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介绍我院处方点评工作情况,为处方点评制度更好地实施提供参考。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为依据,抽取2009年1月-2010年11月期间每月240张门/急诊处方(5520份)、30~40份住院病历(780份),每日静脉配置中心配制的3800~4000张长期静脉用药医嘱(271万张),以及2010年3-11月期间每日所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1677份),根据点评内容,填写处方指标点评表及不合理用药项目表,运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并对其中门/急诊处方基本指标、不合理处方比例、住院病历及长期静脉用药医嘱、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基本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我院门/急诊平均用药品种数均为1.7,平均不合理处方比例由2009年的22%下降为2010年的4.5%,不合理用药住院病历由2009年的25%降低至2010年的14%,长期静脉用药不合理医嘱由2009年的10%下降为2010年的1%,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格率由2010年3月的27.3%升高为当年11月的73%。结论:我院的处方点评工作方法可行,能有效干预不合理用药,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熊汉申  张兆利  张引兰 《中国药房》2014,(14):1260-1262
目的:探讨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管理与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分别调查我院2012年7-12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10 226张(含不合理典型处方75张)以及2013年1-6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11 051张(含不合理典型处方70张),分别作为干预前和干预后数据。比较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指标变化,检验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明显上升,由干预前的63.70%上升到干预后的75.50%;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8.99%下降到干预后的7.15%;不规范处方和超常处方大大减少,分别由干预前的44.30%和22.14%,下降到干预后的38.72%和11.66%;平均每张不合理典型处方不合理用药表现次数下降,由干预前的2.04人/次下降到干预后的1.54人/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合理应用具体指标有改善,其他仍需继续改进。结论:合理的干预措施使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全面提升是可行的,但我院抗菌药物处方合格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与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8~12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1 000张以及2014年1~5月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1 000张,分别作为干预前和干预后数据,进行处方点评和分析。结果门急诊处方合格率从干预前的72.1%上升至干预后的81.1%;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12.8%下降至干预后的10.1%;注射剂使用率由干预前的32.1%下降至干预后的3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持续的处方点评和干预,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的质量提高,但仍需加强对处方的管理、审核及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本院2007~2009年门诊用药情况. 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07~2009年12 000张门诊处方,统计分析处方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用药品种数、平均处方金额等监控指标;对3 y处方点评(点评处方为20 2614张)中出现的1 517张不规范处方不合理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12 000张处方统计结果显示,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07年的27.5%下降到2009年23.5%,激素类药品使用率15.3%~20.5%,注射剂使用率22%~23.8%,二联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07年的25.4%下降到2009年的10.4%;3年处方点评结果显示,处方合格率从2007年的98.73%提高到2009年的99.64%;不规范处方占点评处方的百分率从2007年的2.02%下降到2009年的0.44%.3年来,不合理用药比例居前3位的均为诊断与用药不符、用法用量不合理和有潜在药物相互作用,3项占点评处方的不合格率从2007年的0.89%下降到2009年的0.15%.结论 医院实施处方点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院门诊处方质量,有效地促进了门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鱼骨图分析法与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点评中的使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5月间医院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处方894张(干预前组);另抽取2018年6—12月间实施鱼骨图分析法与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医院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处方951张;比较实施干预前后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处方不合理的原因及其不合格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处方不合理原因较干预前得到明显改善,其不合格率(4.52%)明显低于干预前(8.95%()P<0.05);且11月份、12月份不合格率分别为0.83%和0.69%均达到目标值(<1%)。结论: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中,采用鱼骨图分析法与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处方不合理用药的原因,降低了抗菌药物处方不合格率,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张巧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293-3294
