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一系列单克隆抗体和间接酶标技术研究了5例孢子丝菌病的皮损(淋巴管型)。在真皮内,见分布不均的OKTll~+,Leu2a~+,Leu3a~+,OKT6~+,OKIal~+和Monol~+细胞。T细胞(OKTll~+)占40~50%,Th/Ts(Leu3a~+/Leu2a~+)为1.8~2.3,1例患者真皮内见10%的OKT6~+,70%Ia~+,30%Monol细胞,4例患者表皮内,Leu3a~+细胞多于Leu2a~+细胞。1例患者表皮内OKT6~+细胞增多(20%)。上述结果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孢子丝菌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应用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Complex)方法与单克隆抗体标记67例恶性淋巴瘤。对照组标记了24例包括慢性淋巴结炎,何杰金病、转移性癌等。34例淋巴结内淋巴瘤中,16俐被证实为T细胞性淋巴瘤,占淋巴结内淋巴瘤的47.1%。16例T细胞性淋巴瘤中15例是属于辅助型T细胞的亚群(Leul~+、Leu4~+、Leu3a~+),16例的Ⅰ_a均阳性。其余18例被证实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K阳性的有14例,λ阳性的有4例。10例皮肤淋巴瘤中肯定是CTCL的有8例,这8例的Ⅰ_a均阳性,8例中有1例M阳性,其他7例是属于辅助性T细胞的亚群。7倒中有2例较为罕见,他们的T_6阳性,有1例皮肤与淋巴结的肿瘤显示相同的标记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5例淋巴组织疾病的免疫组化特征。例1为结节病,上皮样结节间淋巴细胞呈现全T(+)T_H(+);例2,5为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瘤细胞示全T(-),T_H(-)和T_S(-);另2例是T细胞淋巴瘤,其中例3瘤细胞示全T(+),T_H(-)和T_S(+),而例4瘤细胞为全T(+),T_H(+)和T_S(-)。作者认为仅根据形态学常难以区分淋巴瘤各个亚型以及未分化癌,单克隆抗体用于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抗人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检测了14例因胆囊结石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结果发现,术后1d,Leu4 (总T细胞),Leu 3a(辅助/诱导T细胞)和NK细胞均明显下降,Leu 3a/Leu 2a(抑制/细胞毒T细胞)比值下降,与术前水平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上述现象持续至术后4d,于术后7d恢复正常。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术创伤介导的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术后感染易感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 对46例经病理证实为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CT影像和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分型:T细胞淋巴瘤39例,B细胞淋巴瘤7例;CT表现:①位于鼻腔前部40例(T型34例,B型6例)和鼻腔后部6例(T型5例,B型1例),其中位于鼻腔前部伴面部皮肤改变20例(T型19例,B型1例),鼻腔后部伴面部皮肤改变0例;②病灶形态表现浸润型和增殖型各23例,前者侵犯临近组织20例(T型19例,B型1例),后者侵犯临近组织9例(T型8例,B型1例);③骨质破坏呈虫蚀样或筛孔状骨质改变7例,仅占15、2%,且均为T细胞淋巴瘤。结论 原发于鼻腔NHL在CT影像上有其自身影像特征性,且不同病理类型的CT表现也不同,可为本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们应用小剂量化疗方案对老年消化系肿瘤患者进行化疗。实践证明:这一方案效果较佳,副作用小,易于接受,适用于老年肿瘤患者。但这一方案对免疫系统影响如何尚不清楚。本文应用双染色——流式细胞术结合4种抗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Leu2a、Leu3a、Lea4Leu7),对8例老年消化系肿瘤(其中结肠癌4例,胃癌2例,肝癌2例)患者小剂量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化疗方案为UFT0.648,3/日,5天/周;MMG4mg,VD,1/周:8周为一疗程。化疗前、后7天采外周静脉血栓测。结果表明:Leu3a、Leu4、Leu7化疗前分别  相似文献   

7.
