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2008年2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总数为2032例,发生DIC10例,发生率约0.5%,均有诱发DIC的高危因素,其中产后大出血4例,羊水栓塞2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胎盘早剥1例,妊娠合并重度贫血1例。10例DIC病人中全部表现为阴道出血不凝、有失血性休克;出血量平均3500ml,最多达5000ml;伤口、针眼渗血7例,血尿3例;有3例病人同时有多脏器损害,表现为呼吸功能衰竭、心衰、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6,(12)
目的探讨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奥扎格雷对照组(45 mg/kg)、丹参素组(30 mg/kg)和丹参酮ⅡA组(30 mg/kg)。通过舌下静脉推注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 T-500)造成微循环障碍,镜下记录微静脉管径、血液流态、毛细血管开放率和淋巴微循环变化情况。结果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能改善血液流态,提高肠系膜毛细血管网交点开放率,增加淋巴管收缩活性。结论丹参素和丹参酮ⅡA能改善Dextran T-500所致的血液微循环及淋巴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微血管后小静脉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并由此引起凝血因子消耗,继发性纤溶、渗血、出血、溶血及组织坏死的综合征。其特点是:在凝血过程中,血液中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消耗,引起出血;同时在许多器官的小血管内有纤维蛋白沉着,形成血栓,从而引起栓塞和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受机械性损伤和溶血;体内发生继发性纤溶,可降解大量的纤维蛋白原和已形成的纤维蛋白,造成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进一步加重出血。  相似文献   

4.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致病因子导致的病理生理过程,多数发病急聚,病情复杂而凶险,死亡率高,如何做到早期诊断,把握时机,正确治疗是抢救DIC的关键。现将我院1991年8月以来收住的9例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至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35岁,平均28岁,一胎7例,二胎2例,最小孕周23+'周,最大孕周41 2周。1.2诊断依据1.2.1有诱发DIC的病因:9例中重度妊局征2例,羊水栓塞2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1例,过期流产2例,胎盘早剥2例。1.2.2临床表现:见表1。1.2.3实验室检查:参照colman标准,即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5.
6.
7.
1病例报告患者,28岁,主因产后心慌、气短9小时于1998年2月2日,14:30急症入院,患者孕3旷‘周第2胎于当日5。00顺娩一女婴,体质量30009,胎盘、胎膜自娩完整,产后出血不多,会阴完整,产后半小时突感心慌、气短,当时测血压8/5.3kPa,心率150次/min,曾给予西地兰0.4mg,速尿20mg,多巴胺60mg,间羟胺40mg,氟美松20mg,病情无好转,当地查Pec13X10’/L,BT、CT各2分,孕。产。,既往体健。入院T36SC,P150次/min,R24次/min,BP10/6.7kPa,神清语利,查体合作。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头颅无异常。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  相似文献   

8.
和乌胺(higenamine)从日本乌头等多种植物根中分离而得,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作者研究了该成分对脂多糖(LPS)所致大鼠实验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并发的多器官衰竭(MOF)的作用。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试药10和50mg/kg 治疗组和 LPS 组。和乌胺混悬于蒸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6例,观察主要临床症状,并采取急救措施,同时实施系统的护理工作,观察治疗及护理情况;结果:6例患者经紧急救治有5例脱离危险,其中1例患者严重肾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导致死亡;结论:提早预防是避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键,一旦发生则立即果断的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合理有效地护理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11.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的常见证候,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舌紫、唇暗、脉涩等,多是通过望、闻、问、切、舌象、脉象的变化规律来反映血瘀证的血瘀程度,并取得一定成果。在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多是通过血液检测指标来反映血瘀程度的变化,目前还未见到通过动物模型舌、爪、耳、脉的变化来反映血瘀程度变化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正> 患者:李××,女,26岁,1/0,主因孕36 5/7周,浮肿2~+月,头痛头晕1~+月,视物不清3天,于1990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末次月经:1990年3月8日,预产期:1990年12月15日。闭经50天出现早孕反应、孕5个月感胎动、孕6个月双下肢浮肿、渐加重至全身、孕7个月头痛头晕,体检时发现血压高(24/18KPa),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8月-2008年2月1482例重度创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筛选出创伤后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例,并对所筛选病例的不同创伤类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及总结。结果1482例患者中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例15例(1.01%),其中,重型颅脑损伤4例(4/15,26.67%);多发长骨、骨盘骨折6例(6/15,40.00%);重度胸外伤2例(2/15,13.33%);重度腹部闭合伤2例(2/15,13.33%);大面积烧伤1例(1/15,6.67%)。15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例中,死亡6例(6/15,40.00%),其中重型颅脑损伤2例,多发骨折3例,大面积烧伤1例;病程起始合并重度低血容量患者11例,脂肪栓塞2例,特发起病2例。结论重型创伤患者易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多发长骨、骨盘骨折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病率为高,具有高病死率的流行病学特点。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补足血容量,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以及尽早开展替代治疗,是救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合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18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其中治疗组105例,对照组75例。在对原发病相同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凉血口服液纠正凝血异常,对照组用肝素抗凝或6氨基己酸抑制纤溶亢进 治疗组总有效率92.4%,对照组80%(p<0.05);平均止血天数,尿量和血尿素氮复常的平均天数及血小板和凝血酶时间复常的平均天数均较对照组缩短(以上各项p<0.01)。本研究表明,凉血口服液对急性DIC有较好的疗效,尤适于临床DIC消耗性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的治疗,而无肝素加重出血的弊端,亦无需凝血象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院21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例。结果:抢救成功19例,死亡2例,其中除4例入院前胎盘早剥死宫内外,其余17例新生儿均存活。结论:只有早期诊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早去除病因和发病诱因,正确治疗并细心护理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马玲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80-138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母婴病死率较高.现将我院2003年4月~2006年11月收治的8例产科DIC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于萍  焦西妹 《光明中医》1997,12(5):38-39
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7例分析于萍焦西妹山东省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266002)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素/痛经灵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凝血机制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1)。其发病急骤,死亡率高。本文就我院1963年4月...  相似文献   

19.
养阴方对家兔实验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防治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杨进 《中医杂志》1990,31(9):50-52
温病治疗中养阴法占有重要位置,历来为医家所重视。然而对温病营血分证中阴伤的机理及养阴方的作用,有关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笔者在制作模拟温病营血分证的家兔实验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营血分证阴伤的实质,并从体温、凝血、病理形态和血液流变学等多项指标来观察养阴方药的作用。现将实验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许立恒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140-141
目的:对导致产科患者出现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原因和治疗过程中主要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6例患有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采用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结果:导致产科患者出现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原因包括胎盘残留、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结论:抓住导致产科患者出现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原因,采用针对性措施对其进行护理能够在出现该症状后对症状进行及时扭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