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接受射频消融并获得随访的46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6 例肝癌患者共56 处病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后1个月行超声造影及肝脏增强CT、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之后定期随访、计算术后生存率.结果 46 例患者中35 例病灶完全消融;25 例术前AFP升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1 例AFP下降,其中17 例降至正常.术后1、2、3年生存率为86.96%、58.69%与36.75%.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具有安全、微创等特点,尤其对小肝癌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刘宏  赵馥  刘丽  张婷 《中原医刊》2011,(4):71-72
目的 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甲胎蛋白(AFP)阳性小肝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22例AFP阳性小肝癌患者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射频消融治疗后22例小肝癌患者病灶均达到临床治愈,AFP均恢复正常,其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100%(22/22)、90.9%(20/22)、86.4%(19/22)和72.7%(16/22)。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一线根治性治疗手段,疗效可与手术相媲美;监测AFP值的变化和CT改变可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微波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微波及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3c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皮微波消融治疗(PMCT)和射频消融治疗(PRF)两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完全灭活率,1年、2年、3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治疗小肝癌其完全灭活率,1年、2年、3年生存率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组对小肝癌的消融治疗效果相当,但微波消融发热的不良反应较射频消融更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超声引导下应用Cool-tip射频消融系统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0月在我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小肝癌患者27例,其中原发性小肝癌(sHCC)9例,转移性小肝癌(sMHC)18例,共40枚病灶。随访分析术后肿瘤局部消融效果、术后并发症、围术期肝功能变化、生存率等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肿瘤局部完全消融率达95.0%(38/40)、90.0%(36/40);患者术后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3%、88.9%;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围术期肝功能主要指标14 d内基本恢复。结论对于sHCC和sMHC,射频消融可以取得与手术治疗相当的疗效,并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切除、射频消融及肝移植3种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癌单个肿瘤的治疗效果,为初始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从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术前影像学表现为单个肿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315例,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手术切除组153例,射频消融治疗组90例,肝移植组72例.比较3组患者的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 手术切除组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2.7%、75.8%、61.9%,无瘤生存率为75.9%、55.8%、33.9%;射频消融组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8.6%、62.1%、49.7%,无瘤生存率为73.6%、40.6%、18.9%;肝移植组为94.3%、78.3%、72.7%,无瘤生存率为95.6%、86.4%、82.5%.3组患者的总体累积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7及0.000).结论 肝移植治疗单个肿瘤的原发性肝癌可获得较好的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肝切除与射频消融的早中期疗效相当,但射频消融术在中远期无瘤生存方面略逊于肝切除.  相似文献   

6.
王学文  杨森  赖钊  何晓非 《西部医学》2011,23(9):1671-167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与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SHCC)进行射频消融(RFA)及经皮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PEIT)。98例病人随机分为RFA组49例共60个病灶,PEIT组(对照组)49例共76个病灶。比较患者RFA及PElT治疗后的近期疗效(肿瘤消融率),第1、2年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肿瘤消融率RFA组为93.8%;PEIT为组77.5%;RFA组肿瘤消融率高于PEIT组(P〈0.05)。RFA组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95.9%9、1.8%;PEIT组病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7、7.5%;RFA组1,2年生存率高于PRIT组(P〈0.05)。结论对于SHCC的治疗,RFA临床疗效优于PEIT;但位于肝脏表面、靠近第一,二,三肝门的SHCC,以PEIT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不同大小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比分析我科射频治疗的不同大小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术后的AFP定量、影像学改变及生存期、并发症。结果:经射频治疗,38例患者瘤体都有不同程度缩小、肿瘤血供不同程度减少;肿瘤≤3 cm组的全部病例都完全消融,1年生存率91.7%,2年生存率83.5%;~5 cm组完全消融病例占76.1%,1年生存率85.7%,2年生存率57.1%;>5 cm组全部病例均为部分消融,1年生存率20%,无1病例存活2年。结论:射频消融是一种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尤其对肿瘤≤3 cm的原发性肝癌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付林  李林 《河北医学》2016,(1):119-12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为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3例,其中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33例(射频组)和手术切除术治疗的患者30例(手术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疼痛、发热、腹腔出血及感染),以及术后生存率、生存时间及复发率.结果:射频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患者术后疼痛、腹腔出血及感染发生率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术后发热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及复发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术后生存率及复发率相似,但是射频消融治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目的 比较经皮射频消融术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共112例临床分期属于Ia期和Ib期的小肝癌随机分为手术切除组和射频消融组,分别予以全麻下开腹行肝切除术或经皮射频消融作为首次治疗方法。结果 手术切除组65例的术后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是10.7%、18.4%和24.6%。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3.2%、85.7%和67.3%。射频消融组47例的术后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是8.5%、19.1%和23.4%。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8%、82.0%和64.5%,两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534)。按临床分期进一步分组比较,Ia期两组的生存率相近,射频消融组略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53);Ib期时,手术切除组的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略优,其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4617)。结论 经皮射频消融为小肝癌根治性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其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特别是对肿瘤直径≤3cm的Ia期小肝癌,近期疗效优于手术切除,达到了根治性效果,在条件许可和技术上有保证的情况下,可部分代替开腹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照比较开腹手术中射频消融与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将7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开腹射频消融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并对所有患者进行24月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本组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41患者,术前AFP升高者36例,术后33例降至正常,2年内14例(34.2%)肿瘤复发,外科手术中经肝包膜进针射频消融治疗的38例患者,36例术前AFP升高,术后35例降至正常,2年内7例(18.4%)患者肿瘤复发(P0.05);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后感染和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9%和2.4%,开腹射频消融治疗后感染和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和7.9%;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8.1%和65.9%,开腹射频消融治疗组则分别为92.1%和81.2%(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后患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应注意保护。开腹经肝包膜射频消融术后肿瘤复发率低,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孕周与母儿血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67例中、晚期妊娠要求引产患者,10例早产及78例孕足月自然分娩患者进行了母血及胎儿脐静脉、脐动脉血中TSH、T3、T4的测定。结果:TSH值在母血及胎儿血中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T3值在胎儿血中与母血中比较,显示低T3血症,T4值接近正常母体水平。结论:测定母血中的甲状腺激素,可动态观察不同孕周甲状腺激素变化,可及时发现胎儿低甲血症。  相似文献   

