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伴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患者的多导视觉诱发电位(VEPs)特征,探讨伴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斜视弱视的诊断提供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方法:采用多导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采集处理系统记录正常对照组(40例),伴弱视的内斜视组(69例)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组(66例)的单、双眼全视野刺激及左、右眼鼻颞侧半视野刺激的多导VEPs.结果:(1)伴弱视的内斜视弱视眼与正常对照组非主导眼相比,潜伏期(LP1)延长(P<0.01),振幅(AN1P1),且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加剧。(2)伴弱视的内斜视非弱视眼(主导眼)与正常对照组的主导眼相比较,LP1延长(P<0.05),AN1P1下降(P<0.05),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的主导眼及非主导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1也延长(P<0.05),AN1P1下降(P<0.05),但程度较弱视眼轻。(3)伴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全视野刺激所记录的双眼与单眼VEPs的LP1,AN1P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不同。(4)内斜视单眼半视野刺激所记录的VEPs,内斜视弱视眼鼻颞侧视网膜间受刺激VEPs的LP1,AN1P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鼻侧视网膜的LP1延长,AN1P1下降,而弱视眼的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组鼻颞侧视网膜VEPs的LP1,AN1P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5)内斜视弱视眼全视野刺激VEPs的多导地形图分布呈非对称状,其结果与颞侧视网膜刺激结果相似,而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组也存在类似现象,但程度较轻。结论:(1)内斜视性弱视眼的视觉通道受到损害,且随弱视程度的加重损害呈加剧趋势;(2)内斜视弱视眼的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眼尽管视力下,其VEPs有不同程度的改变;(3)共同性内斜视的双眼视功能异常,在不伴弱视的情况下,内斜视仍是影响双眼视功能的重要因素,VEPs双眼总的能够客观反映双眼视功能;(4)内斜视性弱视眼在单眼半视野刺激条件下,存在半视野刺激差异,颞侧视网膜受刺激的反应大于鼻侧,而在不伴弱视的内斜视者无此现象,说明鼻侧视网膜受刺激的VEPs受到抑制的现象存在于斜视伴弱视的患者中。(5)内斜视弱视眼的多导VEPs地形图在头皮的分布呈非对称状,高电位活动向颞侧视网膜投射方向的视皮质侧偏移,在对侧眼及不伴弱视的内斜视也存在类似现象,但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知觉性斜视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根据不同病情采取手术治疗,弱视训练及配戴三棱镜。结果:手术的29例眼位正,1例术后配戴三棱镜矫正眼位,1例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经弱视训练视力改善后矫正眼位,24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及早发现各种引起知觉斜视的病因预以治疗,以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斜视不仅影响外观 ,更为重要的是破坏双眼视功能 ,发病年龄越早 ,建立立体视觉的预后越差[1] ,因此 ,必须早期治疗 ,其中手术矫正斜视合并双眼视功能训练是极其重要的手段[2 ] 。我院于 1 999年 6月开展儿童斜视矫正手术 6例 ,随访一年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例儿童斜视 ,男 3例 ,女 3例 ,年龄 5~ 8岁 ,其中共同性内斜 2例 ,共同性外斜 1例 ;垂直性斜视伴内斜视 3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斜视角测定水平方向最小为 30 △ ,最大为 1 0 5△ ;垂直方向在 1 0 △~ 2 5△ 之间。屈光矫正情况 患儿用 1 %…  相似文献   

4.
儿童斜视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双眼单视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除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可通过戴镜矫正眼位外,大多数患儿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双眼单视和改善外观。为探讨儿童斜视手术中常见疾病类型的诊断和治疗等问题,现将我院自1989年10月以来168例已施行手术的儿童斜视完整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情况 1989年10月~1997年2月在我院施行矫正手术的斜视儿童168例。男88例,女80例。手术年龄15~14岁。斜视类型:垂直斜视36例,共同性内斜视102例,共同性外斜视30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对79例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按年龄、双眼视功能状态、斜视类型分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79例患者平均随访1.6年,治愈69例(其中28例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未愈10例中9例仍外斜,1例继发内斜视。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术后对维持眼位正位有明显关系,与斜视类型无明显关系。[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双眼单视功能者对术后眼位的影响较大,且早期手术有利于维持眼位正位及恢复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高度远视常不能被调节所克服,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在儿童易形成弱视。同时,过度的调节易形成斜视。为进一步了解儿童高度远视伴弱、斜视的发病情况,更有效地防治弱视和斜视,现将我们收集65例十6.OD以上高度远视儿童伴弱视斜观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治疗方法。正材料及方法1993年11月~1997年11月门诊收集14岁以下高度远视儿童65例。所有病例均以1%阿托品滴双眼,每日三次,连续三日充分麻痹睫状肌后行视网膜检影,并用日本NR-5100型电脑验光仪复查。弱视诊断标准:眼部元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Og以下。2结果2.l视…  相似文献   

7.
双下转肌麻痹(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3例双下转肌麻痹,乃1眼下直肌和上斜肌同时麻痹。在第1眼位由于下转受限而呈上斜视,有时伴外斜视。单眼与双眼同向运动在整个下方注视野均受限。并对本病的病因、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手术治疗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4.5-9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43例,A组:4.5-6岁共19例;B组:7-9岁共24例。采用双外直肌后徒缝线悬吊术,手术前后分别测定33cm和5m斜视角及双眼视觉诱发电位(VEP)双眼总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术后眼位:斜视度≤10^△为正位,小年龄组术后1周及6个月正们炕于高年龄组,6个月高年龄组欠矫明显高于低年龄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间双眼总和比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双眼VEP振幅比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年龄儿童手术成功率并无明显增高,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不一定必须在6岁前进行。  相似文献   

