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王树芳(柘城县人民医院高血压专科,河南柘城476200)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顾名思义是由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而引发的一系列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壁内血肿)、外周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疾病。ASCVD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首先看一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6个阶段:(1)首先是泡沫细胞沉积于内膜下形成脂质点,此阶段是动脉粥样硬化开始的标志;(2)第二阶段泡沫细胞不断堆积致脂质点不断扩大,在内膜下形成脂质条纹;(3)第三阶段,病变进一步发展,脂核形成,即进入斑块前期;(4)第四阶段,脂质池形成,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对脂质池进行包裹,即形成粥样斑块;(5)第五阶段,弹力纤维、胶原纤维迁移覆盖于脂质池外层形成纤维帽,发展成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在此阶段斑块突出于血管腔形成血管狭窄.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炎症性血管病变。脂质蓄积是As发生的关键病理因素之一,其通过触发血管内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损伤、泡沫细胞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多个病理环节,最终导致As斑块形成。脂噬作为一种选择性的自噬进程,通过溶酶体介导选择性降解细胞内储存中性脂质的细胞器脂滴,减少脂质沉积,从而维持细胞稳态,成为As研究的新靶点。本文对细胞脂噬功能在As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及相关中医药治疗进行讨论,旨在从脂噬角度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是血管内皮损伤,而脂质代谢异常是血管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现研究发现一些非脂质物质在血管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糖以及高尿酸等。这些非脂质因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干扰黏附分子的表达、改变内皮细胞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而导致血管内皮的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形成。本文主要介绍非脂质危险因素致内皮损伤时细胞黏附分子的变化的一些作用机制,并介绍干预黏附分子表达的一些治疗靶点,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脂异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结构完整、功能正常,一方面通过屏障作用阻止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等大分子物质和单核细胞等血液细胞成分进入动脉内膜,另一方面又通过产生前列腺素(PCI2)等活性因子发挥抗凝、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种功能。血液中大量LDL在内皮下的沉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单核细胞浸润、血小板粘附聚集、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与增殖,巨噬细胞吞噬脂质而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损伤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人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较大冠状动脉近端6~8厘米处,常呈现为由各种脂质(包括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细胞以及由细胞合成之纤维蛋白所组成的血管内膜斑块。成熟斑块其占据空间的二个主要成份是纤维盖和坏死的粥样核心,这些成份合在一起可致使管腔发生重度狭窄。形成人类斑块(包括纤维盖)的主要细胞是平滑肌细胞,后者推测是从血管中层移行来的,并伴有血管内膜中这些细胞的过度增殖(有丝分裂)。脂质-胆固醇混合物似乎主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性初期斑块的逆转原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普遍认为,各种诱发因素使来源于血液和坏死细胞的脂质被大中动脉中膜的平滑肌截留在内中膜之间并在此聚积,当这些脂质含量超过局部细胞的消化能力时,诱发动脉壁损伤和慢性炎症,导致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等病理变化,造成血管狭窄、器官缺血坏死,并可能由于斑块破例,引起栓塞。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端粒损耗与心血管病及血管危险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简单的串联重复DNA序列组成,称作细胞衰老的生物钟。端粒长度不断发生动态变化,随年龄增大而进行性缩短,触发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的老化及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壁修复能力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演进和不稳定,最终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另外,端粒长度也与某些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等密切相关。本文就端粒损耗与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种,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发生源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遭受破坏,血液中的单核巨噬细胞、脂质、淋巴细胞及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广泛入侵到被剥脱的内皮下组织,发展为粥样斑块,引起血管重构,进一步导致斑块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等。本文着重从几方面机制阐述基质金属蛋白酶削弱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促进中层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加重血管的结构改变,进一步促进循环炎性细胞浸润,斑块破裂,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铁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联,铁能引起细胞氧化损伤,参与脂质沉积、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巨噬细胞激活、泡沫细胞形成等病理过程。铁可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对机体内铁的处理和斑块稳定性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巨噬细胞靶向铁代谢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可能产生有益作用。本文将从当前对铁代谢的理解来探讨铁、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多累及大动脉和中动脉血管壁;血管内皮损伤和脂质沉积是其主要病理改变。血压升高时湍流和剪切应力增高,易导致动脉内膜损伤,从而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动脉血管壁的沉积和氧化。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血脂异常、高龄、吸烟、肥胖、高血糖、心血管病早发家族史等其他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引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涉及多种机制,包括炎症,氧化应激,脂质代谢紊乱等,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血小板等多种细胞凋亡既是上述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重  相似文献   

