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荚膜(cap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其厚度≥0.2 μm且边界明显.通常认为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在细菌鉴定中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细菌荚膜染色法有Hiss法、Muir法、墨汁负染法以及常用的吕氏美蓝染色法等,但这些荚膜染色法的染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1~4].改良荚膜染色法是在吕氏美蓝染色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染色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细菌是一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因菌体小半透明,要想更清楚地观察其大小和形态,需经染色和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常用的细菌染色法有单染法和复染法。复染法是用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可将细菌染成不同颜色,除可观察细菌的形态外还能鉴别细菌。主要有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特殊染色法.笔者为了克服传统染色方法存在的不足,将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荚膜染色法、  相似文献   

3.
荚膜染色在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是一项常用而有一定难度的染色方法。目前常用的黑斯法和密尔法虽经多次改进,技术难度仍较大,常出现荚膜着色不好、染液配制麻烦、操作复杂等问题。经过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发现一种改良方法,操作简单,染色后细菌荚膜清晰,与细菌之间对比反差明显,用于教学实验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荚膜染色是细菌鉴定的常用技术之一,笔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试验得出一种方法简便,染色后荚膜清晰、结果稳定,染色标本存放三年仍保持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染液配制1.1 刚果红4.5g溶于100ml蒸馏水(此液可长期存放),用时此液5份与血清1份混合(可用生化室剩余血清);5%稀盐酸;结晶紫染液(革兰氏  相似文献   

5.
王彦芳  张洲  寇卉 《吉林医学》2012,33(24):5155-5156
目的:比较Diff-Quik染色法与改良巴氏染色法对精子形态染色效果,寻找简单、快速、准确的精子形态染色方法,替代传统的改良巴氏染色法。方法:选取83份精液标本,每份标本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染色法对精液图片进行染色,分析两种染色方法的结果。结果:两种染色方法对精子形态评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方法对精子正常形态率的评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926,P<0.01)。结论:Diff-Quik染色法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精子形态染色方法,可以替代改良巴氏染色法。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的细菌荚膜染色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菌的荚膜染色在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和某些细菌学诊断中,是一种常用的染色技术。目前常用的黑斯(Hiss)法和密尔(Muir)法的技术难度较大,常出现荚膜着色不好,且所用试剂种类较多,染色方法较为复杂。本文介绍一种新的荚膜染色法,所用试剂种类少,方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教学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细菌是无色半透明的微小生物,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是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清楚地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必须把使用显微镜和细菌的染色相结合,特别是染色,它直接决定能否清楚地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形态。细菌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法和特殊染色法(包括荚膜染色法,芽孢染色法,鞭毛染色法),本文在传统的染色方法基础之上加以改进,使其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5种尿沉渣染色法的最佳染色条件及效果.