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研究中心静脉穿刺患者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位置关系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穿刺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1-6月选择我院需要中心静脉穿刺的择期手术患者150例,应用超声波扫描术,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顶点位置,头部偏转0°、30°、60°和最大角度,测定不同转头角度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和动脉重叠率,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对其的影响。结果超声影像显示,随患者转头角度的增加,颈内静脉从颈总动脉外侧逐渐移向颈总动脉前面,即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逐渐减小(P<0.01),动脉重叠率逐渐增加(P<0.01)。相同转头角度下,右侧动静脉夹角均大于左侧(P<0.01),而动脉重叠率均小于左侧(P<0.01)。患者头中立位(0°)和转头30°时,女性动脉重叠率大于男性(P<0.05);高龄患者动脉重叠率大于低龄患者(P<0.05);不同转头角度,大体质量指数患者动脉重叠率均大于小体质量指数患者(P<0.05)。结论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随转头角度而发生位置变化,并受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的影响。前、中入路穿刺时,转头30°即可;后路穿刺时,尽可能向对侧做最大转头,更易避开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喉罩置入对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解剖位置的影响,探讨超声引导辅助对喉罩通气时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价值。方法 80例喉罩通气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解剖标志定位法穿刺组(A组)和超声引导穿刺组(B组)。在低位(锁骨上窝约1 cm水平)、中位(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水平)及高位(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约平甲状软骨水平),观察所有患者喉罩置入前后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二者间距离及二者重叠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一针成功率、穿刺时间及误伤动脉、血肿形成、损伤神经和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喉罩置入前后,低位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的距离变化、部分重叠率、完全重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位颈内静脉直径变化、二者间距离变化、完全重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位颈内静脉直径变化、二者间距离变化、完全重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B组一针成功率高于A组(P<0.01);B组穿刺完成时间短于A组(P<0.01);B组误伤动脉、血肿形成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或0.01)。结论喉罩置入充气会导致患者颈内静脉直径及其与颈总动脉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尤以处于中位水平时改变最为明显,不利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超声引导有利于提高喉罩通气时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降低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短轴平面和斜轴平面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超声解剖位置,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最佳穿刺平面。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入住葛洲坝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80例患者,采用超声探查患者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相对解剖位置关系,分别采用短轴平面和斜轴平面测量颈内静脉橫径、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距离,计算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率和安全穿刺范围。结果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水平处,短轴平面与斜轴平面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相对解剖位置关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6,P=0.017)。斜轴平面较短轴平面颈内静脉橫径延长〔(2.04±0.28)cm与(1.57±0.22)cm〕、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距离缩短〔(0.73±0.36)cm与(0.82±0.36)cm〕、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率降低〔(37.0±17.6)%与(50.9±18.8)%〕、安全穿刺范围增大〔(1.31±0.33)cm与(0.76±0.26)cm〕(P<0.05)。结论 与传统的短轴平面相比,斜轴平面能减少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重叠程度,提供更大的安全穿刺范围,理论上可降低误穿颈总动脉的风险,可作为更安全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路径。  相似文献   