12.
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的优化设计及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复合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聚乳酸、壳聚糖可降解生物材料为载体,明胶为分散剂,span-80和tween-80混合液为微乳液,根据微粒的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分布、包封率、载药量选择最佳工艺条件,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结果与结论: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见纳米粒表面圆滑,分布均匀。正交设计效应曲线图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搅拌速度、溶剂挥发温度、聚乳酸与褪黑素投药比、壳聚糖浓度是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在30℃,1000r/min搅拌速度,搅拌时间45min,m(褪黑素):m(聚乳酸)为1:5,V(Tween-80):V(Span-80)为5:1,壳聚糖质量浓度为1%条件下,可制备成平均粒径为45.84nm,包封率为38.33%,载药量为8.35%的褪黑素载药纳米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胃癌亲本细胞系SGC-7901和MDR细胞系SGC-7901/VCR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上述5种生物碱的细胞毒活性及对MDR的逆转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逆转效果最好的贝母素乙对肿瘤细胞内阿霉素(ADR)蓄积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Hoechst荧光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贝母素乙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的增殖,在非毒剂量下贝母素乙能够显著提高SGC-7901/VC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及细胞内ADR的浓度,降低P-gp表达。贝母素乙联合5-氟尿嘧啶(5-FU)给药可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凋亡细胞cleaved caspase-3呈高表达。结论 贝母素乙具有作为胃癌MDR逆转剂的潜力,其逆转耐药的机制可能与下调P-gp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8-氯茶碱作为内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咖啡及其3种去甲基代谢产物--副黄嘌呤、可可碱和茶碱的方法。这4种物质可以在一个固定相柱子上被同时分离;流动相为甲;0.1mol/L磷酸二氢钠(30:70)(V/V);流速:0.8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274nm。实验表明这4种物质的最小检出量均在75ng/ml,并具有较好的线性、重复性及较高回收率。  相似文献   

15.
HepG2 细胞谷胱甘肽含量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具有较高GSH含量和GST活力的肝细胞系。方法:将HepG2细胞在0.1,0.3,0.5mg/L浓度的CDDP间歇作用下传代12个月后得到三种稳定的CDDP耐药细胞系HepG2/CDDP0.1,HepG2/CDDP0.3,HepG2/CDDP0.5细胞的GSH含量和GST活力,结果用显著性t检验方法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诱导刺激后的子代HepG2/CDDP0.1,HepG2/CDDP0  相似文献   

16.
对“癘”“”“痱”“”“脪”“瘘”等6个疾病词及其相关词汇进行考证。主要利用佛经音义相关材料,结合历代辞书、文献材料,与《汉语大字典》相关条目进行比对,补充了某些疾病词的书证,增补或订补了某些词的义项,纠正了某些词的注音及释义,明确了某些词之间的字际关系,并据此对《汉语大字典》中这些疾病词及其相关条目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17.
作者应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68例依赖输血的透析患者(醋酸盐血透32例,碳酸氢盐血透24例,血液滤过12例)。治疗前 Hb 52.7±8.0g/L,Ht19.4±2.2%,血清铁蛋白>100μg/L。rHuEPO 治疗剂量150~300 u·kg~(-1)/周,静脉推注。当 Hb>100~120g/L,Ht>30%~35%时将 rHuEPO 减至维持量。疗程6.2±4.3个月。所有患者经 rHuEPO 治疗后不再输血,Hb 和 Ht 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39例 Hb 净增大于60g/L,Ht 增加大于10%,分别占治疗病例的57.4%。结果表明,rHuEPO 剂量为150~300 u·kg~(-1)/周是安全有效的,副作用远较国外报道为低。  相似文献   

18.
磁分离酶联免疫测定男性生殖激素方法性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磁分离酶联免疫测定(MAIA)法测定男性生殖激素的方法学性能作临床和实验室评价。方法:将本法与放射免疫测定(RIA)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MAIA法测定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和催乳素(PRL)的线性分别为0-150IU/L、0-200IU/L、0.5-55ng/L、0-250ng/L;最小检测量分别为0.3mIU/ml、0.25mIU/ml、4μIU/ml、4μIU/ml;批内CV<4%,批间CV<8%,平均回收率偏差<5%,互感率<3%;与RIA法比较,两法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6、0.8550、0.8512、0.9831。临床质控观察60d,质控稳定;成年健康男性(n=95)血清FSH、LH、T、PRL的参考范围分别为:0.25-10.18IU/L、0.33-8.95IU/L、0.54-11.11ng/L和8.77-33.43ng/L。结论:用MAIA法测定男性生殖激素,方法灵敏,结果可靠,先例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通过检测雄性大白鼠体内 FSH、LH 及 T 和雌性大白鼠体内 FSH、LH 及 E_2的水平变化,研究了磁场对大白鼠生殖功能的生物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表面静磁场为2000GS 的旋磁作用下,这些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的含量均无明显改变。作者认为这一结果提示,磁场对大白鼠的生殖功能无不良影响,因而对磁疗技术在临床推广使用上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PCR技术同时做淋病、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三种病原体体外基因扩增,对确诊淋菌性尿道炎及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双重感染,可在5h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