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诱发性大鼠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方法:Wistar雌性大鼠85只,SD雌性大鼠22只,配制浓度为10 mg/ml的二甲基苯蒽(DMBA)麻油溶液灌胃大鼠。17只大鼠8周前死亡,剩余90只大鼠从第8周开始至24周,每2周取大鼠10只活杀,观察乳腺外形,取乳腺肿块HE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存活8周以上的90只大鼠中,73只成功诱发乳腺肿瘤,其中乳腺良性增生11只,乳腺癌62只。乳腺癌62只大鼠中,浸润性导管癌35只,浸润性小叶癌15只,乳头状腺癌5只,其他类型肿瘤7只。乳腺癌分化程度分级为:高分化5只,中分化36只,低分化21只。乳腺癌MVD平均值为(6.53±2.71)个/高倍视野,乳腺良性增生MVD为(1.67±0.95)个/高倍视野,乳腺癌MVD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1)。低分化乳腺癌MVD显著高于中、高分化乳腺癌(P〈0.001)。结论:DMBA灌胃Wistar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成功率高,肿瘤分化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诱发性大鼠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方法:Wistar雌性大鼠85只,SD雌性大鼠22只,配制浓度为10 mg/ml的二甲基苯蒽(DMBA)麻油溶液灌胃大鼠.17只大鼠8周前死亡,剩余90只大鼠从第8周开始至24周,每2周取大鼠10只活杀,观察乳腺外形,取乳腺肿块HE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存活8周以上的90只大鼠中,73只成功诱发乳腺肿瘤,其中乳腺良性增生11只,乳腺癌62只.乳腺癌62只大鼠中,浸润性导管癌35只,浸润性小叶癌15只,乳头状腺癌5只,其他类型肿瘤7只.乳腺癌分化程度分级为:高分化5只,中分化36只,低分化21只.乳腺癌MVD平均值为(6.53±2.71)个/高倍视野,乳腺良性增生MVD为(1.67±0.95)个/高倍视野,乳腺癌MVD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1).低分化乳腺癌MVD显著高于中、高分化乳腺癌(P<0.001).结论:DMBA灌胃Wistar雌性大鼠乳腺癌诱发成功率高,肿瘤分化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自己合成的17β-雌二醇-6-CMO-BAS-FITC荧光标记激素的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人乳腺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活性。共测定58例乳腺癌新鲜标本,其中48例为侵润癌,6例为非侵润性导管癌,4例转移癌。另外还检查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等良性疾病20例。结果判断,以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的荧光强度做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的标志,超过者为强阳性,较其弱者为阴性。阴性的概念只意味着其活性较正常为低,并非其值等于零。按上述标准观察发现,52例乳癌中,仅一例原发乳癌及一例转移癌,其细胞群ER阳性者达90%以上,偶见少数小团ER阴性细胞。全部52例分组情况如下:ER(+)占优势者12例(23%),癌细胞全部  相似文献   

4.
持续给予未成熟雌大鼠高效LH—RH类似物后可阻止青春期发生,在成熟大鼠中则引起睾丸与卵巢萎缩。LH—RH的高效类似物用于治疗激素敏感性肿瘤的临床试验现在刚开始。 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可在青年雌大鼠诱发大鼠乳房肿瘤,此模型对于研究激素依赖性癌最有价值,因为,卵巢切除、垂体切除、药理剂量的雌激  相似文献   