4.
张明  赵国胜  韩斌  徐铭军 《北京医学》2014,(11):933-935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与体表标志定位在颈内静脉穿刺术患者确定具体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上的区别,并探讨患者的最佳头位。方法选择患者100例,取头部正中位、左偏30°和左偏最大角度,分别测量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的宽度(动静脉重叠率)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的距离(动静脉中点距离)。同时分别依据体表标志和超声定位确定颈内静脉穿刺的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确定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针方向之间的角度。结果不同头位时颈内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头部正中位与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动静脉重叠率增加(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减小(P<0.05)。头部左偏最大角度与头部正中位及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1),动静脉重叠率明显增加(P<0.01),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1)。超声定位法与体表标志定位法相比,两者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为(9.7±5.8)mm,两者穿刺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5.9±10.7)°。结论解剖标志定位法与超声定位法在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别。在无超声定位引导条件下,如果多次穿刺未成功应该考虑将穿刺点外移1 cm左右甚至更多,且穿刺方向指向锁骨上切迹。其次,随着头位左偏角度的逐渐增大,误穿动脉的风险逐渐增高,应该尽量减少左偏角度完成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超声定位、引导和解剖标志定位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阐述超声体表定位应用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15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Ⅲ级,计算机随机号码表随机化分为解剖标志组、超声体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每组50例.全麻气管内插管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解剖标志组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中路法穿刺,超声体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分别在B超体表定位和引导下行颈内静脉中路穿刺.记录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关系、穿刺针入静脉位置、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更换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超声扫查显示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关系可分为:并行、部分重叠、完全重叠3种,其中并行关系占12.7%、部分重叠占69.3%、完全重叠占18.0%;颈内静脉“安全穿刺范围”平均为(1.15±0.47)cm;超声体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一针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8.0%和82.0%,明显大于解剖标志组的22.0% (P <0.05);而并发症解剖标志组(12.0%)明显高于超声体表定位组(0)和超声引导组(0)(P<0.05).结论 超声体表定位可通过声像图了解穿刺横截面内动、静脉的内径、关系及走向,及早发现变异,避免穿刺的盲目性,是一种必要、可行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辅助手段,因其操作简便、无需他人配合,更适合应用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6.
王磊  程熠  徐安  周岱鹏  徐强 《浙江医学》2019,41(20):2201-2203,2207
目的探讨左侧颈内静脉改良高位穿刺置管术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需作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2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高位左颈内静脉穿刺组(L组)和改良高位右颈内静脉穿刺组(R组)。依据颈总动脉搏动,在甲状软骨平面旁开动脉高位进针,并采用40毅~50毅大角度穿刺。观察并记录穿刺成功率、细针和穿刺针穿刺次数、导引钢丝成功置入时间、导管套入时间、观察有无血气胸、局部血肿、细针或穿刺针误穿动脉、胸导管损伤、神经刺激症状、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L组与R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8.1%和99.0%,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0.95%,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细针穿刺次数、穿刺针穿刺次数、导管套入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R组比较,L组导引钢丝成功置入时间较长(P<0.01)。结论依据解剖标志和颈总动脉搏动在甲状软骨水平进行左侧颈内静脉改良高位穿刺置管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以作为无法成功进行右侧穿刺时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冯力  李朝阳  吴冬  敖杰  周伟  李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78-187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的经路。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1例,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观察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占80%,位于内侧者占20%;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692(±0.023)cm;其中男性颈内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285°(±0.865°)。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5%。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作为深静脉穿刺的首选在临床广泛应用,其误伤动脉的并发症较高.本研究的目的 是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解剖关系的变化特点.方法 记录139名成年患者右颈部高位(胸锁乳突肌上乳头突起至锁骨中点)、中位(胸锁乳突肌的胸骨段与锁骨段的交叉点)、低位(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靠近锁骨区域)3处位置上的动颈内静脉深度、动静脉体表相对距离、静脉夹角及重叠距离.结果 与高位相比,中位和低位的静脉深度、动静脉体表相对距离和动静脉夹角均显著减小,重叠覆盖程度则显著增大.与中位相比,低位的静脉深度、动静脉体表相对距离和动静脉夹角也均显著减小,重叠覆盖程度显著增大.结论 高位处颈内静脉变异较小,临床上用解剖定位法在该处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较高,动脉损伤概率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部位方法随机抽取31例成年人的颈部核磁共振图象和20例青年志愿者颈部超声图像,取甲状软骨上缘、环状软骨、第7颈椎3个横截面的图象,分别观察和测定动静脉前后关系、动静脉内外关系、静脉到皮肌的距离。20例青年志愿者中,10例探头置于环状软骨平面的气管两侧,在枕肩仰卧、去枕仰卧位、头低足高3种体位下,测定静脉的直径与呼吸的关系。结果: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紧密相连;颈内静脉有从上到下依次在动脉的后面过渡到平行、前面的趋势(P<0.01);三个平面自上而下颈内静脉前壁与颈前皮肤的距离依次变短(P<0.01);颈内静脉的直径在相同的呼吸状态,肩枕仰卧位<去枕头正仰卧位<头低足高位(P<0.01),在所观察的体位颈内静脉的直径都是深吸气<平静呼吸<深呼气(P<0.01)。结论 环状软骨平面颈总动脉外侧0.5cm处为颈内静脉穿刺的最佳进针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喉罩对右侧颈部血管相对和绝对位置以及对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86例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气道控制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喉罩组(LMA)和气管插管组(EI),LMA组44例,EI组42例。分别于喉罩或气管导管置入前后用超声测量右侧中位(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的交叉顶点)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和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直径、动静脉重叠距离,计算动静脉重叠率;测量中位的体表标记点移位距离,血管中心体表投射至颈部正中线距离。根据解剖定位法行IJV穿刺,比较两组一针成功率、失败率、误穿动脉率。结果喉罩置入后,体表标记点明显向头外侧移位(6.3±2.1)mm。IJV直径无变化,CCA直径变小,动静脉重叠率显著增加,CCA、IJV中心体表投射至正中线距离均增加(P<0.05)。LMA组一针成功率显著低于EI组(分别为81.8%、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A组、EI组误穿动脉分别为6例、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置入后,IJV、CCA、体表标记点均向外侧移位,动静脉相对和绝对距离发生变化,依靠解剖定位颈内静脉穿刺难度增加,增加了超声引导穿刺的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孕周与母儿血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67例中、晚期妊娠要求引产患者,10例早产及78例孕足月自然分娩患者进行了母血及胎儿脐静脉、脐动脉血中TSH、T3、T4的测定。结果:TSH值在母血及胎儿血中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T3值在胎儿血中与母血中比较,显示低T3血症,T4值接近正常母体水平。结论:测定母血中的甲状腺激素,可动态观察不同孕周甲状腺激素变化,可及时发现胎儿低甲血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胃癌亲本细胞系SGC-7901和MDR细胞系SGC-7901/VCR为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上述5种生物碱的细胞毒活性及对MDR的逆转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R逆转效果最好的贝母素乙对肿瘤细胞内阿霉素(ADR)蓄积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Hoechst荧光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贝母素乙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氧化苦参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的增殖,在非毒剂量下贝母素乙能够显著提高SGC-7901/VCR细胞对ADR的敏感性及细胞内ADR的浓度,降低P-gp表达。贝母素乙联合5-氟尿嘧啶(5-FU)给药可诱导SGC-7901/VCR细胞凋亡,凋亡细胞cleaved caspase-3呈高表达。结论 贝母素乙具有作为胃癌MDR逆转剂的潜力,其逆转耐药的机制可能与下调P-gp表达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以8-氯茶碱作为内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咖啡及其3种去甲基代谢产物--副黄嘌呤、可可碱和茶碱的方法。这4种物质可以在一个固定相柱子上被同时分离;流动相为甲;0.1mol/L磷酸二氢钠(30:70)(V/V);流速:0.8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274nm。实验表明这4种物质的最小检出量均在75ng/ml,并具有较好的线性、重复性及较高回收率。  相似文献   

