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慧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731-4732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在临床诊断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5例起源于胃18例。小肠11例,结直肠4例,肠系膜2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经多层螺旋CT检查者有32例准确诊断,准确率为91.43%。结论多层螺旋CT较常规CT检查对判定胃肠道肿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更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临床保守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4例,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肾上腺占位病变中,肾上腺增生7例,腺瘤6例,髓样脂肪瘤2例,肾上腺囊肿3例,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转移癌5例。肾上腺良性病变直径多小于3 cm,边界清晰。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细微结构并能比较准确地对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作出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质量好,对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综合判断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汝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3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及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总结肿瘤诊断及并发症征象。结果 38例患者中,发现胃肠道肿瘤者34例,肠管壁增厚者4例。主要并发症征象有肿瘤转移、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消化道出血等。结论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华 《吉林医学》2010,(34):6298-6299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手术证实的小肠淋巴瘤10例CT表现,并结合三维重建进行观察。结果:MSCT见肠壁增厚7例,肠腔内肿块型3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检查小肠原发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大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1例人肠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仿真结肠镜(VC)、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DD)和透明法(Raysum)重建,并与电子结肠镜(EC)和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CT仿真结肠镜结合MPR、SSD和Raysum技术能对大肠癌病变准确定位,并有利于观察肿瘤的形态及特征.但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结肠外彤、肠腔内外情况、病变的形态、范围及浸润程度等细节方面各有不同.结论 多层螺旋CT是一种无创的、快捷、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胃肠道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观察分析胃肠道肿瘤的直接CT征象及并发症征象。结果 CT可以直接发现胃肠道肿块的32例,肠管壁增厚11例,肠梗阻18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5例,消化道出血1例,肠系膜血管增粗26,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5例,肝脏转移7例,大网膜转移3例。结论多排螺旋CT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炜  胡岗 《当代医学》2009,15(27):59-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膀胱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膀胱癌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分别选择采用VE、MP,VR、MPP,等三维图像后处理。结果发生于膀胱三角区12例,其中累及输尿管开口区7例(右侧5例、左侧2例)。右侧壁3例,左侧壁2例。多层螺旋CTN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肿瘤的形态特征、侵犯程度、转移部位等方面价值各有不同。结合使用可以相互弥补,以提高肿瘤诊断的准确性。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膀胱癌诊断及显示病灶具体部位及比邻关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4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良性12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23例。肿瘤直径<5 cm组19例,恶性3例,肿瘤直径≥5 cm组29例,恶性20例;有囊变坏死或溃疡改变31例,其中恶性22例,无囊变坏死共17例,其中恶性1例;14例有转移改变者病理均为恶性。样本中肿瘤大小≥5 cm组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程度亦相对越高,呈一定的正相关改变,合并有囊变坏死、溃疡或转移者,其恶性程度亦显著增高(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局限性。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27例膀胱癌患者进行检查,在膀胱充盈状态下行平扫,扫描完毕后将原始数据传输至螺旋CT工作站,经分别选择采用VE、MIP,VR、MPR等三维图象后处理。结果发生于膀胱三角区21例,其中累及输尿管开口区17例(右侧12例、左侧5例),右侧壁4例,左侧壁2例。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肿瘤的形态特征侵犯程度转移部位等方面价值各有不同。结合使用可以相互弥补,极大提高肿瘤的诊断准确性。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膀胱癌诊断及显示癌灶的具体部位及比邻关系更加直观,逼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8层螺旋CT图像三维重建在结肠、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美国GE公司的八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CT容积扫描,获得CT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多模式重建,并与结肠镜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8层螺旋CT能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诊断符合率100%,24例结肠癌、8例直肠癌,工作站的各种后处理技术均良好地显示肠腔内病变的大小,形态,显示肿瘤与周围腔器之间的关系。结论8层螺旋CT是诊断结肠癌、直肠癌的一种安全、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3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这60例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检测及病理学检查确诊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结果:这60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为:有31例患有胃肿瘤的患者,有2例患有小肠肿瘤的患者,有26例患有结肠肿瘤的患者,有1例患有十二指肠瘤的患者。我院结合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这60例患者进行了确诊,结果显示,除了8例小肠内发生病变的患者被确诊为淋巴瘤或腺癌、2例胃窦部内发生病变的患者被确诊为胃窦癌外,其余50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均与其病理学诊断结果相一致。可见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肿瘤的准确率可达80%以上。结论:用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较全面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结构、形态及肿瘤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从而为临床进行肿瘤分级和治疗提供较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常钧  李静 《中外健康文摘》2012,(32):194-19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直肠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年3月~2012年1月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3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CT平扫和三期扫描,并作图像后处理,将多层螺旋CT表现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病理为黏液腺癌8例,中管状腺癌25例,绒毛状腺癌3例、混合型腺癌4例.CT表现,升结肠癌7例,横结肠癌4例,降结肠癌6例,乙状结肠癌2例,直肠癌16例.