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保留自体头臂血管的孙氏手术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手术技术要点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10月我院连续收治28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腋动脉插管,中低温选择顺行性脑灌注下行两血管片法保留自体头臂血管的孙氏手术,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9~62(47±8)岁。其中高血压病患者26例,马方综合征患者2例,同期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entall术)4例,Bentall+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主动脉窦成形6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67±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0±22)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9±5)min,本组住院死亡1例,主要死亡原因为术后急性肝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患者1周后延迟苏醒,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出院前均行主动脉CTA检查,自体头臂动脉显影清晰,周围无造影剂外溢,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25例患者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2例出现内漏。对27例患者随访47(36~62)个月:其中1例因胸腹主动脉扩张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换术,1例术后2年余因支架人工血管远端血管破裂急诊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结论对于头臂动脉未受累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保留自体头臂血管的孙氏手术安全有效,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中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孙氏手术(主动脉弓部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临床经验与随访结果.方法 2004年8月至2012年3月,73例急性A型夹层患者施行了孙氏手术,其中男6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6(26 ~79)岁.手术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单纯行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30例;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术)加孙氏手术10例,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12例,主动脉瓣成形加孙氏手术21例(同时行主动脉窦重建1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9例,术后通过CTA评价胸腹主动脉塑形及假腔愈合情况.结果 体外循环平均(248.1±69.8)min,选择性脑灌注(38.2±10.5)min.手术死亡5例(6.85%,5/73例).术后60例随访2个月~7.6年,术后3个月CTA复查显示,91.7%的患者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在膈肌水平形成血栓,患者术后1、5和7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7%、87%和81%.结论 孙氏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运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于2016年12月收治的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患者在全麻下行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治疗后夹层破口完全消失。手术历时约30 min,出血约5 mL,无夹层逆撕、内漏等并发症发生,且无脑梗塞、心肌梗塞、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特殊不适,于术后3 d顺利出院。术后2年随访见患者假腔血肿完全吸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通过术前精准评估,对血管条件良好及破口位置适当的升主动脉夹层可行覆膜支架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治疗方式,探讨其手术技术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 24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19例,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35~66(54±7)岁。19例患者中急性主动脉夹层11例。AC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15例,AS型(DeBakeyⅡ型)4例。AC型患者中行孙氏手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0例,部分弓置换5例;19例患者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4例患者术中取出位于右冠开口的支架。本组住院死亡1例,主因术前合并脏器灌注不良,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平均随访30(18~56)个月,其中1例因冠状动脉吻合口漏行二次漏修补术,1例因远端夹层新发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1例因左主干支架闭塞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因髂动脉闭塞行股股转流。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近端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连续收治1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23 ~ 61岁,平均44岁.其中8例为马方综合征.中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顺行脑灌注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其中单纯行孙氏手术12例;同期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手术)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entall+ CABG)1例,冠状动脉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结果 再次手术距离首次手术时间(66±40)个月.体外循环(193±49)min,心肌阻断(90±28) min,选择性脑灌注(22±10) min.术后气管插管(17±10)h.无住院死亡.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左下肢轻瘫1例随访期间好转;开胸止血、乳糜胸和胸骨后感染各1例,均于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出院前均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随访3~42个月,平均17个月.1例术后3个月因远端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6个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例因胸降主动脉扩张合并内膜残余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当主动脉弓扩张速度超过0.5 cm/年,或直径扩张至5 cm以上(或扩张至4.5 cm但合并弓部破口或马方综合征)时,应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孙氏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孙氏手术优先或分支动脉开通优先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导致灌注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0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 收集其中17例合并下肢灌注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 其中男16例, 女1例;平均年龄(52.6±4.2)岁。