用形态学、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和基因重组分析研究44例T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基因型特征。病例分为两大组,即低度恶性组小淋巴性淋巴瘤(3例),蕈样霉菌病(1例)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1例),Lennert淋巴瘤(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1例),多形细胞性,小细胞型(8例)。高度恶性组多形细胞性,中细胞型(8例),大细胞型(1例),透明细胞性(1例),淋巴母细胞性(8例)和大细胞性淋巴瘤(7例),其中包括免疫母细胞性(1例),大无裂样T细胞性淋巴瘤(1例),大细胞多叶核性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细胞样T细胞淋巴瘤(各2例)。10例基因重组分析证明为T细胞。对于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各型特征和分类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单克隆抗体和免疫酶标技术,分析了30例各类型麻风皮损(包括TT6例、BT4例、BB1例,BL6例及LL13例)内Leu4、OKT4、及OKT8细胞的数量及其分布特点,发现Leu4细胞在TT数量较多,并多分布在肉芽肿周围,而在LL则量少而(氵弥)漫分散于病灶内。OKT 4/OKT8平均比值从TT端移行至LL时呈逐渐下降趋势。而LL的OKT8细胞相对增多。TT及BT尚见OKT4与OKT8细胞分布上呈分离现象。这些均说明TT及BT病变免疫反应较明显。本文尚发现表皮与毛囊内有OKT 4及OKT 8细胞浸润、较多见于TT及BT、但OKT 8细胞浸润较多见于LL,对其意义亦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美国CDC(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确定AIDS诊断标准有四条:(1)无其他原因的免疫功能低下,(2)患有kaposi肉瘤和(或)卡氏肺囊虫(pneumocystis carinii),肺炎等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感染。(3)辅助T细胞下降,抑制T细胞相对上升,二者比值<1。(4)HTLV—Ⅲ型抗体阳性。此病人在我校肿瘤研究室检测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结果Leu5b(pan—T)15/107阳性,Leu3a(helper/inducer)3/134阳性,Leu2b(suppressor/cytotoxic)12/120阳  相似文献   

10.
淋巴瘤细针吸取细胞学与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淋巴瘤细针吸取细胞学 (FNAC)的形态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 2 7例淋巴瘤进行细针吸取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 ,并运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 ,3例作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2 7例淋巴瘤中 ,细胞学确定诊断淋巴瘤 12例 ,霍奇金淋巴瘤 3例 ,分类诊断准确率为 5 5 .6 % (15 / 2 7) ;细胞学高度怀疑淋巴瘤 8例 ,均经组织学证实为淋巴瘤 ,细胞学分类诊断符合率为 85 .2 % (2 3/ 2 7) ;细胞学诊断转移性癌 3例 ,2例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T细胞性淋巴瘤 ,1例为B细胞性淋巴瘤。细胞学诊断反应性增生 1例 ,组织学证实为B细胞性淋巴瘤。全部病例诊断阳性率 96 .3% (2 6 / 2 7)。 结论 :针吸细胞学检查对初筛淋巴结疾患的良恶性及肿瘤类型有重要意义。组织学检查能确定肿瘤的性质、组织起源与分类。免疫组化技术对淋巴瘤的分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44例发生于鼻腔及口腔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用免疫组化染色(S-P二步法)标记CK、LCA、CD3、CD20、CD45RO、CD56和CD79a抗体。结果 20例为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占45.45%(20/44)。免疫标记瘤细胞LCA、CD3(胞浆)、CD45RO、CD56全部阳性表达;不表达CK、CD20、CD79a。结论 鼻/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发生于结外.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的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查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颌下腺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病理临床表现、免疫表型特征、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例颌下腺MCL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观察分析并结合文献归纳颌下腺MCL的病理特点。结果本例颌下腺经典型MCL由形态单一的小到中等大的肿瘤性淋巴细胞组成,弥漫排列,核形不规则,有的可见核裂,很像滤泡中心细胞,核分裂像易见,肿瘤细胞间散在无吞噬活性的组织细胞。间质见透明变性小血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20(+),CD5(+),CD43(+),CyclinD1(+),bcl-2(+),CD3(-),CD10(-),bcl-6(-),CD23(-),CD21显示扩大不规则的滤泡树突细胞网(FDC网)。结论颌下腺套细胞淋巴瘤有其自身组织学特征,CyclinD1(+)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3.
