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评价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5月择期手术需行桡动脉穿刺患者90例,按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分成3组,即短轴平面组、长轴平面组与斜轴平面组,每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使用3种不同的引导平面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分别观察3组患者总穿刺时间、置管成功率、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与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斜轴平面组的总穿刺时间明显短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明显少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短轴平面组与长轴平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长轴平面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短轴平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斜轴平面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缩短总穿刺时间,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并降低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先平面外定位再平面内引导的超声技术在ICU休克患者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指导效果,明确此应用对穿刺置管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将106例ICU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平面内超声组(对照组)和改良超声技术组(试验组)。2组均采用静脉持续镇痛镇静。平面内组采用平面内超声引导技术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改良组采用先平面外定位再平面内引导的方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记录并比较2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穿刺3次未成功)、穿刺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确定先平面外定位再平面内引导的超声技术在ICU休克患者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指导作用。 结果 ①改良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1.3%,平面内组为40.4%,改良组高于平面内组(P<0.05)。②改良组穿刺置管时间为(8.38±6.10) s,平面内组为(24.07±21.38) s,改良组短于平面内组(P<0.01)。③改良组血肿和穿刺口渗血发生率分别为2.1%和4.2%,平面内组分别为14.9%和10.6%,并发症发生率改良组小于平面内组(P<0.05)。 结论 对ICU休克患者采用先平面外定位再平面内引导的方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长轴平面内联合短轴平面外技术在危重患者桡动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需行有创动脉监测的危重症患者126例,ASA Ⅱ或Ⅲ级,年龄31~76岁,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可视下长轴平面内联合短轴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穿刺置管63例(U 组)和传统触摸脉搏搏动盲法穿刺置管63例(C 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行桡动脉穿刺前的心率和无创动脉压。两组患者行桡动脉穿刺前均行超声检查,测量并记录桡动脉的内径及桡动脉上壁距皮肤的垂直距离。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记录发生动脉血肿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桡动脉的内径及桡动脉上壁距皮肤垂直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 C 组比较,U 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明显升高,穿刺次数明显减少,穿刺时间亦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U 组血肿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超声引导长轴平面内联合短轴平面外技术在危重患者桡动脉穿刺置管中定位准确、成功率高、穿刺次数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结合传统触脉定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准备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32 ~ 87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U、C2组,每组30人.U组:采用传统触脉定位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C组:采用传统触脉盲探法穿刺置管.记录2组患者定位及准备时间、置管成功时间、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次数、失败率及血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传统触脉定位法相比,传统触脉定位结合超声引导法置管成功时间显著缩短(P<0.01),一次成功率显著提高(P<0.01),穿刺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与触脉结合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穿刺时间短,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4):394-396
目的:在超声下桡动脉穿刺中使用超声改良后的短轴方法(显影线定位法)与长轴方法进行比较,评价改良后的短轴方法效果。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肝癌切术或脾切除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改良的短轴组(A组)和长轴组(B组),所有患者均于局部麻醉后在超声下进行桡动脉穿刺术,记录两组超声定位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失败率(桡动脉穿刺失败3次以上我们定义为桡动脉穿刺失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长轴法比较,改良后的短轴法超声定位时间缩短(P<0.05),并且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增加(P<0.05),而穿刺失败率及并发症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短轴方法相比长轴方法显著提高了桡动脉首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正压置管在ICU休克患者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的180例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9年1-12月收治的90例接受超声引导下常规桡动脉置管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0年1-12月收治的90例接受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正压置管的患者纳入试验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穿刺时间更短,试验组穿刺次数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休克患者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行桡动脉穿刺正压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田燕  张卫 《河南医学研究》2014,(12):104-106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在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70岁)50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值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直接穿刺置管法(触摸法),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法,记录两组的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所需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高,平均穿刺次数较少,平均穿刺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老年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动脉穿刺置管可以实时监测血压、便于频繁的动脉血气分析,是麻醉、急诊和重症监护病房常用的临床技术之一。研究表明,超声引导可以提高动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发展迅速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文总结了超声引导在桡动脉穿刺置管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进行桡动脉穿刺时理想穿刺点的选择.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桡动脉穿刺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A组,60例)和特定深度组(B组,60例).A组采用常规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术,B组采用桡动脉深度为超声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置管在重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入住中南 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20例需要动脉置管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盲穿法桡动 脉置管)和观察组(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初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穿刺次 数、并发症发生率、操作耗费时间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总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初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和操作耗费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可以提高重症患者桡动脉置管初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 的发生率,并可节省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厦门市第二医院集美总院需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后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及多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患者61例,随机分为传统解剖定位即盲探法(盲探穿刺,BP)31例,超声引导(UG)桡动脉穿刺组30例,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并发症(出血、血肿、血管痉挛)发生率、总操作时间。结果UG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0%(24/30),与BP组51.6%(16/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组总成功率为93.4%(28/30),与BP组70.9%(22/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组穿刺过程中发生血肿2例,桡动脉痉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BP组血肿3-例,出血1例,桡动脉痉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4%(6/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0.05)。UG组总操作时间(1.4±0.4)min与BP组(3.0±1.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法可以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减少出血、血肿、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总操作时间,临床效果优于盲探穿刺法。  相似文献   

12.