14.
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的优化设计及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采用复合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聚乳酸、壳聚糖可降解生物材料为载体,明胶为分散剂,span-80和tween-80混合液为微乳液,根据微粒的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分布、包封率、载药量选择最佳工艺条件,制备褪黑素载药纳米粒。结果与结论:原子力显微镜下可见纳米粒表面圆滑,分布均匀。正交设计效应曲线图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搅拌速度、溶剂挥发温度、聚乳酸与褪黑素投药比、壳聚糖浓度是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在30℃,1000r/min搅拌速度,搅拌时间45min,m(褪黑素):m(聚乳酸)为1:5,V(Tween-80):V(Span-80)为5:1,壳聚糖质量浓度为1%条件下,可制备成平均粒径为45.84nm,包封率为38.33%,载药量为8.35%的褪黑素载药纳米粒。  相似文献   

15.
HepG2 细胞谷胱甘肽含量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力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具有较高GSH含量和GST活力的肝细胞系。方法:将HepG2细胞在0.1,0.3,0.5mg/L浓度的CDDP间歇作用下传代12个月后得到三种稳定的CDDP耐药细胞系HepG2/CDDP0.1,HepG2/CDDP0.3,HepG2/CDDP0.5细胞的GSH含量和GST活力,结果用显著性t检验方法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诱导刺激后的子代HepG2/CDDP0.1,HepG2/CDDP0  相似文献   

16.
对“癘”“”“痱”“”“脪”“瘘”等6个疾病词及其相关词汇进行考证。主要利用佛经音义相关材料,结合历代辞书、文献材料,与《汉语大字典》相关条目进行比对,补充了某些疾病词的书证,增补或订补了某些词的义项,纠正了某些词的注音及释义,明确了某些词之间的字际关系,并据此对《汉语大字典》中这些疾病词及其相关条目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17.
作者应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68例依赖输血的透析患者(醋酸盐血透32例,碳酸氢盐血透24例,血液滤过12例)。治疗前 Hb 52.7±8.0g/L,Ht19.4±2.2%,血清铁蛋白>100μg/L。rHuEPO 治疗剂量150~300 u·kg~(-1)/周,静脉推注。当 Hb>100~120g/L,Ht>30%~35%时将 rHuEPO 减至维持量。疗程6.2±4.3个月。所有患者经 rHuEPO 治疗后不再输血,Hb 和 Ht 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39例 Hb 净增大于60g/L,Ht 增加大于10%,分别占治疗病例的57.4%。结果表明,rHuEPO 剂量为150~300 u·kg~(-1)/周是安全有效的,副作用远较国外报道为低。  相似文献   

18.
磁分离酶联免疫测定男性生殖激素方法性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磁分离酶联免疫测定(MAIA)法测定男性生殖激素的方法学性能作临床和实验室评价。方法:将本法与放射免疫测定(RIA)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MAIA法测定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和催乳素(PRL)的线性分别为0-150IU/L、0-200IU/L、0.5-55ng/L、0-250ng/L;最小检测量分别为0.3mIU/ml、0.25mIU/ml、4μIU/ml、4μIU/ml;批内CV<4%,批间CV<8%,平均回收率偏差<5%,互感率<3%;与RIA法比较,两法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6、0.8550、0.8512、0.9831。临床质控观察60d,质控稳定;成年健康男性(n=95)血清FSH、LH、T、PRL的参考范围分别为:0.25-10.18IU/L、0.33-8.95IU/L、0.54-11.11ng/L和8.77-33.43ng/L。结论:用MAIA法测定男性生殖激素,方法灵敏,结果可靠,先例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通过检测雄性大白鼠体内 FSH、LH 及 T 和雌性大白鼠体内 FSH、LH 及 E_2的水平变化,研究了磁场对大白鼠生殖功能的生物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表面静磁场为2000GS 的旋磁作用下,这些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的含量均无明显改变。作者认为这一结果提示,磁场对大白鼠的生殖功能无不良影响,因而对磁疗技术在临床推广使用上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PCR技术同时做淋病、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三种病原体体外基因扩增,对确诊淋菌性尿道炎及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双重感染,可在5h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