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大白鼠胆总管结扎模型,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肝内的免疫组化定位,探讨PDGF在梗阻性黄疸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胆总管结扎2w后肝小叶汇管区有明显的间质细胞和胆管增生及肝纤维化,胆总管结扎4w导致肝硬变形成;肝脏PDGF-B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胆总管结扎2w后肝间质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呈阳性染色反应。表明PDGF在肝间质细胞增生、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胆道梗阻所致肝纤维化、肝硬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特殊染色方法及透射电镜研究胆管梗阻对胰腺的影响。本实验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2周后,胰腺小叶间及小导管周围胶原纤维增多。透射电镜显示胆管梗阻后,胰腺间质细胞增生活跃并产生大量的胶原纤维;腺分分泌腺细胞内酶原颗粒及前酶原颗粒增加,线粒体及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结果表明,胆管梗阻可引起胰腺纤维化和朱外分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汁性肝纤维化时胆管上皮细胞发生间质表型转变的特点.方法 制作胆管结扎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术后1周和2周时肝内胆管细胞的上皮和间质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胆管结扎后胆汁淤积,引起肝内汇管区胆管细胞显著增生以及围胆管成纤维细胞和纤维基质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和胆管结扎组大鼠胆管细胞均表达上皮细胞标志蛋白CK19,但胆管结扎组肝内胆管细胞也表达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和FSP1/S100A4.胆管结扎1周时,汇管区内新生小胆管呈Vimentin强阳性,2周时增生胆管周围许多细胞也呈Vimentin阳性.但两组大鼠胆管细胞均不表达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α-SM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胆管细胞周围.结论 在胆汁性肝纤维化进程中胆管细胞增生并发生一定程度的上皮一间质表型转变,可能促进了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麻醉大鼠结扎LAD(Left Anterior Decending)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在LAD结扎后5小时取血测定CPK,FFA及PGI2,TXA2,并作心肌NB-T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显示健心康具有抑制LAD结扎后血清CPK,FFA升高,增加血浆中PGI2/TXA2比值,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肺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 derivedgrowthfac tor,PDGF)是一种重要的促间质细胞分裂增生的肽类调节因子 ,在组织修复、胚胎发育、免疫应答、肿瘤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 ,PDGF参与器官纤维化过程并发挥关键作用备受人们关注。肺间质纤维化是间质性肺疾病的一大类型 ,其病因、发病机理较复杂 ,对PDGF等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为阐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理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并且为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展示了一个美好前景。本文就PDGF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关系作一综述。1 PDGF的生…  相似文献   

6.
研究和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人体慢性肝病纤维化发生机制。外科切除的肝细胞标本按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非活动性或轻度活动性以及对照组,以Northern分子杂交法测肝组织TGF-β1mRNA,以免疫组化法显示组织原位PDGF-BB,bFGF及其相关细胞,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1)肝病组织内TGF-β1mRNA含量随肝病活动程度而增高(P<0.01);(2)组织原位PDGF-BB、bFGF多肽定位及阳性细胞半定量显示,活动性肝病时两者均增高,阳性细胞所在部位与单核巨噬细胞以及胶原生成细胞一致,与Ⅰ、Ⅲ型胶原沉积也有密切关系。结论:本实验提示细胞因子TGF-β1、PDGF-BB、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时氧自由基损害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国灿  李成日 《吉林医学》1996,17(5):266-268
大鼠胆总管结扎后造成梗阻性黄疸,分别在术后1w、2w、3w处死,测定血清总胆红素与血液、肝脏、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随胆红素增高MDA逐渐增加,SOD则减低,说明大量产生氧自由基,并且攻击组织细胞,使受损病变加重。小诺霉素、熊胆、刺五加均能增强SOD活力,进而减低MDA含量,但未能使其恢复到正常值,说明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胆管梗阻对大鼠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特殊染色方法及透射电镜研究胆管梗阻对胰腺的影响。本实验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2周后,胰腺小叶间及小导管周围胶原纤维增多。透射电镜显示胆管梗阻后,胰腺间质细胞增生活跃并产生大量的胶原纤维;胰腺外分泌腺细胞内酶原颗粒及前酶原颗粒增加,线粒体及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结果表明:胆管梗阻可引起胰腺纤维化和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以大鼠胆总管结扎及胆肠内引流模型,观察胆道梗阻及早期胆肠内引流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肝功能及肝脏形态学的改变。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后血清TNF α、GPT值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早期胆肠内引流后血清TNF α、GPT值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血清TNF α含量与血清GPT、白蛋白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呈相关关系。结果表明TNF α与胆道梗阻所致的肝功能损害和肝纤维化有关;早期胆肠内引流能降低TNF α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减轻肝纤维化程度,防止肝硬变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小鼠胆总管结扎致肝纤维化模型,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随机给予小鼠胆总管结扎和假手术,进行血清学指标(AST、ALT、ALP、TBIL、DBIL)检测;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α-SMA和CK-19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α一SMA、Collagen-1 mRNA的表达.结果:小鼠胆总管结扎后2周可见CK-19阳性的棕褐色细胞明显增生,模型组血清AST、ALT、ALP、TBIL、DBIL明显增高,α-sMA、Collagen-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成功构建小鼠胆总管结扎致肝纤维化模型.  相似文献   

11.
