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根据悸证表现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证治疗的方法。方法:将《伤寒论》中有关悸证论述的条文及治悸方药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悸证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外候,多以阳虚为主致水逆上泛而成。根据悸证的不同表现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揭示病因病机,推断病势发展。治悸各方以通阳温阳兼以制水为主,根据不同兼证遣方用药。结论:通过对《伤寒论》中悸证的研讨,可以看出张仲景在辨证论治上非常精细,遣方用药非常严谨。研究探讨中医古籍,对提高理水平,指导实践,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为五脏之一 与胆相连 藏血而主疏泄与人之整体、气血密切相关 一旦肝病 还可以影响其它脏腑 引起多种病证.就我院门诊接待患者来看 患有郁证等肝病者为数较多.几年来 笔者运用<伤寒论>治肝法 指导临床其疗效颇佳 尤其治疗腹胀更为满意 现介绍运用治肝法治疗腹胀80例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6.
7.
田建中 《中医研究》2006,19(4):18-19
1吐法的适应证宋本《伤寒论》“辨可吐第十九”一节,有五条关于吐法的内容,即———一、大法,春宜吐。二、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三、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四、宿食,在上脘  相似文献   

8.
浅析《伤寒论》太阳病误下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宏 《中医研究》2005,18(10):11-12
下法是指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法源于<内经>,而详于<伤寒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在<伤寒论>中,该法主要适用于阳明病实证,或其他经有里热实证而非下不可者.  相似文献   

9.
“悸”,《说文》注曰:“心动也。”笔者以为“悸”在《伤寒论》中当指心脏及其所主血脉之异常搏动。《伤寒论》之“悸”,病位有在心、心中、心下、脐下之分,病机复杂多端,用药各不相同。笔者拟从治法辨析其规律,与广大同道共勉。1补法悸证的产生与心、肾、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原因导致心阳亏虚、心气虚、心神先养均可出现译证.心下、脐下之悸.并非指肌肉之眼动(《伤寒论》称肌肉搏动为“驱动”),而是指动脉之异常搏动.心阳根于肾阳,心田又可温煦肾水,而肾水可上济心田。若肾阳虚衰,则心阳无力鼓动血脉,水气上凌而见译…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辨测九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作峰 《中医研究》2004,17(2):15-16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过程中燥热伤津的严重阶段,病机为邪热内盛,津液耗伤,燥屎内结.能不能及时准确地辨别阳明腑实证形成与否,对于阳明病的正确及时治疗具有较大意义.笔者通过学习<伤寒论·阳明篇>有关条文,总结归纳出阳明腑腑实证辨测九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冯静克 《中医研究》2006,19(5):13-15
寒热错杂证,即寒证和热证交错,同时出现的病证。在《伤寒论》中主要分为上热下寒,表热里寒,表寒里热,寒热夹杂等证,现将《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证及其辨证治疗规律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汗证之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对汗证作了全面、详尽而精辟的辨证论治,其治法主要有调和营卫、扶阳解表、辛寒清热,益气生津、通腑泻热、清宣郁热、泻热逐水开结、清热利湿退黄、和解枢机,温化水饮、回阳救逆法等.临证细辨邪正盛衰,紧紧把握病机,方能灵活运用经方,而获佳效.  相似文献   

13.
小便不利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症状,它在中医临床辨证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伤寒论》对小便不利的论述颇多,治疗方法明晰井然,现就根据有关条文内容,将小便不利的种种治法归纳如下,不妥之处,冀同道指正。 1 宣肺解表,涤饮利水法:“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小便不利,……小青龙汤主之”。(40条)表寒不解,水气停积,肺气失宣,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且汪訒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研读和从其内部进行的历史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仲景"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辨识为某种性质的证候.探讨并还原<伤寒论>"辨××病脉证"的精神实质及本来面目,对我们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所谓的"证实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和法是常用治法之一,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中以和法思想组方的方剂特点,总结了<伤寒论>中运用和法的规律,体现在调和营卫,和解少阳,表里双解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17.
柴瑞震 《光明中医》2008,23(5):566-569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论述“利证”的条文内容分析与研究,首先,认为《伤寒论》之所论的“利证”,其实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各种泻泄病,如濡泄、飧泄、暴泄、水泄,以及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的赤痢、白痢、赤白痢、疫毒痢、休息痢等大便失常的诸多疾病。其次,笔者将《伤寒论》中诸利证,归纳为热利、寒利、寒热错杂利及水利四个类型,并予以逐条讨论,从而对临床辨证论治利证,起到了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或证"辨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汉·张仲景《伤寒论》有关“或证”辨治予以探析,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诸方面,不仅示明了疾病“或证”发展变化的机理和复杂多变的本质,尤在针对主病证的主方中着重示明了对诸多“或证”具体加减用药的变化,从而强调,中医“或证”治疗同样是中医临证辨治的重要内容,其与疾病主证的联系十分紧密。在论治方面,不仅重主证主方的选择,同样也要重“或证”药物的变化,以主证为主,“或证”为辅;主证选方,“或证”变药。实为中医临证辨治疾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19.
主据<伤寒论>"心下"病证有关内容,主从虚、实两方面予以辨治探析,示明心下空、满、濡为虚,实、痛、硬为实,其不仅从本质上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性质及轻重程度,反映了心下虚实病变的过程、特点及预后,从而不仅示明中医对心下病证虚实辨治的具体方法及补虚泻实遣方用药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腹诊的辨治内容,实对进一步提高中医临证辨治水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针灸学术思想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京伟  李丹 《中医研究》2004,17(5):19-19,21
针灸在<伤寒论>的治疗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有关论述针灸的条文36条,涉及辨证、预防、治疗、误治、救逆、预后等方面,有许多卓越的见解,是仲景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