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及矫正视力正常后双眼视觉的状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53例.方法 对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及矫正视力≥0.9后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测其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同时知觉、远融合范围,定性远立体视.结果 屈光参差与弱视(r=0.613)、弱视与立体视(r=0.422)及屈光参差与立体视均具有相关性(r=354).弱视患儿矫正视力正常后其近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视觉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视患儿矫正视力正常后其同时视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37);远融合范围及远立体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融合范围P=0.03,远立体视P<0.01).结论 屈光参差、弱视、立体视觉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影响融合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随着视力的提高,双眼视觉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56例103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检测其立体视锐度及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基本治愈前后:同时视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融合功能和定性远立体视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不仅影响视力同时也影响双眼视觉发育,随着视力提高其双眼视功能也有明显改善,所以在弱视治疗时应注重双眼视觉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弱视遮盖治疗对双眼视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奇志  卢炜 《眼科新进展》2008,28(12):921-922
目的观察弱视患儿遮盖疗法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对42例双眼矫正视力相差2行以上的屈光不正性和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行遮盖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其立体视锐度及三级功能。结果遮盖治疗前后具有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26.19,黄斑立体视锐度的比例分别为30.95、59.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8,P=0.000;χ2=6.920,P=0.009)。遮盖前后具有正常融合范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6.20、57.14,具有定性远立体视觉的分别为54.76和88.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78,P=0.024;χ2=11.433,P=0.029)。结论弱视经遮盖治疗后对双眼视觉的发育影响可能性小。随着视力的提高,立体视锐度、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觉也有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孙省利  卢炜  李林  林楠 《国际眼科杂志》2008,8(6):1208-1210
目的:观察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颜少明等的《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对矫正视力≥0.9的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174例,分别测定其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视力矫正后双眼视功能明显好于裸眼,两者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P均=0.000);远视性屈光参差远立体视功能正常者的例数明显多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P=0.000)。(3)矫正后近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P=0.000),屈光参差差值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远视性屈光参差者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屈光参差差值大小相关性不明显(P=0.159)。(4)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患者的构成比小于正常范围为17%及44%。结论:(1)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不相同,远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大于近视性屈光参差。(2)无论近视或远视性屈光参差,其对双眼视觉的损害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举  付晶 《眼科》2008,17(1):59-62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及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状况.设计 回顾性对比临床分析.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89例屈光不正性弱视、45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及39例斜视性弱视儿童.方法 采用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和同视机三级功能检查,对三种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主要指标 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远立体视和融合范围.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中,轻度弱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均优于中度弱视(P均<0.05);斜视性弱视儿童中,中度弱视远立体视优于重度弱视(P<0.05);轻度、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度、重度斜视性弱视的远融合范围也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的发育,且随弱视程度加重而增加.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屈光不正性弱视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眼科,2008,17:59-62)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情况及其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9家医院(分布于8个区县)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106例(106眼),年龄(6.2±5.4)岁。根据屈光参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6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组(5例)、散光性屈光参差组(12例)、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0例)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例)。对所有患者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远近立体视等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BCVA及双眼视觉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双眼矫正视力差值程度与双眼视觉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及远近立体视情况。结果: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和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即随机点立体视,包括立体视锐度、交叉立体视、非交叉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5组间在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方面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21、5.271、3.622、3.647、3.4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立体视在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与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的远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立体视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参差程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相关,且立体视功能和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也有相关性。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损害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非交叉视差和交叉视差的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收集4—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58例,分别于初诊、治疗1、3、6个月时进行检影验光检测患儿最佳矫正视力.同时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采用同视机Ⅲ级功能定性图片检测患儿远立体视觉。应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在弱视患儿视力提高的过程中,对于具有较好的基础视力和治疗过程中视力恢复较好的患者,立体视锐度恢复较好[近零视差与基础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92X+3.13(F=9.203,P〈0.01);近零视差与终末视力的回归方程是Y=-0.81X+3.23(F=9.886,P〈0.01);同视机远立体视觉的恢复早于随机点近立体视觉:近立体视觉中,近零视差首先恢复,交叉视差随之,非交叉视差最后恢复。并且这种恢复规律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中更为明显。结论在弱视患儿视觉康复过程中,随着患儿视力的提高,远立体视觉、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顺次恢复。  相似文献   

8.
