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涂文菲  甘甜  章花  黄静 《护理学杂志》2022,27(21):82-85
目的 分析“互联网+”居家医疗服平台的应用效果,为优化服务模式提供参考。 方法 对三级医院居家医疗服务平台数据库中2020~2021年服务对象的一般资料、平台使用情况、服务项目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纳入研究的1 780例次服务中,患者通过医护上门服务App端口获取服务1 683例次,通过互联网医院线上问诊端口获取服务67例次,通过互联网医院医联体服务端口获取服务30例次;提供服务者多为护士(1 451例次),其次为医生(245例次);服务量排在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尿管护理(39.04%)、伤口护理(18.15%)及胃管护理(12.08%);居家医疗服务比自行前往医院就医更加实惠便捷。 结论 “互联网+”居家医疗服务平台构建了医院-社区-家庭多元联动、医护技药等多学科团队相互协作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但还需进一步完善服务模式,使更多需求者受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延伸医院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方法成立"互联网+护理服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初步构建医院-家庭、医院-社区、医院-社区-家庭3种护理服务模式,研发相应信息平台,建立运行保障机制。结果实施4个月,为83例患者提供124例次护理服务,未发生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评分4.41±0.69;参与护理服务的31名护士对该模式的10个评价条目肯定率为64.5%~100%。结论以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有利于促进护士多点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延续性管理模式在早产初产妇延续性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100例早产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妇院外护理健康教育及门诊随访,观察组采用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延续性管理模式。结果对照组45例、观察组47例完成全程研究。观察组早产初产妇产后3个月内乳头皲裂、破溃,产后便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母乳喂养及母乳充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早产初产妇产后育儿胜任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联动延续性管理模式能显著改善早产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育儿胜任感及母乳喂养率,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状况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肾母细胞瘤介入栓塞治疗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产后家庭访视护理指导对产妇和新生儿安康的影响,解决产后护理问题。方法对996例产妇进行2次家庭访视,检查产妇乳房、会阴和伤口,观察新生儿健康状况,进行脐部护理和预防接种,指导母乳喂养、新生儿抚触和产后运动。结果第1次访视时新生儿和产妇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仅有52.01%产妇纯母乳喂养,29.42%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抚触。通过护理指导,解决了产妇产褥期和新生儿期存在的护理问题;第2次访视时新生儿和产妇存在健康问题显著减少.乳汁充足、母乳喂养率达90.56%。产后2个月产妇和家属均对婴儿进行了抚触。结论产后家庭访视可及早发现母婴异常问题,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母乳喂养率;提高产妇自护能力和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整体护理和新生儿抚触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社区慢性伤口多学科联合居家护理服务模式,解决居家慢性伤口患者护理的难点。 方法 构建医院-社区多学科联动慢性伤口居家护理云平台。患者在线申请,医院专科护士和社区护士分阶段整合多学科诊疗意见后联合实施居家伤口护理,社区护士负责后续的居家护理,平台定期随访。 结果 实施6个月,为辖区内的137例患者提供线上咨询服务,其中8例接受了医院-社区联合居家护理服务,社区护士提供后续上门护理服务及随访36例次。 结论 医院-社区多学科联动慢性伤口居家护理云平台整合了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矛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升区域内基层医院母婴照护水平,提高孕产妇及照护者照护能力。方法 以医联体新生儿专科护理联盟、远程医疗中心为平台,通过组建母婴照护团队、基线调查、优质护理服务下沉基层医院及母婴关爱行动等举措,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家庭构建母婴连续性照护模式,为母婴提供全程、连续性的母婴护理。结果 母婴连续性照护模式实施后在区域内形成同质化的母婴护理技术标准;培养产科专科护士72名,儿科专科护士53名;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母婴照护相关基础技能、重症护理、急救技能得分显著提升(均P<0.01)。结论 母婴连续性照护模式实现了区域内母婴护理技术共享,提升了医联体内基层医院母婴照护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助推理论为指导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孕28~32周的孕妇134例为研究对象,按其所居住社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7例;对照组妊娠期及产后接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助推理论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 结果 对照组56例、干预组60例完成全程研究。干预组产后1、3、6个月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和自我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产后1、3个月乳房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1~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基于助推理论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能有效提高社区孕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储备与自我效能,改善母乳喂养相关乳房问题,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互联网+"产后康复护理工作室,满足产妇不断增长的产后康复服务需求。方法制定"互联网+"产后康复护理工作室制度规范,遴选5名工作室成员,通过互联网提供线上线下产后康复服务。结果 2020年1~3月共进行线上母乳喂养咨询128次,门诊母乳喂养咨询31次,产后盆底肌修复203次,产后塑形指导52次,科学"坐月子"指导24次,婴儿照护75次,心理康复31次,服务对象满意度高达96%。结论 "互联网+"产后康复护理工作室的建立改变了传统服务模式,有效满足产妇的多样化、多层次康复需求,为护理人员实现职业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实施院内外联动母乳喂养与产褥期照护支持,了解母婴产褥期健康问题,总结入户访视经验,为完善产褥期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由医院指导团队对社区入户指导团队4名成员进行培训和一对一对接指导,协助制订入户照护方案,由入户指导团队对102名存在母乳喂养问题的产妇行入户访视服务,包括母乳喂养与产褥期照护支持。结果共完成118人次入户访视服务。最常见的产妇问题为哺乳姿势问题,占73.7%;最常见的婴儿问题为喂养遇到的难题,占65.2%。产妇对访视服务的满意度为100%,未发生事故和投诉。结论院内外团队协作入户对产妇行母乳喂养与产褥期照护支持,能帮助产妇解决母乳喂养遇到的问题,提高产妇满意度。在实施前应构建访视团队以及相应的指导团队,加强入户指导质量把控,提高院内外联动性、对指导者进行一对一指导以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肠造口患者接受“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的真实体验,为进一步完善肠造口护理上门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对11例肠造口患者进行半结构式一对一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患者选择“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的原因(并发症,高龄,减轻照顾者负担,住院-居家的过渡);“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对患者的影响(提高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情绪治疗);“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与传统的医疗机构就诊的区别(节省时间,享受个体化的服务);建议(完善保险体系,普及和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结论 肠造口患者对接受“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具有积极的体验感,该方式的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由医院顺利过渡到居家形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社区有就医需求患者提供及时方便的上门护理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方法 在医院微信服务号建立子系统“护理服务到家”,设基础护理17项、专科护理6项、母婴护理5项、检验服务11项共4类39项服务项目;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后正式运行(线上下单,上门服务)。 结果 “护理服务到家”运行128 d,上门服务652单;上门护士1 196人次、医生108人次;患者满意度为100%;上门服务项目均顺利完成,未发生投诉和不良事件,未发生医生护士相关安全问题。 结论 基层医院实施“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同时有助于体现护士职业价值感,以及缓解看病难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线上产后母婴保健咨询服务项目并探讨其实施效果.方法 依托"上海健康云"平台,为出院后产妇提供线上母婴保健咨询服务.结果 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167例产妇订购此线上服务,服务平台运行良好,例均咨询1.95次/d;抽取46例用户调查使用体验,服务的有用性和便捷性评分分别为(4.65±0.64)分和(4.59±0.76)分,总体满意度(4.59±0.72)分.结论 "互联网+"产后母婴保健咨询服务项目可根据需求提供专业、及时、针对性强的线上咨询指导,满足产妇居家母婴保健需求.  相似文献   

