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兰小川  石春和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56-2358
目的: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4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观察配戴前和配戴3 mo 后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屈光参差度、同视机双眼视功能、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结果:配戴前平均UCVA为4.0±0.2,BCVA为4.96±0.2,屈光参差度-4.64±1.52D;配戴3mo后平均UCVA为4.97±0.07,BCVA为4.99±0.1,屈光参差度为0.23±0.12D;配戴3mo后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前拥有同时视者36例、融合功能21例、远立体视功能13例。配戴3 mo后分别为40例、36例、23例。配戴后获得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者较配戴前增加,与配戴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者14例,近立体视异常者26例(13例黄斑立体视,7例周边立体视,6例立体盲)。配戴3 mo后近立体视正常者27例,近立体视异常者13例(7例黄斑立体视,3例周边立体视,3例立体盲)。配戴后3 mo的近立体视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3 mo后,不仅裸眼视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改善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角膜塑形镜通过本身逆几何的特殊设计,可以改变角膜形态和控制眼轴的增长,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和矫正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因此,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实验表明,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屈光度数的控制以及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的效果。本文通过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屈光度数增长的机制和效果、对屈光参差患者的治疗、对眼调节参数的影响和对双眼视功能的改善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孙笑笑  张钰  陈跃国 《眼科新进展》2021,(11):1052-1056
目的 探究角膜塑形镜(OK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就诊的6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资料,随机分为OK组(配戴OK镜)和SP组(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每组各30例。基线时(配戴OK镜或框架眼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进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范围、远近距立体视的检查。比较OK组和SP组儿童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差异,以及两组儿童双眼视功能参数随戴镜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基线时相比,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OK组儿童的远距融合范围、远距集合范围显著减小,近距立体视显著提高(均为P<0.05),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点、远距散开范围、远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基线时相比,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SP组儿童的近距立体视均显著提高(均为P<0.05),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点、远距融合范围、远距集合范围、远距散开范围、远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K组和SP组儿童基线时和戴镜后6个月时的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范围、远距融合点、远距集合范围、远近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后12个月时,OK组儿童的远近距立体视均优于SP组(均为P<0.05),而两组儿童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OK镜后,远距融合范围减小,近距立体视提高。与框架眼镜相比,OK镜改善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远近距立体视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4.
袁梅娟  林泉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8):1318-1322
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屈光不正。近年来,随着全球近视患病率的快速增长,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屈光参差会引起双眼视网膜图像大小不同和融像困难,带来视疲劳、单眼抑制、弱视和立体视障碍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延缓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进展至关重要。目前,各种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方法已得到广泛研究,其中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 OK镜)被认为是控制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对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机制、延缓近视性屈光参差进展的效果及其对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近视性屈光参差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者予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后的近立体视功能。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3/2018-12于我院眼科确诊的年龄在10~20岁的近视患者220例,其中双眼屈光参差度数的差值<1.00D为无屈光参差组76例;1.00~<1.75D为轻度屈光参差组60例;2.00~<2.75D为中度屈光参差组51例;≥3.00D为重度屈光参差组33例。根据近视矫正方式分为角膜塑形镜组88例与框架镜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近视矫正3mo后近立体视功能。结果:框架镜组中,不同程度屈光参差组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有差异(P<0.001)。角膜塑形镜组中,不同程度屈光参差组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765)。在无屈光参差组与轻度屈光参差组中,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镜组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109、0.052);在中度与高度屈光参差组中,角膜塑形镜组的近立体视功能好于框架镜组(P<0.001)。结论: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在近立体视功能方面优于框架眼镜,特别在中度与重度屈光参差组。  相似文献   

6.
