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巩膜外环扎、加压联合放液、冷凝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研究。研究对象13例(13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方法对13例(13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采用巩膜外环扎、加压、放液、冷凝等联合手术方法治疗,分析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主要指标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状况。结果13例(13眼)术后均达到解剖复位,6例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7例患者视力无明显变化,但自觉症状较术前改善。术后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至1年,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巩膜外环扎、加压、放液、冷凝联合手术方法治疗某些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卵磷脂络合碘对视网膜脱离(RD)术后视网膜功能和黄斑部视网膜形态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50例(50眼)RD术后患者分为卵磷脂络合碘组和对照组;应用视网膜电图(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方法观察术后1、2、4、8周视网膜功能和形态的改变。结果对照组和用药组的年龄、视力和病程匹配。与术后第1周ERGb波比较,用药组第2周ERGb波即有显著的改变,而对照组延迟到第8周。OCT检查表明,用药组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在术后第4周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为术后第8周。术后第8周用药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卵磷脂络合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RD术后视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封闭视网膜裂孔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关键,硅胶块或硅胶海绵顶压裂孔是目前基本手术方式.但此手术方式手术中需做巩膜缝线,有缝穿球壁的风险,并且硅胶块或硅胶海绵长期留置增加了感染及复视的发生机率.另外,由于外加压物的存在可产生周围瘢痕增生等异物反应,如果局部加压过紧,可致巩膜变薄,组织缺血等[1].鉴于这些问题,Kressing和Lincoff[2]曾将暂时性Lincoff-Kressing球囊应用于视网膜脱离外加压手术中,但因其价格昂贵,临床难以普及.为此,我们分别采用福莱导尿管(Foley导尿管)的水囊与硅胶块或硅胶海绵顶压视网膜裂孔,对比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手术成功眼后极部进行OCT扫描,并分析其与术后视力的关系.方法 28例28只眼视网膜脱离已累及黄斑区者,经间接检查眼镜下巩膜外加压术联合或不联合环扎术,视网膜均成功复位,分别于术后1周、1、3、6、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于术后1周、3月、6月、12月分别为53.57%、60.71%、78.57%、85.71%、88.46%,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1周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1),术后1月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术后3月与术后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术后6月与术后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但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OCT扫描测量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视网膜下液高度于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分别为(507.89±144.37)μm、(389.89±104.47)μm、(298.15±97.35)μm、(264.00±82.26)μm、(230.57±58.71)μm;术后1月与1周(P=0.000)、术后3月与1月(P=0.000)、术后6月与3月(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月和12月则无明显变化(P=0.088).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随着时间的延长,积液不断吸收,至术后12月时达92.31%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结论 OCT能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区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黄斑区解剖复位需要较长时间,可以较好地解释术后视力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 (达那康 )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功能改变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 5 0例 ( 5 0眼 )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达那康用药组和对照组。应用视网膜电流图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术后第 1、2、4和第 8周视网膜功能和形态的改变。结果 视网膜脱离术前对照组和用药组的年龄、性别和视网膜脱离病程均具有可比性。与术后第 1周的ERGb波相比较 ,用药组第 2周ERGb即有显著的改变 ,而对照组在第 8周ERGb波才有显著的改变。OCT检查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改变用药组在术后第 4周才有显著的改变 ,而对照组在术后第8周才有显著的改变。结论 达那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脱离(retina detachment,RD)是眼科常见的急性致盲性疾病之一。目前RD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尽快从解剖上复位,并使其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以往对脱离的视网膜手术前后的功能评价多采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letroretinogram,ERG),而其反映的是整个视网膜的功能,但实际视网膜脱离范围可能只局限于1~3个象限,故ERG不能准确地反映脱离区视网膜手术前后的功能变化。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弥补了这一空缺,其可客观检测不同区域的实际视网膜功能,较准确地反映视网膜功能变化。本组对16例RD患者的16眼术前和术后1个月行mfERG检查,以评价脱离的视网膜复位后视功能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8.
