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脑脊液(CSF)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PV)极为罕见,通常与宿主因素相关。例如免疫缺陷状态和脑室-腹膜分流术。该文首次报道1例婴儿因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发生持续性发热和腺病毒双重感染,并从其CSF中分离出PV2型。病例男孩,6月龄,日本国东京人。因持续高热(体温40℃)14天,咳嗽和腹泻10天,呕吐2天而入院。入院前26天曾接受首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患儿为第1胎足月分娩,混合喂养。CSF含单个核细胞1/mm~3,葡萄糖57mg/dl,蛋白19mg/dl。血清IgG、IgA和IgM分别为917mg/dl,55mg/dl和221mg/d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端外置引流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例发生感染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儿,实施腹腔端外引流术,观察其感染控制情况。结果5例均于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外置术后8~26 d,行脑室腹腔分流管重置术,2例痊愈出院;3例因症状反复而拔除脑室腹腔分流装置行脑室外引流术,其中2例经多次换管及脑室内冲洗,痊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结论对于分流术后轻度或腹腔内感染,可尝试进行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外置术;但对于严重或难以控制的感染,还是首选拔除原分流管,行脑室外引流术,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另一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50例脊髓灰质炎均属于瘫痪期的脊髓型。3岁以内占98%。均有发热和完全不对称肢体瘫痪。脑脊液细胞数在11~411×10~6/L占76%,血清学、粪便病原学检查结果为脊髓灰质炎Ⅰ型病毒。应用中药治疗有助于早期退热以终止瘫痪发展,并用针灸、按摩、加兰他敏有助于促进肢体恢复。预后决定于热程长短和有无呼吸肌麻痹,病死率为2%。预防本病在于提高减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活疫苗(OPV)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4.
有人报告5例患有进行性脑积水的新生儿,应用头部压迫包扎法治疗后获得显著的效果(译文见本刊1974年第3期)。本文报告应用头部包扎法治疗新生儿脑积水引起2例并发症。例1 生于1973年1月19日,出生时体重为1,050克,头围为24厘米。生后3周时注意到其头围迅速增大,达33.5厘米。生后7周时曾作脑室造影检查,显示为交通性脑积水。3月13日曾作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疗。术后第9天发现沿分流处有脑脊液渗漏,取渗漏液作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除去分流并给予适当的抗菌素治疗。患儿逐渐好转。在这一治疗期间,患儿头围维持不变,在作分流术时为35.0厘米,在4月4日为35.5厘米。  相似文献   

5.
当前针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防治问题,主要是采用药物的对症治疗及抗过敏制剂治疗(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我科自1982年以来采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并且进行了长期随访,取得了初步疗效。现将随访1年以上的30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7岁以前发病26例占86.6%,符合哮喘多自幼年发病的一般规律。病情分型以中、重型(共计24例占80%)为多.且病程较长,>5年16例。30例中有28例有典型的夜间发作史占93.3%,有个人过敏史者14例占46.7%,有家族过敏史者15例占50%。全部病例于治疗前均作了免疫球蛋白检查,IgE 升高者26例占86.7%。我们采用北京市防疫站投放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口服,经治疗30例中29例有效占96.7%,其中21例作了IgE 治疗前后对照,15例治疗后IgE 直下降,占71.4%,平均值由1993IU/ml 下降1168IU/ml。本文重点探讨了采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并对其治疗原理进行了初步分忻。认为口服OPV 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有效、简便、无痛苦、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虽然远期疗效尚不理想,也是值得推广的一种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了一例与证实了的柯萨奇B_5病毒感染有关的幼年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例,伴有高危致糖尿病基因、抗胰岛的体液及细胞自身免疫现象和所分离病毒在某些小鼠系中有致糖尿病的能力。从这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自然史,阐明病毒学、免疫学及遗传学因素的各自的重要性。患儿为16个月的女孩,在发烧7天后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收入院。入院前8天曾经白百破(DPT)疫苗加强注射并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几小时后开始发烧,体温持续在38.5℃,在入院前一天,体温上升至39.5℃,并在右腿发现了淤斑。体检查到全身皮肤粘膜有淤点,紫癜和局部出血。血小板计数为35,000  相似文献   

