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耳科疾病与耳蜗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目前认为耳蜗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谷氨酸毒性、自由基的激活、一氧化氮的作用等有关。针对这些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另外还有神经生长因子、糖皮质激素等。  相似文献   

2.
耳蜗内毛细胞及传入神经突触损伤后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缺氧、噪声等病理条件下引起的耳蜗损伤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有关,可以导致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纤维的水肿、变性等一系列形态学和功能学的改变.学者们观察到损伤后的内毛细胞及传入神经的修复过程.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复习,对影响耳蜗修复过程的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谷氨酸是耳蜗内主要的传入神经递质,其对听觉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过量释放的谷氨酸引起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与许多内耳疾病的发生有关.耳蜗中可能存在谷氨酸摄取系统,即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本文对耳蜗中可能存在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学说的来源、作用机理、及相关分子的分布特点、临床意义等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APE/Ref-1在正常成年SD大鼠内耳蜗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2组(n=12),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各组动物于再灌注24h取出左侧耳蜗,每组随机4个耳蜗,石蜡包埋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APE/Ref-1表达分布。各组余下耳蜗组织进行均浆,进行免疫印记实验,测定匀浆中APE/Ref-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APE/Ref-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在假手术组大鼠耳蜗中,APE/Ref-1主要表达在正常螺旋神经节区,细胞内定位在细胞浆和细胞核,螺旋韧带和血管纹也可以见到表达。缺血再灌注组APE/Ref-1在耳蜗这些部位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正常大鼠内耳表达APE/Ref-1,主要表达在螺旋神经节区。耳蜗缺血再灌注后,APE/Ref-1在内耳的表达显著增加,提示APE/Ref-1可能与耳蜗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葛根素在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为葛根素治疗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纯白雄性豚鼠3 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7 d组、生理盐水组(即缺血再灌注7 d加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用药组(即缺血再灌注7 d加葛根素保护组)。除正常对照组外的所有豚鼠均进行手术造模,用药组在缺血再灌注开始时,腹腔注射葛根素1 5 0 mg/(kg.d)-1,每日1次,连用6 d,于再灌注7 d时处死。生理盐水组操作同用药组,但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葛根素。应用听觉脑干反应(ABR)评价听功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诱导型一氧化碳合酶(iNOS)在各组Cortis器、螺旋神经节及血管纹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7 d组、生理盐水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波潜伏期、Ⅰ~Ⅲ波间期明显延长,阈值升高(P〈0.0 5)。用药组与缺血再灌注7 d组、生理盐水组相比Ⅰ、Ⅲ、Ⅳ波潜伏期、Ⅰ~Ⅲ波间期缩短和阈值降低(P〈0.0 5)。正常对照组与用药组Ⅲ、Ⅳ波潜伏期、Ⅰ~Ⅲ波间期和阈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 5)。用药组iNOS表达与缺血再灌注7 d组比较明显下调(P〈0.0 5)。结论葛根素具有一定保护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与下调iN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时IκBα变化。方法经颅底径路建立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模型,采用石蜡包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IκBα在耳蜗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螺旋神经节、血管纹和Corti’s器的细胞浆内可见IκBα强阳性表达。缺血再灌注后各组上述部位表达减弱,再灌注24h最弱,48h及7d的表达有所增强。着色部位主要在胞浆,再灌注24h后可见胞核内亦有表达。正常组与缺血再灌注各组比较灰度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可能存在IκBα的降解和核转位。  相似文献   

7.