上方球形视网膜脱离的手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用放液、玻璃体腔内注气、冷凝、加压(drain-air cryotherapy explants, DACE)手术方法对上方球形或隆起较高的视网膜脱离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 先在巩膜切口排出视网膜下液,在确信引流通畅情况下玻璃体腔内注气或注液,直至视网膜基本平复,视网膜裂孔定位,巩膜外冷凝,硅海棉加压块缝合。 结果 42只上方视网膜脱离眼采用DACE手术方法完成40只眼。在手术中用玻璃体腔注液替代注气23只眼,其中5只眼因视网膜隆起程度改善不满意而需注气。1只眼在手术后2周发生新的视网膜裂孔,行巩膜加压,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随诊期,全部手术眼视网膜复位。 结论 DACE是治疗上方球形或隆起较高的视网膜脱离眼实用、有效的手术方法。部分病例可用玻璃体注液替代注气方便手术操作。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1-13) 相似文献
9.
在周边裂孔引起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约有1%~4%的患者继发有黄斑裂孔[1].对于原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惰性气体或硅油充填可使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及裂孔闭合率达到90%~100%[2,3].而对于继发于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报道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各不相同.主要方法一是应用玻璃体手术结合黄斑内界膜剥离等手段进行处理[1],二是应用巩膜扣带手术只处理周边裂孔,辅以玻璃体腔注射惰性气体或消毒空气以及激光光凝[4-7].惰性气体存在时间较长,可能会对玻璃体造成干扰而影响网膜复位,同时更长时间的体位要求也可能为患者带来不适.有报道在单纯周边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巩膜扣带手术治疗中,玻璃体腔注射消毒空气能够有效促进网膜复位,患者仅需俯卧位1 d[8].我们对一组周边裂孔继发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巩膜扣带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消毒空气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2例(42只眼)视网膜脱离患眼在术前进行OCT检查,观察视网膜脱离后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前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时间分为A组(<3个月)和B组(>个3个月)。结果(1)OCT 检查黄斑部形态:黄斑未出现脱离有13只眼,黄斑部分或全部脱离有29只眼,其中黄斑囊样变6只眼,视网膜水肿14只眼,视网膜劈裂2只眼,黄斑前膜2只眼。(2)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未出现黄斑脱离和已出现黄斑脱离的视网膜厚度为比较,结果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A、B两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两者之间无有统计学差异( P >0.05)。(3)视网膜水肿的发生率:A、B两组的视网膜水肿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OCT检查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研究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累及黄斑区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的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及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回顾分析5a随访的47例47眼累及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黄斑脱离≤7d组和>7d组。间接眼底镜行眼底检查,并行TOPCON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患者47例术后5a较术后3mo平均术后BCVA增加1.60±0.02行。≤7d组术后5a的BCVA为0.53,>7d组为0.25,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8)。≤7d组术后BCVA≥0.4者28例,而>7d组术后BCVA≥0.4者7例(P<0.01)。5a术后随访间接检眼镜检查表明,视网膜脱离均复位。而OCT显示视网膜下液1眼(2%),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组织堆积1眼(2%),这2例患者术后5a的平均视力只有0.13,明显低于其他45例,术后5a平均BCVA视力为0.54(P=0.025)。术后视网膜较厚组BCVA明显高于视网膜较薄的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08)。结论: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有很大影响,呈负相关,同时术后视力在较长时间里仍会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网膜的厚度与术后视力呈正相关性。我们建议对于某些术后复位良好而视力不佳者进行OCT扫描,以便发现视力不佳的原因。本研究对临床预测评估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潜在视功能恢复的情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波及黄斑区的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各时期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其与视力恢复过程的对应关系。方法对28例28眼波及黄斑区的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巩膜外加压术视网膜成功复位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黄斑区形态变化,并分析其与相应时间段内视力变化的关系。结果术后1周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存留,随着时间的延长,积液不断吸收,至术后12月时,仍有3例视网膜神经上皮下存在少量积液,其余积液全部吸收。与之相对应,随着神经上皮下积液的不断吸收,患者视力逐渐提高,术后12月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05者1眼,0.05~0.3者6眼,0.3~0.5者8眼,≥0.5者13眼。术后1月与1周(P<0.02)、3月与1月(P<0.01)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 脱离高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术后6月、12月则无明显变化(P>0·10)。