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鹿、羊和人在解剖形态参数、曲率参数方面的测量和比较,探讨鹿、羊做为脊柱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筛选新鲜成年鹿、羊及人类男性脊柱标本各10具,利用游标卡尺和CT扫描获取各项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鹿、羊和人的椎体解剖参数和腰椎形态曲率半径进行分析。结果:腰椎解剖形态参数测量,人腰椎平均椎体前、中、后高分别为25.76、21.08和26.3 mm,鹿腰椎平均椎体前、中、后高分别为37.75、41.10和42.72 mm,羊腰椎平均椎体前、中、后高分别为31.24、32.70和33.78 mm。人腰椎平均椎体上、中、下横径分别为49.91、44.26和52.85 mm,鹿腰椎平均椎体上、中、下横径分别为28.04、23.51和32.82 mm,羊腰椎平均椎体上、中、下横径分别为24.52、21.44和28.12 mm。人腰椎平均椎体上、中、下矢状径分别为36.42、32.43和36.48 mm,鹿腰椎平均椎体上、中、下矢状径分别为23.07、16.71和21.09 mm,羊腰椎平均椎体上、中、下矢状径分别为16.92、12.96和16.87 mm。人腰椎平均椎孔横径、矢状径分别为23.40和15.62 mm,鹿腰椎平均椎孔横径、矢状径分别为16.10和12.31 mm,羊腰椎平均椎孔横径、矢状径分别为14.05和9.13 mm。人腰椎平均椎弓根高、椎弓根宽分别为15.72和13.78 mm,鹿腰椎平均椎弓根高、椎弓根宽分别为34.26和9.15 mm,羊腰椎平均椎弓根高、椎弓根宽分别为24.97和6.80 mm。腰椎形态曲率半径测量,人腰椎平均上终板曲率半径、下终板曲率半径、椎体中层曲率半径分别为2.76、23.78和19.98 mm,鹿腰椎平均上终板曲率半径、下终板曲率半径、椎体中层曲率半径分别为22.26、23.27和32.91 mm,羊腰椎平均上终板曲率半径、下终板曲率半径、椎体中层曲率半径分别为15.37、16.89和27.48 mm。人腰椎平均正位曲率半径、侧位曲率半径分别为22.83和39.57 mm,鹿腰椎平均正位曲率半径、侧位曲率半径分别为27.48和21.49 mm,羊腰椎平均正位曲率半径、侧位曲率半径分别为21.70和24.03 mm。结论:鹿在椎体横、矢径,椎孔横、矢径,椎体上、下终板曲率半径方面与人具有良好的相似性;羊在椎体高、椎弓根高、椎体中层曲率半径、椎体正位曲率半径方面与人具有良好的相似性。在形态计量学方面,鹿、羊做为脊柱动物模型与人类相比均具有良好的相似性,但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上,鹿、羊模型均有各自的优势。对于涉及椎体终板区等结构的研究,鹿较为合适;对于涉及椎体侧壁区等结构的研究,羊则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对正常成人下腰椎侧隐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正常人下腰椎侧隐窝的形态和测量方法,探讨对侧隐窝狭窄的诊断?方法:采用尸体标本解剖与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和表面遮掩显示相结合方法对侧隐窝进行观察,选择椎体上1/4横断面作为研究平面,测量120例下腰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椎管正中矢状径,计算椎管正中矢状径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的比值,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下腰椎侧隐窝分三型:三角型?三叶草型和牛角型;正常成人双侧侧隐窝矢状径不对称,右侧略大于左侧(P<0.05),椎管正中矢状径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的比率相对恒定(P>0.05),正中/右侧=3.93,正中/左侧=4.03?结论:椎体上1/4横断面为侧隐窝入口平面,利用矢状径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侧隐窝狭窄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B型超声测量腰椎正常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应用B型超声轻前腹壁测量75例正常人腰椎体前缘高度(HVD)、椎体横径(TDVB)、椎体矢状径(SDVB)、椎管矢状径(SDVC)、椎管横径(TDVC)、椎管面积(AVC)的测量数值、测量方法和声像图特点,提出B型超声可以补充其它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比格犬椎间融合器研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对16只雌雄各半的健康成年比格犬进行腰椎扫描,立体的显示比格犬腰椎结构,测量出重建图像的各腰椎体横径、矢状径、椎间隙高度值,并观察其形态及雌雄差异。结果 1)雄性比格犬腰1至腰7椎体横径均值在16mm~23mm之间,雌性比格犬腰1至腰7椎体横径均值在16mm~22mm之间;2)雄性比格犬腰1至腰7椎体矢状径均值在5.0mm~11.0mm之间,雌性比格犬腰1至腰7椎体矢状径均值在5.0mm~10.0mm之间;3)雄性比格犬腰1至骶1椎间隙高度均值在1.5mm~3.5mm之间,雌性比格犬腰1至骶1椎间隙高度均值在1.5mm~3.0mm之间;4)比格犬腰椎体横径、矢状径及椎间高度值有性别差异(P<0.05)。结论 1)多层螺旋CT重建图像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比格犬腰椎的立体结构。2)比格犬腰椎椎体横径、矢状径及椎间隙有性别差异。3)根据CT测量研制的个性化椎间融合器符合比格犬腰椎间隙的解剖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东  孙彤  郑文彬  马雄君 《重庆医学》2007,36(15):1511-1512,1515
