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中元老中医对胃脘痛的治疗,主张在动态中辨证施治,其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于一,尤其是用清热法治疗本病,更具特色,现整理归纳为胃脘痛清热五法,作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3.
回顾性总结了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热型胃脘痛63例,结果治愈52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98.41%.与化肝煎组34例作对照,治疗组治愈率82.54%,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4.
赵玉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15):78-78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证,是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致,胃脘痛的发生以脾胃特有的功能特点为生理病理基础.生理方面,脾主运化,以升为健,胃主受纳,以通为降,脾胃同居中焦,为人体气机运化的枢纽,脾升胃降功能的正常,对人体内的气血协调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药并用治疗胃脘痛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脘痛是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濡养而发生的疾病。按中医辨证较常见的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虚弱五种类型。笔者多年来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1一般资料研究起止时间2008年9月~2009年12月,全部患者均来源于本院中医科门诊,其中男60例,女80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2岁,平均38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5 d。全部病例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 相似文献
7.
8.
胃脘痛又称胃痛,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书亦称"心痛"、"食心痛"、"心下满痛"、"心腹满痛"等,后至金元时代,才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分别开,而使"胃脘痛"沿用至今.此病多因内伤饮食、情志不和、脏腑功能失调、外感邪气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尖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调,情志不舒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沈舒文教授治疗疑难病 ,精研经方 ,熟谙时方 ,对有效单验方亦能兼收并蓄 ,同时注重学术创新 ,籍以取得疗效的突破 ,尤其在消化疾病的诊治中 ,自成治疗特色。笔者有幸作为他的研究生 ,随师临证 ,蒙其不吝教诲 ,获益颇丰。现将随师治疗胃脘痛经验总结如下。1 气滞胃痛散郁滞 ,散 相似文献
10.
11.
12.
胃脘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治疗多以疏肝和胃、活血化瘀、温中健脾、益胃养阴等法常用,而原西安市中医院王成德老中医多以清化湿热法,并自拟清热化湿方治疗该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全国首批 5 0 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张海岑研究员临证 60载 ,学验俱丰 ,在临床上对胃脘痛常用五种思路进行辨证 ,并采用十法治疗 ,在临证中每见捷效。现将其辨治胃脘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审证求因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 ,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张老认为本病病位在胃 ,与肝脾密切相关 ,其病因病机主要包括 :1饮食积滞 :饮食不节 ,食滞中焦 ,胃纳不化 ,和降失常 ,致胃脘胀满疼痛。 2寒凝气滞 :过食生冷或中焦受寒 ,损伤脾胃之气 ,气血凝滞不通 ,而致胃寒作痛。 3肝郁气滞 :七情太过 ,忧思恼怒 ,情志不畅 ,肝郁…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的病因不一,但其发病机理均为“不通则痛”。本文收集中医辨证属于火郁胃痛、血瘀胃痛的难治性胃痛32例,采用清热解毒、祛瘀通络为主要治法,取得满意疗效,现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将124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对照组服用胃复春,30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疗效及胃镜改变,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6.
李成光主任中医师在治疗胃脘痛过程中,辨证为肝胃(脾)不和、脾虚肝郁、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型,分别以疏肝理气和胃、益气疏肝、清热祛湿和胃、养阴疏肝和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法治疗,疗效好。总结介绍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经验。 相似文献
17.
18.
胃脘痛为中医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各类型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等疾病。本人近两年来收治胃脘痛患者54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作者首先指出,胡翘武主任中医师在治疗胃脘痛时,经常选用对药,巧妙配合,或起协同作用,或起其相互纠正其偏性,或取其相反相成之意,应手取效者甚多。胡老常用的十对药物是:1.温散止痛类:高良姜、香附,适用于感寒饮冷而致本病者;2.化淤止痛类:①丹参、降香;②薄黄、五灵脂;③川楝子、玄胡索,适用于胃痛日久,血淤络阻者,随病机之寒热深浅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对药。3.补虚止痛类:①白芍、甘草;②百合、乌药。适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