术前腔内支架开通下肢动脉3例, 术后行腔内支架开通1例, 直接行孙氏手术14例。结果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发生率为5.6%, 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71.8±38.9min), 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86.3±31.8)min, 平均脑灌注时间(48.75±11.3)min。术后因多器官灌注不良死亡3例, 发生率为17.6%(3/17), 2例孙氏手术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1例孙氏手术前行髂动脉开通支架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因大面积脑梗塞自动出院2例, 发生率为11.7%(2/17), 因骨筋膜室切开1例, 术后使用血液灌流5例。术后随访显示术前重度下肢缺血患者有下肢皮肤神经受损表现, 表现为患侧肢体无力, 麻木, 在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 肌力较前有好转;轻度下肢缺血患者患侧皮肤麻木有好转, 无遗留肌力障碍。结论对于轻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直接行孙氏手术效果良好;对于重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先行支架开通后再行孙氏手术, 术后使用血液灌流器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改善损伤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复杂情况的处理方法:5例合并"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包括α受体阻断剂在内的联合用药控制血压,夹层累及肾动脉者予尽早手术。并发低氧血症、肾功能不全各4例,均予急诊手术。1例支架远段进入假腔者,予再植入支架转入真腔。2例支架末端主动脉内膜出现新破口者,1例予再次植入支架,另1例行非手术观察治疗。结果:5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均达到100~120/60~70 mmHg目标范围。4例肾功能不全患者3例恢复正常,1例明显好转。4例低氧血症患者术后氧分压恢复正常。1例支架远段进入假腔患者,成功将血流转入真腔。2例支架末端出现新破口者,1例经再次植入支架,破口完全封堵,另1例行非手术观察治疗者,假腔无继续扩大。结论:对于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出现的复杂情况,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积极相应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发病48小时内病死率每小时增加1%,2周内可达90%。外科手术是抢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1])。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手术(孙氏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2-3]),但术后肺损伤的发生比例很高。一氧化氮具有肺保护的作用~([4])。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围术期资料,探讨吸入一氧化氮对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53岁,有高血压和脑出血病史,2010年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术中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术后未规律随访。2019年2月25日因复查发现腹主动脉夹层假腔增大而入院。CTA示胸腹主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延续至双侧髂动脉(图1A)。综合评估患者的病史及一般情况,手术风险高、无法耐受开放手术,遂选择分2期行全腔内修复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分段释放技术联合"潜望镜"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破口处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胸主动脉远端假腔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主动脉CTA影像资料显示内脏区主动脉存在夹层...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真腔进入困难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u QS  Jing ZP  Bao JM  Zhao ZQ  Feng X  Zhao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23-425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术中真腔进入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998年9月至2004年2月间施行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均在DSA监视下完成。其中28例出现导丝进入真腔困难,4例出现导丝误入假腔再入真腔。术中使用的进入真腔的方法有:导管沿途造影法,夹层裂口多角度造影法,左肱动脉穿刺近端漂流法,真腔导入动脉选择法,导丝上下贯通法。结果导管沿途造影法应用于32例患者,夹层裂口多角度造影法应用于12例患者,左肱动脉穿刺近端漂流法应用于10例患者,真腔导入动脉选择法应用于28例患者,导丝上下贯通法应用于2例患者。32例患者均成功导入真腔,支架型人造血管成功隔绝夹层裂口。结论导丝进入真腔困难及误入假腔,会导致手术失败及支架型人造血管误放假腔的灾难性后果。利用多种血管腔内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孙氏手术与去分支复合手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采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治疗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7例,年龄20~74(48.67±11.80)岁。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孙氏手术组(26例)和去分支复合手术组(20例),比较两组临床结果。结果去分支复合手术组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time,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 clamp,ACC)时间、术中尿量、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 h引流液量、监护病房停留时间较孙氏手术组有明显优势(P0.05)。术后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孙氏手术组(P0.05)。术后随访时间3~36个月,随访率为90.5%。孙氏手术组1例术后30 d死于肺部严重感染,去分支复合手术组1例患者在术后早期复查时发现内漏,6个月后复查时内漏消失。孙氏手术组未出现内漏。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凝血功能障碍、截瘫、上肢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去分支复合手术虽然有术后发生内漏风险,但整体疗效较之孙氏手术有一定优越性,故而对于此型夹层的治疗可优先选择去分支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3.