肿瘤形成肠腔狭窄和形态不规则23例,形成腔内肿块12例;局部肠壁增厚35例;CT上表现8例显示为浆膜面受侵.手术发现6例浆膜面受侵;淋巴结转移者CT发现23例,而病理证实20例.结论多层螺旋CT的多期扫描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不但能明确结直肠癌病灶的部位,大小,还能明确病变浸润深度、病变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或(和)其他脏器转移等,为临床大夫术前正确的评价病变及决定手术方式提供了准确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碘造影剂灌注直肠后,行多层螺旋CT检查直肠肿瘤病变的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怀疑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及使用碘造影剂灌注直肠后行多层螺旋CT直肠扫描的CT表现、CT诊断及病理诊断。结果:碘造影剂灌注直肠多层螺旋CT检查可良好的显示直肠腔、直肠壁的情况,如肿瘤直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腔充盈缺损以及直肠恶性肿瘤侵犯邻近器官CT改变,诊断符合率高。结论:碘造影剂灌注直肠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简单、经济;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准确率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 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54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螺旋C T图像表现.结果 :多排螺旋CT(MSCT)均获腔内及壁外很好对比度,并能反应胃大体形态,以及肿块大小、形态与临近结构关系,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变明显强化,35例肿瘤累及浆膜层,9例肿瘤突破浆膜层,10例肿瘤向外侵犯并转移.结论 :多排螺旋C 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增强可清晰显示胃癌大小、形态、胃壁及腔内、外病变,对胃癌的术前分期评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螺旋CT在结肠癌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病例行螺旋CT检查,对其2D多平面重建图像(MPR)、3D透明法(Raysum)、表面遮盖法(SSD)、仿真纤维内窥肠镜(CTVE)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结肠癌的CT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与肠管关系密切,可挤压并推移周围肠管移位。部分块影内可有囊变灶、低密度坏死区及细小钙化灶。部分肠管壁局限性或广泛性不均匀增厚,增强扫描肿块有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央囊变或坏死区不强化。部分肠腔变窄,其中一例横结肠局部呈环形缩窄,CTVE图像显示缩窄处肠腔菜花状软组织结节突向肠腔内,SSD图像清楚地显示缩窄处的位置及病变肠段的长度。另有一例乙状结肠与降结肠交界处肠腔完全梗阻、闭塞,MPR图像准确地显示病变肠腔部位,手术证实定位准确,且该处肠管壁局部增厚、肿块突向腔内并堵塞肠腔。结论:将多排螺旋CT的轴位图像、MPR及三维SSD、Raysum、CTVE图像有机地结合,可以较准确地进行病变定位、良恶性定性诊断,为临床诊治结肠肿瘤提供直观、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袁德全 《求医问药》2014,(19):62-63
目的 :探讨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50例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 :经多层螺旋CT检查,这50例患者全部被诊断为患有结肠癌。经病理检查后,这50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结果全部得到证实。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结肠癌的准确率为100%。同时,在对这50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这50例患者均存在发病的肠壁增厚的症状。他们中有26例患者存在肠壁异常增厚的症状,有22例患者存在肠腔内有肿物的症状,有21例患者存在肠腔狭窄的症状,有23例患者存在结肠浸润的症状,有22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的症状,有16例患者存在多发性肝转移的症状,有11例患者合并有慢性胆囊炎或胆结石。结论 :用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结肠癌不仅准确率高,而且能够发现患者病变肠壁的变化情况、结肠癌灶的转移情况以及患者存在的合并症。因此,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结肠癌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应用多层螺旋CT对小肠疾病进行诊断的意义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2016年期间收治疑为小肠疾病患者(原因不明腹痛、消化道出血、小肠疾病高危因素)252例相关临床资料为本文分析数据,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胃肠道造影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通过回顾性分析方式了解小肠疾病患者用多层CT螺旋方式诊断的临床意义。结果在所有纳入研究患者中最终确诊为小肠疾病患者156例,疾病分类如下:小肠炎症性疾病患者82例,38例患者为肿瘤性疾病,28例患者为肠梗阻及8例患者为其他类型小肠疾病;对多层螺旋CT诊断和胃肠道造影两种方式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提示多层螺旋CT均有明显优越性(P0.05)。结论对临床表现典型的小肠疾病可疑患者用多层螺旋CT方式检查,具有准确性高、灵敏度突出等优点,同时无创及可反复性检查让患者接受程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对我院64例GIST患者进行检测,分别进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输入ADW4.2工作站重建,由我院2名资历较深的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分析64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结果 64例GIST患者胃41例、小肠15例、直肠3例、食管3例、网膜2例。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51例、不规则分叶状13例。分布:胃肠道腔外42例、胃肠道腔内15例、胃肠道腔内外7例。黏膜状态:黏膜光滑41例、黏膜有明显溃疡23例。囊实性49例、实性15例。密度:平扫及肝实质比较均匀密度基本一致29例,周边等密度内部较低31例,4例瘤内有气体影,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均匀强化33例,不均匀强化31例。均匀强化患者3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不均匀强化1例良性,11例潜在恶性,19例患者恶性。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准确鉴别肿瘤良、恶性,可为术前病理判断及手术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沈昌山  胡元成  郑桥如 《安徽医学》2012,33(10):1361-13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对肿瘤大小、密度、强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7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肠系膜根部1例。MSCT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肿块,具有跨腔内外生长或腔外生长为主的特征。良性4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交界性3例,恶性8例,其中有7例直径大于8 cm,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局部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肿瘤原发肠系膜患者1例,肿瘤原发大网膜患者1例,肿瘤原发肾上腺患者1例,腹腔肿瘤2例,腹膜后肿瘤5例。恶性肿瘤检出患者6例,交界性肿瘤检出患者2例,良性肿瘤检出2例,肿瘤直径大小在4.0~33 cm,肿瘤表现不规则患者4例,肿瘤形态表现为分叶状患者3例,肿瘤形态表现为圆形患者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定性、定位准确率高,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