方法:180例尿沉渣异常标本,分别采用尿沉渣Sternheimer染色法(S染色法)、尿沉渣Sternheimer-Malbin改良染色法(S-M染色法)、Berhe-Muhlberg染色法(B-M染色法)、阿利新兰-中性红染色法(阿-中染色法)及瑞氏-姬姆萨复合染色法(瑞-姬染色法)进行染色,观察5种染色方法最佳效果时的染液与尿液比例及染色时间.结果:尿沉渣S和S-M染色法染液与尿液比例2∶1和1∶1染2~5 min时背景清晰,S染色法有形成分结构清晰易辨别,S-M染色法有形成分结构着色略差,两者比较差别不大(P>0.05);B-M染色法、阿-中染色法及瑞-姬染色法染色法有形成分的着色与背景相似,结构模糊,细菌不着色,杂质较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S、S-M染色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沉渣S和S-M染色法染色效果佳,尤以S染色法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改良James染色的效果并总结操作要点.方法收集1994~2004年经改良James染色处理的不同组织切片125例,其中10例切片同期行常规James染色.切片保存5~10年70例,<5年55例.镜下观察切片染色效果以及长期保存后切片染色的变化情况.结果改良James染色切片,镜下网状纤维显黑色,胶原纤维显黄褐色,细胞核显红色;经典James染色切片,镜下网状纤维呈黑色,胶原纤维呈淡灰红色,细胞核呈红色.70例保存5~10年切片中的10例稍有褪色,其余均无褪色.结论改良James染色法,切片染色对比清晰且长期保存后不易褪色.彻底脱蜡、及时封片、使用新鲜配制试剂等是保证染色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改良James染色的效果并总结操作要点.方法收集1994~2004年经改良James染色处理的不同组织切片125例,其中10例切片同期行常规James染色.切片保存5~10年70例,<5年55例.镜下观察切片染色效果以及长期保存后切片染色的变化情况.结果改良James染色切片,镜下网状纤维显黑色,胶原纤维显黄褐色,细胞核显红色;经典James染色切片,镜下网状纤维呈黑色,胶原纤维呈淡灰红色,细胞核呈红色.70例保存5~10年切片中的10例稍有褪色,其余均无褪色.结论改良James染色法,切片染色对比清晰且长期保存后不易褪色.彻底脱蜡、及时封片、使用新鲜配制试剂等是保证染色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自1996年起。我们试用一种新式细菌荚膜染色法,所染细菌荚膜清晰易见,结果稳定,效果甚佳,标本保存5年以上仍保留原色,现将该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痰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涂片染色检测方法。方法对常规的抗酸染色法进行方法学改良,以特异性基因扩增诊断法为标准,分析评价改良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总有效检出率等统计学指标;分别采用本改良抗酸染色法(以下简称本改良法)、常规抗酸染色法和改良IK抗酸染色法检测468例临床标本,对三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本改良法阳性检出率与特异性基因扩增诊断法、改良IK抗酸染色法比较均无明显差异(χ2=0.25,P=0.6171;U=0.155,P=0.4404),但明显高于常规抗酸染色法(U=3.713,P<0.0010);本改良法灵敏度、特异性和总有效检出率与改良IK抗酸染色法相似,但高于常规抗酸染色法。同时,本改良法所需时间少于改良IK抗酸染色法(5minvs24h)。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痰结核分支杆菌L型的涂片染色检测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将感染Ⅲ型肺炎球菌的小白鼠,取心、肺、肝等内脏组织的血液,推成厚薄适中的血膜,自然干燥。甲醇固定,吹干。革兰氏第一液染色。20%Cuso_4水溶液冲去染液。革兰氏第二液作用。结果:荚膜染成淡兰色,荚膜周围围一个内外边沿整齐的褐色堤状浓染区。菌体呈深兰色,红血球呈淡黄色。背景呈均匀一致且很鲜艳的天兰色。荚膜对比非常清晰。  相似文献   

14.
两种神经髓鞘染色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纤维和无髓鞘纤维两大类.有髓鞘纤维有一层很厚管状节段性结构,含有60%脂质、40%蛋白质,脂质包括脂肪、卵磷脂、脑磷脂和胆固醇等.经H-E染色,切片上髓磷脂常被有机溶剂溶解呈空白细丝状,因此需用特殊染色方法才能呈示.笔者采用Loyez苏木精染色法和固绿髓鞘染色法方法,比较髓鞘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瑞氏染色法与姬氏染色法对疟原虫的镜检效果。方法:收集检出恶性疟原虫4名患者的抗凝血液4份,共制作血涂片80张,根据数字奇偶随机法分为瑞氏组和姬氏组,每组40张血涂片,瑞氏组采用瑞氏染色法,姬氏组采用姬氏染色法,比较两组镜检效果。结果:瑞氏组有4张血膜发生脱落,均为厚血膜;姬氏组共有9张血膜发生脱落,其中薄血膜3张,厚血膜6张。两组未脱落的血膜均着色成功。姬氏组整体染色效果稍优于瑞氏组,姬氏组染色疟原虫小滋养体的核、胞质分辨率较高,且疟色素明显,颜色明亮,虫体结果较分明。结论:姬氏组整体染色效果稍优于瑞氏组。瑞氏染色法适用于临时性和少量标本的检验;姬氏染色法适用于获得染色质量好或者大批量标本染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3种染色方法在小鼠下颌第一磨牙牙根不同发育时期的染色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出生后第5、7、14、21天的ICR小鼠,制备小鼠下颌第一磨牙冠状切片,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法和Gomori染色法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比较染色结果。