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方法]将150例合适病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为50例,埋线组采用穴位埋线进行治疗,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进行治疗,西药组则口服消炎痛,分别于治疗前后统计其痛经症状评分,从而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埋线组的症状积分改善及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组(P<0.01),也优于针刺组(P<0.05),其自身前后改变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简便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提插法、捻转法针刺足三里穴对新西兰兔胃电、血浆胃泌素、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分为提插和捻转两组,针刺前后分别记录体表胃电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胃泌素、cAMP和cGMP的含量。[结果]与捻转法相比较,提插法可升高健康新西兰兔胃电幅值并使频率增快(P<0.01或 P<0.05);提插法可升高血浆胃泌素及cAMP含量(P<0.05),但两种手法对血浆cGMP含量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提插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新西兰兔胃电活动、血浆胃泌素、cAMP的作用比捻转手法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浆胃动素及体表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9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47例和针刺组45例.埋线组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针刺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1个疗程(28d)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浆胃泌素(Gas)和P物质(SP)含量、体表胃电图(EGG)的动态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电图的特征。方法:对66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儿,行多通道胃电图检查,探讨餐前、餐后胃平滑肌电活动的变化规律及各导联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餐前平均幅值、电节律紊乱、慢波百分比,2导联与其他导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各导联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1、2导联平均幅值,4导联胃电节律紊乱系数,1导联反应面积、慢波频率不稳定系数,1、2导联餐后/餐前功率比与其它导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导联间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的各项指标餐前与餐后比较,1、2、3、4导联平均幅值、平均频率、反应面积、正常慢波百分比,1、2导联胃电节律紊乱系数、主功率比,4导联主频、慢波频率不稳定系数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指标导联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致胃肠功能紊乱和胃动力改变,是导致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皮下埋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62例,按简单随机法随机分为皮下埋线组31例和针刺组31例,两组均在治疗3周后综合评定疗效,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分级评分。[结果]皮下埋线组基本痊愈15例(48.4%),显效7例(22.6%),有效7例(22.6%),无效2例(6.4%),总有效率为96.3%;针刺组基本痊愈9例(29.0%),显效9例(29.0%),有效10例(32.3%),无效3例(9.7%),总有效率为90.3%。两组比较,皮下埋线组的基本痊愈率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评分均有改善(P<0.01),且皮下埋线组的改善作用比针刺组更优(P<0.05)。[结论]皮下埋线治疗可提高颈椎病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和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门诊的72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针刺治疗予隔日1次,总共治疗10次,穴位埋线治疗每周1次,3次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9.19%,对照组有效率71.42%,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每组16例,埋线治疗组在患侧翳风、风池、颈夹脊穴、双肝俞穴行埋线疗法,7天1次,4次为1个疗程,针刺对照组在上述穴位行普通针刺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埋线治疗组总有效率87.5%,针刺对照组总有效率56.3%,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在治疗后,穴位埋线组在睡眠质量和焦虑情绪的改善上都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确切,其方便、省时的特点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安鹏  范红  陈艳敏  安瑛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33-735
目的分析描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胃肌电活动特点,探讨胃动力障碍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方法对65例GERD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餐前、餐后体表胃电图监测,据内镜检查结果,把GERD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行组间胃电参数比较,随访19例胃电节律异常GERD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胃电参数的变化。结果GERD组的主频(DF)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N%)、餐前餐后功率比(P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或0.01),胃电节律紊乱,以胃动过缓为主。经1周治疗后,GERD异常胃电参数明显正常化(P<0.05或0.01)。餐前RE组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37.5%)显著高于NERD组(12.1%)。餐后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RE组和NERD组分别为71.9%和60.6%,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肌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缓为主,胃动力障碍参与了GERD的发病,EGG对GERD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胃肠起搏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胃肠起搏器治疗30例胃动力紊乱性疾病患者(治疗组),并与胃肠起搏空白输出机治疗组及普瑞博思治疗组对照比较。治疗前后检查胃电图,记录胃电频率、幅值,观察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空白组、普瑞博思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90.0%、46.6%、86.7%,治疗组和普瑞博思组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电图空腹、餐后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趋向正常频率;普瑞博思组仅治疗后餐后胃电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空白组胃电频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起博器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可改善临床症状及胃电生理的频率。  相似文献   

10.
