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华栋  范学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36-2137
目的:对比观察两性霉素B(AMB)和AM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2例隐脑患者随机分为AMB组和AMB脂质体组,分别给予AMB及AMB脂质体静脉滴注,部分患者加AMB鞘内注射,按标准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及鞘内注射,AMB脂质体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普通AMB.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脑优于普通AMB.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将常规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后、病情仍难以控制的(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性仍难以转阴,颅内高压持续不降)2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组、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组,鞘内注射剂量从0.1 mg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或每次注射剂量达到1 mg。结果: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普通两性霉素B。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方法,以及对这种药物的疗效、毒副作用、患者耐受性等作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4.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和慢性炎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1]。新型隐球菌属于条件致病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经血液传播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两性霉素 B对小儿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小儿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 ,男 2 5例 ,女 7例 ,年龄 0 .5~ 1 1岁 ,给予两性霉素 B,静脉滴注 ,疗程为 3个月。结果 两性霉素 B对小儿隐球菌性脑膜炎疗效满意 ,总有效率 93.8%。  相似文献   

6.
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护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建玲,陈建华我院于1992年3月~1995年3月共收治2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人,应用两性霉素8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4例;年龄17~58岁...  相似文献   

7.
张震  尹泽黎  刘育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49-1650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AMB)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4~2008年收治的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先静脉注射伏立康唑,后改为口服维持,同时定期鞘内注射AMB.结果:治愈6例,好转1例,死亡1例;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幻视1例,皮疹1例,短暂性双下肢截瘫1例,尿潴留1例.结论:伏立康唑联合AMB鞘内注射是目前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葛北海  肖劲松 《医药导报》2010,29(10):1305-1307
目的 探讨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将26例患者分成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组采用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死亡各2例;对照组治愈、好转各2例,死亡6例. 治疗组头痛、颈项强直消失时间(61.47±6.28)d,脑脊液涂片及培养阴转时间(83.88±7.84) d,对照组分别为(78.12±9.79)和(97.21±10.95)d. 结论 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能提高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5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普通输液留置针静脉滴注治...  相似文献   

10.
李锐  刘福  杨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23):2434-2439
目的:系统评价氟胞嘧啶(5FC)或氟康唑(FCZ)与两性霉素B(AMB)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关于AMB+5FC与AMB+FCZ对比治疗CM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文献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及STATA 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中英文文献,7项研究,48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方面,AMB+5FC组的2周死亡率低于AMB+FCZ组[OR=1.88,95%CI(1.09,3.23),P=0.02],但在10周死亡率方面2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OR=1.29,95%CI(0.83,2.03),P=0.26];安全性方面,两组在不良反应(AEs)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OR=0.91,95%CI(0.73,1.12),P=0.36]。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应用AMB+5FC可以降低CM患者的死亡率,虽然两组AEs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AMB+5FC可能发生更严重的AE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脑炎(二者统称结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3例结脑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抗结核药物及激素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体温、颅压、临床体征、颅内病灶吸收情况和脑脊液(CSF)等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体温、颅压降至正常,意识恢复时间及CSF中细胞数、糖、蛋白质、氯化物等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患者颅内病灶吸收情况及并发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药可缓解结脑的症状,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该方法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9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儿临床症状、辅助检查 ,愈后进行比较。结果 ①头痛、颅高压及脑脊液隐球菌阳性占本组患儿的 10 0 % ;②合理处理颅高压治愈患儿占本组患儿的 77.8%。结论 ①对头痛、颅高压患儿应行脑脊液隐球菌检查 ;②合理处理颅高压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儿愈后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尿激酶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4HRZE(S)/4HRZE/4HRE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6周时两组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和脑脊液压力下降的速度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1)。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27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5%,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未发现与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相关并发症。结论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满意,简单有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甘孜州人民医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6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除5例入院3d内自动出院、3例死亡外,其余48例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均好转出院。结论合理有效的护理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如何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抗真菌治疗中进行药学实践。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儿童的药物治疗过程,从抗菌药物方案制定、给药剂量确定、疗效监护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提供全程化的药学监护。结果:抗真菌治疗期间,患儿出现肾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临床药师建议医师降低两性霉素B剂量,停用甘露醇、呋塞米以避免加重肾功能损害,同时予以补钾治疗。调整治疗方案后,患儿肾功能恢复正常、未再出现低血钾。经系统抗真菌治疗,患儿病情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此外,临床药师对维持治疗的抗真菌药物的选择给出药学建议,并被临床医师采纳。结论:临床药师全程参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儿的监护,为其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提供药学建议,对合理、安全的使用药物起到了良好作用,体现了药学服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国光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082-1083
目的 研究脑脊液置换加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毒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的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28例隐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脑脊液置换加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为治疗组。B组仅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为对照组,治疗共16周。以症状、体征、CSF常规、CSF培养及涂片为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组疗效佳,在基层医院不失为一种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最佳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两性霉素B仍为治疗隐脑最基本,最廉价和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孙芳 《中国药房》2014,(48):4543-4545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 mg,1次/日,饭前或饭后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液180μg,皮下注射,1次/周。观察组患者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聚乙二醇干扰素的用药剂量。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6个月、12个月时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 Ag)阴转率、HBe Ag转化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HBV-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和HBe Ag转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HBV-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和HBe Ag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ALT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拉米夫定疗效更显著,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8.
刘斌  陈艳香  陈军秀  黄玉梅  李燕 《中国药房》2012,(48):4578-4580
目的:观察抗敏合剂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荆门市皮肤病防治院门诊102例慢性荨麻疹病例,其中联合组(51例)口服抗敏合剂,每次1袋(100mL),每日3次,同时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单用组(51例)单独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用法同联合组。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第7、14、28天比较2组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最大直径和风团持续时间,并比较2组疗效,同时于治疗结束时比较2组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第7、14、28天,联合组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最大直径和风团持续时间均显著小于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结束时有效率为90.20%,单用组为72.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未见口干等不良反应。结论:抗敏合剂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黄健雄  刘晓凯 《中国药房》2011,(24):2270-227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休息、吸氧、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拮抗药、他汀类调脂药等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0.3g,qd,3d后改为0.1g,q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首剂负荷剂量300mg,之后改为75mg,qd)。2组均6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