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背景:通过比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相对数量和Ⅰ/Ⅲ型胶原的比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韧带的组织学性能。目的:观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兔保持较低生理负荷和活动度时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的变化。方法:24只成年雄性家兔双侧膝关节配对为自身对照,实验侧行后交叉韧带完全切断,对照侧只暴露后交叉韧带而不切断,造模后第8,16,24,40周随机处死6只实验兔。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对数量。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8,16,24周两组内侧副韧带胶原分布、排列无明显差别;40周时实验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稀疏。②天狼猩红染色结果:8,16,24周实验组内侧副韧带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总和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40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内侧副韧带的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6,24,40周时实验组比值显著分别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兔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短期内对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特性无明显影响,随着时间延长,组织学特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短波疗法对内侧副韧带断裂自身修复的组织学影响。方法:成年兔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手术横断内侧副韧带)10只、超短波治疗组(手术横断内侧副韧带24h后给予超短波治疗,每天1次,微热量,10—15min,共10次)10只。于手术后7周取两组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从大体形态、HE染色和Ⅰ、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对照组与超短波治疗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超短波疗法对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自身修复有促进作用,并能减少瘢痕形成。②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有自身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研究发现Ⅰ型及Ⅱ型胶原在结缔组织的增殖与分化、软骨的形成和吸收等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黄韧带退变与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形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36例和外伤性腰椎骨折20例患者的黄韧带标本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和Ⅱ型胶原;CT测量腰椎硬膜横截面积;黄韧带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黄韧带厚度、Ⅰ型及Ⅱ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腰椎硬膜横截面积和Ⅰ型/Ⅱ型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显示实验组黄韧带弹性纤维排列紊乱,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提示腰椎黄韧带Ⅰ型、Ⅱ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Ⅱ型比值发生改变,可能引起黄韧带厚度增加,导致椎管横截面积减小,参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证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后,基质金属蛋白酶13在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3在外侧半月板退变中有何作用,作者尚未查及到文献报道.目的:探讨兔前交叉韧带切断后外侧半月板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阳性表达率的变化和意义.方法:48只新西兰兔膝关节配对为实验侧和对照侧造模,造模后第1,3,6,8周各随机处死12只,通过大体观察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对外侧半月板退变进行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结果与结论:随时间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外侧半月板退变评分逐渐增高(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3阳性表达率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实验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3阳性表达率在3,6周显著高于1,8周(P<0.05),8周显著高于1周(P<0.05),3,6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基质金属蛋白酶13参与了外侧半月板组织的退变;基质金属蛋白酶13阳性表达率降低并不表示外侧半月板组织退变结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兔半腱肌腱腱后固定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持续被动活动方式对关节腔内移植物组织学变化,探讨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在ACL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对24只8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肢膝关节行自体双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CPM组术后第2天开始早期关节全活动范围康复6周;非CPM组仅笼养。分别于术后第6、12、24周取材,取4只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非CPM组相比,CPM组的大部分标本两束融合成一体。术后第6周,CPM组的关节腔内重建韧带的新生组织替代过程加快,增生的细胞数目较多;术后第12周,CPM组的细胞形状较统一,胶原纤维纵向排列更为有序,呈波状,较广泛的组织呈Ⅰ型胶原阳性,组织内部Ⅲ型胶原更为均匀;术后第24周,CPM组胶原排列更为有序,成纤维细胞梭形的细胞核也逐渐变为标志成熟韧带的长形,Ⅰ型胶原染色更为均匀散在分布,Ⅲ型胶原明显减少。结论: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早期CPM促进移植物韧带化。  相似文献   

6.