目的 了解医院的临床用药情况,更好地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方法 对某医院2012年的1 800张门急诊处方进行了统计点评,并分析其中的不合理处方.结果 急诊的每张处方使用药品种数、注射剂的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高于门诊,门诊平均单张处方金额、合理处方百分率高于急诊,门急诊药品通用名使用率均为100%.经过处方点评,共排查出不合理处方172张,占门急诊处方数的9.56% (172/1 800),其中门诊103张,急诊69张.不合理处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诊断与用药不符,处方超量,药品用法、用量不适宜,临床诊断不规范,适应证不适宜,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结论 该院2012年门急诊处方基本合理,但尚存在不合理处方.医院应加强用药知识宣讲,提高门急诊处方的质量,切实贯彻处方点评制度,避免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我院门诊儿科用药情况,评价药师对不合理儿科处方的干预效果与指导作用,提高我院门诊合理用药水平。 方法:点评我院门诊 2015 年的 8 262 张儿科处方,针对处方点评中发现的问题,2016 年成立门诊药师用药干预小组进行干预,对2016 年干预后的 6 864 张处方进行点评,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通过药师干预后,处方用药更加规范,抗菌药物的累计品种数、平均每张处方药品种数均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13% 降至 1.01% ,不合理处方比例由5.63% 降至 7.95% (P<0.05), 其中超说明书用药、临床诊断书写不全、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用法用量不适宜、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处方比例均降低 (P<0.05)。 结论:我院药师采用的药学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对提高门诊合理用药水平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曾斌  冯浩  刘凯南 《中国药业》2012,21(18):61-62
目的了解某院门急诊和住院处方用药点评效果,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为依据,抽取2010年至2011年门急诊处方(6 000张)和住院病历(2 400份)的处方指标和患者关怀指标进行点评,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院门急诊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9和2.1,平均不合理处方比例由2010年的21.7%下降为2011年的8.5%,不合理用药住院病历由2010年的21.5%下降为2011年的13.9%,抗生素使用率由2010年的44.9%降至2011年的36.3%,通用名使用率达100.0%。结论医院Microsoft Excel处方点评工作可行,能有效干预不合理用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门急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配合抗菌药物整治活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以随机抽样法抽取2010—2011年门急诊处方,运用描述统计学的方法,对抽取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药物说明书、相关文献等资料对其进行点评。结果:抽取的总处方数为51 728张,其中2010年处方24 318张,2011年处方27 410张。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17 121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10%,其中2010年抗菌药物处方8 864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45%,2011年抗菌药物处方8 257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12%;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大环内酯类次之。单一用药处方12 538张,二联用药处方3 117张,三联用药处方1 466张。有关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处方有1 595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9.3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用法与用量不合理、遴选药品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结论:门急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继续加强管理,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处方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2010年约49万张门诊处方中,每月随机抽取100张,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点评用药合理性。结果:1 200张处方中,平均每张处方使用3.1种药品,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7%(404/1 200),注射剂使用率为32.8%(393/1 200),使用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32.5%(390/1 200),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92.8%(1 113/1 200),平均每张处方金额151.4元,合理处方所占比例为65.1%(781/1 200)。不合理处方中,不规范处方189张,占45.1%;适应证不适宜处方76张,占18.1%;用法与用量不适宜处方56张,占13.4%;遴选药品不适宜处方51张,占12.2%;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处方20张,占4.8%;有配伍禁忌或不良相互作用处方14张,占3.3%;超常处方9张,占2.1%;重复给药处方4张,占1.0%。结论:通过处方点评及多种干预措施,合理处方百分率从2010年1月份的22.0%上升到12月份的98.0%,处方点评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1.
抽取我院专家组干预前(2010年7-12月)和专家组干预后(2011年7~12月)的门诊处方各1200张,以《处方管理办法》等为依据,对处方的基本指标、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超常规处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处方点评专家组对提高处方合格率,促进床合理用药有持续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梁华  李根  高羽  黄砚 《中国药业》2014,(4):62-63
目的 介绍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实施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以《处方管理办法》为依据,抽取2012年1至6月处方(每月600张门/急诊处方)以及处方点评工作开展并实施干预措施后的7~12月处方,根据点评内容填写处方指标点评表及不合理用药项目表,运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对干预前后处方的基本指标、不合理处方比例等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医院门/急诊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1种,不合理处方比例由干预前的72.8%降为9.3%,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35.77%降为15.56%.结论 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方法可行,能有效干预不合理用药,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门诊处方存在的问题,规范处方书写,提高处方质量,以促进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方法:对上海市中医医院2011年7—10月的门诊处60 835张,根据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2010年颁布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和药品说明书中的规定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门诊处方存在书写不规范、不合理用药问题,合格处方60 615张,不合格处方220张,处方合格率为99.6%。结论:医师和药师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医师书写处方和合理用药的能力,提高药师审核处方的能力,从而提高门诊处方的质量,确保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朱文玉 《中国药房》2011,(13):1242-1243