对34例阻塞性黄疽(下称阻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阳性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阻黄患者Leu4(总T细胞)和Leu 3a(T辅助细胞)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Leu 3a/Leu 2a(T抑制细胞)比值下降(P<0.01),NK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阳性细胞百分比亦明显低下(P<0.01)。上述结果表明,阻黄患者存在着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而这种异常可能与其诊治过程中感染易感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发生于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12a收治的17例患者的发病年龄、部位、临床分型、Ann Arbor分期及治疗手段。结果 17例患者中何杰金淋巴瘤4例,非何杰金淋巴瘤13例;主要类型:淋巴结肿大型(7例),颌面部弥漫性肿胀型(3例),Waldeyer环淋巴结肿大型(3例),牙龈肿大型和颌骨侵犯型(各2例)。结论 颌面部恶性淋巴瘤在青春期和50yr以后多发,治疗上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PCR技术在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合TaqMan技术,对HCV基因型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巢式RT-PCR扩增HCV的NS5B基因区域,测序后进行HCV基因亚型分析并与实时荧光PCR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时荧光PCR共分型119例,1型71例(59.7%),非1型48例(40.3%)其中110例成功进行测序分型;测序分型的110例中,1型73例(均为1b型),占66.4%,非1型37例(其中2a型7例、3a型6例、3b型3例、4a型1例、4k型1例、5a型1例、6a型17例、6n型1例),占33.6%.与110例测序分型的结果比较,实时荧光PCR分型总的符合率为71.8%(79/110),其中1型的符合率为80.9%(55/68),非1型的符合率为57.1%(24/42).结论 实时荧光PCR进行HCV基因型检测操作简便、快速,但分型结果特异性不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17例T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研究。所有的病例分为8型:淋巴母细胞性(5例);T小淋巴细胞性(3例);多形细胞性(3例);透明细胞性(1例),Lennert’s淋巴瘤(1例);大无裂样T细胞淋巴瘤(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和皮肤T细胞性淋巴瘤(1例)。对各亚型的特征,分类及肿瘤性T细胞的转化等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肖海波  王淑华 《海南医学》2008,19(6):137-139
目的根据WHO(2001年)淋巴瘤的新分类标准,对湖南湘西地区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已病理诊断的200例恶性淋巴瘤(ML),复习其组织学、免疫组化标记和临床特点,按WHO新分类标准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200例中有5例为误诊,确诊195例中霍奇金淋巴瘤(ML)12例(6.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83例(93.8%),183例NHL中发生于淋巴结者40.4%,结外占59.6%。分型B细胞肿瘤63.9%,T和NK细胞肿瘤32.8%;前5位最常见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L)、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滤泡性淋巴瘤,共占NHL的74.3%。结论我国湖南湘西地区,结外淋巴瘤的比率超过结内,NHL以DLBL和NK/T-L为最多见。NK/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高,但滤泡性淋巴瘤和B小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otch1蛋白在淋巴瘤组织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50例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30例,B细胞淋巴瘤13例,霍奇金淋巴瘤7例)及15例淋巴结反应增生(对照组)组织中Notch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特点。结果 Notch1蛋白在T细胞淋巴瘤组、霍奇金淋巴瘤组及B细胞淋巴瘤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0.00%(21/30)、71.40%(5/7)和23.80%(3/13),霍奇金淋巴瘤组和T细胞淋巴瘤组Notch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和B细胞淋巴瘤组明显升高(χ2=16.052、8.097,P=0.004,P<0.05),B细胞淋巴瘤组与对照组比较、霍奇金淋巴瘤组与T细胞淋巴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tch1蛋白高表达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生有关,Notch1蛋白在不同类型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0岁,因躯干泛发丘疹、结节、斑块伴有剧烈瘙痒一年,肢体肿胀半年就诊。多次抗炎、抗过敏治疗无效。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及皮肤附件周围中等大小异性T淋巴样细胞浸润。皮损免疫组化示:CD3、CD4、CD8、TIA1均(+),CD30部分(+),Ki67 (50%+)(图3),ALK、CD20、CD56、EMA、GB均(-)。病理诊断:考虑为外周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改变。诊断:血管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诊断:血管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行CHOP方案化疗,皮肤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20.
褚勇  翁德胜 《广东医学》2005,26(6):794-796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EB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鼻腔及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标本,普通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及组织学类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多种抗体标记T淋巴细胞(CD45RO,TIA-1)、B淋巴细胞(CD20,CD45RA)及NK淋巴细胞(CD56),同时进行EBV原位杂交检测。结果①按照WHO新分类法,64例中36例诊断为鼻NK/T细胞淋巴瘤(56%),24例B细胞淋巴瘤(37.5%),4例外周T(非特殊类)细胞淋巴瘤(6%)。②在36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中,EBER1/2检出率为83%(30/36),24例B细胞淋巴瘤及4例外周T(非特殊类)细胞淋巴瘤EBER1/2均表达阴性。3种不同组织类型的淋巴瘤之间EBER1/2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腔及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以鼻NK/T细胞淋巴瘤多发,EBV感染与淋巴瘤组织类型有关,与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