目的 通过对96例成人腰椎X线相关数据的测量,以获得在植入腰椎椎弓根螺钉之前,对所植入螺钉的直径、长度以及植入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方法 使用游标卡及尺量角器测量:(1)前后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的冠状径、矢状径;(2)前后位X线片测量同一腰椎体2个椎弓根中心之间的距离;(3)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的高度;(4)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后缘至腰椎体前缘的距离;(5)侧位X线片测量同一腰椎上终板延长线与棘突之间的角度.结果 得到上述5项相关数据的测量结果.结论 通过这些术前测量使术者在术前、术中对所植入螺钉的直径、长度以及植入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6.
对腰椎椎管的研究提供临床参考资料。用220例整套成人骨骼的1100个腰椎,对腰椎椎管的横径和矢径进行了直接测量:腰段椎管的总均值,横径男23.6mm,女22.8mm;矢径男、女均为16.1mm;腰椎管矢径小于13.0mm为狭窄计18例共30个腰椎,其中29个腰椎位于L_3~L_5;连续二个以上腰椎狭窄的有9例.椎管横径与矢径乘积和椎体中横径与中矢径乘积的比值越小表示椎管矢径也小,这个比值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MRI测量正常青少年不同年龄段(分3组)下腰椎椎管横、矢径、关节间径并总结其变化规律.方法:应用MRI对L3、L4、L5、S1进行横断面扫描,分别测量横、矢状径、关节间径,并探讨测量值与年龄增长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同一个体横径表现为S1 >L5 >L4 >L3,矢状径表现为L3>L4>L5>S1;各年龄组椎管矢状径无明显差异;L3~~ S1段15岁以上各组椎管横径大于以下两组(P<0.05);各年龄组关节间径无明显差异.结论:随年龄增长,青少年椎管发生变化,主要在横径方面增大,矢状径和关节间径基本不变,15岁为其分水岭.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MRI测量脊柱颈胸段(C7-T4)相关影像解剖学数据,为颈胸段前路内固定器械的设计、研发及前路手术的术前计划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自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间,在医院图像存贮及传输系统(PACS)影像工作站中随机抽取100例包含颈胸段的正常颈椎MRI图像,测量正中矢状面上C7-T4各椎体的相关影像学数据,包括椎体上矢状径、中矢状径、下矢状径,椎体前高、中高、后高,各节段的节段长度及Cobb角度,各椎体螺钉的长度。结果:脊柱颈胸段椎体矢状径逐渐增大,且同一椎体下矢状径大于上矢状径。各椎体后高均大于椎体前高,从而维持了颈胸段的生理性后凸,满足了负重递增的要求。正中矢状位上,头端螺钉长度为14.22-23.52 mm,尾端螺钉长度为15.29-26.13 mm。结论:在行颈胸段前路内固定时,需依据术前MRI影像测量结果,选择合适长度的钢板,并根据相应角度预弯,达到最佳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收集整理成年女性腰椎形态学资料,为成年女性临床腰椎外科手术应用提供解剖学形态数据。方法:观察测量30例正常成年女性完整干燥腰椎椎体数据。结果:腰椎体前、中和后缘高度平均值分别为26.35mm,22.34mm和26.21mm;椎体上、中和下前后径长度平均值分别为32.42mm,29.50mm和32.56mm;椎体上、中和下冠状径平均值分别为46.32mm,40.78mm和48.83mm。腰椎体垂直指数为99.5,总体来看属于平正型。结论:对女性腰椎体测量结果显示该测量结果与影像学手段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该结果可为女性脊柱腰段外科手术提供较为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腰椎CT矢状重建图像进行形态测量,为提高腰椎不稳的诊断率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方法对100例正常成人(正常组)和60例腰椎不稳患者(不稳组)的腰椎CT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在矢状重建图像上测量L 4~S 1相邻椎体间的矢状成角Q和移位距离比AO/W,比较不同性别正常成人和腰椎不稳患者在矢状成角Q和移位距离比AO/W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正常成人和腰椎不稳患者的腰椎CT三维重建图像上矢状旋转角度Q和相对移位AO/W指标在L4~L5、L5~S1节段存在差异,其中在L5~S1:不论男性和女性,Q和AO/W参数与腰椎不稳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4~L5:只有男性AO/W参数与腰椎不稳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节段正常人的矢状旋转角度Q和相对移位AO/W与腰椎不稳患者的指标存在差异,具有差异性的数据集中在L 5~S 1节段,这对提高腰椎不稳诊断率和治疗上存在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Zhang L  Ying M  Dang GT  Wa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193-3196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出现脊髓型颈椎病高发倾向的发病机制以及这两种疾病的内在联系。方法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其颈椎侧位x线片上进行颈椎管测量,并计算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其中男性23例,女性45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50.0岁。将测量的411例正常人颈椎侧位x线片椎管矢状径结果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781,女性为0.807;而正常对照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874,女性为0.968。