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远期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远期并发症,评价这一疗法的远期效果并对腔内移植物的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方法:对一组146例Stanford B型夹层行腔内隔绝术后,经随访3至8年,统计其术后24个月以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该组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架型移植物远端处夹层隔膜破裂5例;肾下腹主动脉段假腔增大2例;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3例;移植物破损2例。结论:虽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远期效果总体比较满意.但腔内移植物的设计仍有改进的必要,特别是针对移植物远端隔膜破裂和远期移植物破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 A型2例,其中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18例。5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其中1例加作腹主动脉开窗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先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d 1例Stanford B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9例健康存活,生存率95%。术后随访1—20个月,各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均消失,无内漏,各器官灌注良好。结论 血管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8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把覆膜支架送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的破口,观察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87例术后主动脉造影证实完全封闭夹层破口,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成像检查示真腔均恢复正常直径,假腔内血栓形成。术后随访至今均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近期疗效好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病变广泛,涉及的重要器官多,外科手术技术难度大,术后早期并发症仍然是主动脉夹层病人医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关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术后并发胰腺炎,国内外鲜有报道。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山西大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对7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行"孙氏"手术[1],其中3例术后并发胰腺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外科领域危急重症,2015年国际性多中心大样本研究(IRAD)报道手术治疗死亡18%[1],得益于孙氏手术[2]的推广,国内手术死亡约占10%[3].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手术更复杂,术后死亡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EVGE)后主动脉重塑影响因素并探讨亚急性期行此术式后主动脉重塑的特点。方法:对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EVGE治疗,术后采用CT扫描进行随访。根据支架段假腔是否消失分为2组。测量术前CT扫描图像中支架近、中、远段水平假腔径线及总径线,分析性别、高血压、手术时机、支架类型等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将亚急性期患者主动脉分为A1、A2、A3段,观察3段主动脉中点所在平面真、假腔及瘤体直径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CT扫描各径线比较,假腔消失组均低于假腔末消失组;亚急性期行EVGE与急性期及慢性期比较,假腔消失组病例数高于假腔未消失组;夹层累及腹主动脉较未累及者,假腔消失组病例数低于假腔未消失组;术后6个月内A1、A2段瘤体及真假腔重塑变化较明显(真腔增大、假腔变小),而A3段在术后重塑变化不显著(真腔稍增大、假腔稍减小)。尤其亚急性期行EVGE后连续CT观察:真腔逐渐增大,假腔逐渐减小,6个月内趋于闭合。结论:术前假腔直径、长度以及支架置入时期的不同是影响术后主动脉重塑重要因素。亚急性期行EVGE有利于主动脉重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特点、妊娠期管理,探讨合理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武汉同济医院收治的10例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5.2(21~29)岁。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为初产妇;5例在孕晚期,4例在产褥期发病,其中1例患者有妊娠期高血压,且左右上肢血压明显异常(初始接诊时:左上肢血压90/60 mm Hg,右上肢血压150/90 mm Hg)。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剧烈胸背疼痛,伴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升高,可能与炎性反应相关;所有患者均经胸腹主动脉CTA确诊,其中5例为Stanford A型夹层,5例为Stanford B型夹层,10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拒绝手术,最终夹层破裂死亡、胎死腹中,其余9例均接受手术治疗,3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2例行Bentall术,1例行Bentall术+全主动脉弓血管置换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1例行Bentall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1例行Bentall+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行胸腹主动脉血管置换术;其中1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因术后重症感染死亡,其余8例康复出院。9例夹层患者均为单胎分娩,9例新生儿中有5例出现新生儿重度窒息,4例轻度窒息。最终3例新生儿因严重并发症死亡,余6例生存。结论妊娠期合并主动脉夹层发生Stanford A型的比率远高于普通人群,胎儿发生宫内窒息的可能性较大,但经过积极有效的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有效挽救母(胎)儿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真腔闭塞的诊治体会,并探讨导丝进入真腔的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施行手术的15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主动脉造影发现8例真腔闭塞的病例,导丝进入真腔时采取了下列操作技巧:沿途造影法、导丝上下贯通法、左肱动脉穿刺向下探通法及破口多角度造影法等方法确保导丝进入真腔。结果通过上述导丝进入真腔的方法及技巧,7例支架型人造血管成功隔绝夹层破口,被证实为"真腔假闭塞";1例导丝无法进入真腔未能成功实施手术,被证实为真腔闭塞,放弃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结论术前、术中应仔细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利用多种血管腔内技术确保导丝顺利正确地进入真腔,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