13.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下母婴床旁护理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产科病区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下开展母婴床旁护理的方法,评价实施效果.方法 将产科病区护士分3层,即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实施责任组长负责的小组包干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针对孕产妇不同住院阶段在床旁实行一对一、有重点的健康教育,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技能一对一的讲解和操作演示.结果 实施前后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方法正确率(除抱奶体位外)及孕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母婴床旁护理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提高孕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城镇居民社区护理现状与需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随机对台州市5个社区251户家庭的749名居民和3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调查。结果69.7%居民有老年慢性疾病护理需求、67.7%有家庭病床和残疾人康复需求、63.2%有急救护理需求、60.2%有上门护理需求;62.0%居民健康理念落后、69.8%居民社区护理观念滞后。健康理念、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与社区护理需求变量关系显著(均P〈0.01)。30所服务站护士比例占22.9%.非普教中专毕业生占68.2%,无学历占18.2%;均采用以医疗为主、自负盈亏的服务模式。结论对照国内外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发现台州市居民的保健需求与社区护理质量矛盾突出,滞后的社区护理理念、社区卫生服务的挪艘制鲐社厌护理右屡.重积超巢取措箍.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In 2010, the WHO recommended women living with HIV breastfeed for 12 months while tak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to balance breastfeeding benefits against HIV transmission risks. To inform the 2016 WHO guidelines, we updated prior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breastfeeding duration on HIV‐free infant survival (HFS) by incorporating maternal ART duration, infant/child mortality an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data.

