、4 期各 1 例)治疗后足部溃疡仍进展,行足部及小腿截肢治疗。 结论胫骨横向骨搬运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 6 月—2014 年 11 月,收治 46 例髌骨骨折患者。男 30 例,女 16 例;年龄 20~86 岁,平均 54 岁。骨折原因:摔伤 27 例,交通事故伤 16 例,击打伤 3 例。闭合性损伤 41 例,开放性损伤 5 例。左侧 24 例,右侧 22 例。骨折 AO 分型:34-A 型 3 例,34-B 型 1 例,34-C1 型 7 例,34-C2 型 13 例,34-C3 型 22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1~12 d,平均 3.7 d。采用单根钛缆环扎加“8”字张力带内固定,在髌骨表面形成几何学“球冠”形状的张力带结构。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20.6 个月。术后 1 例出现软组织刺激,2 例出现 1 枚克氏针移位、钛缆部分松动。术后 3 个月复查 X 线示骨折均已愈合,期间无钛缆断裂发生;38 例术后 12 个月时取出内固定物。术后 12 个月,按 Böstman 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评价为 24~30 分,平均 28.34 分;优 42 例、良 4 例,优良率 100%。结论单根钛缆环扎结合“8”字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的优点,术后允许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治疗尺骨鹰嘴骨折-脱位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的疗效及此类骨折命名。方法2013 年 8 月—2017 年 3 月,收治 16 例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且无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尺骨鹰嘴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正中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治疗。男 10 例,女 6 例;年龄 25~66 岁,平均 37.8 岁。交通事故伤 9 例,高处坠落伤 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5~11 d。9 例前脱位患者中冠状突骨折 Regan Ⅰ型 2 例、Ⅱ型 3 例、Ⅲ型 4 例,桡骨头骨折 MasonⅡ型 4 例、Ⅲ型 5 例;7 例后脱位患者中冠状突骨折 ReganⅠ型 1 例、Ⅱ型 3 例、Ⅲ型 3 例,桡骨头骨折 MasonⅡ型 3 例、Ⅲ型 4 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6 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18 个月,平均 11.9 个月。X 线片示骨折均于术后 12~18 周达临床愈合,随访期间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对合关系正常,骨折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及桡骨头假体无松动。术后发生肘关节轻度异位骨化 2 例,轻度创伤后关节炎 2 例,克氏针退出 2 例。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稳定,活动度恢复较好。Mayo 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为 70~100 分,平均 86.5 分。VAS 评分 0~3 分,平均 0.5 分。结论伴桡骨头及冠状突骨折且无上尺桡关节脱位的尺骨鹰嘴骨折-脱位可以“经尺骨鹰嘴肘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命名,采用尺骨鹰嘴翻转入路内固定或桡骨头置换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软骨损伤评估、治疗方法以及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6 年 1 月,收治 17 例膝关节骨软骨损伤患者。男 2 例,女 15 例;年龄 15~33 岁,平均 19.3 岁。致伤原因:扭伤 14 例,膝关节过伸、内翻暴力致伤 3 例。骨软骨骨折部位:髌骨 8 例,股骨外髁 4 例,股骨内髁 1 例,胫骨平台 4 例。新鲜骨折 15 例,陈旧性骨折 2 例。术前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31.6±2.3)分。14 例骨软骨骨折切开复位后,根据骨质情况分别选择可吸收棒(9 例)、可吸收软骨钉(3 例)或可吸收缝线(2 例)固定;3 例骨块位于胫骨内侧平台边缘非负重区直接取出。结果术后 1 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再次清创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 个月~2 年,平均 13 个月。14 例行内固定患者中,13 例骨折愈合良好,1 例髌骨骨软骨骨折未愈合;3 例非负重区骨软骨取出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变窄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术后 1 年,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91.3±1.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7.136,P=0.001)。 结论对于膝关节骨软骨损伤,骨软骨骨块带有全层松质骨时可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带点状松质骨时可直接取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 C 型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 年 1 月—2019 年 1 月,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 26 例髌骨 C 型骨折患者(A 组),与同期采用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的 24 例患者(B 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侧别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1 d 及 3 d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克氏针激惹皮肤、内固定失效、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Lysholm 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 结果A 组手术时间较 B 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2,P=0.000);两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 1、3 d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15 个月,平均 11 个月。