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外感热病与体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探讨外感热病与体质的关系,阐述了体质在外感热病证治中的重要地位。同一病邪侵袭人体,由于体质差异,反映的证候不同,其治法亦不同。  相似文献   

2.
试论外感热病中的“虚”与“补”苏和,黄燕内蒙古中蒙医医院(01002)外感热病是指人体感受温热邪气而发的一组病证,其临床以热证为主要表现。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治热以寒”,“热者寒之”,治法多以解表、清热、通下、祛湿、和解等驱邪外出的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3.
外感热病是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发热,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证,其范畴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辨体质与辨证在治疗和预防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深刻认识辨体质与辨证的概念、特点及相互关系有助于提高外感热病的治疗效果,对预防其发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拟“外感方”治疗外感热病广州市出租汽车公司诊所(510000)李民健【关键词】热病,外感,中医药治疗,外感方外感热病是门诊及急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占笔者门诊量的50%以上,而其证治在临床上遇到与方书同出一辙者甚少。经过多年的实践,勤求古训,依据中...  相似文献   

5.
<正> 体质学说就是研究体质因素的一门学问,祖国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贯穿着这一学说。“从化”,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引起疾病后,其中一部分自始至终保持其原来的性质,而有一部分却在疾病发展的某个阶段中改变了性质,甚至变得与原来的性质完全相反。为此,仅从二方面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6.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间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问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外感之邪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肺卫首先受邪。在外感病初期,肺卫失宣是病机的关键,治疗应重在宣通肺卫。外感风寒邪气,寒邪直接损伤卫阳,郁遏肺气,治当辛温解表。外感风热邪气,阳邪郁遏气机,损伤津液,易化燥化火,甚则内陷生变,治当辛凉解表。湿热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初起即表现为卫气同病,治当宣化表里湿热。燥气为病,易伤肺脏、耗津液,与热相合则易化热化火,而成温燥,治宜辛凉甘润。外感热病初起,六淫邪气侵袭肺卫,气机郁滞,进而津停成饮、成痰;气有余便是火,郁滞之气化燥化火,甚则动血。治疗总则为宣通气机,此即"透法"之运用。故在外感热病初起的治疗中,贵在把握气机状态,让肺卫之气宣畅,正气宣布,则邪气潜消。  相似文献   

9.
从《内经》的按热邪所在部位循经取穴,到《难经》五输穴泄热,再到《伤寒论》六经辨证针刺,针灸治疗外感的热病的基本思想在春秋两汉时期已确立。晋代《针灸甲乙经》主要是具体辨治的发挥,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用穴上有更详细论述,并主张脉诊和针灸结合,并首先提出热病可灸,后世对此有所争议;宋金元是针灸的繁荣时期,虽然在理论框架上没有突破前人,具体临证理论和著述非常丰富,尤其是刺血泄热应用广泛;明代著述主要记述各种外感热病取穴,清代针灸逐渐没落,但各家的著述也有独到发挥。  相似文献   

10.
陈滨柱 《世界中医药》2013,8(8):891-892,948
在外感病中,由于人的体质与六淫的性质都具有阴阳不同的两种属性,故当六淫邪气侵袭肌体之后,邪正博弈,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临床有3种从化类型:1)邪从质化;2)质从邪化(只在某一特定阶段);3)质邪从化。而质邪从化也有3种基本证型:1)质异邪异证相异;2)质异邪同证亦异;3)质近邪同证相似。  相似文献   

11.
外感热病辨证的“三维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对外感热病的辨证尚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在临床上是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八纲辨证、六淫病因辨证等多种理论结合运用。近年来,随着外感热病临床实践的深入和“寒温统一”外感热病学的酝酿,人们越来越感到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要用如此复杂多种的辨证理论,极不适应临床、教学、科研的需要,因而不少学者着手探索各种辨证理论的统一,以设计出外感热病统一的辨  相似文献   

12.
蒲辅周先生为擅治外感热病的大师,薛伯寿教授为其入室弟子,得其真传.薛师强调治疗外感热病应知患者体质有异,如病随体异,阳盛之体,感寒易热化;阳不足之体,感温亦寒化.儿童及老年人体质各有特点,用药及养生食疗亦当有别;温邪为本,兼夹为标,温病常因兼夹而使病情复杂难效,然四损(大劳、大欲、大病、久病)、四不足(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实为温病有体异特点.治疗中若忽视个体差异,亦难生效.其治疗原则为祛邪必顾及其虚,一般不宜急于攻邪,首以养正为要.  相似文献   

13.
附子辛甘大热,“通行十二经”(《本草正义》)。善补肾壮阳,回阳救逆,祛寒止痛。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草经读》),临床不仅用于阴寒痼冷之证,且在外感热病中合理应用,往往亦收捷功。兹举案例数则: 1  相似文献   

14.
笔者遵“火郁发之”之旨,运用开郁清热法治疗外感热病,常获良效。例一,朱××,男,3岁,83年3月6日诊。患儿发热(体温38.9℃)无汗喘咳已两天,伴见心烦口渴,面红唇赤,小便短黄,舌尖红,苔白微干,脉浮数。此为风热外束,肺失宣降。治宜火郁发之,拟开郁通阳,清热宣肺。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3克、荆芥5克、苏叶5克、杏仁10克、石膏12克、银花10克、黄芩10克、桔梗10  相似文献   

15.
黄星垣  杨进 《陕西中医》1990,11(3):97-105
外感热病包括温病、伤寒及传染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治疗颇为棘手的一类病症。近年来,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取得了很大进展,具有一定优势。为适应当前临床研究工作需要,特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诊断鉴别、治法研究作以初步探讨,以期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对发热病人,除针对病因使用药物治疗外,凡遇高热患者大多伴用冰枕、酒精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温。但从中医辨证角度来说,外感热病,如系病邪在表,虽见高热,若用物理方法降温,反而遏伏邪热。  相似文献   

17.
王宗怡 《中医杂志》2004,45(8):635-635
疾病的发生与否以及发展、变化的形式,取决于正气与邪气的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由于人体体质有着特殊性和差异性,因而邪气与病证就有因人而化的不同性,现结合临床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外感热病,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我在多年来的临床中经常碰到患者虽然经过服用各种中西药物,或住院输液多日,仍然高热不退,效果不佳。2007年2月-2012年3月笔者采用银翘白虎汤加味在辩证的基础上治疗外感热病4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验案3例如下。1邪袭肺卫  相似文献   

19.
体质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基础,不同体质的形成是由于人体生理功能不平衡造成的。由于存在体质的差异,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必然受到体质从化的影响。临床中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辨治,应从辨体、辨病、辨证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把握疾病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寒热如疟”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类似疟疾的一种常见症状,又称“寒热往来”。这种“类疟”症在外感热病中颇为常见,且容易误诊误治。正如赵献可所说“世间似疟非疟者多,世人一见寒热往来,便以截疟丹施治……以致萎顿,甚或困而致毙者有之,是不可不辨也”。《医贯·疟论》有关“寒热往来”的症状鉴别也只列出3种证候,即邪入少阳、外感疟邪、湿热郁阻三焦。然证诸临床,并非仅此3种,因此参阅前贤文献,结合个人管窥之见,约有如下数端:1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寒热如疟”疑于少阳,别以不呕;热多疑于阳明,别以清便自可,即二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