背景:膝关节外伤可引起膝关节不稳定,其运动轨迹发生改变,继而可致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软骨中的主要成分软骨细胞、胶原纤维及蛋白多糖早期将发生变化.目的:比较研究两种家兔不稳定膝动物模型软骨退变进程中软骨细胞、胶原纤维、蛋白多糖变化,探讨早期不稳定膝关节软骨退变的发生机制.方法:取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3组前交叉韧带切除组、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切除组分别切除右后肢前交叉韧带、右后肢内侧副韧带和半月板,正常对照组不干预,分别在建模1,2,3,4和5周后分批于膝股骨内髁软骨取材,进行软骨组织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软骨损伤程度Markin评分;测定软骨组织蛋白多糖及软骨基质中胶原纤维含量.结果与结论:不同时期的不稳定膝关节软骨有程度不一的软骨细胞凋亡.除前交叉韧带切除组第1周外,各时间点两手术组Mankin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术后5周组最为显著.前交叉韧带切除组术后3,4周软骨细胞变性,蛋白多糖丢失,术后第5周软骨退变更加显著,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切除组变化较前交叉韧带切除组严重.前交叉韧带切除组3,4,5周及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切除组2,3,4,5周软骨胶原纤维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膝骨关节不稳定,早期关节软骨退变的程度与软骨细胞数目的减少、胶原纤维网的破坏和蛋白多糖的丢失有关,软骨退变过程中存在软骨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猪小肠黏膜下层修复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的作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1/08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动物房及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动物左右两膝分别作为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及自体韧带移植组,分别制作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模型。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植入猪小肠黏膜下层,猪小肠黏膜下层作为细胞外基质,无免疫原性;自体韧带移植组植入对侧副韧带。分别于术后2,4,8和12周取白兔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行大体形态观察及组织学和力学检查,两组间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4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内侧副韧带移植段大体形态观察结果: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有大量的肉芽增生,与周围粘连;自体韧带移植组肉芽组织与周围粘连相对少。术后8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组织梭形增生;自体韧带移植组组织平行增生,直径略小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术后12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增生组织平行于自体韧带,大小一致;自体韧带移植组增生组织直径与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相一致。②内侧副韧带移植段光镜检查结果:术后2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数目不多,血管增生明显;自体韧带移植组炎性细胞稀少。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增多;自体韧带移植组成纤维细胞和胶原比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多。术后8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纤维细胞为主,纤维纵向排列;自体韧带移植组也以成纤维细胞为主。术后12周,两组均有大量的胶原,排列整齐,细胞和纤维密度相一致。③内侧副韧带力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猪小肠黏膜下层移植组白兔内侧副韧带的最大拉伸负荷大于自体韧带移植组[(36.8±8.9,25.3±7.3)N(P<0.05)],术后2,8,12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猪小肠黏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可以用来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缺损和损伤,移植后期具有与自体韧带相似的替代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阴茎白膜损伤修复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组织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其胶原纤维等结构成分也必然产生相应变化.目的:构建新西兰兔阴茎白膜损伤动物模型,寻找一种简便、快捷、灵敏的观察阴茎白膜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类型、分布动态变化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胶原纤维水平平的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6/2007-10在贵阳医学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新西兰兔15只,均为雄性.方法:在兔阴茎背侧切除白膜5 mm×5 mm造成缺损制备兔阴茎白膜损伤模型,将切除的白膜原位缝合.分别在损伤后2,6,12周取阴茎白膜,每次5只,以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应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阴茎白膜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同种纤维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损伤后2周时,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共同存在,比例相当,胶原排列杂乱,相互交错.损伤后6周时,术区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加,Ⅲ型胶原纤维的比例下降,排列欠规律.到损伤后12周,粗大而鲜艳的红黄色Ⅰ型胶原成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细小的绿色Ⅲ型胶原纤维数量急剧减少.结论: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不仅能区分Ⅰ,Ⅲ型胶原的类型,还能清晰地显示Ⅰ,Ⅲ型胶原的形态、分布和比例关系,操作简单,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年轻且运动水平较高的患者易出现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直接修复损伤韧带以及肌肉肌腱转位加强等传统重建方法会遗留内侧副韧带复合体松弛的情况。目的:探讨自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效果。方法:对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47例采取修复重建方法治疗,在解剖修复内侧副韧带基础上游离移植自体半腱肌腱、骨-髌韧带-骨、腘绳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浅层。结果与结论:最终37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8个月。37例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最终随访评分、外翻应力位X射线片内侧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的距离均较重建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按临床疗效评分为重建后优12例,良18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81%。