曾仁攀  梁小琼  王国平 《眼科研究》2009,27(11):1027-103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及不同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损害情况。方法对178例初诊的不同类型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对弱视儿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斜视性弱视组3组之间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轻度弱视和中度弱视之间比较,近零视差及交叉视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且随弱视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屈光不正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斜视性弱视重,屈光参差性弱视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相同屈光参差范围内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与立体视情况,以及视力、屈光参差类型对拥有立体视与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56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和52例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以及20例正常儿童相应检查数据,检查包括矫正视力、屈光程度、随机点动态2阶粗糙立体视。采用多元方差分析3类儿童的视力差异,统计立体视分布情况,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视力与屈光参差类型对拥有立体视与否的影响。结果单纯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与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8,P=0.0314,校正α=0.016)。单纯及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粗糙立体视拥有率分别为96%,71%。在双眼视力一致的条件下,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单纯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相比,拥有2阶立体视的OR估计值为0.132(95%CI:0.034~0.503)。在屈光参差类型一致的条件下,高、中双眼视力平衡度与低双眼视力平衡度相比,拥有2阶立体视的OR估计值分别为5.161(95%CI:0.868~30.675)和3.939(95%CI: 0.920~16.858)。结论相同屈光参差程度范围中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差异不明显;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立体视缺损的可能性更高,并且双眼不平衡度越高引起的立体视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儿童弱视兴立体视锐度的关系。方法 对346例正常及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采用颜少明近用定量随机点立体圆进行检查,比较弱视组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 346例中,168例正常儿童中获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122例(76.62%),178例弱视儿童中儿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8例(4.49%),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比较,其中形觉剥夺性弱视立体视锐度最差,其次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结论 弱视患儿立体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立体视,弱视程度越重,立体视越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的状况.方法 对4~8岁,平均(5.2±1.8)岁,20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其中散光性弱视65例、近视性30例、远视性110例),应用颜少明等随机立体检查图及同视机,检测不同类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远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 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三种类型近零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弱视较小,近视性次之,散光性最差(P均<0.05);远立体视有显著差异,远视性较好散光性较差(P均<0.05);重度弱视3型近零视差和远立体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融合范围3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程度对弱视患者三级视功能有明显影响(P<0.05),程度越重影响越大.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建立,散光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大于近视性、远视性弱视儿童.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状况及危害,为提高临床弱视治愈率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321例在我院门诊确诊为不同类型弱视的儿童,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图行远立体视觉检查,颜少明随机立体检查图行近立体视觉检查,分别检测其近零视差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比较,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远立体视存在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斜视性弱视组及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患儿的立体视觉存在率最低,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最高,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觉存在率较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低。

结论:不同类型的弱视均可导致儿童立体视觉的发育障碍,其中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对立体视觉影响最大,屈光不正性弱视影响较小,重视立体视觉的重建是巩固儿童弱视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琳  陈洁  瞿佳 《眼视光学杂志》2008,10(2):147-149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以及屈光参差中立体视和融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隐性斜视小于4△的5~12岁屈光参差儿童46例。对以上所选病例.测定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及矫正后TNO立体视及Worth四点、Bagolini线状镜、4D三棱镜检查。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agolini线状镜检查中所有患者均有融像功能:Worth四点检查中近距39例有融像.远距22例患者有融像:TNO立体视检查中37例视锐度值下降.其中19例无立体视。4D三棱镜检查中34例有中心抑制暗点.融像功能减弱与立体视锐度下降、屈光参差程度及弱视程度有关,弱视与立体视的相关性大于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相关性。立体视锐度与融像能力的强弱有关。结论双眼视功能随着屈光参差程度和弱视程度的增加而下降。融像功能检查中.Bagolini线状镜提示融合状态,Worth四点提示融合强度。中心抑制暗点可能是导致立体视和双眼视功能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兒童弱視與立體視銳度的關系.方法對346例正常及弱視兒童立體視銳度采用顏少明近用定量隨横點立體圖進行檢查,比較弱視組各類型弱視立體視銳度情况.結果 346例中,168例正常兒童中獲得正常立體視銳度為122例(72.62%),178例弱視兒童中獲得正常立體視銳度為8例(4.49%),各類型弱視立體視銳度間比較,其中形覺剥奪性弱視立體視銳度最差,其次為斜視性弱視、屈光參差性弱視,屈光不正性弱視.結論弱視患兒立體視明顯低于正常兒童立體視,弱視程度越重,立體視越差.  相似文献   

15.