尚玉强  陶凉  刘燕  陈绪发  庚华东 《海南医学》2004,15(10):38-38,41
目的 总结右锁骨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技术在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深低温 ,停循环时应用右锁骨下动脉插管的选择性脑灌注技术 ,手术治疗 2 0例累及主动脉弓的心血管疾病病人。结果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 4-6h清醒 ,无死亡及脑部并发症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 10 3 .2 6± 3 2 .8)min ,脑部低流量平均时间( 2 6.0 6± 19.18)min。结论 以右锁骨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行选择性脑灌注 ,可安全地延长停循环时限及有效防止脑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罗旭  余萍 《吉林医学》2010,31(21):3401-3402
目的:比较桡动脉和股动脉的平均动脉压在危重患者中是否可以互相替代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有临床指征需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的危重患者,分为高剂量血管活性药组和低剂量血管活性药组。同时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并记录。结果:桡动脉平均动脉压比股动脉高(3±4)mmHg(1mmHg=0.1333kPa),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动脉和桡动脉测量平均动脉压的数据可以互换。既使是接受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危重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并非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寻找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置管成功及并发症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31例使用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 或角度距离法(AD)行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置管的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一次成功、总体成功、动脉后壁穿透和局部血肿的相关因素。结果 桡动脉前壁深度≥3 mm是穿透后壁(OR=0.314,95%CI:0.143~0.691,P=0.004)和局部血肿(OR=0.250,95%CI:0.107~0.585,P=0.001)的相关因素。使用DNTP方法是穿透后壁(OR=0.303,95%CI:0.138~0.667,P=0.003)的相关因素。结论 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法动脉穿刺置管时,在桡动脉前壁深度≥3 mm的部位穿刺可以减少穿透后壁和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与AD法相比,DNTP法可减少穿透后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角度桡动脉穿刺置管法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手术中的应用,观察其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方法79例小儿先心手术患者,小角度法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记录穿刺前无创平均动脉压、脉搏和首次穿刺置管结果。结果穿刺前无创平均动脉压(70±10)mm Hg(1 mm Hg=0.133 kPa),穿刺前脉搏(95±16)次/min,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9.87%。结论小角度桡动脉穿刺置管法用于小儿先心手术,可获得满意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超声引导穿刺及乙醇硬化治疗肾囊肿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丽萍  朱瑛  白旭东  胡玉兰  迟宝荣 《吉林医学》2006,27(3):274-274,27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并注射99.9%乙醇治疗肾囊肿的效果。方法:采用超声对26例肾囊肿行定位穿刺抽液和注入99.9%乙醇,并保留5min,随后抽出所有液体,随访半年到1年。结果:超声引导下共治疗26个囊肿,5例未完全消失,进行二次治疗,穿刺次数共31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介入治疗肾囊肿是一种安全、微创、高效、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壳聚糖止血敷料联合充气止血绷带应用于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经桡动脉入路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3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5例.对照组采用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常规方法压迫止血,试验组使用壳聚糖止血辅料联合桡动脉充气止血绷带压迫止血.所有患者试验前至少接受阿司匹林100 mg...  相似文献   

18.
Wang W  Hu SS  Song YH  Sun HS  Xu JP  Yang KM  Zheng Z  Wa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881-1884
目的评价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作为惟一桥材料进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近期和中期结果。方法从1999年1月到2005年1月共123例患者[男114例,女9例,平均年龄(51.9±9.4)岁]采用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目标血管桥在两根以上。术前左心室EF值30%~78%,24例患者(21.1%)心室收缩功能较差(EF〈50%)。64例患者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4例患者因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了急诊手术。36例左主干病变患者。74%的患者使用非体外技术进行吻合,每个患者平均吻合口数为2.6±0.4。结果早期死亡率0.8%。术后并发症包括,7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房颤(5.7%),1例患者因为低心排安装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3例患者因为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和心律失常在术后1个月内再次入院。20例患者(1999--2001年)进行了5年随诊[平均随诊(62±13)个月]。3例患者在随诊中死亡,均为心脏原因。1例患者因再次心肌梗死而行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另1例患者因原先动脉桥狭窄而行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术(PCI)。结论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作为桥材料进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期效果较好,中期手术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