7.
幼儿急疹是婴儿常见病,病毒病因一直未被证实。1986年Salahuddin等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疱疹病毒——人亲B淋巴细胞病毒-6(HBLV)随后,人们认为它就是人疱疹病毒(HHV-6)。本文以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方法研究了HHV-6和幼儿急疹的关系。方法病毒分离与培养:发热期采血,肝素抗凝Ficou-Paque液梯度离心,提取单核细胞,以RPMI-1640培养基(含RPMI-1640、10%胎牛血清、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和PHA 5 um/ml)培养,置于CO_2孵箱、37℃培养。每周更换培养液并镜检。第9天收集细胞用冷丙酮固定,用急性期和恢复期病人血清作抗补体免疫荧光染色。HHV-6在脐带血细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接受新生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产前检查及手术策略与新生儿脑积水分流障碍发生的关系,寻找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因新生儿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53例患儿纳入研究。按照是否发生分流障碍将患儿分为无分流障碍组(n=37)和分流障碍组(n=16),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含母亲资料)、母亲妊娠期合并症资料以及胎儿合并症、脑积水病因、影像学特点、手术治疗情况。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及生存曲线分析,总结影响新生儿脑积水治疗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53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4年6个月(2年3个月至9年4个月),其中16例发生分流障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后脑积水(P=0.04)、脑脊液蛋白水平高(P=0.002)的患儿分流障碍发生率高。采用额角穿刺(P=0.04)和使用Strata分流阀(P=0.02)的患儿分流障碍发生率低。先天性脑积水常在产前检查过程中被发现(6/8),患儿母亲多为剖宫产(6/8)。而继发性脑积水(出血及感染后发生)产前检查中胎儿多无异常(35/37),但患儿母亲妊娠合并症多,且患儿母亲多为顺产(34/3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脑脊液蛋白水平(OR:2.198,95%CI:1.015~4.758,P=0.04)、脑室端入点(OR:3.600,95%CI:1.257~7.088,P=0.03)是导致分流障碍发生的风险因素。结论新生儿脑积水中,先天性脑积水多见于足月分娩儿,产前诊断率高,分流障碍发生率低;继发性脑积水多见于早产儿,产前妊娠合并症多,分流障碍发生率高。采用额角穿刺可提高新生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非脊髓灰质炎肠病毒感染性瘫痪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脊髓灰质炎肠病毒感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点、远期预后、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对确诊非脊髓灰质炎肠病毒感染性瘫痪患儿28例进行临床观察,行粪便肠道病毒培养、血清肠道病毒抗体测定,病程极期和恢复期血清肌酶测定、神经传导功能、运动神经电传导后反应测定及肌电图等检查,并作前后对照和随访。结果1.各年龄均可发病,以一侧下肢瘫痪为主。2.病毒分离均阴性。3.血清柯萨奇病毒IgM阳性28例。4.肌酶检查25例均正常(余3例未作检查)。5.神经电生理改变包括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失神经电位、F波出现率降低伴传导速度减慢、H-反射潜伏期延长等。结论非脊髓灰质炎肠病毒感染性瘫痪主要引起周围神经脱髓鞘损害和轴索变性。本病预后良好,但有少数复发。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脑损伤和脑性瘫痪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随着NICU的发展 ,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大大提高 ,但神经发育后遗症并未成比例下降 ,其中 10 %左右发生脑性瘫痪 (CP) ,2 5 %~ 5 0 %表现为轻度神经发育障碍 ,不仅涉及运动 ,也涉及到认知和行为 ,从而引起学习障碍。早产儿脑损伤包括脑室周白质软化、脑室周 脑室内出血和各种类型的神经源损伤 ,近年来随着脑室内出血 (IVH)发病率的降低 ,脑室周白质损伤 (脑室周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出血性梗死 )已成为早产儿最主要的脑损伤类型 ,由于损伤到少突神经胶质细胞 (OL) ,损害了髓鞘的形成和允许信号从一个轴突扩散到邻近轴突 ,使患儿不能…  相似文献   

11.
脊髓灰质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灰质炎 (poliomyelitis)是Heire于 184 0年首先描述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痛、肢体疼痛为多见 ,部分患者可发生肢体弛缓性瘫痪。因本病多见于小儿 ,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一、现状脊髓灰质炎曾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危害人类健康 ,自上个世纪 80年代末开展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以来 (1988~ 2 0 0 1)已取得重大进展 ,脊髓灰质炎流行的国家从 >12 5个减少到 10个。脊髓灰质炎发病数从 1988年的约 35万例下降至 2 0 0 1年的 4 731例 (下降 99% )。世界卫生组织 (WHO)美洲区和西太平洋区已证实为无脊髓灰质炎区 ,欧洲自…  相似文献   

12.
脊髓灰质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病毒性传染病,由于病毒侵害脊髓灰质前角细胞,临床上出现肢体急性弛缓性瘫痪(AFP),部分病人留有永久的肢体瘫痪等后遗症,故又称为小儿麻痹。1991年,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就中国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作出了承诺,2000-07我国证实从1994-10起已无由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达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但作为急性弛缓性瘫痪的病因之一,我们仍需了解和掌握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的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AFP的鉴别诊断。1病原学脊灰病毒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族的肠道病毒属,病…  相似文献   