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从微观角度清晰地显示视网膜复位后黄斑区形态结构的变化,并能较好地解释术后视力的恢复过程,从而为科学预测术后视力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波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手术前后黄斑区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3D-OCT)特征,分析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30例30眼波及黄斑区的RRD行巩膜扣带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在术后2d,2wk,1、3、6mo随诊时双眼均行3D-OCT检查,观察椭圆体带(EZ)、外界膜(ELM)、黄斑区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结果:术前,术后2d,2wk,1、3、6mo SRFH、CRT、BCVA均有差异(P<0.01),术后SRFH、CRT都有不同程度降低,术后BCVA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组内两两对比:除SRFH(2wk vs 1mo,P>0.05)、CRT(2d vs 2wk,P>0.05)、BCVA(2d vs术前,2wk vs术前,P>0.05)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项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Z、ELM形态可分为:A:EZ和ELM均连续(EZ+ELM+),9眼;B:EZ断裂和ELM连续(EZ-ELM+),7眼;C:EZ连续和ELM断裂:EZ+ELM-,6眼;D:EZ和ELM均断裂(EZ-ELM-),8眼,术后6mo上述4种类型的BCVA分别为0.15±0.04、0.50±0.06、0.54±0.05、0.59±0.09(F=87.210,P<0.05),两两比较:除C vs B和C vs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d的SRF发生率为87%,术后6mo仍有46.6%患者存在持续性SRF。术后CRT与术后SRFH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微结构呈动态改变,SRF影响可能表现为BCVA延迟恢复,随着SRF缓慢吸收,CRT逐渐降低,BCVA逐渐升高;ELM或EZ连续提示有较好的BCVA,而ELM断裂可能提示视觉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变巩膜外加压术的操作步骤治疗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2-06/2004-12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56例(56眼),改变手术步骤为放液→玻璃体腔内注气→冷凝→加压(drain-air→cryotherapy→explants,DACE)。结果:随访6~12mo,手术1次视网膜复位率100%,术中、术后有13眼放液口处视网膜下局限少量出血,未影响视网膜复位及术后视力恢复。结论:DACE是治疗球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实用、有效的手术方法,视网膜复位率高,有效的提高了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高清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察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扣带术前后黄斑中心凹的显微结构变化,评估其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22例一次性手术成功的累积黄斑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资料,术前及术后1月,3月应用SD-OCT观察中心凹显微结构变化,测量黄斑脱离高度及外核层(ONL)厚度.结果 22例患者术后1月13例(59%)有黄斑下积液.发病年龄、术前ONL厚度与术后BCVA不相关,而病程、术前视力、黄斑脱离高度、脱离范围、术后ONL厚度及术后有无黄斑积液均与术后BCVA显著相关(P=0.046,0.0001.0.0007,0.036.0.01 1.0.002).术后有黄斑积液眼与无黄斑积液眼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5,P相似文献
16.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黄斑改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黄斑改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特征。方法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 6 2例 6 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双眼手术前黄斑形态改变。以通过黄斑中心凹的 6mm长度和等角度间隔的四线扫描为基础 ,并根据个体情况作改变扫描线长度和角度的附加扫描。结果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根据黄斑改变分为 3类 :( 1)黄斑附着 2 9眼 ,表现为神经感觉层脱离未波及黄斑 ;( 2 )黄斑部分脱离 5眼 ,包括神经感觉层囊样水肿 2眼 ,伴玻璃体粘连 3眼 ;( 3)黄斑完全脱离2 8眼 ,包括神经感觉层水肿呈网状 18眼 ,视网膜劈裂 3眼 ,黄斑裂孔 5眼 ,以及伴视网膜前膜 2眼。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详细提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的黄斑形态改变特征 ,这非常有助于对黄斑病变的检查和视力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并研究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行玻璃体手术或巩膜扣带术成功复位病例,所有病例病程少于1个月,按术前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区进行分类,术前和术后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随访半年.结果 共收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01只眼,其中脱离累及黄斑区为78只眼.行玻璃体手术为36只眼,巩膜扣带术为65只眼,术后半年内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一个月时复查OCT,在玻璃体手术组和巩膜扣带术组分别有55.56%和72.31%的患眼存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异常,其中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多见.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有影响(x2=23.65,P<0.01).在巩膜扣带术组,术前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对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有影响(x2=30.331,P<0.01),对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有影响(F =8.150,P<0.01).结论 视网膜脱离修复术的手术方式对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有影响.行巩膜扣带术病例如术前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术后出现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异常的可能性大,术后视力恢复差. 相似文献
18.