柯妍  司马晶  杨浩江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58-2161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配戴高透氧夜戴型硬性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力及裸眼近立体视觉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及变化规律,为正确评价角膜塑形术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眼科门诊接受角膜塑形术的青少年近视患者30例60眼,检测戴镜前及戴镜3mo后裸眼近立体视觉及近视力,屈光不正按等效球镜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3.00D),中度近视组(-3.00~<-6.00D)和高度近视组(≥-6.00D),经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戴角膜塑形镜3mo后与戴镜前比较:(1)远、近视力均提高,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低、中、高度近视组任意两组间近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裸眼近立体视锐度值降低,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低、中、高度近视组任意两组间裸眼近立体视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近立体视与屈光参差显著相关(Pearson系数r=0.778,P<0.01),且屈光参差越大,裸眼近立体视锐度越高;(3)角膜前表面平均K值降低,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4)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眼压等参数的差异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能在短期内引起角膜前表面K值降低,从而改变角膜弯曲度,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提高远、近视力,同时对裸眼近立体视觉的提高有影响,角膜塑形术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眼压等均无明显变化,提示角膜塑形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程度屈光参差单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1a的双眼近视进展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06/2019-06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8~12岁的单眼近视屈光参差患者60例,双眼等效球镜(SE)差值≥2.5D为高度屈光参差组30例,1.0D≤双眼SE差值<2.5D为低度屈光参差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戴镜6mo, 1a的双眼眼轴长度(AL)和非戴镜眼SE变化情况。结果:随访6mo, 1a时,高度屈光参差组戴镜眼眼轴增长均少于低度屈光参差组(P<0.001),非戴镜眼眼轴增长量和SE增长均大于低度屈光参差组(均P<0.001),且高度屈光参差组双眼眼轴差缩短幅度均大于低度屈光参差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戴镜前屈光参差度和双眼眼轴差缩短量具有相关性(F=0.293、0.458,均P<0.001)。结论:单眼近视屈光参差儿童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高度屈光参差者较低度屈光参差者戴镜眼眼轴增长更慢,而非戴镜眼眼轴和等效球镜度进展更快。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缩小屈光参差,且戴镜前屈光参差程度越大,双眼轴差缩小越多。  相似文献   

8.
近视矫正前后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的立体视功能和近视矫正前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颜少明等《立体视觉检查图》对50例正常青少年及90例矫正视力正常的近视眼初诊及截矫正眼镜后立体视阈值测定。结论 初诊立体视功能≤60S者为35人(38%),戴矫正眼镜3个月后立体视阈值≤60S者79人(87.5%),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果 近视可影响立体视阈值,除因远视力减退外,还与调节、辐辏等因素有关。建议近视虱应及时矫正或中高度近视应该经常配戴矫正眼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治疗少儿近视眼的远期疗效 ,探讨其对近视眼的影响。方法 用睫状肌麻痹检影的方法 ,检查 1 0 0只少儿中低度近视眼角膜塑形术治疗 3年前后的屈光度变化 ,与同年龄对照组近视眼的进展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等效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角膜塑形术治疗终止后平均屈光度比 3年前增加 1 3 8± 0 2 7D ,对照组 3年内共增加 1 48± 0 2 9D。两均数经统计检验等效。结论 角膜塑形术对少儿近视进展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线近视屈光度对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儿童近视进展效果的影响。方法:自身双眼对照及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或框架眼镜矫正的双眼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儿童。49例接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实验组;32例接受框架眼镜矫正的青少年儿童纳入对照组。根据戴镜前的等效球镜度(SE)将同一患者的双眼分成2个亚组:较高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A组或对照A组;较低度数眼分别纳入实验B组或对照B组。记录基线双眼角膜地形图、眼轴长度、屈光度及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实验A、B组基线SE分别为(-5.00±1.53)D和(-3.06±1.60)D(t=-20.593,P<0.001);两亚组间基线角膜曲率、角膜散光、角膜E值、角膜厚度及瞳孔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A、B组基线SE为(-5.05±1.43)D和-2.81(-2.00,-4.38)D(Z=-4.952,P<0.001)。戴镜1年后,实验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03±0.14)mm和(0.12±0.1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A、B组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49(0.07,0.75)mm和0.40(0.17,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实验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2±0.34)mm,戴镜1年后减少为(0.63±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7,P<0.001)。对照组基线双眼眼轴差值为(0.74±0.38)mm,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差值的中位数为0.83(0.38,1.0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0,P=0.610)。结论:基线近视屈光度越高,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效果可能越好。  相似文献   

11.