13.
因脑积水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y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的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罹患腹腔感染或需接受腹腔手术的情况.近年来,携带VPS系统的儿童在接受腹腔手术后出现的经VPS系统逆行性颅内感染(shunl.infection,SI)受到关注[1-2].我科曾治疗4例腹腔手术后逆行性SI儿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因脑积水接受脑室-腹腔分流术(y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的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罹患腹腔感染或需接受腹腔手术的情况.近年来,携带VPS系统的儿童在接受腹腔手术后出现的经VPS系统逆行性颅内感染(shunl.infection,SI)受到关注[1-2].我科曾治疗4例腹腔手术后逆行性SI儿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感冒病毒病原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的诊断需通过流行病史、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资料综合分析而获得。有明确的流行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就应先作出流感拟诊 ,同时作病原学检查以确定诊断。病原学检查可为检测流感流行、病毒变异及预测流行提供重要依据。流感的病原学诊断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特异性基因检测以及新近建立的神经氨酸酶检测法。一、病毒分离病毒分离与鉴定是病毒学诊断技术的主体。病毒分离为诊断病毒感染公认的“金标准” ,也是唯一能发现新毒株的手段。(一 )鸡胚分离从 190 2年Centan…  相似文献   

16.
传染病     
921915 幼儿急疹病因病毒的分析研究/宋艾芝…∥中华儿科杂志.-1992,30(1).-14~15本组13例,年龄2~13个月。用病毒分离和传代方法。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从13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12株病毒,从4份血浆中分离出2株病毒。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其中4例患儿进行血清抗体测定,结果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与急性期相比呈4倍升高,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幼儿急疹病因病毒。同时证明该病毒不仅存在于淋巴细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否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加剧(指尿蛋白由阴性或微量转为+++连续7天以上)或复发相关,作者在冬季对32例(平均11.8岁)NS作了前瞻性阶究。其中18例连续研究了2个冬季。除对患儿作病毒血清学研究外,每日尿分析1次,每2周鼻咽部病毒分离1次,住院者每周病毒分离2次。结果共出现64例次上呼吸道感染(URI),有33次(51.6%)确定了致病原,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14次,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各5次,水痘-带状疱疹病毒4次,腺病毒3次,肺炎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各1次。共出现41次NS加剧,其中29次(71%)在加剧前10天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黑龙江省某些县份脊髓灰质炎流行,对哈市同病毒所致心肌炎发病影响的可能性;结果提示,口服疫苗虽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发病,但对同病毒的致心肌炎作用,似无或很少有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Liu J  Wang Q  Chen YH  Qin GL  Zhao JH  Zhu LC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2):908-910
目的了解早产儿是否存在维生素(Vit)K依赖因子水平低下及其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关系,探讨产前补充维生素(Vit)K1对早产儿血浆VitK依赖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有早产可能且至分娩时孕周不足35周的孕妇分为两组对照组133例,在产前给予地塞米松注射;对照组44例,产前给予地塞米松+VitK1.两组早产儿各30例留取脐动脉血离心零下20℃以下保存用凝固法检测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同时留取同期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30例脐血标本作对照.两组早产儿生后1周内常规作头颅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其程度.结果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脐血VitK依赖因子活性水平分别为Ⅱ(25.6±9.5)%对(36.7±4.9)%,Ⅶ(59.0±17.7)%对(64.5±10.6)%,Ⅸ(24.7±8.9)%对(30.2±5.7)%,Ⅹ(30.2±5.0)%对(34.3±12.6)(P<0.05).母亲产前补充VitK1后其婴儿脐血VitK依赖因子水平分别为Ⅱ(36.4±6.9)%,Ⅶ(69.6±16.6)%,Ⅸ(25.7±10.9)%和Ⅹ(39.3±8.0)%,除Ⅸ因子外,Ⅱ、Ⅶ和Ⅹ因子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在对照组为52.6%,观察组为31.8%(χ2=5.744,P=0.017);重度出血对照组为12.0%,观察组为2.3%(χ2=3.626,P=0.057).结论早产儿存在VitK依赖因子水平低下,可能为其易于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原因之一.分娩前母亲补充VitK1可显著提高其血浆Ⅱ、Ⅶ和Ⅹ因子水平,并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出血后脑室扩张是早产儿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脑室内出血后较小的血块阻塞了脑脊液(CSF)从脑室系统、基底地至大脑半球表面蛛网膜的通路。最终,随着胶原组织的逐渐浸润使可逆性脑积水变为不可逆的。由于早产儿CSF的蛋白含量高、肺功能差以及分流术后感染和再次阻塞的机会较多,所以病变不重的婴儿不宜做外科分流术。反复抽取脊椎或脑室的CSF能暂时减轻压力、控制头颅增大,但有7%的患儿发生脑膜炎。用乙酰唑胺减少CSF生成的患儿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伴慢性肺部疾病的早产儿则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因此,临床很需要一种能治疗出血后脑积水的替代方法。该文旨在研究链激酶能否用于早产儿脑室出血后防止脑积水以及减少外科分流术。病人与方法9例早产儿孕龄25~31周,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