5.
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国内外对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方法:应用Medline及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乳腺癌癌前病变、乳腺癌、DM-BA和动物模型"为关键词,检索1961-05-2007-12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652条,中文文献103条.纳入标准:1)DMBA的致癌机制;2)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动物选择;3)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应用方法;4)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痛变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根据纳入标准,精选58篇文献,最后纳入分析35篇文献.结果:乳腺癌癌前病变是癌变过程一个必经阶段,目前一般采用化学致癌剂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发生,在癌变之前及时中止,获取癌前病变动物模型.该造模方法易于复制,结果稳定,与人体癌变过程相似.结论:DMBA诱导大鼠建立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是乳腺癌病因学和预防学研究理想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象限切除标本的大切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象限切除标本的大切片研究为临床乳腺癌象限切除的病例选择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次连续大切片方法对101例乳腺癌象限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101例乳腺癌象限切除标本经冰冻活检或常规切取活检后,有41例(40.59%)仍见局部残存癌组织,其中13例(12.87%)象限切除标本断端阳性。5例补加全乳切除或根治术标本中4例发现残存癌组织或多灶性病变。乳头状瘤病癌变、导管内癌、导管癌早期浸润、浸润性导管癌、粘粹腺癌等病变范围较广泛或倾向多原发,而髓样癌、乳头状癌、腺纤维瘤癌变等病变较局限。结论:病理组织学类型是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病例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给予植物雌激素干预DMBA(二甲基苯恩)诱导的幼年SD大鼠乳腺癌模型的实验,了解植物雌激素对于幼年大鼠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所有大鼠DMBA,实验组持续给予大豆异黄酮灌胃,对比两组之间乳腺癌的发病率、肿瘤直径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对于幼年SD大鼠,植物雌激素可以降低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癌发病率,且患病大鼠肿瘤直径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物雌激素可以降低DMBA诱导的幼年雌性SD大鼠乳腺癌发病率,幼年时期的干预可以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绿茶儿茶素对于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前增生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GTC(Greenteacatechins,绿茶儿茶素)对于DMBA(9,10-Dimethylbenz-1,2-anthrancene,二甲基苯蒽)诱发的大鼠乳腺癌前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42只7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空白对照)、B(DMBA灌胃)、C(GTC灌胃)、D(DMBA/GTC灌胃)4组。于实验开始日,B组和D组的大鼠一次性DMBA油溶液灌胃(7mg/100g体重);自实验开始日起,C组和D组的大鼠每日GTC水溶液灌胃1次(80mg/次)。4组大鼠均自由摄食基础饲料和饮用自来水,至实验结束。光镜下(100倍)计量各组大鼠乳腺导管的芽体、实团、乳头状增生和核分裂象等4项增生指标,并计算其平均值(x±s)。结果:1)B组的芽体、实团、芽体+实团、乳头状增生和核分裂象均显著地高于与其对照的A组;2)D组的实团、芽体+实团显著高于与其对照的C组,实团、乳头状增生较C组趋低;3)D组的芽体、实团、芽体+实团和乳头状增生显著低于B组,核分裂象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4)C组的各项增生指标均低于A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持续GTC水溶液灌胃可明显抑制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的癌前增生。  相似文献   

9.
大鼠首次被用于实验性乳癌研究始于1936年[1]。大鼠化学诱发性乳癌(以下简称为诱发性乳癌)在组织学类型、对激素的反应性和免疫标记物等方面均与人类乳腺癌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成为实验性乳癌研究的最佳模型。对于大鼠诱发性乳癌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会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0.
我国女性乳腺癌多原发灶的前瞻性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应用全乳腺次连续切片方法,对236个女性乳腺癌标本进行研究。本组乳腺癌多原发灶发生率为19.9%(47/236)。76%多原发灶的直径≤1cm,70.7%为非浸润性癌。83%的多原发灶分布于主原发癌相邻或相同象限。双侧原发乳腺癌、阳性肿瘤家族史、囊性增生病和/或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程度与多原发灶发生关系密切;主原发癌为乳头状瘤病癌变、导管癌早期浸润、粘液癌、腺癌或ER阳性者,较多出现多原发灶,而髓样癌、硬癌及大汗腺样癌则缺乏多原发灶。  相似文献   

11.
魏玺  黄焰 《陕西肿瘤医学》2008,16(3):454-456
本文介绍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模型介绍、COX-2抑制剂及植物提取物的实验研究,讨论以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模型为基础的乳腺癌化学预防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联系病理学变化,分析乳腺癌的CT表现和特征,评价CT扫描在乳癌及内乳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CT检查36例乳癌病人,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5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髓样癌5例,单纯癌8例,硬癌2例,腺癌4例,Paget氏病1例。结果 (1)乳腺癌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肿块,成簇排列细小钙化点,边缘毛刺,皮肤增厚和周围脂肪间隙变形等。(2)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检出直径<1cm的癌灶。(3)大多数乳癌血供丰富,增强扫描癌灶 有显著强化,增强前后CT值之差(△CT)>50HU。(4)CT增强后肿瘤供血血管的显示(占38.9%)对乳癌诊断有帮助价值。(5)CT有助于乳腺癌内乳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论 CT扫描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和定性诊断以及评价内乳和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都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魏玺  黄焰 《现代肿瘤医学》2008,16(3):454-456
本文介绍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模型介绍、COX-2抑制剂及植物提取物的实验研究,讨论以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模型为基础的乳腺癌化学预防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组织癌基因c—erbB—2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了探讨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方法 采用S—P法对49例乳腺癌病理标本作癌基因c—erbB—2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腺癌、硬癌、粉刺癌及乳头状腺癌有c—erbB—2的过度表达。结论 癌基因c—erbB—2可作为乳腺癌预后判断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槲皮素对实验性乳腺癌中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实验性乳腺癌中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方法:本实验建立了DMBA诱导的乳腺癌动物模型。7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组(DMBA),B组(DMBA TMA),C组(DMBA 槲皮素),D组(空白对照)。喂养持续28周后,进行光镜观察、MVD计数,抗bFGF、VEGF及H-ras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A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及癌灶平均直径(75.2%、2.37cm)明显高于B组(40.9%、1.82cm),C组(45.5%、1.71cm)及D组(0%、0cm),其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显著意义(P>0.05);2)MVD、VEGF、bFGF及H-ras免疫组化分析显示:A组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槲皮素有降低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制其生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抑制ras基因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血管生成;2)抑制VEGF,bFGF等血管生长因子的活性,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受阻,致乳腺癌组织内MVD降低。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1岁,1986年行左乳癌根治切除术,病理为乳头状腺癌(图1),术后给予化疗3个周期.1987年再次行右乳癌根治切除术,病理报告为腺管样癌(图2),术后坚持化疗4个周期.2004年患者出现咳嗽痰血,X线胸片及肺CT提示右肺中叶肿块,行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中叶支气管呈外源性压迫阻塞,黏膜尚光滑.  相似文献   

