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典型川崎病和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博爱县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典型川崎病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与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典型川崎病组患儿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指(趾)脱皮、唇红干裂、杨梅舌、结膜充血等发生率、CD4+/CD8+明显升高,卡疤红肿、肛周脱皮屑、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CD3+、CRP值明显降低,卡疤红肿、皮疹、手足硬肿、杨梅舌、发热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唇红干裂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典型川崎病相比,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更不具备特异性,更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冠状动脉损伤风险更高。因此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心脏彩超,帮助确诊,及时防治冠状动脉损伤,避免冠状动脉损伤发展成冠状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特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1992~1996年收治24例川崎病患者,现就川崎病的少见症状、特殊体征、罕见合并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6例。发病年龄最小者5个月,最大者13岁。其中≤2岁3例,~4岁11例,~6岁4例,>6岁者共6例。发病年龄以2~4岁为最多(11/24,占46%)。24例中发病年度分布为:1992年5例,1993年4例,1995年7例,1996年5例。发病月份分布为:2~4月4例,~7月6例,~10月2例,~1月12例。本组病例中农村患儿15例,城镇患儿9例。  相似文献   

3.
刘晓莉 《四川医学》2011,32(1):136-13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弥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80%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1967年日本Kawasaki To-misaku博士首先描述本病。其主要危害为冠状动脉炎性损害所引起的冠脉扩张和冠脉瘤,还可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并且可能成为成人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awasa disc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日本川崎富于1967年首先报道,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在小儿川崎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临床疑似川崎病患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常规观察心脏大小、功能、瓣膜情况外,重点观察双侧冠状动脉情况,给予确诊,并定期复查。结果:47例疑似患儿中有39例有冠状动脉改变可以确诊,另有9例检查无冠状动脉改变并经复查仍无变化后可减少或停止用药。结论:超声心动图具有无创性,可动态地检测冠状动脉,而且其对患儿冠状动脉的准确测量又可对于临床诊治起重要的指导和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治疗川崎病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 6 5例川崎病患儿根据用药情况分为A组 (单用阿斯匹林 )、B组 (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 0 .4 g/ (kg·d) ,用 3~ 5d)、C组 (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 1~ 2 g/(kg·次 ) ,用 1次、D组 (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对各组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 结果 A组、B组、C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 5.6d、2 .8d、1.8d ,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分别为 38.9%、14.3%、4 .5%。经t或 χ2 检验处理 ,差异显著 (P <0 .0 1) ,治疗效果C组 >B组 >A组。D组均发生冠状动脉瘤 (10 0 % )。结论 C组疗法可作为治疗川崎病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总结75例KD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具备主要表现6项者42例(56%),5项23例(30.7%),4项7例(9.33%),3项2例(2.67%),2项1例(1.33%)。某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淋巴结肿大为化脓性,皮疹结痂,可有脱指甲表现,病程中可一直无手足末端脱皮。另外发现惊厥、脑膜炎、胆囊炎、脊髓炎等各1例。7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47例(66.2%)冠状动脉有改变,其中冠状动脉扩张30例(42.3%),冠状动脉瘤17例(23.9%),其中巨大瘤2例。结论: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某些主要表现可有例外,冠状动脉扩张较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手术疗效。方法: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 共47例53侧烟雾病患者进行了间接或联合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治疗,因2013年8月后改进了手术方法,故依此时间点 将患者分为手术方法改进前组和改进后组,再根据术式的不同,进一步将患者分为间接手术亚组和联合手术亚组, 并比较其疗效。结果:77.4%的患者通过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可以改善脑缺血,手术方法改进前组和改进后组的手术 疗效和术后并发脑卒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内采用不同术式的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缩短烟雾病的手术时间和延期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术后脑卒中发生率;而采用不同的术式 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21年4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25例典型川崎病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四肢硬肿、多形性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热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蛋白、C反应蛋白、血沉、白细胞计数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诊断困难,临床医师可通过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综合诊断,以提升诊断准确性,降低漏诊、误诊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采用丙种球蛋白2g/kg治疗,B组采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两组均相同。观察两组治疗后退热和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的不良反应及冠脉损害的出现率。结果:B组临床症状改善较慢,退热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淋巴结炎消退时间较A组明显较长(P0.01);治疗前两组CAL发生率分别为:B组1例为6.67%,A组0例。经治疗两组均无新增病例。结论:单次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刘秀梅 《包头医学》2007,31(2):110-111
目的:通过观察川崎病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归纳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信的参考依据,同时总结护理要点,以促进帮助病变的快速恢复.方法:对15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总结分析该病的特点和护理措施.结果:40%患儿以湿疹、结膜炎、呼吸道感染等非典型症状就诊.结论:川崎病是以综合症状确诊,以单系统表现时易被误诊和漏诊,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金平  杨红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90-90
资料与方法 1999年7月~2004年7月收治川崎病(KD)患儿108例,男70例,女38例,男:女=1.84:1,其中≤1岁19例,1~3岁60例,3~5岁18例,5~9岁7例,9~14岁4例,3岁以内发病占73.1%。按照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修订标准。  相似文献   

