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统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先天性动脉瘤为最常见,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环的分又处.约80%位于其前部。颅内动脉瘤出血急性期病死率为40%。存活者约1/3复发。以发病2周内复发率最高。内科传统的保守疗法不能去除出血原因和防止复发。该院2001年7月~2005年11月开展了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徐军红  邓燕贤 《华夏医学》2011,24(5):626-629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脑血管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的人群发病率为3.6%~6%不等,它的形成是遗传学、血流动力学以及后天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较差,致残和致死原因大部分是动脉瘤的再出血,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7.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个月死亡率达36%。严重致残率达18%。宽颈动脉瘤是动脉瘤栓塞治疗的难点,单纯使用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完全闭塞率很低。我科2003年10月至2006年9月应用Neuroform颅内专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12例,疗效良好,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颅内动脉瘤常在破裂后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诊治。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近期内再次破裂出血概率为6.78%。有人指出动脉瘤首次出血的死亡率为30%~50%,存活病例中20%~50%又会再出血,而再次出血的死亡率为70%~80%。因此,它常常是威胁患者生命、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是预防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提高颅内动脉瘤治愈率的关键。本文对我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的转归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中85%出血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脑积水作为SAH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本研究主要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的发生进行测查,并对其临床转归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吕静波  黄鉴政 《浙江医学》2006,28(8):645-646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出血性脑卒中,是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临床分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但5.6%~15.0%的SAH的患者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本文就26例首次DSA检查阴性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规律的关系,以便于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动脉瘤体破裂后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致使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5%-30%,动脉瘤初次出血病人死亡率为15%左右,再次出血后病人死亡率高达40%-65%[1].因此,尽早明确病因后即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是动脉瘤治疗的关键.我科自2009年1月份至2011年12月成功应用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戚益群  赵华  蒋和娣  思源  蒋涛 《华夏医学》2004,17(2):259-260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所致病残率高达67%。现就我科1998年1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2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观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鑫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3):238-240
目的:总结电解脱铂金弹簧圈(EDP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体会,对其指征、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的防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用EDPC栓塞治疗17例患者19枚颅内动脉瘤,其中14例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经血管造影证实后,在微导丝导引下微导管超选动脉瘤腔填塞弹簧圈。结果:2例死亡,1例于术后4d再破裂后完全填塞,其余14例患者16枚动脉瘤中12例完全填塞,90%以上填塞者2例,60%~70%填塞者2例,载瘤动脉通畅。结论: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材料和技术的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升高,脑血管病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技术也取得长足进步,以下就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介绍.一、出血性脑血管病1.颅内动脉瘤:(1)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为30%~40%,出血病人有幸从初次出血的打击下存活以后,立即面临再出血的威胁,患者随时有再次破裂的可能,而再出血的病死率更高(40%~75%).  相似文献   

11.
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神经科常见急症,最常见为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破裂,占57%,其次是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或静脉破裂,血流进入蛛网膜下腔即形成SAH。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不稳定,容易再出血,死亡率较高。我科于2000年3月~2007年6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4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0.5%~1%,其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颅内动脉瘤手术采用显微镜神经外科技术使手术病死率控制在4.2%以内。1999~2001年我院用显微镜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9例,术中、术后无1例死亡,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首位病因,开颅夹闭动脉瘤是最理想的方法,为首选。我科自2002年至2005年3月采用急诊手术共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2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及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08年20例经cT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与治疗特点,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50岁,均无外伤史。结果本组20例均无外伤情况下出现头痛,面色苍白,一过性意识障碍,昏迷局灶神经功能障碍,cT证实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DsA,DsA显示: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昕致最多见,共10例(约占51%)。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例(占15%)和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占20%),另外3例(占5%)病人是烟雾病。DsA造影后即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DsA与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指导,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一种无创伤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手术前后的护理黎寿强(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是血管疾病的一种,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之一。临床上50%蛛网膜下腔出血系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1]。此病起病急,病情重且病残率、死亡率均很高。如抢救及时,非但免于死亡,还可以获...  相似文献   

16.
魏翔泰  吕涛  张浩  陈铎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1080-1082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SAH)最常见的病因,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随着影象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显微手术的开展,手术病死率已下降至5%~10%以下。现对我院近年来手术治疗的2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证实为共34枚破裂动脉瘤,我们采用血管内介入置入电解可脱弹簧圈术治疗.结果:27例患者34枚颅内动脉瘤中瘤腔致密栓塞21枚,栓塞90%以上9枚,栓塞85%~90%4枚.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寒治疗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和颅内夹闭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的64例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并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对其平均分组,分别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实验组)进行治疗干预及颅内夹闭术(对照组)进行干预,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经研究,治疗后,实验组出现脑积水、血管痉挛、神经功能下降和再出血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方式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蔡菁  李吻  陈树大 《浙江医学》2007,29(6):579-581
前交通动脉瘤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40%。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常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内血肿,此时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高达30%。90%,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患者死亡和重残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与CVS的相关因素,对防治CVS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外的尸检统计,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约0.2%~7.9%,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10万人口15例左右,最常见的原因(51%~80%)是动脉瘤破裂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内、外科医生常面对的一种急症。动脉瘤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上,在破裂之前很少引起症状,一旦破裂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如何正确处理对神经内、外科医生仍然是一个挑战。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内镜技术、三维DSA(3D-DSA)、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介入治疗的发展,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笔者重点介绍近年来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