穴位埋线对实验性癫痫大鼠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法对实验性癫痫大鼠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西药组(剂量为15 mg/kg丙戊酸钠)、针刺组,分组进行预处理后,以腹腔注射青霉素钠(570万U/kg)复制大鼠癫痫模型,观察各组造模后70~85 min内脑中线Fz区与Pz区脑电图电压、频率的变化。【结果】模型组Fz区与Pz区的电压高于空白组(P<0.01),而埋线组、西药组、针刺组的电压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模型组造模后脑电频率A变慢,而埋线组、西药组、针刺组的频率A均比模型组增快,其中埋线组最快,对频率A的影响以Pz区明显(P<0.05或P<0.01);模型组造模后Fz区与Pz区脑电频率B也变慢,埋线组和针刺组频率B均增快(P<0.05或P<0.01),西药组频率B增快不明显(P>0.05)。【结论】穴位埋线、针刺和西药丙戊酸钠均可降低癫痫大鼠痫性放电电压、增快脑电频率,具有抗痫作用。但与单纯针刺相比,穴位埋线可延长穴位刺激效应时间,减少治疗频率,而与西药治疗相比则可避免西药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一钡条法检测胃排空,休表胃电图法检测胃电,分别对慢性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37例)、脾虚证患者(20例)及对照组(13例,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一般检查无正常者)进行检测。结果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胃排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脾虚证患者胃电波幅及频谱累加值(SUM值)在餐前、餐后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其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无特殊表现,正常的胃电不能预示正常的胃排空,胃排空率低下可能与胃电波幅及SUM值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疗法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薄氏腹针疗法组(治疗组),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胶囊20mg,每日2次,病例疗程30天;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按照薄氏腹针疗法选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大横(左)穴位,选用0.22mm×4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进针,留针30min,每日1次,共治疗30天。[结果]从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糜烂愈合程度上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薄氏腹针疗法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郄穴为主配合中药介入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计算器数字随机法将入选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L4-S1夹脊穴和外丘、委中、侠溪等特定穴,配合葛根素注射液介入病变腰椎间盘椎间孔附近治疗;对照组针刺治疗同治疗组,配合常规穴位注射葛根素注射液.治疗30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价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Z=2.525,P=0.012),且治疗组的平均疗程比对照组为短(P<0.001).治疗后两组的症状体征总评分、疼痛评分和直腿抬高试验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更为明显(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的IL-6含量均下降,而治疗组的降低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P<0.05或P<0.01),而对照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葛根素注射液的介入治疗与针剌的协同作用优于葛根素的穴位注射合常规针刺.这可能与介入治疗能使药物直达病所,更有利于外周血IL-6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从而消除神经根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培土生金综合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综合疗效、营养指标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 法]将90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中药加穴位疗法组3组,每组30例。中药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予健脾益 肺冲剂口服,中药加穴位疗法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健脾益肺冲剂口服,同时对双足三里交替进行隔姜灸与参麦注射液穴 位注射;对照组则单纯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 [结果]中药加穴位疗法组有效率为93.33%,中药组为 86.67%,均高于对照组的56.67%(P<0.01)。中药加穴位疗法组治疗后患者的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的百分比(PIBW)、血 清总蛋白含量(ρTP)、血清白蛋白含量(ρAIB)、血清前白蛋白含量(ρPAlb)等营养学指标均有升高(P<0.01);中药组治 疗后ρTP、ρAlb及ρPAlb也有升高(P<0.01),而PIBW和血红蛋白量(ρH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药加 穴位疗法组及中药组用药后日常生活分、抑郁分、焦虑分以及生存质量总计分均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P<0.01),两 者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培土生金综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可有效 地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动素、胃泌素含量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共4组,采用喂养0.02%的氨水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治疗组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选用胃苏冲剂灌胃。