13.
卢俞任 《中外医疗》2014,33(6):30-3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确诊率,避免延误治疗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探讨和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3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科研对象,其中不完全川崎病86例和典型川崎病患儿264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的不同点。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典型川崎病患儿累及冠状动脉的几率显著低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受累的几率显著升高,要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以持续发热、皮肤粘膜炎症反应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本病最严重的病变为冠状动脉炎伴有动脉瘤及血栓阻塞而引起卒死.我们从1998年起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川崎病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对本院7年60例住院川崎病患儿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本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治水平及预后情况,规范川崎病患儿的诊断、治疗,改善预后。方法 抽调我院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7年间收治的60例川崎病住院病历及门诊随访病历登记。结果 我院住院患儿病人呈明显逐年增加,且该病在本地区呈现春夏交季及冬季两个发病高峰,1-5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1.3:1。急性期43例病人超声心动图检查有24例出现冠脉异常,占56%。恢复期彩超随访仍有7例冠脉异常,占16%;住院患儿发病10天内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为45%。结论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疾病,5岁以下发病率高,心脏后遗症多,目前已成为儿科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应提高广大基层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早治,降低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22例分析乐清市人民医院儿科(325600)赵金飞[关键词]川崎病川崎病(Kawasakidisease)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特点是持续5天以上的疹性发热,皮肤粘膜弥漫性潮红,两眼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一过性肿大,手足硬性浮肿及膜状脱皮。但由于...  相似文献   

18.
47例儿童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特点分析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许至诚,秦国钧由于目镜临床的应用,对小儿消化往回荡的发现率以及诊断正确性有较大的提高.为探讨临床表现特点,将我科1990年以来47N分析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1.IR例:47N中,男39例,女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川崎病标准的可能性。方法:参照川崎病现行诊断标准,分析6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本病早期临床表现发热(100%),唇和口腔粘膜变化(92.3%),眼结膜充血(76.92%),大部分病例在发病3天内便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脱皮76.92%,四肢末梢脱皮69.23%,肛周皮损较四肢末梢变化早。多形皮疹(70.76%),颈部淋巴结肿大(49.23%),血小板第一次检查均值增高70.75%。结论:川崎病患儿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述表现伴眼结膜充血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肛周皮损及血小板增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D)发病近年呈增多趋势,仍以婴幼儿为主(本组77.5%)。解放军第一医院儿科于1985年~2001年收治 40例KD,分析认为所见男婴阴囊皮肤鲜红干裂大片脱皮、黄疸、血小板极低、血尿等特殊少见症状,建议引起关注。其中男 婴阴囊皮肤鲜红干裂脱皮可否作为川崎病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