细胞因子TGF—β1,PDGF—BB,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和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人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人体慢性病纤维化发生机制。外科切除的肝细胞标本按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非活动性或轻度活动性以及对照组,以Northern分子交法测肝组织TGF-β1mRNA,以免疫组化法显示组织原位PDGF-BB,bFGF及其相关细胞,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1)肝病组织内TGF-β1mRNA,以免疫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并建立胆管结扎及结扎后再通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胆管结扎及再通对大鼠肝组织内细胞上皮-间质表型
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2只雄性Wista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胆管结扎2周组、胆管结扎4周组和胆管结扎
2周后再通2周组,通过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等方法评估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病变程度;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方法
并检测上皮、间质标记蛋白及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相较于假手术组,随着胆管结扎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大鼠肝
纤维化明显加重,α-SMA、collagen I、NOX4和Vimetin等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E-cadherin表达则明显降低;结扎后再通组大鼠
肝纤维化较单纯胆管结扎4周组大鼠明显减轻,NOX4及间质细胞标记蛋白表明显低于单纯结扎4周组,内皮细胞标记蛋白表
达较单纯结扎4周组则显著升高。结论胆管结扎可上调大鼠肝内间质表型相关蛋白及NOX4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上皮表型
相关蛋白的表达;当实施再通手术后,原胆管结扎大鼠肝内上皮表型相关蛋白表达增加,而间质表型相关蛋白及NOX4蛋白的
表达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在新生幼犬中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尝试采用新生幼犬制作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对新生杂种幼犬进行胆总管双重结扎(胆管结扎组,n=22)或双重结扎并加以切断(胆管切断组,n=22),建立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观察手术后2、4、6周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次日所有幼犬均出现尿色深黄,排便陶土样。术后2周时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汇管区纤维组织轻度增生;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局部纤维间隔形成,纤维间隔逐渐向小叶内伸展,局部具有特征性的胆栓形成;最终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术后2周,胆管结扎组46%(6/13)的动物出现胆管再通现象,而胆管切断组21%(3/14)的动物出现胆管再通现象,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对幼犬进行单纯胆总管结扎或胆总管结扎后切断都可成功制作出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但后者成功率更高;幼犬胆管阻塞后形成肝纤维化比较快,自发逆转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尝试采用新生幼犬制作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 对新生杂种幼犬进行胆总管双重结扎(胆管结扎组,n=22)或双重结扎并加以切断(胆管切断组,n=22),建立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观察手术后2、4、6周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次日所有幼犬均出现尿色深黄,排便陶土样.术后2周时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汇管区纤维组织轻度增生;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局部纤维间隔形成,纤维间隔逐渐向小叶内伸展,局部具有特征性的胆栓形成;最终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术后2周,胆管结扎组46%(6/13)的动物出现胆管再通现象,而胆管切断组21%(3/14)的动物出现胆管再通现象,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对幼犬进行单纯胆总管结扎或胆总管结扎后切断都可成功制作出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但后者成功率更高;幼犬胆管阻塞后形成肝纤维化比较快,自发逆转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对人成纤维细胞(HLF)、大鼠肝贮脂细胞(Ito细胞)增殖活性和胶原合成的影响及汉防己甲素(Tet)对PDGF促细胞增殖效应的阻断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流、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大鼠肝Ito细胞,并以H-TdR、H-L-脯氨酸掺入法观察细胞增殖效应。