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65例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询问病史,体检,将上述检查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65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3例(35.4%).正常者42例(64.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60.1%±16.2%/51.8%±14.2%)、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72.7%±13.4%/56.5%±12.1%)、血压节律异常者(43.5%)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4h48.2%±12.6%/40.3%±16.7%、夜间45.9%±12.8%/35.2%±11.1%、节律异常31.0%)。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及血压节律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多:高血压伴血压节律异常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浦东新区大团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收治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分为颈动脉斑块组(73例)、颈动脉中层内膜增厚组(14例)和颈动脉正常组(35例)。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斑块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PP、day/night SBP、night PP及昼夜SBP下降率、昼夜DBP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斑块组与增厚组24 h SBP、day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收缩压、脉压、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血压痛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139例高血压病患者分别行动态血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70例,颈动脉正常组69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24hSBP,dSBP,nSBP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24hSBP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9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之分为存在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31例)和无清晨血压高峰组(MP-组,66例).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观察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MP+组患者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CAB)和颈内动脉(ICA)的IMT均高于MP-组[(1.02±0.36)ram比(0.86±0.22)mm、(1.14±0.39)mm比(0.96±0.26)mm和(0.94±0.30)mm比(0.82±0.18)mln,P<0.05].M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64.5%(20/31),MP-组为42.4%(28/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晨血压高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清晨血压高峰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24h动态血压(ABPM)与心脏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了70例6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血压、24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昼夜节律消失(P<0.01).昼夜节律消失或减弱与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有相关性.结论进行ABPM监测,可作为对靶器官损伤的预报因子,可了解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在临床降压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减少血压昼夜变异幅度. 相似文献
8.
符新宇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9):85-87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颈动脉硬化、微量蛋白尿(Micro albuminuria,MAU)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为晨峰组(n=86)和非晨峰组(n=74),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CA-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比较两组患者CCA-IMT、颈动脉斑块的差别.所有对象于血压监测次日进行晨MAU、血糖和肾功能检测,观察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晨峰组CCA-IMT显著>非晨峰组(P<0.05);CCA-IMT与年龄、24h平均收缩压、空腹血糖和血压晨峰呈正相关(P<0.01);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明显增高.晨峰组MAU、尿酸与非晨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U与年龄、血压晨峰、血糖及尿酸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MAU有关,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重视晨峰血压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高血压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准确真实血压测量不仅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控制,更能减少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24h动态血压较传统的偶测血压更能准确地反映病人血压一天中的波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策略.方法 选择476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 h、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均值收缩压(SBP)和血压均值舒张压(DBP)的波动曲线均呈“双峰双谷”状,血压节律呈非杓型者382例,杓型者94例.老年组和高龄组的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73.47%和91.21%,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在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高龄组的24 hSBP、dSBP、24 hAPP高于老年组的24 hSBP、dSBP、24 hAP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现非杓型高血压表现为主的异常改变,表现为以单纯收缩压增高为主、舒张压不高甚至降低、脉压增大;且随年龄增高,这些血压异常改变的特征更趋显著.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为不同血压波动类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更精细的个体化防治方案提供更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功能与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70例老年T2DM患者为糖尿病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ΔMBP)分为杓型(△MBP10%~20%,n=95)、非杓型(△MBP0%~<10%,n=86)、超杓型(△MBP>20%,n=47)和反杓型(△MBP<0%,n=42);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比较各组间MMSE得分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患者MMSE得分[(24.34±2.51)分]低于对照组[(28.88±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中非杓型[(24.77±2.53)分]、超杓型[(23.34±2.41)分]和反杓型[(23.03±2.26)分]患者的MMSE得分均低于杓型[(26.03±2.68)分]患者,超杓型和反杓型又低于非杓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杓型和反杓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MMSE得分与24hSBP(r=-0.73)、24hDBP(r=-0.6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期饮酒对男性高血压患者药物降压疗效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91例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饮酒情况分为饮酒组45例、戒酒组15例和不饮酒组31例。缬沙坦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和动态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前饮酒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负荷高于不饮酒组(P〈0.05~0.01),治疗后各组血压均有显著降低(P〈0.001),但饮酒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低于不饮酒组,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收缩压负荷高于戒酒组(P〈0.05~0.01)。治疗后饮酒组非杓型血压比例减少(P〈0.05),人均缬沙坦和双氢克尿噻用量大于戒酒组和不饮酒组(P〈0.05~0.01)。结论长期饮酒可使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增加,降低疗效,增加药量,因此应加强高血压患者健康宣教,限制酒精的摄入。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经治疗血压达标后血压昼夜节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进入法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人208例患者,呈勺型曲线者79例(占38%),非勺型曲线者129例(占6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在70岁以上及60~69之间者24 h动态血压曲线呈非勺型的比例分别是60岁以下者的3.3倍(P=0.009)和2.3倍(P=0.031);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其动态血压曲线形态呈非勺型的比例为无相应家族史患者的3.7倍(P=0.029);超重(BMI<28)与肥胖(BMI≥28)者24 h动态血压曲线呈非勺型的比例分别是正常体重(BMI<24)者的3.0倍(P=0.003)和4.8倍(P=0.009);与单独应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s)治疗相比,单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s)治疗者动态血压曲线呈非勺型的机会较少(OR=0.139,P=0.010),采用包含ACEIs或ARBs(但不包括利尿剂)的联合用药方案的患者有较少非勺型曲线的趋势,但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OR=0.453,P=0.118);采用包括利尿剂(但无ACEIs或ARBs)的联合用药方案以及同时包含利尿剂与ACEIs或ARBs的联合用药方案的患者均有较少非勺型曲线的机会(OR值分别为0.378和0.273,P值分别为0.030和0.011).结论高血压患者经治疗血压达标后,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呈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年龄、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降压药物治疗方案等4个因素与24 h血压曲线形态有关.与单用长效CCBs比较,利尿剂、ACEIs或ARBs可能有利于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ABI)及动态血压节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rhythm,ABPR)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的关系。方法入选的92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测量ABI,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昼夜血压节律,测量颈动脉IMT,进行详细病史采集,检测生化指标,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根据动态血压节律将入选患者分成2组:即杓形组与非杓形组,进行各检测指标参数比较。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将年龄、ABI、体重指数(BMI)、尿微量白蛋白、血清生化指标、病史为自变量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比较血压节律、ABI单项异常,二者异常及二者正常时颈动脉IMT增厚的检出率。结果杓型血压与非杓型血压组各参数比较,ABI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IMT与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ABI;血压节律、ABI单项异常较二项联合检查时颈动脉IMT增厚的阳性率低。结论血压节律的异常可以造成血管壁损伤;联合观察ABI和动态血压节律的变化较单独测量对大血管病变有更好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