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间歇性外斜视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与立体视觉关系。方法对132例间歇性外斜视有立体视觉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间歇性外斜视以近立体视保存,远立体视大部分丧失为特征。(2)保存的近立体视锐度低于正常人群。(3)立体视锐度与斜视度大小间无用关性.(4)间歇性外斜视有立体视的病人双眼视力大致正常。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检查立体视觉对手术时机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进行对照比较.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并一次性手术正位(+5~-10 PD)的连续性病例114例,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患者看近立体视锐度;采用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评估患者的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功能;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者戴镜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按照患者术后不同斜视度分为A组(+1~+5 PD)、B组(0 PD)、C组(-1~-5 PD)、D组(-6~-10 PD)四组,采用r检验及配对设计的符号秩和检验分别对手术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进行比较,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前与术后双眼融合功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A、B、C、D四组之间术后双眼融合功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术前与术后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A组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36),其余各组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比手术前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在动态与静态刺激背景下的立体视功能。

方法:选取5~12岁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56例,其中男26例,女30例,采用多维空间感知觉训练软件分别进行动态与静态刺激背景下的立体视功能检查,比较不同刺激下的立体视功能。

结果:动态与静态立体视均存在的患者17例(30%),动态或/和静态立体视功能有缺损者39例(70%),在39例有立体视缺损的患儿中,仅存在静态立体视的患者10例(26%),仅存在动态立体视者25例(64%),立体视缺失者4例(10%)。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动态立体视的检出率高于静态立体视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动态背景下的立体视功能优于静态背景下的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540 d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88%,高于对照组的60%(P<0.05);治疗组训练前后融合范围恢复比较,训练后融合范围明显提高;同视机检查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P<0.05);Titmus立体图检查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同视机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融合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正常和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立体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Hu C  Huang X  Liu G  Li H  Yang X  Han B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52-456
目的 研究正常和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不同距离立体视的变化。方法 对4-12岁正常组儿童844例和患儿组因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行手术治疗的患儿35例,采用TNO立体视检查法和新立体视检查法(new stereo tests,NST)检测近距离立体视,采用自制的中,远距离立体视检查法检查1-5m立体视;比较不同年龄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不同距离平均立体视锐度的差异。结果 (1)正常组:4-8岁儿童约98%TNO检查近距离立体视锐度≤60“,立体视锐度与年龄的增长呈直线相关性;10-11岁时立体视锐度最小;4-8岁儿童与9-12岁儿童比较,立体视锐度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约97%儿童NST检查近距离立体视锐度≥40“,各年龄段平均立体视锐度为40“-42“。中,远距离立体视锐度4岁时最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小,9-10岁时最小;(2)患儿组;TNO和NST检查,手术前,后近距离立体视锐度接近,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术前中,远距离立体视锐度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中距离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并接近政党,远距离立体视锐度有轻微改善。结论 (1)正常组4岁儿童不同距离立体视开始发育,随年龄的增长继续发育,8岁后明显提高,9-11岁完善。(2)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前近距离立体视良好,中,远距离立体视不良,术后中距离立体视改善明显,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应以中距离立体视的恢复程度作为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恢复规律。方法对5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测定并分析比较。结果(1)50例患者斜视度25Δ~100Δ,术后近期正位48例。(2)术前具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患者22例(占44%),术后增至47例(占94%)。术前具有远立体视的患者4例,术后增至18例。术后具有远、近立体视功能患者人数显著上升(P<0.05)。(3)术前同视机法具有Ⅰ级功能者22例,术后44例,术后Ⅰ级功能恢复的患者人数显著增多(P<0.05)。(4)术前同视机法测到Ⅱ级功能的患者10例,术后上升到44例。术后Ⅱ级功能的患者比例显著上升(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提倡早期手术治疗以期改善和恢复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张馨心  冯雪亮  阎丽 《国际眼科纵览》2014,38(2):143-144,I0001-I0003
间歇性外斜视在我国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本文着重从间歇性外斜视控制力的评估及立体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神经可塑性原理和知觉训练为切入点,依据背流、腹流通路的相关原理进行干预,有助于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和生活质量,使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达到功能治愈.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外斜视类型,可对远近立体视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手术矫正眼位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远近立体视功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立体视功能为评估双眼合作不协调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提供了一个评估双眼视功能的有效方法,且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双眼功能恢复评价有指导作用。本文对近年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前后立体视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郭雷  才娜  韩屹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1012-1014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为3组,分析其术前控制正位时以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控制正位时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12例,平均立体视为55.28±15.43″,黄斑立体视组56例,平均立体视为197.55±20.72″,周边立体视组10例,平均立体视为612.29±75.48″。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立体视锐度不变,平均立体视为41.94±11.56″;黄斑立体视组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者16例,其余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立体视为170.04±16.47″;周边注视组恢复黄斑立体视者2例,其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立体视为506.40±62·53″,没有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眼位可控制正位时近立体视功能大多已受损,手术可恢复一定的近立体视功能,但是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功能仍有一定困难,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5年12月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9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三棱镜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同视机常规三级功能检查、线状镜不同检查距离(6 m及33 cm)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以及Titmus立体图立体视觉检查。手术方法:斜视度在25△以下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25△~75△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75△以上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随访6~48月,平均24月。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融合功能者,术后正位率较高;无融合功能者正位率较低。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越高。术后同视机训练可提高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结论间歇性外斜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术后同视机训练对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Aim: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distance and near stereoacuity and fusional vergence in patients with intermittent exotropia [X(T)] and their change after surgery.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al institution-based clinical study included 31 cases of X(T) requiring surgery and 33 age, sex-matched controls. All subjects underwent complete orthoptic assessment including near stereopsis (Randot stereogram) and distance stereopsis by polaroid stereo-projector apparatus using special paired slides and fusional vergence assessment at distance and near prism bar at baseline and one week, one month, 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in X(T). Results: The successful surgical alignment rate was 74.2%. Preoperatively, case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poor distance and near stereoacuity, compared to controls ( P P Conclusion: Early detection of abnormal stereoacuity (near and if possible distance) and near fusional vergence amplitudes may help to decide proper timing of surgery in X(T).  相似文献   