结果 在小鼠出生后第5天(PN5)至PN7为牙根发育起始阶段,H-E染色显示: 成牙本质细胞、成釉细胞及上皮根鞘细胞形态最为清晰;Masson染色法显示: 图片色彩鲜艳,牙釉质、牙本质及前期牙本质间层次分明;Gomori染色方法显示: 细胞核呈单一的蓝黑色,但软、硬组织对比度不佳。从PN14小鼠牙齿开始萌出到PN21牙根发育基本完成阶段,H-E染色显示: 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及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形态最为清晰;Masson染色法显示: 牙骨质与牙槽骨间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牙槽骨形态清晰;而Gomori染色效果总体不佳。结论 在小鼠下颌第一磨牙牙根不同发育时期,3种染色方法各有优势。H-E染色适用于各类细胞形态的观察,Masson染色适用于牙体硬组织及骨组织的观察,Gomori染色法总体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两种改良的特殊染色法研究体外循环 (CPB)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病理形态特征的改变。方法 :建立猫CPB模型并随机分成 3组 :对照组 (n=5 )仅作单纯并行 CPB转流 ,不阻断升主动脉 (ACC)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n=5 )于CPB开始 4 5 min后 ACC6 0 min,开放主动脉使心脏恢复再灌注 ;IPC组 (n=5 )于 ACC前进行 IPC(ACC5 min后开放 1 0min,并重复 3次 ) ,余同 IR组。分别应用改良的碱性复红 -苦味酸特殊染色法 (HBFP)和改良的 Gonori变色酸亮绿特殊染色法(GCA)观察各组再灌注早期心肌变性变化 ,并结合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各组再灌注早期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情况。 结果 :H- E染色难以识别 IR组和 IPC组之间损伤程度差异。再灌注早期 ,对照组 HBFP特殊染色及 GCA特殊染色均呈阴性着色 ,IR组呈弥漫性阳性着色 ,而 IPC组呈局灶性或小片状阳性着色 ,两组间差异显著 (P<0 .0 5 ) ;而且心肌组织染色深浅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程度相一致。结论 :应用改良的 HBFP和 GCA特殊染色法均能显示心肌再灌注早期病理改变 ,敏感性较高 ,特异性较好 ;结果提示 IPC有助于心肌再灌注早期缺血、缺氧的改善 ,减少心肌变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art改良的弹力纤维染色法在判断胃癌脉管侵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6例石蜡包埋胃癌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Hart改良的弹力纤维染色,光镜下观察66例胃癌的组织学分类、淋巴管和脉管侵入情况。结果 66例胃癌中有血管侵入者50例(74%),有粘膜下淋巴管侵入者60例(91%)。在癌组织侵袭的淋巴管周围,血管内有癌细胞侵入者47例(78%)。结论 Hart改良的弹力纤维染色法可使一些较细的弹力纤维着色,效果强于其它弹力纤维染色法。特异性与免疫组化相比差别不大,易操作且经济,应当考虑将其作用肿瘤诊断中的一个常规染色法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成  章汉旺  刘群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6):29-29,45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精子染色方法BASO(改良Diff-Quik)法在精子顶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收集60例不育症男性精液,用BASO法、改良巴氏法和瑞姬氏混合染色法,同时进行染色,比较其固定和染色时间均数,并分析其精子顶体不完整率检测的差异。结果BASO法固定和染色约需7min,明显短于改良巴氏法和瑞姬氏混合染色法,而精子顶体不完整率检测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BASO法操作步骤简单省时,可用于临床精子标本的染色,分析精子形态及精子顶体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正> 血细胞染色,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罗氏(Romanowsky)染色为标准染色法,但限于天青B染料难得及价格昂贵,尚未在国内外普及。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瑞氏(Wright)染色法、姬氏(Giemsa)染色法及瑞-姬混合染色法。单独使用瑞氏、姬氏染色,由于试剂质量不同,天青B含量各异,常影响染色效果,同时染色的时间稍长,对急症及门诊血常规检验有一定影响。Mc Donald提出,通过染液加磷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