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痰瘀致毒与中风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诸多脑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痰瘀交结致毒”这个病机,阐述了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瘀互结从而引起颅脑痰瘀交结;痰饮致毒、瘀血致毒、痰瘀互结致毒致使毒邪痹阻脑内;以及痰瘀毒邪如何引起中风的机理。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不育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治疗难,见效慢。多年来,笔者治疗此病多从湿、痰、郁、火、瘀等方面入手,确立了痰瘀同治、解郁化瘀、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升清降浊等治则,自拟了通精灵、起萎饮、清热育精灵、升清降浊等方,收到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闫咏梅认为,临床上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病机多以肝肾亏虚为主,而虚之日久可生痰、瘀,痰浊、瘀血虽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单独的致病因素,但二者常相兼为患,痰瘀胶着,阻滞经脉血络,发为本病。临床从痰、瘀论治,提出“痰瘀毒损”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改变,善用丹参、蜈蚣、僵蚕等活血化瘀,涤痰祛毒,止颤通络以走窜经络,通利血脉,并重视心理调摄。  相似文献   

4.
痰瘀互结证治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其中虽没有提出痰瘀互结之名,但有“汁沫与血相搏”等痰瘀互结的论述;东汉张仲景首先提出了“痰饮”“瘀血”之名,自此,痰瘀互结证治理论进入新的发展期;隋、唐、宋不同时期医家对痰瘀互结证治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元代朱丹溪明确提出了“痰挟瘀血”,标志着痰瘀互结证治理论的成熟.明清医家继承并发挥了朱丹溪痰瘀互结的思想,将痰瘀互结证分为痰挟瘀血和瘀血挟痰两类,并用痰瘀互结理论解释临床多种疾病.至清代痰瘀互结证治理论已渐臻完善,成为中医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目前“痰瘀互结证”已作为规范证候名使用于临床,是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的重要病机.为提高痰瘀互结证临床诊治水平,今后尚需对痰瘀互结证病因病机、演变规律、辨证方法、生物学基础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临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皆与痰瘀有关,痰瘀同治原则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阐述了“痰瘀相关”的形成基础及临床运用原则,强调了“痰瘀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和科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方法 通过系统梳理《局方发挥》《丹溪心法》中有关窠囊的论述,基于脉生痰核理论,从“窠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和遣方用药。结果 “窠囊”理论始于宋代许叔微“痰成癖囊”之论,发展至元代由朱丹溪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理论,其以“痰瘀互结”为核心病机,“顺气化痰为先,导痰破瘀为要”为治疗大法。脉生痰核理论中痰核已成期(稳定斑块期)的核心病机为宿痰失道、痰瘀互结,此期因、机、论、治与朱丹溪“窠囊”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病机关键在于气、痰、血,气机郁滞、痰湿凝聚、血脉壅滞于颈部脉中,形成脉中之“窠囊”。以慢性病程、顽固性、难治性为致病特点,采用痰瘀同治、调气解毒之法,治以吴圣贤教授自拟方内消软脉汤,临床疗效确切。结论 在脉生痰核理论基础上以朱丹溪“窠囊”理论为指导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对临床认识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医痰瘀相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痰、瘀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痰瘀同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痰瘀形成的生理基础、病理演变机制来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结果:痰饮、瘀血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津病成痰,血病成瘀,二者成因不同,但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结论:痰瘀形成过程中有着共同来源,即“津血同源”,而且在致病过程中互为因果,即“痰瘀同病”,故在临床治疗中应“痰瘀同治”,痰消有利于瘀去,瘀去有利于痰消,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论痰瘀同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认为“痰瘀同病”的形成机理主要为:津液亏虚,生瘀生痰,津运障碍,因痰致瘀,血运失调,因瘀致痰,归纳整理“痰瘀同病”在疼痛,肿块,精神症状,咳逆,妇科症状,舌脉等方面的临床表现特点,指出治疗痰瘀同病,应化痰活血,兼以理气,并根据临证时痰和瘀的偏重缓急进行施治,并附胸痹心痛与癫痫验案两侧。  相似文献   

9.
付红 《新疆中医药》2006,24(4):100-100
痰的产生,历代医家都认为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近年来人们论及肝生痰、“三焦”生痰、心生痰等。痰,特别是广义的内痰,皆由体内津液不循常规,逐步停蓄聚集为痰,然而津液之所以停蓄聚集结为痰,又属于气之不行,所谓气之不行,包括五脏和“三焦”之气虚、气滞而导致津液不行,因而近年来,人们论及肝生痰、“三焦”生痰、心生痰等便不是为奇了。柯韵伯说:“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盖行则为律,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其所以流行聚止者,皆气为之也。”气之为痰,主要是气虚、气滞、气逆三者均可引起津液水湿代谢的失常而生痰。痰既生,又可壅塞气机,阻滞气血,使气病加重,故气与痰又常常互为因果,痰既与气病有关,又与血病有关,由气血互根,痰与血之为病,都有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的特点,痰阻气滞可致瘀,瘀滞经络可致痰,痰与瘀互结,因此,化痰软坚又必须与行气活血、化瘀结合。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化痰法治疗老年病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琦男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琦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30余年,通晓经典,临床思路清晰、独特,对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15年来,潜心研究男科疾病的病机理论与治疗,提出了“阳痿从肝论治”、“肾虚挟湿热瘀毒虫”的男性不育病机等论点。得到男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著名中医疑难病专家李积敏关于疑难病“虚瘀痰毒水”病机理论的学术思想 ,阐述了“虚瘀痰毒水”病机理论的基本内容为 :疑难病主要与“虚、瘀、痰、毒、水”相关 ;“虚瘀痰毒水”诸因相兼 ,病机错杂。应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赵颜俐  田丰玮  周熙 《中国中医急症》2013,(11):1888-1888,1901
目的观察济生乌梅胶囊治疗慢性咽炎(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18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5例服用济生乌梅胶囊,对照组92例服用利咽灵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05%,高于对照组的65.22%;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济生乌梅胶囊是治疗慢性咽炎(痰瘀互结证)的有效制剂。  相似文献   