多巴胺(dopamine)作为外侧橄榄耳蜗系统释放的一种重要神经递质,在声创伤、缺氧、缺血时通过抑制谷氨酸兴奋毒性对传入神经起到保护作用.但是,由于多巴胺受体较多,在耳蜗内多巴胺到底通过怎样的受体及其途径起作用尚未明确.本文就耳蜗中多巴胺受体的分布及相关功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盐酸椒苯酮胺(piperphentonamine hydrochloride,PPTA)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听功能保护作用及其对耳蜗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将32只成年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第1组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第2组为空白对照组(手术切开颈前正中皮肤,分离出双侧椎动脉、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做其它处理),第3组为缺血再灌注对照组(阻断双侧椎动脉及右侧颈总动脉建立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同时股静脉给予与PPTA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第4组为缺血再灌注实验组(手术造模成功后,再灌注同时静脉给予PPTA 10mg/kg)。测量实验前后各组动物的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Ⅲ反应阈。动物造模成功后24小时迅速断头取听泡,每组取4只扫描电镜下观察耳蜗结构、另外4只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结构。结果实验前4组动物ABR波Ⅲ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24h后第3组ABR波Ⅲ反应阈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2组(P<0.05),第4组ABR波Ⅲ反应阈比第3组明显降低(P<0.05);扫描及透射电镜下可见第3组耳蜗外毛细胞纤毛倒伏、脱落,内毛细胞纤毛散乱,血管纹内皮细胞核固缩、边集,神经元可见脱髓鞘改变,而第4组的耳蜗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PPTA可以防止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毛细胞损伤缺失,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听力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是听神经传入初级神经元,与听觉信息的传输过程密切相关,它的损伤程度直接反映了听力的受损程度.临床上多种损伤因素如耳毒性药物、强噪声、缺血等均可诱导其出现凋亡.目前研究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机制主要包括线粒体损伤、神经递质的改变、细胞凋亡途径的激活和离子通道改变等方面,而相应的从降低活性氧的浓度、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对大鼠耳蜗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n=14),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各组动物于再灌注24h取左侧耳蜗,每组随机4个耳蜗做透射电镜观察血管纹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各组余下耳蜗组织进行匀浆,测定匀浆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CAT)活性、丙二醛(mo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大鼠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大鼠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大鼠CAT活性升高(P〈0.05),MDA含量下降(P〈0.05)。形态学缺血再灌注组耳蜗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破坏明显,而缺血后处理组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善。结论耳蜗缺血后处理可能抑制耳蜗缺血再灌注后的氧化损伤,对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内耳缺血/再灌注后豚鼠耳蜗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2只豚鼠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缺血用药组、缺血对照组、再灌注用药组、再灌注对照组。采用小脑前下动脉FeCl3诱导血栓形成制备耳蜗缺血豚鼠模型,缺血1小时后再经股静脉给予尿激酶溶解血栓制备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后早期及再灌注后静脉注射尼莫地平,各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尼莫地平注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监测耳蜗血流量(cochlear bloodflow,CoBF),测量实验前后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波Ⅲ反应阈值;分别在股静脉推注伊文思蓝2小时后采用荧光定量检测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结果豚鼠耳蜗发生缺血后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组与缺血对照组伊文思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平均量分别为每只0.245±0.108和0.442±0.153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蜗发生缺血再灌注后应用尼莫地平组与再灌注对照组,伊文思蓝通过血迷路屏障的平均量分别为每只0.963±0.261和0.620±0.148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耳缺血早期使用尼莫地平,能减轻血迷路屏障的损伤;但在缺血再灌注后使用尼莫地平,则加重血迷路屏障的损伤,使其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耳蜗中的谷氨酸可能调节内耳毛细胞(IHCS)和听神经树突间的神经传递。在噪声损伤和局部缺血的内耳毛细胞中,谷氨酸的过多释放所引起的神经毒性与噪声损伤和局部缺血所致的内耳毛细胞病变有关。因此,在噪声损伤、突聋、耳鸣等内耳疾病的治疗中,谷氨酸神经...  相似文献   

13.
