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会南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5,34(1):1-2
基于《难经》命门之论,如"藏男子之精,系女子之胞","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命门者,其气与肾相通",认为命门病证虚证居多,生殖诸证多责之命门,用药应着意命门特点,治水治火,皆从命门,重视命火,不忽视阴精。 相似文献
2.
中医脏腑之数有五六之争,《难经.三十八难》和《难经.三十九难》有脏五腑六与腑五脏六两种不同的论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三焦与命门属腑属脏的问题。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重功能而轻形态,《难经》脏五腑六与腑五脏六之异,实则强调了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之功能及命门寓元气而藏元阴元阳与肾脏之异同。 相似文献
3.
日本江户后期学者伊藤凤山《难经文字考》(写本)就《难经》的81个问题作了考证。作者运用清儒文字训诂知识,引证中国古代典籍的注释及训诂专著,发表了一些独到见解,纠正了历代注家的若干误训,对于正确理解《难经》原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张文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5):37-38
大凡中医均知“脾统血”的功能,一般将其解释为: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内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难经·四十二难》中对各脏腑形态有以下描述: “……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对于“脾裹血”诸多医书如此解释: “脾具有包裹血液,勿使外逸,实际上也就是指脾具有统血的功能。”笔者认为《难经》所云“脾裹血”实指脾的生理解剖特征,并非指脾的功能而言。而后世医家所言“脾统血”其实是将气对血液的统摄功能归属于脾。 相似文献
5.
《难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的经典之一。自其成书以来,代有研究。据不完全统计,有书名可考的研究专著达142种之多。近50年来,研究《难经》有成就者不乏其人,专论20余家,刊文300余篇,可以说,近50年来的解《难》成绩斐然,水平空前。 相似文献
6.
《难经》医学理论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ao YQ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1993,23(1):20-26
《难经》是东汉时期最为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本文讨论该书所述医学理论的发展变化及其与该时代文化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难经》相传为春秋时秦越人(扁鹊)所著。体例上以问答体裁,辑为八十一难。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更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尤其体现在脉诊方面,兹总结介绍如下。1独取寸口,兼分三部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吕广[1]认为:“太阴者,肺之脉也。肺为诸藏上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会手太阴寸口。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见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涩,春秋道顺,知其死生也”。因此,五脏六腑有病,气血运行失常… 相似文献
8.
《难经本义》原刻残卷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C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2,32(1):24-25
《难经本义》元代滑寿著。由昌复校正的《难经本义》原刻本现存上卷,藏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此郑前有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工部郎中揭Hong序。从首页留有的朱印知其曾历经允祥、潘荫等人收藏。此卷很可能已是孤本。 相似文献
9.
论《内经》《难经》五行生克配穴法赵京伟杨素琴王中元(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450000;河南省修武县人民医院,河南454350)主题词《内经》《难经》五行生克选穴对针灸处方配穴,前人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纵观历代学者的经验,总不离“盛者泻之,虚者补... 相似文献
10.
乔文彪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2):3-4
通过对《难经》中所论述的藏象学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认为“命门-原气-三焦”整体生命观的创立,以及所记载的人体解剖学内容,是《难经》对中医藏象理论构建最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林殷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13-16
现存中医典籍里,是<难经>首先较系统地记载了命门学说.而<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中最早而详细地论述"命门"的著作.通常所说的<黄庭经>,包括"内景经"和"外景经"两部分,其中直接提到"命门"者有7处,如果加上类似的说法如"生门"、"阳(明)门"等(按唐代两位著名的<黄庭经>注家务成子和梁丘子的解释,这两者都与"命门"同义),则涉及"命门"的论述达11处.明代三位阐发命门学说的著名医家孙一奎、张介宾和赵献可,不约而同地说,他们对命门的阐释均受到<黄庭经>的影响[1~3].<黄庭经>的成书年代大约在魏晋(220~334年)之间,与<难经>的成书年代(东汉即25~220年以前)非常靠近.因此,比较上述医道两家经典对命门论述的异同,对理解命门学说的源流及其对中医学术的影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难经》是中医脉学理论起源之一,其在《内经》的基础上,扩展、深化脉学理论,特别在脉学判断预后方面有独特之处.《难经》的脉学预后观是以脏腑气血生理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首倡寸口脉诊预后,通过诊寸口脉之原气、胃气、浮沉及脉症相应与否推断疾病预后,从而确定了以脉为先的预后观,影响了后世中医诊断学、临床治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凌耀星对《内经》《难经》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耀星教授是全国著名内经学专家,70余年来,从哲学、医学、临床等多角度探索《内经》真谛,阐述独特见解。1983年起研究(傩经》。通过校勘训诂释义、剖析学术渊源、考证成书年代、作者及版本源流,钩玄《难经》主要内容与学术思想。凌教授对《内经》《难经》的学术研究作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玉清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8,38(2):106-108
考诸文献,关于《难经本义》首次刊刻过程均语焉不详。考察《难经本义》的各种版本,发现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难经本义》载有牒文一篇,由此可知,此书初刻本是元代官刻本;由印鉴又可知,上海图书馆藏明刊本《难经本义》经清代怡亲王府及民国徐乃昌等名家收藏。 相似文献
16.
历代注释《难经》的概况(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瑞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8(3):59-61
医经注释,始于《难经》。概述了吕广以下至今140多家注者的姓名、书名,并对各个不同时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佳作作了重点介绍,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难经》切脉轻重的力学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难经》切脉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至骨轻重不同力学现象的分析,认为切脉轻重反映了体内的血管振动和血液流动时的物理现象,脉诊的实质是血流状态,临床可根据血流状态,选方用药判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郑金生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4,34(1):15-15
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文树德教授 (Prof .PaulU .Unschuld)长期从事中国医学史研究和中医名著的翻译工作。由他独自翻译的《难经》英译本早在 1986年就已经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译本问世以后 ,深受西方研究中医的学者们的欢迎。 2 0 0 3年 ,该书葡萄牙文本由EDITORAROCALTDA正式出版 ,这标志着《难经》在西方的流传将更加广泛。新出版的葡萄牙文版《难经》译本为精装大 16开 ,5 0 0页。该书在《难经》正文之前有关于《难经》学术价值的论述 ,并介绍了主要翻译参考书目 ,其中广泛汲取了我国现代《难经》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阐述《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同时汇集当今脉学界新成果,形成一套切合临床实际,用之有效的脉诊思路。[方法]本文追本溯源,提取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通过三部分来阐述,一是列举《内经》中两种不同脉学体系---三部九候脉法和独脉法并详细分析二者的具体适用范围和联系;二是分析经典中脉诊医生的分类等级及详细列举上工、中工、下工三者从脉象中提取的信息维度;三是拓展脉诊研究,并且与现代微观脉诊结合,综合定位。[结果]梳理了经典中的脉诊思想;概述了脉诊水平的层次;拓展了脉诊的现代研究。[结论]在传统脉诊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别从躯体、心理、体质、个性及既往心理经历等多个维度分析患者,真正做到从“形”“神”层面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整体面貌,以期彰显脉诊在四诊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能为脉学爱好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滑寿,字伯仁,一字伯休,晚号樱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家,著有《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读素问钞》、《难经本义》等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四经发挥》为针灸学著作,《诊家枢要》则是脉诊专著。《读素问钞》是分类整理、择要类编《素问》之作,开节要类编《素问》之先河。《难经本义》则考证《难经》条文出处,详加点校,求其本义,使《难经》医理彰显于世,成为注释《难经》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对《读素问钞》和《难经本义》两书的分析探讨,论述了滑寿对《内经》、《难经》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