目的:评价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制度改进后效果,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为依据,随机抽取南京市胸科医院2010年6-8月门诊处方14190张,逐一审核并填写不合理用药项目表和处方点评工作表,运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并对处方基本指标、不合理处方类型及比例统计、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3方面进行分析。结果:6-8月我院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分别为2.7、2.2、2.1种(改进前为3.1),不合理处方比例分别为56.74%、35.09%、24.22%(改进前为57.43%),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上半年的31.46%逐渐下降到8月的10%以下。结论:处方点评制度改进初见成效,但不规范处方比例仍较高,抗菌药物的使用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郑继海  王金彩 《中国药房》2011,(29):2780-2781
目的:了解我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的效果。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为依据,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7月-2010年6月每月门诊处方100张共计3600张,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运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并对处方书写质量、不合理用药及超常处方情况进行点评。结果:处方书写不合格率逐年下降且下降明显(尤以2008-2009年最为显著),由12.17%降至4.58%;总用药不合理率从2007-2008年的12.8%降低至2009-2010年的8.8%,属于不合理用药特殊情况的"超常"处方在点评的3年中数量明显减少,占不合理处方比例从2007-2008年的36.6%降低至2009-2010年的21.9%。结论: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可提高处方书写质量及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宋智慧  李荔  王家伟 《中国药房》2013,(46):4355-4357
目的:对某院“医改”后2013年1—5月门诊药房处方点评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方法: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抽取该院2013年1—5月中每月第1个连续5个工作日的门诊处方,采取处方四级点评、四级反馈的模式,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共抽取处方186944张,不合理处方总数为648张,平均处方合理率为99.65%,与“医改”前(2012年7—11月)平均处方合理率93.18%比较,处方合理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合理用药类型为适应证不适宜(25.37%)、用法用量不适宜(48.70%)。结论:“医改”后该院处方合理率明显提高,但仍应继续通过多种措施加强对不合理处方的干预,进一步提高该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12年不合格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门诊不合格处方情况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不合格处方的措施,以提高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门诊处方26000张(每周随机抽取500张),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及文献资料,查出不合格处方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本组26000张处方中,合格处方25247张,合格率为97.1%。不合格处方753张,占2.9%。不合格处方主要为不规范处方,占o.83%;不合理用药处方,占2.07%。结论我院门诊西药房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应加强临床医师、药师对《处方管理办法》和药品说明书的学习,提高医师书写处方和合理用药的能力,提高药师审核处方的能力,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  相似文献   

18.
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丽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8):1252-1253
目的: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4月执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后的门诊处方11934张,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析点评.结果:我院门诊不合理处方主要表现在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结论:只有药师与临床医师一起参与到处方点评工作中来,优势互补,才能共同保证临床的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刘日升  张雯 《中国药房》2011,(33):3164-3166
目的:介绍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工作情况,为处方点评制度更好地实施提供参考。方法: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为依据,从我院2010年1-12月门诊处方中每月随机抽取1周的处方进行点评,从不合理处方分类、不合理处方类型及发生频次统计、开具不合理处方的科室排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共抽取处方36793张,其中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不合理处方类型包括处方内容缺项(1052次),剂量、规格等书写不规范(935次),门诊处方超过7日量且未注明理由(1731次)等;便民门诊、妇产科、儿科分别位居开具不合理处方的科室前3位。建议可通过组建处方点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制定医院处方集,加快医院电子处方的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处方点评工作。  相似文献   

20.
赵世峰 《中国药房》2012,(5):477-479
目的:为提高医院处方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处方点评工作开展前(2008年)、开展后第1年(2009年)及第2年(2010年)的第1季度门诊处方(每月2000张),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为标准,运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统计不合格、不合理处方,并对门诊药房同一时期所发生的药患纠纷进行统计。结果:不合格处方常见为药品剂量、规格书写不规范;不合理处方表现为遴选药品不适宜、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不适宜等;与处方点评工作开展前相比,开展后的处方质量得到显著性提升((22.88±0.58)%vs.(14.85±0.43)%、(7.32±0.25)%,P<0.01),因处方质量欠缺所引发的药患纠纷也有显著性下降((19.33±1.15)%vs.(14.00±1.73)%、(6.67±1.53)%,P<0.01)。结论:处方点评具有提高处方质量与减少药患纠纷的双重作用,对提升医院及药师的整体形象、构建和谐的就医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应当长期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