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加长的中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月到2015年12月绵阳市骨科医院94例75~95岁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各47例,纳入标准为患者外力创伤后经诊断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无手术绝对禁忌证。骨水泥组给予骨水泥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生物组给予加长生物型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用SPSS 23.0软件包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初次下地煅炼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月、6月、12月Harris评分,用χ2检验2组优良率。 结果生物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骨水泥组(手术时间:t =3.733,术中出血量:t =2.207,均为P<0.05),2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初次下地煅炼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组和骨水泥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组深静脉血栓和心肺事件发生率与骨水泥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χ2 =4.642,心肺事件:χ2 =6.409,均为P<0.05)。2组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Harris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月、6月、12个月手术效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长的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与骨水泥型假体一样的临床效果,且可减少创伤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85~95(89.5±4.5)岁。骨折分型按Evans分型:Ⅲ型12例,Ⅳ型11例,Ⅴ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9(4.5±3.9)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总体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评价采用PPMS (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术后1年内死亡4例,死亡率为12.5%,其余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60(28.5±4.5)个月,手术时间(54.2±22.5) min,总体失血量(显性出血+隐性失血)为(450±140) ml,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首次负重时间为(3.35±1.35) 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评分分别为(6.63±1.25)、(6.94±1.18)、(7.11±0.83)、(7.32±1.11)分,Harris评分分别为(67.85±6.19)、(71.42±5.57)、(73.41±5.62)、(77.32±5.24)分;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PPMS及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前提下,采用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期疗效显著,可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关节置换组(生物型加长柄关节置换)及内固定组(PFNA)。关节置换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81.32±3.81)岁;骨折Evans分型,Ⅲ型15例,Ⅳ型16例,Ⅴ型3例。内固定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79.90±3.61)岁;骨折Evans分型,Ⅲ型10例,Ⅳ型15例,Ⅴ型5例。患者均因外伤致髋部肿痛、活动障碍,X线片及CT明确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39个月,平均23.4个月。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多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发生1例肌间静脉血栓及1例因摔伤导致后脱位,内固定组发生1例骨折不愈合,2例肌间静脉血栓,4例轻度压疮,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  谢扬 《临床骨科杂志》2012,15(1):115-116
2006年11月~2010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4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66~90岁。均为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王强  冷燕奎  金斌  吕杰  胡庆华  张勇胜 《中国骨伤》2020,33(11):1017-1022
目的 :分析采用带股骨距假体髋关节置换术与同期行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患者(≥80岁)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EvansⅢ、Ⅳ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采用假体置换与PFNA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与假体组,其中PFNA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84.3±2.9)岁;假体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82.9±2.4)岁。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1 d血红蛋白差值、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9.3±4.8)个月,假体组1例1年后死于肺癌,随访终止。假体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P<0.05);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假体组与PFNA组无差异(P>0.05);下地活动时间,假体组早于PFNA组(P<0.05);并发症出现数量,假体组少于PFNA组(P<0.05);治疗前假体组与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中转子部骨折固定的理想方式及选择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8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按照Evans-Jenson分型,Ⅱ型2例,Ⅲ型22例,Ⅳ型45例,Ⅴ型17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5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36例。转子部骨折块采用金属线缆双交叉法捆绑固定46例,采用连接钛缆GTR接骨板固定技术28例,其他方法 12例。结果手术成功78例,术后发生转子部骨折移位5例(合并假体柄松动下沉2例),关节脱位1例,假体深部感染1例,中毒性肠麻痹死亡1例。住院期间发生坠积性肺炎2例,无坐骨神经损伤和严重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2例出院后失访,76例均获随访,时间3~79个月。1例于术后2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术后5个月死于脑溢血。末次随访时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优52例,良13例,中9例,优良率为87.8%。转子部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结论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中,转子部骨折块的可靠固定对于术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行走步态和假体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P0.05);置换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早(P0.05)。置换组有1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组有4例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失败,3例脑梗,2例泌尿系感染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股骨头置换均可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但股骨头置换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改善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内科共存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病例(男17例,女15例),采取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其中4例死亡病例排除在外,28例纳入研究,年龄69~83岁,平均75岁;内固定手术与髋关节置换之间相隔8~72个月。其中EvansⅠ型6例,Ⅱ型11例,Ⅲ型9例,Ⅳ型2例。手术前显示侧板断裂9例,头钉切割股骨头颈切出15例,螺丝松动4例。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变化,并随访术后影像学结果(X线)、血沉等指标。结果:28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4~7年,平均5.3年。患者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2例活动后有中度疼痛,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末次随访时,19例恢复自由行走,8例需要手杖帮助下行走,1例需要助行器帮助下行走。Harris评分由术前34.9±2.4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83.4±5.7;末次随访时优1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X线检查未见假体松动及下沉断裂。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高龄患者,行挽救性THA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中期随访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应用Leinbach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4年4月,应用Leinbach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严重粉碎性骨折,对其中获得随访的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6.5个月。住院期间死亡1例。疗效评定:优16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6例术后发生内科疾患并发症,其中伤口延迟愈合1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应激性溃疡1例,深部静脉血栓1例。结论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伴有骨质疏松者在全身情况允许下,可选半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良好。选用Leinbach假体具有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的优点。采用后外侧入路便于假体安装和大转子部骨折块捆扎,必要时可切除粉碎的小转子骨折块。  相似文献   

10.