12.
积极开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100多年前,人类就认识到在动脉内膜上有两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病理学改变。一种被称作脂纹,这种病变儿童期就可出现;另一种被称作纤维脂质斑块。纤维脂质斑块病理进展缓慢,大多出现在成年以后。有学者认为脂纹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而纤维斑块是进展期的表现。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公认。德国病理学家Aschoff提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脂质,一种是胶原组织。在病变早期,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上,Aschoff将这种损害称为“动脉粥样化”,在病变晚期出现了组织纤维化(也可称之为硬化),只有在这个阶段才能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否破裂与斑块内在特性密切相关。斑块脂质核心增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变薄及血管钙化极易导致斑块破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可发生表型转化,转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泡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样细胞等多种类型,进而影响斑块稳定性。本文主要介绍VSMC表型转化及其与AS斑块稳定性之间的联系,为稳定AS斑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动脉粥样硬化经常发生在大中动脉,其斑块由脂质、白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多种成分组成,病变发展到晚期,坏死中心会出现胆固醇结品及钙沉积。而具临床意义的是斑块有可能突然破裂,会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血管,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单核细胞、淋巴细胞黏附并激活内皮细胞所导致的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是以低密度脂蛋白为主的各种脂质成分在血管内皮下聚集,继而白细胞渗出、泡沫细胞形成、血管平滑肌增生以及大量结缔组织形成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能发生于大脑、心脏、肾脏以及其他重要脏器和四肢的动脉管壁,其造成的心肌梗死和卒中是目前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也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因此,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热点。我们仅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分型的演变及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综述如下。1分型的雏形早在19世纪初,就有学者认识到在动脉内膜上存在两种病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1]。一是脂纹(fatty streak),二是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脂纹在儿童期就可发生,由脂质在血管内膜上沉积形成,是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纤维斑块通常出现在成人动脉…  相似文献   

17.
纽约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细胞中含有使细胞生长失控的基因,当这些遗传成分转移到其他细胞时,促使这些细胞成为肿瘤样的东西。尽管动粥样硬化很常见,但在心脏病学方面,其发病原因仍不清楚,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分别由科研人员发展了两个理论学说。一个是损伤应答假说,这种假说的论据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在血管被损伤的地方;另一个是单克隆假说,即斑块主要是由单种平滑肌细胞所产生的良性肿瘤。纽约大学在10月号国立科学协会会议录上的报告中提供了单克隆假说的机制。阿瑟佩恩等通过一种专门检测基因的仪器设备,发现了动脉粥样硬化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8.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过程受遗传基因及其他多种因素调控,最近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现血管平滑细胞凋现象,本文着重介绍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诱导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病理意义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8%~10%或更多[1-2]。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各种原因导致的年卒中风险约为3.6%~13%[3-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证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关血管供血区第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至少为11%[6]。除遗传因素(如人种、家族史等)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在白种人中进行的尸检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包括颈动脉海绵窦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临近融合部和基底动脉[7-8]。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是粥样斑块形成。在病理学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分为白色斑块和黄色斑块。一般认为,白色斑块脂质成分较少而胶原成分较多,是稳定斑块;而黄色斑块脂质成分较多而胶原成分较少,是不稳定斑块[9]。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远端脑组织血液灌注量下降,导致低灌注性脑梗死;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引起远端血管栓塞导致栓塞性脑梗死;③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管内膜,导致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远端脑组织梗死;④动脉粥样硬化直接累及穿支血管,引起脑梗死[1...  相似文献   

20.
平滑肌细胞和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是动脉壁多种损伤因素的慢性炎症反应过程,其特点是炎性组织来源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硬化形成过程中,平滑肌细胞的表型,功能,基因表达等均发生明显的改变,参与间质形成,脂质沉积,斑块钙化,并于血栓机化,血管痉挛,管壁增厚等改变有关,平滑肌细胞的表型,功能改变是在多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并受到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调控,其中最主要是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