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相似文献   

2.
“丹溪学说”对朝鲜、日本影响深远。在朝鲜,《医方类聚》和《东医宝鉴》编撰时参考了朱丹溪及其门人的医学著作,崇尚丹溪“气血痰郁四伤”理论,还引用了大量方药;在日本,田代三喜来华跟随朱丹溪私淑弟子虞天民的门人月湖学医归日后收徒行医,大力倡导“丹溪学说”,并根据朱丹溪的“气血痰郁四伤”理论,把疾病分为血病、气病、痰(水毒)病三类。其学生曲直濑道三建立“丹溪学社”,在日本传播“丹溪学说”,逐渐形成了独自的医学体系——“后世学派”。其亲传弟子曲直濑玄朔及再传冈本玄冶、长泽道寿、古林见宜等施术传学,使“丹溪学说”发扬光大,盛行日本医坛200余年。可证实“丹溪学说”对朝鲜和日本等海外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意象源流及在脏腑学说中的运用,中医脏腑学说重在功能结构的统一,是“立象尽意”、“不滞于形”、“以意统形”。其特点:一是重意合,轻形合;二是模糊性、思辩性;三是格式塔效应。  相似文献   

4.
命门学说,源于《难经》。张景岳批判地继承了《难经》中的命门学说,对命门的发挥有其独到之处。其认为,命门的位置在“子宫”及“子宫之门户”,位于两肾之间,“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的实质为人身之太极,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其生理功能有二:命门为精血之海,水火之宅,寓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之本;命门系人身之门户。病理上多表现为真阴虚损、命门火衰。治疗上注重补水补火,倡导“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精中生气”、“气中生精”。创制了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等系列命门病主方。景岳极大的推动了命门学说的发展,为其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完善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脏腑理论。  相似文献   

5.
陈晖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12):707-708
<正> 传统中医对哮喘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中就有“喘息”、“鼻张”、“肩息”等记载,到了明朝,则由朱丹溪首先提出“哮喘”之名。西医对哮喘的研究进展迅速,从过敏学说、支气管痉挛学说,又发展到炎症学说及粘附分子学说。将中西医哮喘理论进行对比,确有许多相通之处。进行中西医治则对比研究,可以融合临床思维,取长补短,对于探求中西医结合新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哮喘的中西医治则作一基本探讨。  相似文献   

6.
气化学说研究现状及其科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气化学说是在中国古代气、元气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将历代对气化学说的研究概括为淡化、异化与深化三种情况 ;认为气化学说可以启迪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医学观和正确运用科学方法论 ;提出中药对机体除了特异作用外还具有“负熵”性非特异作用的论点。  相似文献   

7.
五行学说的方法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行学说的价值主要在于其方法论意义。五行模型是对人体自我调节机制的一种表达,反映了机体调节和防卫反应的“自组织原则”、“自主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调整阴阳是典型的矛盾调节,五行调节是典型的反馈调节,五行学说是对阴阳学说必然的补充,有不同于阴阳调节的特点,主要是:多体关系、多种作用、反馈控制、不可逆性、整体稳定等。五行学说不仅符合人体实际,而且符合数学的一些严格规则,取了奇素数中的“5”,五行学说面临的不是存废问题,而是如何发展,一方面要使传统五行学说更加完备,另方面应发展“七行”、“十一行”、“十三行”等新模型,可概称为“N行”。  相似文献   

8.
小儿“纯阳之体”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阳之体”理论源于道家阴阳学说,“谓其未曾破身耳”。其正式运用于医学则始见于《颅囟经》“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后世医家据此对“纯阳”的含义各有阐释:有作“阳盛阴微”者;有作“独阳无阴”者;有作“生机蓬勃而阴精相对不足”者等。吾以为,上述见解虽各有偏执,但显而易见;“纯阳之体”学说确切反映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及其体质患病倾向,对小儿日常预防保健和疾病辨证施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纯阳”并非无阴或盛阳,乃生机旺盛之意张介宾《类经》云:“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阴不自长,必得阳而后…  相似文献   

9.
“瘀血”与“血瘀”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瘀血理论始于《内经》 ,经历代之演进至清代而有较大的发展 ,使瘀血学说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说 ,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 80年代以来 ,瘀血理论有了空前的发展 ,对瘀血的认识不断深化 ,活血化瘀治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深入研究瘀血学说已成为创立发展我国新医学、新药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瘀血及血瘀证的理论作一扼要阐述。1 历代对血瘀的有关论述“瘀”字最早出于《楚辞》“形销铄而瘀伤” ;《说文解字》曰 :“瘀 ,积血也” ;《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着血、石瘕等名 ;张…  相似文献   