A 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3.3±0.6)个月,B 组(3.2±0.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9,P=0.559)。两组骨折愈合后均取出内固定物。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根据 Lysholm 评分标准评定,A 组获优 15 例、良 8 例、可 3 例,优良率 88.5%;B 组获优 8 例、良 7 例、可 7 例、差 2 例,优良率 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8,P=0.005)。末次随访时,A 组均无克氏针激惹皮肤发生、B 组发生 3 例;X 线片复查示 A 组 5 例内固定失效、无骨折复位丢失,B 组 9 例内固定失效、1 例骨折复位丢失。A 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9.2%(5/26),低于 B 组的 5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1,P=0.010)。 结论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相比,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 C 型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骨折行 Taylor 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轴向应力刺激对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1 月—2016 年 6 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 45 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 Taylor 空间支架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根据术后是否进行轴向应力刺激分为试验组(23 例)和对照组(22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对试验组进行轴向应力刺激;两组均行轴向载荷分担比值测试,该值<10% 时拆除外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拆除外固定支架时间;拆除外固定支架 6 个月后,参照 Johner-Wruhs 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和 3例发生针道异物反应,予以对症抗过敏治疗后好转。45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12 个月,平均 10 个月。患者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无延迟愈合、不愈合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和拆除外固定支架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拆除外固定支架 6 个月后,参照 Johner-Wruhs 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试验组优 13 例、良 6 例、中 3 例、差 1 例,优良率 82.6%;对照组优 5 例、良 10 例、中 4 例、差 3 例,优良率为 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6,P=0.032)。 结论Taylor 空间支架外固定术后行轴向应力刺激能促进胫腓骨开放骨折的愈合,促进骨折处局部骨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失败原因。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5 月—2017 年 6 月采用 PFNA 内固定治疗的 136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106 例,女 30 例;年龄 60~80 岁,平均 75.5 岁。骨折按 Evans-Jensen 分型,Ⅰ型 45 例,Ⅱ型 50 例,Ⅲ型 23 例,Ⅳ型 13 例,Ⅴ型 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4 d,平均 3 d。根据手术前后 X 线片,总结 PFNA 内固定失败患者的骨折类型(稳定型和不稳定型)、骨折复位质量(根据 Baumgaertner 等的标准评定)、外侧壁及后内侧骨皮质完整性,分析失败原因。结果136 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7~18 个月,平均 13.6 个月。术后发生 PFNA 内固定失败 17 例(12.5%),其中稳定型骨折 3 例、不稳定型骨折 14 例;骨折复位质量优 2 例、良 5 例、差 10 例;外侧壁完整 10 例、缺损 7 例;后内侧骨皮质完整 9 例、缺损 8 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① 股骨转子间后内侧骨皮质缺失致术后 12 周出现髋内翻 8 例,其中 7 例继续非负重观察,术后 6 个月骨折愈合;1 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切出,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② 外侧壁缺损致内固定失败 7 例,其中 2 例术后发生螺旋刀片退钉,非负重观察,于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物;2 例发生旋转畸形,旋转均不超过 15°,未作特殊治疗,术后 6 个月骨折端愈合;3 例术中致股骨转子间外侧壁破裂,非负重观察,术后 6 个月骨折愈合。③ 术中主钉远端螺钉锁偏 2 例,其中 1 例为术中及时发现并重新植钉,1 例于术后 3 d 摄片发现并伴股骨干裂隙骨折,均非负重观察,术后 1 年后骨折端愈合。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类型(尤其是不稳定型骨折)、股骨近端外侧壁完整性、后内侧骨皮质是否缺损是 PFNA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成败的内在危险因素,术中对外侧壁有效保护及良好的骨折复位质量是术者必须重视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