两组相比,无论男女,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为C3~C7节段均低于其相应的正常对照组(均P〈0.0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有27.9%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高于正常人中可以有10%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比例。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加易于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腰骶椎创伤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案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65例重度腰骶椎创伤性脱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特点、手术治疗方案及术后恢复的效果。其中,46例患者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15例患者在后路减压的同时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及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4例患者单纯行前路减压、固定和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前后脱位均得以纠正,1例侧方脱位未完全纠正。65例骨折椎体高度和形态恢复良好,椎体高度平均恢复19mm(15~25mm),Cobb角均纠正,除7例脊髓圆锥完全性损伤者外,其余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于严重的腰骶椎创伤性脱位患者应根据椎体骨折和后部附件损伤的程度以及椎管受压迫的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To measure C3-C5 anterior fixed parametersment for the segmental anterior fixation surgery.Methods:The examin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patients with CT imaging dat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09-December 2012,C4-C6 cervical no lesions in 35 cases of imaging data were selected(20 males and 5 females,25 to 50 years old,average 41.2 years),The image data were rebuilded and measured diameter by Mimics 16.01 software,vertebral body height,vertebrae transverse process hole diameter and diameter around,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the flange hole inside,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axis of the pedicle and sagittal axis and the horizontal axis angle and length were measured.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vertebral body diameter of C4-C6,(26.67±0.25)mm gradually increased to(32.89±0.12)mm,anterior and posterior diameter of C4-C6,(6.89±0.12)mm gradually increased to(8.85±0.44)mm,compa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egment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Vertebral body midline sagittal anterior,middle and posterior height from C4[anterior was(7.99±0.51)mm,middle was(7.09±0.42)mm,posterior was(7.76±0.49)mm].To C6[anterior was(9.89±0.45 mm,middle was(8.42±0.75)mm,posterior was(8.84±0.26)mm],vertebral bodie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vertebrae transverse process hole diameter and diameter aroun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equence;on both sides of C4~C6 were by transverse process hole inside edge distance(25.10±0.45)mm gradually increased to(28.89±0.56)mm,compa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egment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edicle axis,the sagittal axis and horizontal axis angle and length were gradually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ervical spine ordinal,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4.