Ortho-K接触镜降低近视疗效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夜戴和日戴 Ortho- K接触镜 1a期间降低近视的疗效及问题点。方法 ≤ 5.0 0 D的 4 5名近视患者为 组 ,采用过夜戴镜方式。 >5.0 0 D的 3 7名近视患者为 组 ,采用日间戴镜方式。对 2组戴镜 1a期间裸眼视力的提高 ,近视度的降低 ,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的改变 ,近视降低度与角膜曲率变化的关系 ,镜片更换的时间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组戴镜后裸眼视力提高至 1.0~ 1.5的比率 ,1个月为 64 .1% ,3个月为 65.2 % ,6个月为56.2 % ,1a后 3 3 .7% .戴镜后 2组近视度数均显著降低 ,3个月后最为明显 ,分别降低 3 .4 6D± 0 .93 D和 3 .96D± 1.2 4 D,1a左右出现回退。角膜曲率半径平均值的增加 ,2组在戴镜 6个月后最显著 ,1a左右出现回退。角膜地形图 Sim K值的变化 , 组戴镜 3个月后 , 组戴镜 6个月后最显著。 组戴镜 3个月后 ,近视度降低值与角膜地形图 FK变化值有显著性相关 (r=0 .559,P <0 .0 1)。镜片调换时间多数在 1个月之内 ,因为配适不佳或疗效欠佳 ;在戴镜后 1a左右 ,因为镜片老化、变形、沉淀物而更换新片。 2组戴镜期间均无明显角、结膜合并症出现。结论 科学规范使用夜戴和日戴 Ortho- K接触镜均可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近视度 ,持续 1a左右出现回退。镜片寿命为 1a左右 ,及时更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9-06/2020-12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60例120眼,根据家属和患者的意愿,分别将术后配戴角膜塑形镜和单焦框架眼镜的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30例60眼)和对照组(B组30例60眼),随访时间6mo。分别于术前、术后6mo观察两组患者的同视机三级视功能、Titmus近立体视功能。

结果:术前,A组与B组各观察指标均无差异(P>0.05)。术后6mo,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得到矫正的同时,双眼视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A组在融合范围、近立体视功能方面均优于B组(P<0.05),两组同时视、同视机立体视功能均无差异(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改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术后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鲁诚  魏盟  魏承丽  任静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7):1298-1300
目的::了解近视性弱视和远视性弱视对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治疗后双眼矫正视力均达0.9以上的弱视患儿行双眼视功能检查。测量同时视、融合范围及远近立体视。根据患儿的屈光状态将患儿分为A组(近视组)20例、B组(远视组)30例。比较A、B两组同时视、融合和立体视差异。结果:近视组中存在同时视的15例(75%),集合融合范围正常的6例(30%),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的16例(80%),有正常远立体视的7例(35%),有正常近立体视的6例(30%)。远视组中存在同时视的26例(87%),集合融合范围正常的7例(23%),分开融合范围正常的20例(67%),有正常远立体视的15例(50%),有正常近立体视的7例(23%)。50例患儿中存在正常远立体视的为22例(44%),正常近立体视13例(26%)。同时视在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4,P>0.05);集合性融合和分开性融合在两组患儿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P>0.05;χ2=0.740,P>0.05);远近立体视两组患儿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5,P>0.05;χ2=0.295, P>0.05)。结论:近视及远视因素对弱视患儿双眼视功能发育影响的差异不显著。弱视治疗后矫正视力正常的患儿短期内双眼视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 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79眼已行ICL或TICL( toric implantable contact lens)近视矫正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观察1d~2a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拱高、晶状体和眼底情况等。

结果:所有术眼术后裸眼视力(4.89±0.17)较前(3.49±0.24)显著提高。末次随访, 术后UCVA高于术前BCVA有72眼(91%),所有患者手术前后BCVA无下降。等效球镜:术前-12.14±4.14D,末次随访-0.43±0.90D。术后1d眼压(14.82±3.46mmHg)与术前(15.59±2.66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眼压(15.77±2.36mmHg)与术前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a拱高(481±219μm)和术后2a的拱高(475±196μm)与术后6mo拱高(502±225μm)相比有所降低。术后6mo,1、2a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略有降低,角膜内皮丢失率分别为5.9%、6.7%、8.2%。术后随访,有2眼出现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经相应处理后,视力无明显影响,尚未发现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超高度近视疗效好且稳定,术后安全性高。通过术前的精确检查和测算、术中的精细操作及术后的严密观察随访可以有效防治并发症。术后出现的拱高下降的情况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远期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轻中度近视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形态的早期变化。方法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轻中度近视青少年21例42眼,使用眼前节分析仪(Orbsean—Ⅱ)评价戴镜后1天、1周、1月、3-6个月的角膜变化。结果配戴者角膜地形图3mm区域角膜曲率平均值下降,戴镜1周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前表面diff值下降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表面diff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最薄厚度减少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white—to—white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轻中度近视使用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中央区曲率下降。  相似文献   

16.