结果在1%血清存在下,PDGF对HLF、Ito细胞具有显著的促进DNA合成和细胞增殖的作用,并随PDGF浓度的升高而作用增强;对无血清培养的HLF、Ito细胞并无明显的促进增殖作用,但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联合应用时,则可促进细胞的增殖,并证实PDGF具有促进HLF、Ito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Tet在不抑制细胞DNA合成的剂量范围内,即可拮抗PDGF的促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作用。结论PDGF对肝纤维化相关细胞HLF、Ito细胞增殖活性及胶原合成具有促进作用,Tet对PDGF促细胞增殖效应具有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茶油对梗阻性黄疸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茶油对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性手术组、胆总管结扎组和胆总管结扎并喂饲茶油组。于术后2周分别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的水平以及肝脏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茶油能明显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营养状况;明显降低TB、DB、GPT和GOT的水平;增强肝细胞  相似文献   

17.
对10例急性胆管炎患者急诊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治疗;10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进行内镜下逆行胆管内引流术(ERBD)结果,ENBD术后1周患者血红素明显下降(P〈0.05),10例患者均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PT)成功取向胆总管结石,10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9例成功进行ERBD术,2例胆总管癌用金属支架治疗,术后患者血胆红素明显下降(P〈0.01),2例胰头癌患者,1例壶腹癌转外科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4周后检测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透明质酸和层黏连蛋白的含量,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肝组织中TNF-α和HSC标志物-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胆总管结扎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大鼠肝组织中羟脯氨酸、透明质酸和层黏连蛋白的含量均明显增高,肝组织内可见大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间隔形成,多数大鼠形成胆汁性肝硬化.胆总管结扎组大鼠肝组织内-αSM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增生的胆管周围、纤维组织及间隔内,TNF-α阳性表达的肝细胞呈散在分布.[结论]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组织中羟脯氨酸、透明质酸和层黏连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可见TNF-α在肝细胞中表达,而TNF-α及α-SMA阳性细胞的分布特征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用硝苯啶(NFD)预防无水乙醇和幽门结扎所致大鼠胃溃疡,结果显示用药组胃溃疡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溃疡的抑制率与NFD剂量呈正相关,NFD可减少幽门结扎大鼠胃液分泌量,降低胃液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在使用乙醇1.5h及2h后,NFD组胃粘膜PGE2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增加,P分别〈0.05及〈0.01。临床观察4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服用NFD10mg每日四次,6周后溃疡愈合2  相似文献   

20.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DEN诱发大鼠肝癌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化学致癌原N-二乙基亚硝胺(DEN)诱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肝癌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 SD大鼠 75只分成 7组,每天 DEN 8mg/kg i.g 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分别不同途径预防性给予GSH。结果:对照组16w后大鼠的肝脏癌变率为76.5%,伴有镜检典型的弥漫性癌结节、畸型核分裂和重度肝硬化及胆管炎,于 12w及 16w AKP及 γ-GT明显增高;同剂量 DEN 16w伴以 GSH 150mg/kg、300mg/kg、 1000mg/k(ip)及 1000mg/kg( ig) 16w,明显降低癌变率,分别降为11.1%、16.7%、16.7%及18.2%;GSH大剂量组大鼠未癌变,肝组织仅见少量纤维增生,AKT及γ-GT值与正常大鼠无显著差异;DEN诱癌12w后用GSH治疗4w对大鼠肝脏癌变率无明显防治效果。结论:早期用外源性 GSH对 DEN诱发大鼠肝癌有预防作用,DEN诱发肝癌形成后用CSH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