17.
大豆异黄酮干预雌性SD大鼠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 SOY)对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z anthrancene,DMBA)诱导的不同生理阶段的SD大鼠乳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分成幼鼠DMBA组、幼鼠DMBA+SOY组、成年鼠DMBA组和成年鼠DMBA+SOY组,观察各组大鼠乳腺癌的发病率、潜伏期和肿瘤大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乳腺癌组织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silver-stainning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AgNOR)阳性细胞计数、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C-erbB-2的表达.结果:幼鼠DMBA组和成年鼠DMBA组乳腺癌发病率分别为80.0%和40.0%(P<0.05);幼鼠DMBA+SOY组乳腺癌发生的潜伏期明显长于幼鼠DMBA组(P=0.036);各组大鼠乳腺肿瘤大小无明显差异;幼鼠DMBA组AgNOR计数、PCNA和C-erbB-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幼鼠DMBA+SOY组和成年鼠DMBA组(P<0.05).成年鼠DMBA组和成年鼠DMBA+SOY组间的乳腺癌发病率、肿瘤大小以及肿瘤组织的AgNOR计数、PCNA和C-erbB-2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BA对幼鼠的致癌作用明显强于成年鼠.食用SOY对SD大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对幼鼠的作用大于成年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在HE切片形态观察中,表现为乳头状结构,乳头轴心纤细或宽广,乳头被覆单一的腺上皮,肌上皮完全消失或不连续,腺上皮单层柱状或多层,与纤维轴心垂直,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免疫组化SMA、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5/6在乳腺癌组织未见表达或仅有散在灶性弱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免疫标记CK5/6、SMA和 p63可以帮助该肿瘤的诊断;主要应注意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SD大鼠乳腺癌发生过程中wnt信号通路中各因子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其中与癌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方法:利用二甲基苯蒽(DMBA)灌胃诱导SD大鼠乳腺癌的发生,在癌发生过程中动态获取SD大鼠的第4对乳腺组织标本,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上述组织标本中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SD大鼠乳腺癌发生过程中,Wnt2、Wnt5a、Wnt9b和Tcf3、Tel4的表达出现渐进性上调,明显上调出现在诱癌后的第4~6周;APC、APC2、DDK1、DDK4和Wisp2的表达出现渐进性下调,明显下调出现在诱癌后的第6周。结论:wnt2、wnt5a、Wnt9b、Tcf3和Tel4表达的增加以及APC、APC2、DDK1、DDK4和Wisp2表达的减少与SD大鼠的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可能具有“开关”作用,有可能作为乳腺癌治疗或预防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胃癌雌激素受体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镜 《实用肿瘤杂志》1993,8(2):123-125
某些恶性肿瘤中出现的特异性的激素受体,可能提示着这些肿瘤具有激素依赖性的潜在可能性。因此,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对肿瘤细胞的发生及进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理论在诸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在乳腺癌的激素受体测定基础上,应用抗雌激素治疗乳腺癌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近10余年来,国外陆续报道了在乳癌之外的一些肿瘤中发现了高亲和力的雌激素受体(ER),如肾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胃癌、结直肠癌、类癌、胰腺癌、头颈部肿瘤及其脑瘤等。虽然这些肿瘤发生在非内分泌器官,但是其中部分肿瘤的生长与乳腺癌一样受雌激素的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