9.
杨花荣 《实用医技》2007,14(35):4853-485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及鼻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至2006年经治的47例真菌性鼻.鼻窦炎的,1名床资料和鼻内镜手术的随访结果。结果:47例随访6个月~3a,除1例患者随访7个月斜视未恢复。其余症状消失,术腔黏膜恢复良好,无一例复发。结论: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手术创伤小,照明好,清除病灶准确,不损害鼻腔生理功能,保证鼻窦通气引流,减少复发,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0.
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小薇  徐珊琪 《广东医学》1998,19(3):236-236
固定性内斜视是一种罕见的麻痹性斜视,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主要通过手术矫正眼位,现将遇到10例16眼固定性内斜视的治疗过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文报告固定性内斜视10例16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双眼6例,单眼4例,先天性3例,后天性7例,年龄6个月至70岁,斜视度50度至85度。合并眼部其它疾病:高度近视16眼,核性白内障14眼,丝状角膜炎5眼。发病时间为半年至21年,视力均在0.05以下。1.2手术方法:本文10例除1例2眼先天性固定性斜视因年龄仅6个月,其家属不愿接受手术,其余的9例14眼均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探讨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病历资料,记录比较手术前后患儿的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有302例斜视度在25△~55△,术式为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后正位率为91.06%,两种术式手术效果无统计学差异;76例患儿斜视度≥60△,手术方式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正位率为85.53%。患儿手术前后的视近、视远斜视度以及其差值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双眼视功能亦较术前有明显提升。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均为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小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37-138,141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麻痹性垂直斜视临床特点:出现原在位垂直斜视;遮盖会出现高位眼上飘,部分外旋加大或者不稳定,低位眼也可能出现上飘现象;单眼眼球运动时出现明显眼外肌麻痹以及亢进。经手术治疗后,所有患者中显效64例,有效33例,总有效可达98.98%。治疗后54例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水平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分离性垂直斜视常同麻痹性垂直斜视合并发生,治疗时需根据所合并的不同类型的麻痹性垂直斜视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V型斜视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杰 《当代医学》2009,15(15):66-67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病因、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996年9月-2007年1月我科有完整病历并有随访记录的51例V型斜视治疗效果。51例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4-32岁,平均年龄16.1岁。所有病例均用三棱镜检查33cm及5m斜视度及向上向下25°注视时的斜视角,同视机检查向上向下25。斜视角及三级视功能,查眼球运动判定有无下斜肌亢进。无下斜肌亢进者,行单眼或双眼水平直肌后徙和/或缩短并垂直移位。伴下斜肌亢进者,行单眼或双眼水平直肌后徙和/或缩短并切除部分下斜肌。术后随访6周~1年,平均6个月。结果V型斜视中不伴下斜肌亢进者23例,伴下斜肌亢进者28例,采用水平肌手术加垂直移位或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术后效果满意,V征消失,代偿头位消除。结论V型斜视是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发病原因多样,,以斜肌功能异常为主。常合并水平斜视。根据V型斜视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连续性病例的病历资料。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检查患儿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依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对称性定量后徙术。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患儿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疗效评价标准为斜视度≤±8 PD为正位。结果22例诊断性遮盖前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17.3±7.9)PD,诊断性遮盖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0.5±3.3)PD。双眼外直肌后徙量(7.2±1.2)mm。术后平均随访(8.6±5.4)月。末次随访的正位率为81.8%(18/22)、过矫率为4.5%(1/22)、欠矫率为13.6%(3/22)。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可有效的矫正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成功的因素及术后双眼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106例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情况及术后6周至1年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后正位率1周84.91%,6周76.42%,1年75.47%。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为年龄愈小双眼视功能恢复愈高(P<0.005)。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至关重要(P<0.005)。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愈早愈好,年龄愈小,双眼视功能恢复愈好。  相似文献   

16.
于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9):1546-1547,1533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联合单眼一退一截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及对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7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患儿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及视觉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双眼视功能水平与D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组1: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组2: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3:单纯DVD。比较并分析3组病人的发病时间、术前立体视功能及垂直分离偏斜程度。结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月龄(45.0月)早于单纯间歇性外斜视(82.9月)(P〈0.01)。其双眼视功能较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差(P〈0.01)。组1与组3的垂直分离斜度分别为14.5△±9.6△、23.7△±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年龄较早,双眼视功能较差。视觉发育早期双眼视功能的破坏可能是影响D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中的水平方向眼位偏斜对垂直斜视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伴多器官功能衰竭2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伴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采取以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经鼻胆管冲洗及灌注抗生素为主的非手术综合治疗,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疗25例病人,除2例需转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外,其余23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成功,胆汁引流通畅,多器官功能衰竭纠正,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伴多器官功能衰竭治愈率为92.0%。结论: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伴多器官功能衰竭应采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静脉应用和经鼻胆管冲洗及灌注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孟鲁斯特钠和鼻喷糖皮质激素在睡眠呼吸障碍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睡眠呼吸障碍儿童29例进行睡眠监测后分型,单纯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肿大儿童给予口服孟鲁斯特钠和糠酸莫米松鼻吸入剂治疗8~12周,伴鼻-鼻窦炎加用阿奇霉素3周,伴哮喘的给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随访2~3个月。结果:睡眠呼吸障碍儿童29例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12例,症状减轻14例,症状无改善2例,失访1例,有效率92.9%。结论:孟鲁斯特钠和鼻喷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改善SDB症状。  相似文献   

20.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外显斜之间的一种斜视,占外斜视的80%,通常在儿童双眼单视发育的敏感时期发病。若延误治疗时机,则变为恒定性外斜视,从而丧失双眼单视功能。本文对4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查。其中男性15例,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