高度近视白内障并低视力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明  赵云娥  王勤美 《眼科》2003,12(5):264-266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并低视力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视力变化。方法 :高度近视白内障并低视力患者 2 5例 40只眼 ,术前常规眼部检查 ,散瞳详细检查眼底并记录 ,使用检影验光和综合验光仪精确验光 ,汉字阅读视力表检查最佳近视力 ,手术后 6个月至 2年后进行随访 ,再次精确验光和近视力检查 ,并调查近阅读情况。结果 :(1)远视力 :2 5例 40只眼矫正远视力明显优于术前 ,5例 10只眼矫正视力≥ 0 3 ,等效球镜度为 -1 75~ -3 75D ,2 0例 3 0只眼 <0 3 ,等效球镜度为 -1 75~ -4 0 0D ;(2 )近视力 :手术后测最佳近视力明显下降 ,3 0只低视力眼最佳近视力三号字 /2 5cm ,最差不能看清初号字 ;(3 )近阅读情况调查 :3 0只低视力眼均反映近视力下降 ,出现近阅读困难 ,不能阅读书报 ;在 5例10只眼矫正视力≥ 0 3中也表现近视力下降 ,4例出现近阅读困难。 (4)解决方法 :2 0例 3 0只低视力眼患者近阅读时配戴正高屈光度数眼镜 ,移近目标至足够近距离进行阅读 ,度数 + 4 50~ + 13 0 0D ,平均 + 7 82D ,除 1只眼因黄斑功能差配戴近阅读镜近视力为四号字 / 10cm ,其余均能够完成近阅读。在 4例 8只眼矫正视力≥ 0 3中同样验配近阅读眼镜 ,屈光度 + 3 0 0~+ 6 2 5D ,完成近阅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由三个眼科中心提供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病历资料,患者共302例601眼,观察戴镜后1wk;1,3mo的裸眼视力、屈光状态、ORBSCAN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的情况。所有观察病例的治疗前设为自身对照组。结果:戴镜后1wk;1,3mo的裸眼视力分别与戴镜前裸眼视力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95.920,-77.710,-65.362;P<0.01,<0.01,<0.01);戴镜后1wk;1,3mo的裸眼视力与戴镜前矫正视力1wk;1,3mo比,均无统计学意义(t=-1.364,0.599,0.581;P=0.174,0.550,0.562);戴镜后1wk;1,3mo的角膜前表面水平向曲率与戴镜前角膜前表面水平向曲率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6.020,20.143,17.476;P<0.01,<0.01,<0.01);戴镜后1wk;1,3,6mo的角膜前表面垂直向曲率与戴镜前角膜前表面垂直向曲率比,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2.505,20.626,21.667,25.397;P<0.01,<0.01,<0.01,<0.01);发生角膜上皮点状脱落和角膜中央明显压痕的病例在1wk时占7.5%,1mo时占6%,3mo占9.8%,其中反复出现角膜上皮点染和明显压痕的占2.5%。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具有特有的降低近视度数速度快、效果显著、安全、可逆的优势,但矫正近视度有一定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