12.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手术量按外直肌后徙1mm,矫正2^Δ~3^Δ及内直肌截除1mm,矫正4^Δ~5^Δ计算,3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1例行内直肌缩短,42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1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45例局麻下手术,11例全麻下手术。结果56例中完全功能治愈23例,临床治愈25例,总治愈者48例,占85.7%。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止确选择手术时机,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前立体视状况与手术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47例常规手术量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术前远近立体视觉及术后眼位,与16例术前有远立体视并采用调整手术量患者手术后眼位对比研究。结果回顾性资料中,术前无立体视觉和只有近立体视觉的患者,其术后正位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有远立体视者,其术后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只有近立体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资料中,术前有远立体视觉的26例患者均在常规手术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手术量,术后眼正位率,与术前无立体视及仅有近立体视而采用常规手术量的患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有远立体视的间歇性外斜视,适当减小手术量,不影响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欠矫与过矫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方法将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对其三组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1、正位组立体视锐度术后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欠矫组立体视锐度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矫组立体视锐度术后比术前显著损害P<0.05。2、正位组与欠矫组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术后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过矫组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鉴于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过矫后对近立体视锐度的显著损害,矫正手术以不过较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功能及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对16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远、近立体视检查情况分为3组:远、近立体视均保存者48例为A组,远立体视丧失、近立体视保存者72例为B组,远、近立体视均丧失者36例为C组;近立体视用Titmus立体图,远立体视用赵堪兴设计的随机点立体图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病人远、近立体视锐度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效最好。B组病人手术前后近立体视锐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该组病人术后近立体视比术前有所提高,近立体视最先开始建立;B组病人远立体视术后有26.39%病人得到重建,疗效次于A组。C组疗效最差。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远立体视功能丧失以前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