近来研究证实自由基形成与缺血性耳蜗损害有关 ,并提示自由基激活 PARS(poly adenosine diphos-phate- ribose synthetase)对局部缺血引起的耳蜗受损起重要作用 ,为证实 PARS的作用 ,该作者研究 PARS抑制剂 3AB(3- aminobenzamide)对短暂缺血所致的耳蜗功能损害的作用。实验方法 :选取 4 5只 30 0~ 4 0 0克正常豚鼠 ,戊巴比妥钠 (2 8mg/ kg)腹膜腔内麻醉 ,气管切开 ,监测心电图及血压 ,测量复合动作电位 (CAP)及监测耳蜗血流(COBF) ,经颅底暴露基底动脉及其分支 ,通过压迫豚鼠迷路动脉 15、30、6 0分钟以产生耳蜗缺血。在再灌注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葛根素在豚鼠椎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为葛根素治疗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纯白雄性豚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7d组、生理盐水组(即缺血再灌注7d加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用药组(即缺血再灌注7d力日葛根素保护组)。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豚鼠均进行手术造模。用药组在缺血再灌注开始时即腹腔注射葛根素150mg·kg^-1·d^-1,每天1次,连用6天,于再灌注7天时处死。生理盐水组操作同用药组,但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葛根素。应用听觉脑干反应评价听功能。采取石蜡包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各组耳蜗近中轴位切片行IKB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观察葛根素IκBα的影响。结果用药组动物ABR各波潜伏期、Ⅰ~Ⅲ波间期明显缩短,阈值降低。各组各波潜伏期、Ⅰ~Ⅲ波间期和阂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与用药组比较,Ⅲ、Ⅳ波潜伏期、Ⅰ~Ⅲ波间期和阂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IκBα表达与缺血再灌注7d组比较活性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葛根素具有保护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IκBα表达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是听觉系统的第一级神经元,对听觉形成和言语识别至关重要,研究耳毒性药物对该类细胞的损伤机制颇具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从自由基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细胞膜离子通道变化等方面探讨耳毒性药物对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机制.本文从自由基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细胞膜离子通道等方面对SGC在药物中毒性聋中的损伤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2只豚鼠随机分为干预组、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干预组和实验组各18只,用FeCl3诱导小脑前下动脉缺血后以尿激酶溶栓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干预组在应用FeCl310分钟前腹腔注射尼莫地平0.5 mg/kg,实验组在相同条件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6只,不造模,不注射任何药物。连续记录各组耳蜗血流量,基底膜Hoechest33342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学变化,耳蜗中轴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螺旋神经节Casepase-3的表达。三组均于实验术前检测ABR,实验组、干预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2、6 h再行ABR检测。结果小脑前下动脉缺血后,实验组和干预组耳蜗血流量明显下降,再灌注后又明显回升,ABR反应阈值较对照组上升,实验组较干预组上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干预组均出现内毛细胞缺损,且实验组内毛细胞缺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后,实验组螺旋神经节Casepase-3较干预组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豚鼠耳蜗缺血再灌注导致内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发生凋亡损伤,尼莫地平对耳蜗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耳蜗微循环障碍引起耳蜗缺血(ischemia)和缺血后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损伤是导致多种听力疾病的重要原因.许多学者对这一损伤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缺血、缺氧、噪声等病理条件下引起的耳蜗损伤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有关,可以导致耳蜗内毛细胞、传人神经纤维的水肿、变性等一系列形态学和功能学的改变。学们观察到损伤后的内毛细胞及传人神经的修复过程。本通过对相关献的复习,对影响耳蜗修复过程的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兔视网膜组织中谷氨酸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66只大耳白兔分为A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组]30只、B组(RIRI+rh-bFGF组)30只和C组(正常假手术组)6只;缺血再灌注后6、12、24、48、72 h,A、B 2组又依次分为5个亚组,每组6只。造模初期,A、B组分别于玻璃体腔内注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和rh-bFGF溶液,并于制模后5个时间点处死,摘取眼球。C组给予前房穿刺,无其他操作,处死后摘除眼球。观察3组视网膜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并检测视网膜谷氨酸含量。 结果 A组视网膜出现高度水肿,层次紊乱,细胞结构疏松,视网膜节细胞(RGC)出现空泡样变性,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B组视网膜结构层次和细胞组织变化与A组大致相同,但其损害程度较A组明显减轻;C组视网膜各层次清晰,细胞平行排列且形态规则,RGC呈单层排列、规则,无空泡变性。缺血再灌注后6、12、24、48、72 h,A、B 2组视网膜谷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C组(P<0.01)。与A组比较,B组各时间点谷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1)。 结论 rh-bFGF对兔视网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降低谷氨酸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豚鼠内耳缺血再灌注后应用尼莫地平致血迷路屏障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豚鼠分为4组:地塞米松预处理再灌注应用尼莫地平组(A组)、再灌注应用尼莫地平及地塞米松组(B组)、再灌注应用尼莫地平组(C组)、再灌注对照组(D组)。采用小脑前下动脉FeCl3诱导血栓形成制备耳蜗缺血豚鼠模型,缺血1小时后再经股静脉给予尿激酶溶解血栓制备再灌注模型。实验过程中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监测耳蜗血流量,实验前后测量豚鼠听性脑干反应Ⅲ波反应阈值。分别在股静脉推注伊文思蓝(Evaan'sBlue,EB)2小时后采用荧光定量检测其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变化。结果耳蜗发生再灌注后应用尼莫地平组与再灌注对照组,EB通过血迷路屏障的量分别为每只(0.963±0.261)μg和(0.620±0.148)μg,t检验P<0.05,地塞米松预处理再灌注应用尼莫地平组与再灌注应用尼莫地平及地塞米松组,EB通过血迷路屏障的量分别为每只(0.619±0.212)μg和(0.859±0.228)μg。结论内耳缺血早期使用地塞米松,能减轻血迷路屏障再灌注后尼莫地平引起的急性高灌注所致继发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