治疗结束后,观察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结果:穴位贴敷和对照药物均可增加血清胃泌素含量,降低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提示穴位贴敷优于对照药物。结论:穴位贴敷可促进胃泌素的分泌,具有粘膜营养作用;显著升高血浆胃动素水平,具有调节胃肠蠕动作用。而且穴位贴敷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药物,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增加细胞保护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九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50例)口服复方丹参滴九,每日3次,每次10粒,共12周;对照组(50例)口服消心痛,每日3次,每次10mg,共12周。比较两组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改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复方丹参滴九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区中国人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Zhou J  Jia WP  Yu M  Ma XJ  Bao YQ  L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4):970-975
目的探讨正常糖调节(NGR)及2型糖尿病(T2DM)个体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以及T2DM患者餐前、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上海地区41例NGR及60例新诊断T2DM个体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分析比较餐后血糖峰值与达峰时间,以及餐后血糖漂移的幅度(PPGE)、时间和曲线下面积增值(IAUC)。结果(1)三餐后血糖峰值、达峰时间及PPGE在T2DM组(早餐16·45mmol/L±0·43mmol/L、93·1min±4·7min、6·84mmol/L±0·28mmol/L,中餐14·75mmol/L±0·50mmol/L、107·4min±6·5min、4·93mmol/L±0·31mmol/L,晚餐14·91mmol/L±0·45mmol/L、109·3min±4·9min、5·84mmol/L±0·28mmol/L)显著高于NGR组(早餐6·90mmol/L±0·21mmol/L、40·8min±2·9min、2·02±0·17mmol/L,中餐6·74mmol/L±0·16mmol/L、43·7min±3·1min、2·03±0·12mmol/L,晚餐6·94mmol/L±0·19mmol/L、53·5min±3·8min、2·25mmol/L±0·18mmol/L,均P<0·01)。日内餐后血糖漂移时间及IAUC在T2DM组(14·1h±0·3h,2·04mmol·L-1·d±0·09mmol·L-1·d)亦显著高于NGR组(8·3h±0·4h,0·43mmol·L-1·d±0·03mmol·L-1·d,均P<0·01)。(2)T2DM组早餐后血糖较快达到尖峰(P<0·05),且峰值显著高于中、晚餐(P<0·01),PPGE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早、晚及中餐(P<0·05),晚餐的IAUC显著高于早、中餐(P<0·01)。(3)HbA1c与IAUC的相关性(r=0·29,P=0·03)在调整餐前血糖的因素后消失(P=0·05);PPGE与IAUC呈显著正相关(r=0·93,P<0·01)。(4)T2DM组餐后血糖对总体日内血糖的贡献百分比显著高于NGR组(18·1%±0·8%比8·0%±0·7%,P<0·01),但均显著低于其餐前血糖(P<0·01)。(5)当HbA1c<7·5%时,餐后血糖升高部分对总体日内高血糖的贡献大于餐前血糖(P<0·05),当HbA1c≥7·5%时,餐前高血糖的相对作用逐渐增加并占主要作用(P<0·01)。结论(1)T2DM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的过度漂移并持续较长时间,同时伴有血糖尖峰的延迟,其餐后急性高血糖状态以早餐最明显。(2)HbA1c不能反映餐后血糖的漂移变化,PPGE可作为估测餐后血糖漂移程度的简易临床参数。(3)在轻、中度高血糖的患者中,餐后高血糖起主要作用,提示血糖控制越接近达标,餐后血糖的控制越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丁香胃灵合剂(CWLM)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血清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及胃泌素(gastrin,Gas),胃黏膜Bax的影响.[方法]将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CAG组、CWLM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用水杨酸钠灌胃联合自由饮用氨水法建立大鼠CAG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善胃方对气阴两虚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治疗效果及抑癌基因P16在治疗前后的积分情况.[方法]将内镜和病理确诊为CAG伴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且符合中医气阴两虚证型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中药治疗组给予善胃方,对照组给予猴头菌片,两组均用药6个月.[结果]中药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55.67%,P<0.01,病理改变中药治疗后多数患者病理改善,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均有改善;而对照组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改善不明显,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抑癌基因P16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结论]善胃方对气阴两虚证型CAG伴Dys和/或IM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异型增生程度逆转,升高抑癌基因P16.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慢性胃炎有效治疗途径。[方法]治疗组采用红藤健胃汤,对照组采用胶体柏椽酸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红藤健胃汤能有效治疗小儿慢性胃炎,并能显著改善患儿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