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发性口疮是常见的口腔粘膜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疼痛轻重不等,影响进食。近年通过祖国医学的学习,运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口疮证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近年来对复发性口疮的病机及诊治有新的认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口疮,西医名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粘膜常见病、多发病,其原因不明,具有周期性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害,明显灼痛。本人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使本病的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比单纯用西药方法使疼痛缓解更快,病程更短,间隙时间更长,并可通过辨证施治,改善自身状况,或可达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从《伤寒杂病论》谈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剖析,从证的结构、病机与证候互测、证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多病机与证候四个方面讨论了病机与证候的关系,明确了“证”是病机与证候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结,有结聚、聚积之意,外邪侵袭或素有病理产物者,均可导致病邪结聚而成结证。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论:“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本草经集注》云:“……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伤寒杂病论》一书为中医学辨证论治之典范,广论外感,兼以内伤杂病,对于结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有着深刻的认识,自成体系,论述颇为丰富,现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中医学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积累,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即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关于汗证的条文有一百多条,涉及六经病和杂病,详尽论述了汗证的发生、转归、预后,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以及整体治疗的中医学精髓。笔者根据对经典的学习,认识到临床多见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等全身或局部汗出以及黄汗等特殊类型的汗出情况,将汗证的病机分为: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火郁、阴阳两虚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型汗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疗方案,以及后世对于汗证治疗的发展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凡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所引起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称为腰痛。腰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年轻或年老患者均可见到。关于腰痛的认识,早在《内经》就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言:“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说明腰痛的病变在肾,病理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书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一篇的原文中提出胸痹、心痛、短气三个病症,而实际上是论胸痹和心痛二症,短气只是胸痹的一个兼症。胸痹是以胸膈间痞窒满闷、胸部疼痛为主;心痛是包括心窝和上腹部的疼痛。胸痹、心痛,包括短气,往往相互影响,所以并入一篇中论述。现就胸痹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其理法方药结合条文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周毅萍  何新慧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60-1561
《伤寒杂病论》记载了许多难治证及死证,张仲景在条文中未列出治法方药,但其对症状的细微观察和描述对后人仍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对于此类患者,须密切注意其神志、脉象及相关特征症候的观察,并提前预防。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口疮以口腔黏膜和舌面反复糜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论述颇多。如王肯堂《证治准绳》说:“心脉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于口,则为口舌生疮。脾脉布舌下,若脾热生痰,亦生疮者尤多。”《圣济总录》有元藏虚冷上攻口疮之说。薛立斋《口齿类要》说:“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口疮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多与心脾肾关系密切。现从心脾肾失和之病变探讨复发性口疮发病机制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松林 《光明中医》2010,25(10):1766-1768
<正>身重是指身体沉重,如负重物的感觉,属于患者自觉症状[1]。临床上此症多与湿邪相关,或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停滞于肌肤、骨节所致,然初习中医者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  相似文献   

14.
四逆散证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向被认为是探讨阳郁致厥、气机阻滞的证治 ,因而四逆散也就成为后世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基础方剂 ,应用相当广泛。由于仲景将其列入少阴病篇 ,且原文开头即云“少阴病 ,四逆……”,而其所用方药与少阴阳虚阴盛的四逆汤类方又相去甚远 ,故使得后世研习《伤寒论》者 ,对此颇有争议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逆散证是否属于少阴证。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 ,反复推敲此条方证 ,认为四逆散证乃少阴病阳虚轻证 ,兹浅析如下。1 从四逆散证的病机及用药加减来看原文云 :“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对眩晕病认识很早,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关于眩晕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愤愤欲吐”。《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其后于《东垣十书》中有“眩者言其黑运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这类对眩晕病的记述医籍中很多。再如对“眩”的解释:《说文·释名》:“眩者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摇摇然不定也”,晕则为头脑晕旋,视物皆转。古人在造字命名中已给了确切含义。我国古医家不但对眩晕的临床现象观察仔细,记载精确,对眩晕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以内因为主,与肝、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之太阳病,早被古今医家奉为表证经典,遇之施汗,金科玉律,并广泛用以指导中医临床各科。验之临床,效者固多,债事者亦时时间出,其理安在?是文就此问题,以《伤寒论》原文为据,指出仲景所述之太阳病,本即非尽表证,里证尤多,治法亦非单一发汗,内容丰富,进而举其一路加以分析,阐释了太阳病里证的主要机理、辨识要点及治疗原则,以期纠正以往错误认识,澄清理论是非,返仲景之真,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痰证论     
前言王珪,字均章,号中阳老人,元代吴郡人,中年隐君虞山(今江苏常熟),世称隐君。所著《痰证论》一卷,“于诸痰诸饮,悉究精详,制有滚痰丸最神效”(《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历来备受医者推崇,在医著中引用其文者极多。此论原载《泰定养生主论》卷十四,坊间流传不多。笔者于首都图书馆获其明刻本全文照片,阅后得益良多,爰将其点注,公诸同好,冀对研究王氏学说者有所裨益。限于水平,容有不当之处,尚望同道不吝赐教是幸。  相似文献   

19.
宋·杨康候(字子建,号退修)于1098年著《十产论》,惜已佚。但是《十产论》的主要内容被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成书于1237年)保留了下来。其中以推拿手法处理难产的记载尤其有价值,这里摘引几条,以飨读者: “六曰横产……当今产母安然仰卧,令看生之人推而入去。凡推儿之法,先推其儿身,令直上,渐渐  相似文献   

20.
李健伟  李春艳  王诗源 《新中医》2024,56(10):63-67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 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 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