PurposeTo evaluate foveal anatomical abnormalities after the successful repair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s (RRD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veal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and postoperative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Materials and methodsThis study was a retrospective consecutive case series comprising all RRD patients with anatomical reattachment performed by a single surgeon 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0. Complete medical and ophthalmic histories, BCVA, duration of symptoms, number of breaks, extent of the retinal detachment (RD), lens status, and type of surgery were preoperatively recorded.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ments for data analysis were postoperative BCVA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imaging of the foveal microstructure.ResultsClinical data and OCT images were obtained from 83 eyes of 8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RRD surgeries. Anatomic foveal abnormalities were identified in 72% of eyes, including disruption of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photoreceptor segments (IS/OS) in 59% of all cases with or without 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ELM) disruptions, residual subretinal fluid (7%), epiretinal membranes (22%), cystoid macular edema (7%), uneven surface (4%),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defects (1%), RPE folding (1%), and macular holes (2%).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BCVA were ELM disruption and macular holes. Foveal photoreceptor layer integrity as determined by OCT imaging after a successful macula-off RD repair was used to classify each eye included in the study into one of three subgroups: intact IS/OS junction and ELM (11), disrupted IS/OS junction but intact ELM (11), and disruption of the IS/OS junction and ELM (37). Mean postoperative BCVA (0.18 ± 0.13 logMAR units, 0.43 ± 0.26 logMAR units, and 0.69 ± 0.42 logMAR units, respectively)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se subgroups (p < 0.001).ConclusionOCT is a useful, noninvasive tool for evaluating foveal micro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and predicting visual outcomes after a successful RRD repair.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黄斑区OCT图形特征。方法:77例77眼裂孔型视网膜脱离在巩膜扣带术前后,行除常规检查外,拍摄眼底像,行黄斑区OCT检查[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十"字扫描,5.62mm标准扫描线,测量中心凹神经纤维(NF)厚度,及视网膜下残液量,并打印出图像];术后1wk;1,2,3,6mo随访矫正视力、眼底及OCT。结果:本组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后临床复位率100%,而OCT扫描显示,术后1wk解剖复位率52%,术后1mo62%,术后2mo71%,术后3mo75%,术后6mo87%;术后视力在3~6mo内逐渐提高并稳定;黄斑区OCT图形异常提示视功能改善差。结论:OCT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了解和观察病情、预测预后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OCT观察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术后5a黄斑情况。分析脱离时间及术后5a黄斑OCT及视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47眼,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术后5a OCT, 视功能及脱离时间,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视网膜脱离时间<7d的黄斑厚度(226SymbolqB@88μm)较脱离时间>7d黄斑厚度(209SymbolqB@76μm)厚, 但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复位的黄斑厚度和视力呈正相关(Pearson correlation test, R=1,P=0.01)。脱离时间<7d组视力(0.53)明显好于脱离时间>7d组视力(0.25),明显统计学差异(t-test, P=0.008)。5例(10%)患者发现黄斑区结构异常,包括4例IS/OS层断裂,同时伴有外界膜的断裂(8.5%),且术后5a平均视力(0.15)低于两组的平均视力。
结论:脱离时间的长短严重影响视功能的恢复、术后黄斑的厚度及黄斑结构的改变。累计黄斑视网膜脱离手术尽可能在脱离时间<7d内完成。对于视力恢复较差者,建议行OCT检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