结果证实,自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效果良好,骨-髌韧带-骨及腘绳肌腱均是可供选择的移植物。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胶原蛋白在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骨质的形成和吸收、骨基质矿化等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膝关节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变化.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16周后,取膝关节软骨和交叉韧带,采用微量羟脯氨酸测定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膝关节软骨及前交叉韧带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膝关节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前交叉韧带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 < 0.05),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也显著降低(P < 0.05),提示骨质疏松可引起膝关节内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改变,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韧带损伤与人工韧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对人工材料干预膝关节韧带康复与治疗的手段进行分类与归纳,对膝关节损伤后人工生物材料干预下的康复与治疗手段与机制进行探讨,并对其目前面临的研究难点及重点进行总结.方法: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CNKI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膝关节,韧带"或"Knee,ligament"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膝关节韧带治疗手段、材料学特点、生物相容性及其应用效果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纳入22篇文献.结果:组织工程学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人们在支架材料的选择和构建的具体方法,种子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细胞因子和表面修饰的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在生物力学上和体外实验上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相当多的疑问.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肌腱韧带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入了崭新阶段,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组织工程学的兴起,为韧带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结论:在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自体移植物仍是目前最佳选择,但是人工韧带也展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虽然目前人工韧带还存在不足之处,还不是理想的移植物,不能完全代替交叉韧带,但是人工韧带为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确提供了一种选择,是交叉韧带重建进展史中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背景:由于人工韧带新材料生产工艺的改进,减少了人工韧带使用后由于材料疲劳而出现的断裂,以及因组织相容性问题出现滑膜炎等并发症的问题,使人工韧带应用更为广泛.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应用人工韧带加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的组织相容性反应及其临床效果.设计:完全随机临床设计.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对象:2005-06/2006-06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因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LARS重建人工韧带的手术患者32例,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21岁,均为运动损伤.所有患者术前MRI均显示前交叉韧带损伤并发半月板损伤:患者对治疗内容知情同意.方法:对3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重建韧带应用LARS人工韧带加强系统,由法国LARS公司生产(证书:CE0459,IS09002-EN46002).人工韧带材型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L021201(左膝),L021202(右膝),模仿人体韧带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设计而成[AC120 2BL(左膝),AC120 2BR(右膝).国食药监械(进)字2004第3460468号].所有韧带重建均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同一组有10年以上资质的医生以同样的技术标准完成,由同一高年资的具有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职称的医生主持,参与手术的医生符合卫生部相关上岗职称规定.治疗及实验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人工韧带与患者的生物相容性.②对患者进行平均24个月随访,以Lysholm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以Tegner评分反映患者主观满意度.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完成18,20,24,28,30个月随访者分别为3,7,8,12,2例.①人工韧带生物相容性观察:患者随访结束时均未出现疼痛,急、慢性滑膜炎,以及韧带断裂和活动明显受限等并发症.②膝关节活动功能状态:平均伸屈活动度0°到128.0°±11.6°.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平均积分由术前的(45.3±1.31)分提高到术后的(85.6±2.2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膝不稳症状消失,前抽屉试验阴性.③Tegner评分也有明显提高.结论:LARS人工韧带用于重建前交叉韧带与宿丰组织相容性良好,重建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主观满意度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髂骨韧带和股骨头韧带损伤,通常要通过外科重建韧带的功能来达到韧带的平衡和稳定,如果韧带损伤面积大则需要人工韧带置换.目的:比较骼骨韧带和股骨头韧带的拉伸力学性质,为韧带缝合和研制人工韧带材料提供生物力学参数.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8-12/15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髂股韧带和股骨头韧带各20个试样,长16 mm、宽8 mm、厚1.6~1.8 mm,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方法:将标本两端装夹于软组织夹具中,夹具装夹于电子万能试验机上、下夹头内,驱动机器,以5 mm/min的速度对试样施加载荷,直至断裂.主要观察指标:标本的最大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和应力-应变曲线.结果:髂骨韧带组最大载荷为(240.40±29.81)N,最大应力为(17.65±2.26)MPa,最大应变为(16.44±2.48)%,弹性模量为(264.6±27.3)MPa;股骨头韧带组最大载衙为(216.15±20.00)N,最大应力为(15.88±1.47)MPa,最大应变为(14.40±1.28)%,弹性模量为(252.8±23.0)MPa.股骨头韧带的拉伸最大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弹性模量小于髂骨韧带(P<0.05).结论:髂骨韧带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显著大于股骨头韧带.  相似文献   

14.