13.
作者循痰瘀同源理论,根据“百病多因痰作崇”和“怪病多属瘀”的现点。以痰瘀同治法则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治愈了一些疑难杂病。最后阐发了痰瘀同源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则。  相似文献   

14.
通过疏理“痰瘀互结”理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中医古籍、现代医学等文献,从痰、瘀病理因素的形成及关系、“痰瘀互结”理论的内涵、COPD“痰瘀互结”相关病机及治则进行深度挖掘;从“痰瘀互结”理论的形成、发展、内涵及其在COPD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等,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全方位分析,旨在提高COPD痰瘀互结证的中医临床诊治水平,为“痰瘀互结”理论论治COPD提供基础及临床研究依据。通过分析COPD的核心病机是“痰瘀互结”,且贯穿于COPD的整个病程,具体病机为肺气不足,致痰饮伏于肺中,肺治节不利,不能助心行血,久则瘀血阻塞于经脉脏腑中,痰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化痰祛瘀是阻止本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治则,方用金龙定喘合剂联合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莪术等活血化瘀药物。  相似文献   

15.
痰瘀论治源于岐黄,历代医家均有创见,应用于临床中的疑难重证确有显著效果。痰饮与瘀血致病的见证颇多,诸如咳喘、肿满、惊悸、呕吐、眩晕、疼痛、症瘕积聚等。祖国医学认为气血、津液同源异派,正常运行是人体的营养物质,停而不去则变生痰饮瘀血。六淫七情、饮食劳伤、跌补损挫等原因,均可使气血运行逆乱,津液停滞于体内,积郁成痰,积痰成瘀,痰瘀之疾于是生焉。《血证论》谓:“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推而论之,痰饮积久,  相似文献   

16.
从痰瘀论治慢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胃炎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日久易合并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笔者治疗多例慢性胃炎病人,发现慢性胃炎多具有“痰瘀”的病因和症状,尊“百病皆由痰作祟”和“久病多瘀”等古训,从“痰瘀”论治取得了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论痰瘀理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辨证与治疗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痰瘀同病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理论的基础有关痰瘀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灵枢·百病始生篇》“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的论述,凝血、津液涩渗,即瘀血痰浊互结,这是痰瘀证的最早记载。至汉代张仲景已对痰瘀病证有了深刻的了解,并且针对痰瘀互结证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方剂,例如鳖甲煎丸、大黄虫丸、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等。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中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认为血瘀导致了痰的形成,痰的组成包含了瘀血成分,即痰的本质就是痰瘀。痰瘀同病首见于《丹溪心法…  相似文献   

18.
水蛭咸苦平 ,色黑 ,是一味活血峻药 ,功专破血逐瘀 ,消散结 ,尤其“擅治阴疾”(性事疾患 )。笔者取“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专走血分而不伤气分”之性 ,临床用于治疗男科杂症 ,收效良好 ,现介绍如下。1 精液不液化曾某 ,男 ,31岁。婚后五年未育 ,平素体健 ,性生活正常 ,外生殖器无异常。查精液常规 :精液 1小时内未液化 ,精子无法计数。舌质淡紫 ,苔薄腻 ,脉细滑。中医诊为精瘀 ;西医诊为精液不液化。证属痰瘀交阻 ,留滞精室。治以活血通精、健脾化痰。方以少腹逐瘀汤合二陈汤加水蛭。药用 :水蛭粉 (吞服 ) 6 g ,丹参、黄芪、薏苡仁各 3…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因痰致瘀,痰瘀互结”为贯穿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应不同时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痰瘀致病病程绵长,病因病机复杂,初起病情轻浅,日久逐渐入里入络而呈现痰瘀与湿、热、毒、虚相互胶结的状态。文章针对心血管疾病不同阶段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的特征,根据“痰”“瘀”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交互状态,从“痰浊-痰结-痰瘀”凝练出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机的演变过程,以期丰富痰瘀互结证的证候辨识体系与临床特征表达,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心血管疾病不同阶段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徐浩洲 《中医药学刊》2003,21(7):1058-1059
探讨了著名中医疑难病专家李积敏关于疑难病“虚瘀痰毒水”病机理论的学术思想,阐述了“虚瘀痰毒水”病机理论的基本内容为:疑难病主要与“虚、瘀、痰、毒、水”相关;“虚瘀痰毒水”诸因相兼,病机错杂。应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