腰椎峡部骨性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n HB  Zheng XH  Chen ZG  Dai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5):1051-1054
目的 了解腰椎后外侧部骨性结构变化特点,为峡部外缘入路摘除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在30侧湿性成人腰椎标本上测量:(1)峡部外缘至中线的距离;(2)椎体腰部外缘面至后正中线的距离;(3)峡腰距;(4)关节突上缘与横突下缘间距;(5)关节突上缘与副突间距;(6)关节突上缘与间盘中心面的相对距离,并分析其随腰椎序列变化的规律.结果 随着腰椎序数的增加,在下腰椎,代表"手术窗"横向径线的峡腰距在L5减少为0.32 cm(P<0.05);纵向径线关节突上缘与横突下缘间距和关节突上缘与副突间距亦递减,在L5-S1分别为0.17 cm和0.46 cm(P<0.05),造成"手术窗"外口缩窄.而关节突上缘与间盘中心面的相对距离渐增加,由L1-2的-0.20cm增至L5-S1的0.86 cm(P<0.05),关节突渐上移覆盖了间盘平面.结论 从L1-L2至L4-S1,峡部外缘入路显露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时,需要切除的峡部外缘、横突根部、椎弓根下部、关节突关节上部的骨量递增;在L5-S1采取峡部外缘入路时可能造成上述部位的骨量切除过多而致术后腰椎不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并钛网植骨内固定术在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神经功能及椎体测量指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1年3月于我院采用前路减压并钛网植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2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进行治疗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融合率、术前及术后3、6及12个月的Cobb角、椎间隙高度、矢状径、伤椎高度、矢状面位移率、椎体前缘高度、受压面积和Frankel分级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融合率高于对照组,Cobb角、椎间隙高度、矢状径、伤椎高度、矢状面位移率、椎体前缘高度、受压面积均优于对照组,Frankel分级改善幅度也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路减压并钛网植骨内固定术在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神经功能及椎体测量指标中的效果突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骨质疏松腰椎椎体的影像学形态变化的观察,探讨形态变化规律.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患者35例,骨密度正常患者35例,分别拍摄腰椎X线片(L1~L4),测量椎体前、中、后高度及平均矢状径.计算椎体前、中高与后高的比值及变形指数.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椎体高度明显下降(P<0.05).前高/后高两组差异显著(P<0.05);中高/后高L1,L2差异不显著,L3,L4差异显著(P<0.05).结论:腰椎骨质疏松时椎体生物力学强度下降,导致椎体压缩变形,最常见为楔形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量了重庆地区成年人干燥颈椎100套(男性58套、女性42套)横突孔的矢径和横径,观察了横突孔的形状。颈椎横突孔的形状以椭圆形较多,近圆形次之,不规则形最少;双横突孔的出现率为13.69±0.92(191例),以C_6较多。此外,还在20具尸体中,测量了C_7横突孔下口处推静脉的外径;C_6横突孔下口处椎动脉、椎静脉和椎动脉神经的外径。且还观察了椎动脉和椎静脉在C_6横突孔下口处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18例,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及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18例均获得随访,无一例内固定松动和断裂,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后伤椎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及椎管矢状径占位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Frankel分级:术前B级2例,C级5例,D级7例,E级4例;术后C级3例,D级8例,E级7例.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内固定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