儿童弱视与立体视锐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弱视与立体损锐度的关系。方法 对346例正常及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采用颜少明近用定量随机点立体图进行检查,比较弱视组各类型弱视立体视锐度情况。结果 346例中,168例正常见童中获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122例(72.62%),178例弱视儿童中获得正常立体视锐度为8例(4.49%),各类型弱视立体锐度间比较,其中形觉剥夺性弱视立体视锐度最差,其次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结论 弱视患儿立体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立体视,弱视程度越重,立体视越差。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类具备不同阶度的空间感知觉,但目前临床所用的立体视检查多采用图像移位的零阶刺激模式,临床上应根据不同阶度空间感知的神经地形图建立新的空间感知觉筛查系统。目的检查弱视和斜视患儿零阶、一阶、二阶多维空间感知觉的缺损状态,以研究弱视和斜视患儿在多维空间感知觉立体视功能方面的缺损情况,并探讨零阶、一阶、二阶空间感知觉缺损的内在关联。方法对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4~14岁儿童79例进行空间感知觉检查,受检者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分为正常组19名、屈光不正性弱视组19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2例、斜视组18例、斜视合并弱视组11例。依次用一套新的多维空间感知觉筛查系统检查各组患儿零阶、一阶、二阶随机点及线条空间感知觉,并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存在零阶、一阶、二阶随机点感知通道缺失者分别为24例(占30.4%)、18例(占22.8%)、24例(占30.4%),平均为27.9%;零阶、一阶、二阶线条空间感知通道缺失分别为37例(占46.8%)、37例(占46.8%)、32例(占40.5%),平均为44.7%。零阶空间感知有缺失的患儿中,仍残留有一阶、二阶空间感知的随机点占41.6%,线条占43.2%;零阶随机点或线条空间感知觉均无缺损的患儿中,存在一阶或/和二阶空间感知觉缺损的患儿占37.5%。患有弱视或斜视的患儿与正常组相比各阶空间感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或斜视患儿空间感知通道存在缺失,零阶空间感知觉存在缺失的患儿仍部分残留有一阶或二阶空间感知觉,而零阶空间感知觉正常的患儿可能一阶或二阶空间感知觉有缺损。视觉信息加工的多维空间感知觉模型能够指导弱视或斜视等视觉信息加工障碍患儿的检查,并能开展一系列的感知觉学习治疗。  相似文献   

17.
LASIK矫治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鹏飞  周跃华  孙省利 《眼科》2010,19(4):270-274
目的观察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接受LASIK后立体视觉的恢复情况及其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观察。研究对象36例36眼行LASIK手术的6~12岁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方法患者在LASIK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检查视力、屈光度,采用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立体视觉。立体视锐度≤60”为有中央立体视;80"-800”为有周边立体视;〉800”为立体视盲。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轻、中、重度弱视三组。主要指标立体视锐度。结果LASIK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参差程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立体视盲分别占55.6%(20例)、33.3%(12例)和16.7%(6例)(P均〈0.05)。术后12个月轻度弱视组100%恢复了立体视,其中40.0%(8例)恢复了中央立体视;中度弱视组有10.0%(1例)恢复了中央立体视,70.0%(7例)恢复了周边立体视;而重度弱视组仅33.3%(2例)恢复了周边立体视(P均〈0.05)。术后12个月,年龄〈10岁者与≥10岁者分别有89.5%、76.5%恢复了立体视(P=0.351)。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立体视建立与弱视程度、弱视治疗时间有关。对于不能耐受戴镜矫正的严重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LASIK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可能恢复正常或部分立体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