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认为多发性硬化症 (MS )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紊乱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 。T细胞活化需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参与。第二信号由抗原递呈细胞 (APC )表面协同刺激分子B7分子 (配体 )和T细胞表面分子CD2 8(受体 )结合所提供 ,激活T细胞转化为效应细胞。我们选择专职APC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观察其B7分子在MS患者的表达。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45例MS患者 ,男 2 3例 ,女性 2 2例 ,平均 (32 5± 9 1 )岁 ,病程 2月~ 1 1年 ,平均病程 2 1 8年 ,依据Poser诊断标准为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2.
我们检测 2 4例慢性重型肝炎 (慢重肝 )患者血中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及可溶性CD14(sCD14)的水平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检测对象 临床确诊慢重肝患者 2 4例 (分期例数见表1) ,健康献血员对照组 10例。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16例。1 2 检查方法 内毒素的测定采用基质显色法 ,试剂盒购自上海伊华临床医学科技公司 ,血浆内毒素浓度≥ 5 0pg/ml定为内毒素血症 (ETM)。sCD14和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测定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 ,试剂盒均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硬化 (MS )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 ,目前认为它是一种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成分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Fas分子是死亡因子Fas配体 (FasL )的受体 ,Fas/FasL是细胞凋亡的诱导因子[1] ,Fas/FasL功能异常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应用RT PCR方法检测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Fas和FasL的表达 ,探讨其在MS发病中的作用。1 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4 5例MS患者 ,男性 2 3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2 0~ 4 6岁 ,平均 (32 5± 9 1)岁 ,病程 2月~ 11年 ,平均病程 2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发病过程中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 - 1 )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1 2例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1 6例 ,健康对照者 1 0例 ,用ELISA法测定其发病 2 4h内及发病后 1周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含量。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发病 2 4h内血清sVCAM - 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 ,发病后 1周sVCAM - 1含量虽较前下降 ,但仍高于对照组 (P <0 0 5) ;而急性心肌梗塞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无显著…  相似文献   

5.
CYP1A1、NAT2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代谢酶基因多态与帕金森病 (PD)易患性的关系 ,我们应用PCR RFLP、ASA和自动实时荧光Light Cycler技术对 90例PD患者的CYP1A1MspI基因型和第 7外显子4 889位异亮氨酸 (Ile) 缬氨酸 (Val)基因型及N 乙酰基转移酶 2(NAT 2 )基因 4个多态 :第 4 81位点的 (C→T) [NAT 2 5A];第5 90位点的 (G→A) [NAT2 6A];第 85 7位点的 (G→A)[NAT2 7A/B]和第 191位点的 (G→A) [NAT2 14A]进行检测和分析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PD患者 90例 (早发PD患者 4 2例 ,男 2 2…  相似文献   

6.
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融合蛋白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FP10和ESAT6都是结核分枝杆菌(M .tb)特有的、有良好抗原性的分泌性蛋白 ,将其编码基因 1hp和esat6用GeneSOEing法通过Linker (Gly4 Ser) 3构建成融合基因 ,并克隆入pQE30质粒 ,表达、纯化、鉴定rCFP10 ESAT6 ,为其应用于M .tb感染的诊断和预防奠定基础。1 1hp esat6基因的构建 :以已构建的pQE30 CFP10质粒为模板 ,用引物(P1) 5′ CCGGATCCATGGCAGAGATGAAGAC 3′和 (P2 ) 5′ GCTGCCGCCACCGCCGCTTCCGCCACCGC…  相似文献   

7.
Th1/Th2细胞亚群的特异性表面标志及其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 6年Mosmann等[1 ] 根据T辅助淋巴细胞(CD4)分泌的细胞因子谱 (cytokineprofiles)的不同 ,将CD4细胞分为Th1和Th2亚群。Th1细胞主要分泌γ -干扰素 (IFN -γ)、白细胞介素 - 2 (IL - 2 )和肿瘤坏死因子 - β(TNF - β) ,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而Th2细胞主要分泌IL - 4、IL - 5、IL - 1 0及IL -1 3等因子 ,促进抗体的产生 ,介导体液免疫反应。在多数免疫反应中 ,T辅助淋巴细胞并不产生典型的Th1或Th2细胞和因子 ,而主要是由Th0细胞分泌的混合型的细胞因子。但在疾病的状态下 ,T…  相似文献   