Methods

Using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Preventing AIDS Complications (CEPAC)‐Infant model, we simulated the impact of breastfeeding duration on 24‐month HFS among HIV‐exposed, uninfected infants. We defined “optimal” breastfeeding durations as those maximizing 24‐month HFS. We varied maternal ART duration, mortality rates among breastfed infants/children, and relative risk of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replacement feeding (“RRRF”), modelled as a multiplier on all‐cause mortality for replacement‐fed infants/children (range: 1 [no additional risk] to 6). The base‐case simulated RRRF = 3, median infant mortality, and 24‐month maternal ART duration.

Results

In the base‐case, HFS ranged from 83.1% (no breastfeeding) to 90.2% (12‐months breastfeeding). Optimal breastfeeding durations increased with higher RRRF values and longer maternal ART durations, but did not change substantially with variation in infant mortality rates. Optimal breastfeeding durations often exceeded the previous WHO recommendation of 12 months.

Conclusions

In settings with high RRRF and long maternal ART durations, HFS is maximized when mothers breastfeed longer than the previously‐recommended 12 months. In settings with low RRRF or short maternal ART durations, shorter breastfeeding durations optimize HFS. If mothers are supported to use ART for longer periods of time, it is possible to reduce transmission risks and gain the benefits of longer breastfeeding dura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前母亲共同参与护理的真实体验,为开展延续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半结构访谈,对15名出院前共同参与护理方案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进行访谈,按现象学研究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母亲对出院前共同参与护理方案持肯定态度。分析提炼出5个主题:找回做母亲的真实感觉,促进母亲角色的形成;坚定母乳喂养的信念;增强照护自信心;决心为孩子提供最佳的照顾;希望出院后能继续获得照护信息和专业咨询。结论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提供母婴互动接触机会,满足母亲的亲子需求,加强母乳喂养的宣教,教会母亲居家护理基本技能,出院后继续给予专业指导,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顺利出院和母亲适应照顾角色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出院冠心病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出院冠心病患者护理需求的真实内容,为延续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3例出院冠心病患者进行深入访谈,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出院冠心病患者延续护理需求呈现3个主题:疾病相关知识护理需求高;电话随访形式接受度较低,门诊随访需求较高;希望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联合服务机制.结论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延续护理应以用药、发病的急救与预防、康复及日常健康保健的指导为主要服务内容;采取门诊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护理服务形式;医院应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联系,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的联合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培训对提高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04—2015-04间住院分娩的10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5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培训,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培训。以新生儿护理知识问卷评分、育儿自我效能量表评分作为效果观察指标,新生儿护理知识问卷分为产妇自我保健、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三个维度。育儿自我效能量表包括促进发育、健康照顾、安全、喂养四个维度。结果护理培训前,2组新生儿护理知识问卷评分,产妇自我保健、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培训后,观察组新生儿护理知识问卷评分,产妇自我保健、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培训前,2组育儿自我效能量表评分,促进发育、健康照顾、安全、喂养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培训后,观察组育儿自我效能量表评分,促进发育、健康照顾、安全、喂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采取针对性护理培训的效果确切,比常规护理培训更有助于提高初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改善育儿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