非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术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年12 月至2011 年5 月采用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资料, 男6 例, 女17 例;年龄73~95 岁, 平均77.6 岁。骨折按Evans-Jensen 分型: IIA 型2 例, IIB 型9 例, III型12 例。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级: IV级2 例, III级8 例, II级12 例, I级1 例。结果 2 例患者术中并发股骨近端再骨折, 复位后采用钛捆绑带固定骨折。1 例患者术后3 d 发生急性左心衰, 给予扩血管、强心、利尿治疗后痊愈。3 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其中1 例因合并急性肺栓塞而死亡, 另2 例经抗凝、溶栓后痊愈。22 例患者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2~64 个月, 平均31 个月。其中3 例患者死于内科系统疾病。末次随访时3 例患者小转子骨折仍未愈合, 其中1 例患者大转子向近端移位, 患侧外展肌无力, 跛行步态, 另16 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一例患者发生假体脱位、感染及松动迹象。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3.11±6.58)分, 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7.12±5.05)分;其中优6 例, 良8 例, 可4 例, 差1 例, 优良率为74豫(14/19)。结论 非骨水泥型全涂层矩形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三种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及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髓外固定、髓内固定或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的17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髓外固定(动力髋螺钉)治疗58例(髓外固定组),男22例,女36例;平均年龄81.8岁;骨折AO分型:A1型17例,A2型30例,A3型11例.髓内固定(Gamma钉固定3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3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9例)治疗81例(髓内固定组),男29例,女52例;平均年龄77.9岁;骨折AO分型:A1型25例,A2型43例,A3型13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33例(人工关节组),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龄76.8岁;骨折AO分型:A1型10例,A2型18例,A3型5例.对3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72例患者术后获8~36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人工关节组的切口长度平均分别为(11.9±2.5)、(6.4±2.4)、(12.3±2.3)cm,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5.4±13.1)、(50.7±10.6)、(56.6±8.1)min,出血量平均分别为(304.2±67.5)、(130.0±42.3)、(200.2±97.1)mL,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和人工关节组的术后功能训练时间较髓外固定组短;髓内固定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较髓外固定组短;人工关节组术后1年优良率较髓外固定组和髓内固定组高,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A1.1型、A1.2型、A1.3型、A2.1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首选髓外固定;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条件较差、不能长时间耐受手术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首选髓内固定;骨折粉碎及骨质疏松十分严重的患者应选择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和中长期随访情况。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4年10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的患者23例进行治疗,男10例,女13例;年龄59~82(68.4±10.4)岁。根据Evans-Jensen分型,Ⅱa型8例,Ⅱb型6例,Ⅲ型9例。根据Ficat分期,Ⅱa期3例,Ⅱb期3例,Ⅲ期9例,Ⅳ期8例。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以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术后7年时评估假体生存率。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急性假体周围感染,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出现髋关节脱位。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110(85.1±22.9)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3~92(89.8±5.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转子间骨折获得骨性愈合。23例患者假体7年生存率为95.7%。结论:对于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使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同时治疗骨折和术前症状性髋关节疼痛,具有满意的中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62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81~97岁,平均86.3岁。按Evans分型法:Ⅲ型29例,Ⅳ型26例,Ⅴ型7例。研究分析系统和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9例出院后通过门诊获得随访,时间24~70个月,平均33个月。围手术期发生全身系统并发症19例,在院期间无死亡,院外死亡5例。手术局部相关并发症9例,包括大腿痛3例,医源性骨折1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髋关节脱位2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无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异位骨化或神经血管损伤。结论: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适于80岁以上患者,因此在围手术期应尽可能纠正全身各器官及系统功能异常,保留小转子并重建股骨距对改善假体周围生物力学及减少局部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翻修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11年1月,采用翻修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2例,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80~98岁,平均83.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4 h^14 d。骨折采用Evans-Jensen分型,Ⅱa型6例,Ⅱb型20例,Ⅲ型6例。对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均未见脱位。6例在术后1年3个月~4年6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恢复独立行走24例,扶拐或助行器行走8例。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91.56±2.96)分,优28例,良4例。9例发生并发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翻修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积极可靠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沈阳医学院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34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患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置换组在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相点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无假体脱位、松动及关节感染,对照组2例因螺旋刀片选择过长而出现活动性髋外侧疼痛。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获得与PFNA内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术后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陈剑锋  王茂鹏  杜远立  严超  魏国  向正宗 《骨科》2014,5(4):210-214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应用长柄型假体进行翻修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间12例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患者应用长柄型假体翻修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评估长柄型假体应用于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翻修效果.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统计术后1周、3个月、1年Harris评分及VAS评分.与翻修手术前相比,Harris评分呈升高趋势,VAS评分呈下降趋势,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柄型假体可以成为髋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选择之一,能满足翻修手术要求,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