8.
据RoyC报道 ,在评价胆管结石方面 ,虚拟内窥镜 (virtualendoscope,VE)比最高密度投影 (MIP)MRI更有效。VE能诊断 3mm左右的结石 ,而MIP却不能。6 8例患者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38.5岁 )。其中 4 0例患者有结石 ,13例有胆管癌 ,10例有胰腺腺癌 ,5例有良性纤维性狭窄。所有患者都作了胆管MRI显像。用 1TMR单位 (GyroscanNT ,Philips) ,T2 加权 3DTurboSpin回声序列检查。对VE成像用体积递进技术做重建 ,由 2名不知临床资料且不相关的放射专家读片 ,第三名放射学者…  相似文献   

9.
活动期SLE患者T、B淋巴细胞CD69表达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是以T、B细胞异常活化和病理性自身抗体过量产生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 ] 。T、B细胞活化产生各种改变 ,CD69是T、B细胞活化最早表达的标志之一。为了解活动期SLE患者CD69在T、B细胞活化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以及在哪个阶段起作用 ,本研究检测了ConA刺激下活动期SLE患者T、B细胞CD69表达动态变化。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5例活动期SLE患者符合 1 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 (ARA )修订的SLE诊断标准[2 ] ,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 40 4岁 ,均为首次发作病人。活动指数判断标准参…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是一种急性弥漫性血管炎 ,婴幼儿发病多见 ,至今 ,该病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明 ,从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推测可能与病原体感染或毒素超抗原引起免疫学异常有关。本研究通过对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PPD皮试的观察以及外周血血清IgE的变化、外周血CD4T细胞CD3 0表达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IL 4、IFN γ水平的测定 ,了解KD急性期TH1/TH2功能平衡状态及免疫发病机理。材料和方法病例选择 :KD患儿 2 5例 ,男 13例、女 12例 ,年龄 7.5个月~ 6.3岁 ,诊断标准符合…  相似文献   

11.
文献报道 ,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α(sTGF -α)、血浆可溶性P -选择素 (sP -Selectin)及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 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发现其水平的变化与PHC的发生及发展关系密切[1 ] 。为进一步探讨患者三项指标的变化与发病的关系 ,本文测定了 4 0例PHC患者上述三项标志物 ,现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正常对照组 35名 (男 2 5 ,女 10 ) ,年龄 2 6~ 6 2岁。均系来院作健康检查的正常人 ,血液、尿常规、生化、免疫学指标及影像学检查均无异常。PHC组 4 0例 (男 30 ,女…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紫癜患者T细胞亚群和体液免疫功能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过敏性紫癜 (Henoch Schonleinpurpura,HSP)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弥漫性小血管炎症反应。由HSP引起的肾损伤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应用多色流式细胞仪 ,检测了HSP患者外周血CD3+ 、CD4 + 及CD8+ T细胞亚群的数量变化 ,并对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进行了测定 ,旨在探讨其发病机制。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HSP患者 4 0例均为 1998年 1月~ 2 0 0 1年6月间的住院患者 ,年龄 2~ 2 5岁 ,平均 9.1岁 ,男 19例 ,女 2 1例 ,其中 15例在经治疗 2~ 4wk病情有所…  相似文献   

13.
徐坚纲  李强  姚迪  沈铮 《现代免疫学》2000,20(3):185-185
血清sIL2R和T淋巴细胞变化在浸润型肺结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有报道[1],本文就其与肺结核分类中的特殊类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1 对象和方法11 受检对象 根据临床、X线胸片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共58例。其中17例胸片显示胸腔积液合并肺结核。另选择性别、年龄比例与受检者近似的健康体检均正常者作为对照组以资对比。12 检测方法 血清sIL2R测定采用ELISA法,试剂盒为比利时IMNOGENETICS生产,T细胞亚群检测试剂采用IMMUNOTECH公司生产,经COULTEREP…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患儿发作期T细胞CD40LmRNA表达及其与TH1/TH2细胞因子失衡的关系,以8例CLT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技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在丝裂原诱导下外周血T细胞CD40LmRNA的表达及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  相似文献   