10.
同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脏腑阴阳属性的认定和脏腑相合关系的确立,都与经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脏腑的阴阳属性和阴阳之气的多少,起初是用“二阴二阳”来标定的。当“三阴三阳”命名了经脉,进而经脉络属了脏腑之后,才架设了脏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经脉表里关系和经脉脏腑络属关系的影响下,脏腑相合学说逐步成熟,《灵枢·经脉》的脏腑经络学说最终得以建立并占据了中医学术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左的其他“异说”则渐渐游弋于学术边缘而日趋湮没。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天文学、气候学、历史及物候学,并具体运用于哲学及医学领域。文章介绍运气学说自唐代逐渐受到重视;宋代其影响和应用达到空前兴盛时期,如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运气学说的治疗原则具体落实到方药上;明清温病学家吴瑭则通过“运气”来探讨温病发生的原因。按照“五运六气”推算,今年为“太阴湿土司天”,SARS病毒的基因突变是否与此有关?其“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的用药原则,是否可指导当前中医治疗非典?“五运六气”学说可能为当前积极寻找和制定防控“非典”方案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浅谈李杲之“阴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学说、“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是李杲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这三部分既是李杲“脾胃学说”的主要精华,也是李杲丰富发展医学的重要贡献,然而李杲本人对“阴火”的阐述确有矛盾和罅漏之处,致使后世学术在探讨和解释“阴火”学说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不揣愚陋,浅谈此说,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黄金阶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医学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和心得派,在对待中医外科学疮疡病的因机证治方面,有其各自的观点.正宗派“审证求因,重辨阴阳”,主张“内外并举,顾护脾胃”,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治疗疮疡;全生派倡“阴虚阳实”之论,立“阳痈阴疽”之说,主张分清阴阳的属性后再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心得派重视时邪致病,创“疡科三部病机学说”,认为“外疡实从内出”,主张“治外必本于内”的治法.三家学说各执己见,却又相互渗透,并对后世医家在对疮疡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4.
对有关中风病机的“气虚血瘀”学说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一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从《内经》至清代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内经》首倡“体虚邪中”之论,为后世各种学说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气虚血瘀”学说的先导。宋、金、元、明的医家提出的各自独立的“气虚”与“血瘀”病机说,进一步深化了对中风病机的认识。清代学者继承发展了前人学理,提出并完善了对中风病机认识的新学说。即:气虚血瘀说。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的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象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说明模型,这一理论的建立有其深刻的科学文化背景,其来源有三:一是关于“脏”的知识,二是“象”的观念,三是联系“脏”和“象”及建立脏象学说的方法论。《内经》记载了八卦脏象、六节脏象和五脏六腑全息脏象等三种模式的脏象。脏象学说以其模型性、层次性、关联性、时空性、全息性等五大特征称著于世,是中医学理论特色的体现。脏象不仅是医学理论,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还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将中药“气臭”学说的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时间(秦汉)、理论形成时期(宗金)、广泛应用时期(明清)并对每一时期“气臭”学说的内容特征进行了概略的探讨。同时指出,“气臭”学说对分析药物功效,挖掘中药潜在功能,决定加工炮制方法,指导临床合理应用药物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理论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指出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理论的发生学依据有:①解剖方法,②肾藏精理论,③对骨(齿)与生殖机能发展的同步性,骨与肾的病理联系及治疗反证的观察,④五行学说的介入;肾“其华在发”的发生学依据主要有对发与生殖机能发展同步性的观察及五行学说的介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梳理朱丹溪对刘河间学术思想的传承,探讨金元时期胃阴学说的发展。[方法]通过对刘河间和朱丹溪主要著作的研习,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搜集、整理、归纳刘河间及朱丹溪胃阴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梳理、分析两者间的传承发展关系。[结果]刘河间虽以火热立论,但亦十分重视脾胃,且提出“胃中润泽”的观点,临证多用寒凉药物,辅以滋阴降火,并顾护脾胃。朱丹溪通过亲炙罗知悌,全面继承河间学说,在其“火热论”的基础上,提出“相火论”,提倡“滋阴则火自降”;进一步发展河间“阳热怫郁、宣通玄府”的观点,创立了著名的“六郁”学说,着眼于脾胃气机升降;传承河间“胃中润泽说”,治以“养胃滋阴”,形成了独特的丹溪养阴理论。[结论]研究朱丹溪对刘河间的传承脉络,对于理解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了解金元时期胃阴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猝死型胰腺炎的病因,至今尚无统一解释,比较有影响的学说,有“共同通道”学说;胰管梗塞一胰外分泌增多学说;十二指肠液返流、胰管粘膜屏障学说;消化酶自家活化学说及胰管缺血学说等。作者曾提出猝死型胰腺炎的发生与胰管结构上的畸异有一定关系。为了进一步观察胰管结构改变的特征,本文对30例猝死型胰腺炎的胰管,做了较详细的病理形态学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猝死型胰腺炎发生猝死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浅谈命门学说在临床上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生 《皖南医学院学报》1992,11(3):221-221,225
<正> 命门学说的提岀,首见《内经》和《难经》。以后则笼统包括在“肾气”的概念之中。直至明代,经赵献可和张景岳等阐述,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近来,对命门的认识有很大发展,认为命门是在两肾之间,具体体现为“肾间动气”,亦称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