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将常规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后、病情仍难以控制的(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性仍难以转阴,颅内高压持续不降)2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组、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组,鞘内注射剂量从0.1 mg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或每次注射剂量达到1 mg。结果: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普通两性霉素B。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葛北海  肖劲松 《医药导报》2010,29(10):1305-1307
目的 探讨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将26例患者分成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组采用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死亡各2例;对照组治愈、好转各2例,死亡6例. 治疗组头痛、颈项强直消失时间(61.47±6.28)d,脑脊液涂片及培养阴转时间(83.88±7.84) d,对照组分别为(78.12±9.79)和(97.21±10.95)d. 结论 鞘内联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能提高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结核性脑膜炎(TBM)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的差异蛋白质,筛选二者的鉴别诊断标志物.方法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4例TBM和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进行电泳分离,以PDQuest8.0软件根据蛋白的等电点PI、分子量、匹配率、灰度值等进行差异蛋白描述性分析.结果 结核性、隐球菌性两组脑脊液分别检测到蛋白点数为111和114,蛋白点分子量均分布为10~130 kDa,等电点PI为4.4~6.7间.两组脑脊液蛋白图谱匹配率为95%,产生24个差异蛋白点,其中3个蛋白点只在TBM中表达,2个蛋白点只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表达,19个匹配蛋白点存在2倍差异表达.结论 双向电泳技术可得到分辨率和重复率较高的结核性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质凝胶图谱,二者存在差异蛋白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外周血象和神经影像学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64例脑膜炎患者,其中病毒性脑膜炎106例、化脓性脑膜炎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11例和结核性脑膜炎23例,对4种脑膜炎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脑脊液、外周血象以及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病毒性脑膜炎所占比例最大,发病年龄最小,意识障碍发生率最低,脑脊液葡萄糖和氯化物接近于正常,颅脑CT或MRI异常率最低;化脓性脑膜炎的体温最高,脑脊液蛋白和细胞最高,且以多核细胞为主,血白细胞升高最明显;隐球菌性脑膜炎肢体无力和视力下降的发生率最高,脑脊液压力最高;结核性脑膜炎除了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特有体征,有神经系统外结核病灶,脑脊液抗酸染色查到抗酸杆菌,脑脊液中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经正规抗结核治疗1个月以上有效以外,未发现其完全区别于其他3种脑膜炎的临床特点.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脑脊液和外周血象可初步鉴别这4种脑膜炎,影像学可提供脑膜、脑室或脑实质受累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蒜注射液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肺念珠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亚非  汪能平 《医药导报》2004,23(9):0665-0666
目的:探讨大蒜注射液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及肺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4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1例,其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61例,肺念珠菌病60例;对照组123例,其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62例,肺念珠菌病61例。治疗组以大蒜注射液40~80 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500~1 000 mL中静脉滴注,qd;对照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采用两性霉素B 1 mg·kg 1静脉滴注或0.1~0.5 mg鞘内给药,肺念珠菌病采用氟康唑片200 mg,po,qd。以上药物疗程均为10~20 d。结果:治疗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治愈率67.2%,总有效率95.1%;对照组治愈率69.4%,总有效率93.6%(均P>0.05);治疗组肺念珠菌病治愈率78.3%,总有效率93.3%,氟康唑片对照组治愈率75.4%,总有效率78.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蒜注射液具有抑制、杀灭真菌作用,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两性霉素B注射剂疗效相当;治疗肺念珠菌病疗效优于氟康唑片。大蒜注射液不良反应少,特别适用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而致肝肾功能损害和二重感染的慢性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资料并探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近8年来本院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23例患者中有6,3,2,2例分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比较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联用与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联用,其治疗痊愈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误诊率较高,建议对可疑病例做反复腰穿、墨汁涂片和霉菌培养。  相似文献   

7.
陈国光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082-1083
目的 研究脑脊液置换加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毒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的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28例隐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脑脊液置换加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为治疗组。B组仅静滴及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为对照组,治疗共16周。以症状、体征、CSF常规、CSF培养及涂片为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组疗效佳,在基层医院不失为一种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最佳方法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两性霉素B仍为治疗隐脑最基本,最廉价和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5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普通输液留置针静脉滴注治...  相似文献   

9.
郭振勇  赵伟杰  刘菲 《中国药房》2010,(37):3485-3488
目的:以莫昔沙星为模型药物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1只小鼠尾静脉注射结核分枝杆菌菌悬液14d建立结核性脑膜炎模型;于造模成功后第2天取健康、模型小鼠灌胃给予莫昔沙星(100mg·kg-1),连续给药5d,每日1次,考察末次给药后24h内小鼠血浆和脑组织中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取造模后小鼠按模型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治疗组(莫昔沙星,100mg·kg-1)、阳性对照组(利福平,20mg·kg-1)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日1次,给药5d停2d,连续给药56d,考察第57天小鼠脑组织中活菌数量。结果:与健康小鼠比较,模型小鼠脑组织中莫昔沙星AUC0~24(hP<0.05)、Cmax、t1/2增加,血浆中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小鼠脑组织中活菌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结核性脑膜炎存在情况下,莫昔沙星透过血脑屏障的量增加,对结核性脑膜炎模型小鼠有杀菌作用,作用与利福平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36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表现,葡萄糖降低尤为显著,IgG、IgM、IgA及微量总蛋白升高明显。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下降明显。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100%)、氟康唑(94.4%)和5-氟胞嘧啶(94.4%)抗真菌药敏感性较高。结论 对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多次进行脑脊液培养、墨汁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助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下降。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早期控制感染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测定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含量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及对照组96例,应用连续监测法,采用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脑脊液中的A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ADA含量明显高于无菌性脑膜炎组及对照组(P〈0.01),无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AB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脑脊液ADA含量测定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必净对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72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四联抗结核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血必净注射液静滴,治疗20d。治疗前后评定各项临床指标与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2%,对照组为52.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显著改善,症状、体征积分及评分明显下降(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血必净配合抗痨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关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进展的文献资料。结果与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病,近年发病率有逐步增高的趋势,但早期常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导致误诊。结脑治疗以抗结核治疗最为重要,其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长期、分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11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规则抗结核治疗,住院+门诊随访观察至疗程24周的临床资料。结果:11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24周期间有39例出现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为32.8%,其中32例发生在强化期(16周内),经加强护肝、调整抗结核方案等个体化治疗,药物性肝炎治愈率94.9%,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有效率90.3%。结论:重视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早期制定个体化用药对策,即能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又使抗结核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尿激酶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4HRZE(S)/4HRZE/4HRE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6周时两组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和脑脊液压力下降的速度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1)。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治愈27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2.5%,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未发现与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相关并发症。结论脑脊液负流量置换加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满意,简单有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特点。方法:腰椎穿刺术获得脑脊液,脑脊液标本涂片墨汁染色查找带有荚膜的新型隐球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隐球菌数量与白细胞计数及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2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在(10~300)×106/L之间,多以淋巴细胞为主。随着疾病病程的进展和治疗,出现隐球菌先增后减与白细胞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CD4+T细胞则随疾病的治疗逐渐减少。结论:脑脊液中CD4+T细胞可作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方法 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查找新型隐球菌.结果 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均镜检到新型隐球菌,而对照组未镜检出一例阳性.结论 因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很相似,实验室几乎均未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往往不能及时确定而被误诊.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应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而日常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