15.
纪玲  吴健民 《现代免疫学》1999,19(4):226-227
应用 E L I S A 和 C A P 变应原系统, 检测24 例对屋尘螨过敏的Ⅰ型超敏反应患者血浆中总 Ig E 和特异性 Ig E 的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 B M C) 在 I L 4 、可溶性 C D40 配体(s C D40 L) 作用下, 其培养上清液中总 Ig E 和特异性 Ig E 的水平。结果表明: (1 ) Ⅰ型超敏反应患者血浆中 Ig E 水平比正常组高( P< 001 ) ; (2 ) 在 I L 4 和s C D40 L 共同作用下, P B M C 培养上清液中总 Ig E 和特异性 Ig E 的水平比 I L 4 或s C D40 L单独作用下明显升高( P< 001 ) 。提示 Ig E 的生成不仅需要 I L 4 的作用, 还需要 T、 B 细胞接触介导的信号传导或 T 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作用, 而s C D40 L 就是其中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树突状细胞 (DCs)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 ,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1] 。Choudhury[2 ] 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研究表明 ,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外周血获得的DCs含BCR/ABL融合基因 ,在rhIL 2存在下能刺激自体外周血T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并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由于骨髓中含一定数量的T细胞 ,我们设想 ,在CML病人骨髓中加入自体DCs可以活化这些T细胞 ,产生抗白血病免疫反应。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人选择 为 3例经临床、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确诊的CML病人 ,其中女性 2…  相似文献   

17.
对99例临床确诊为血管性头痛的患者同时作经颅多普勒(TCD)和脑电图(EEG)检查,以比较两者在血管性头痛诊断中的作用。1 对象与方法11 分析对象:99例患者系门诊或住院病人,经临床和各项检查确诊为血管性头痛。男31例,女68例,年龄9~58岁,其中<40岁55例,≥40岁44例,病程1小时至30年。12 检查方法TCD:用美国MEDASONCSMP490D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2MHz脉冲探头测颅内血管,4MHz连续波探头测颈动脉颅外段。根据血流频谱、宽度、峰形、峰时、收缩期、舒张末期流速、动脉指数及多普勒声频性质等作评估。EEG:采用日…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认为 ,多发性肌炎 (PM) /皮肌炎 (DM)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关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早有报道 ,但尚无统一结论 ,有些甚至相互矛盾[1,2 ] 。为进一步证实 ,PM/DM外周血T细胞亚群是否存在异常 ,我们应用双色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 (FACS)进行了检测。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活动期PM /DM患者 15例 ,根据Bohan的标准[3 ] 进行诊断和分类 ,参照Ishida[2 ] 的标准判断疾病的活动性。PM患者 5例 (男 2例 ,女 3例 ) ,年龄 17~ 5 6岁 ,平均 (35 .4 5± 14 .12 )岁 ,病程 1个月~ 6年 ,平均 1.…  相似文献   

19.
EB病毒感染是鼻咽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由于T细胞可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多肽 ,在控制病毒感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 ] ,因此 ,鼻咽癌患者的T细胞对EB病毒 ,尤其是该病毒肽段的特异性反应能力是近年探讨的热点。我们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 (Elispot) ,检测了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对EB病毒抗原LMP1、LMP2和EBNA3中部分表位的特异性反应能力。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研究对象 11例 ,6例为鼻咽癌患者 ( 4例来自广西医科大学 ,2例来自英国伦敦RoyalFree医院 ) ,均经病理学确诊。 5例正常人为健康自愿者…  相似文献   

20.
据SilvermanDH等〔JNuclMed ,2 0 0 2 ,4 3(2 ) :2 5 3- 2 6 6〕报道 ,在有早期认知衰退患者中诊断为痴呆是临床尚待解决的问题。恰当运用PET可提高Alzheimer’s病 (AD)的诊断和预后准确率。PET在此方面的诊断作用及经济价值尚未系统研究过。SilvermanDH与其同事用两种方法研究早期AD是否是老年患者认知症状的原因 :(1)常规方法 ,主要根据痴呆的临床表现并除外非AD所致的患者症状 ;(2 )SilvermanDH提出运用PET检查脑局部代谢 ,寻找异常代谢的特点。用决策分析公式对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