组织工程学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总结并分析当前组织工程学前交叉韧带的相关特征,探讨其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在该领域得以发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Elsevier1993-01/2006-12相关组织工程学前交叉韧带的文章。检索词“tissue engineering,ACL,scaffold”,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6-12相关组织工程学前交叉韧带的文章,检索词“组织工程学,前交叉韧带,支架材料”,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组织工程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方面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相关的论著和综述。排除标准:重复性和较陈旧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125篇关于组织工程学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方面的文献,最终纳入3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组织工程学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人们在支架材料的选择和构建的具体方法,种子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细胞因子和表面修饰的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在生物力学上和体外实验上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相当多的疑问,主要问题包括具体种子细胞的选择,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和力学性质的统一,细胞和支架材料界面生物相容性的不确定性,因此仍然处于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离临床应用阶段还有一定距离。结论:组织工程学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运用中,必须将种子的分离培养,支架材料的选择和构建,以及辅以细胞因子和表面修饰这三者有机的融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以往的人工韧带容易出现材料疲劳而导致断裂,并且因为组织相容性的问题容易出现关节的滑膜炎.目的:随访观察LARS人工韧带在前交叉韧带损伤移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随访观察,于2004-08/2007-01在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进行.参试者: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28例,运动伤16例,车祸伤12例.材料:LARS人工韧带由法国LARS公司产品,材料主要成分为高韧性的聚酯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方法:对2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行关节镜下LAPS人工韧带重建,并进行平均20个月的随访.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前和随访时患者的前抽屉试验、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结果:28例患膝不稳定症状消失,前抽屉试验阴性,关节功能良好,伸屈度5.71°~129.64°.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平均积分由移植前的(45.74±9.82)分提高到移植后的(86.5±6.44)分(P<0.001).所有病例均于移植后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活动,无急慢性滑膜炎出现,无材料宿主反应.结论:LARS人工韧带是较安全的移植材料,特别适合运动导致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短期随访结果显示优良.  相似文献   

16.
新型人工韧带材料重建交叉韧带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人工韧带材料在交叉韧带重建中的作用.方法;以"人工韧带,支架材料,交叉韧带,重建"为检索词,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0/2008发表的人工韧带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文献18篇,分析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结合其随访和功能评价等方面,进行新型人工韧带重建交叉韧带临床应用的全面总结.结果:18篇有关人工韧带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显示出新型人工韧带LARS在临床应用中不受年龄、性别和损伤韧带种类的影响,从评估标准(Lysholm评分标准和IKDC评分标准)上可以证实LARS人工韧带能够达到较满意的重建效果.结论: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同时重建交叉韧带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LARS人工韧带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进展.方法:以"LARS, artificial ligament ,cruciate ligament,reconstructio"为检索词,检索Pub Med数据库(2001-01/2010-05);以 "LARS,人工韧带,交叉韧带,重建"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01/2010-05),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计算机初检得到205篇文献,对检索后纳入的20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目前使用的组织工程人工韧带材料分为天然聚合材料和人工合成聚合材料,主要有胶原、丝蛋白、乳酸乙醇共聚物、聚左旋乳酸等.这些材料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细胞的黏附、生长、分泌,并能逐渐生物降解.交叉韧带损伤的原因主要是运动性损伤和交通事故,为恢复其功能主要采用手术重建.临床研究表明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康复快、恢复关节的稳定性,达到较满意的功能恢复效果.结论:LARS人工韧带重建术近期效果较好,已成为自体材料的良好替代物,适合期望迅速恢复运动能力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8.
康建敏  左健 《中国临床康复》2012,(12):2241-2244
背景:目前临床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使用的材料包括自体移植物、异体移植物和人工合成材料。自体和异体移植物重建交叉韧带依然是目前的主流选择,但均存在各自的缺点。目的:探讨膝关节韧带损伤人工合成材料的优化选择策略。方法:由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及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中检索1988-01/2010-12有关人工韧带生物工程学设计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文章,检索词为"人工韧带,材料,组织工程,重建"。经检索排除内容重复、Meta分析类文章后筛选纳入20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目前组织工程人工韧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很多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种子细胞的选择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和力学性质的统一,细胞和支架材料界面生物相容性的不确定性等是组织工程韧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工程人工韧带有望尽早得到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9.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2005-01/2006-05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骨科行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的复杂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6例,术前均知情同意并签字。所有重建手术均为二期手术。①先建立胫骨骨隧道。②然后建立股骨骨隧道。③关节镜监视下,将LARS人工韧带的“Y”形双束穿出前外与前内束股骨双隧道,分别于屈膝90°和30°位拉紧固定。术后3d开始被动活动,1周后行股四头肌主动锻炼。术后定期随访,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包括8个方面:跛行、支撑、交锁、不稳、疼痛、肿胀、上下梯及下蹲。总分100分,分数愈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愈好。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无一例脱落,随访时间分别为7,7,10,10.4,12.8,14个月,平均10.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不稳定症状消失,胫骨后坠征阴性,后抽屉试验阴性。患者术后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术前(83.5±4.5,51.6±3.6,P<0.01)。结论: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可以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