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粳米俗称“大米”,是我们一日三餐的主食之一。可它还能用于治病,所知之人就不多了。汉代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及的白虎汤就用到粳米,此乃谷物用于医疗之先例。  相似文献   

2.
大承气汤     
[出处]本方来源于《伤寒论》,为医圣张仲景所著。张仲景悉心钻研《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经典医籍,并结合自己的丰富临床经验,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临证医学的成就,撰写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后经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书中精辟地论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3.
小青龙汤     
[出处]本方源于《伤寒论》,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创,是治疗肺系疾病的著名方剂。本方的功用及主治病证,张秉成曾说:“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以兴云致雨,飞腾宇宙之间;小则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又因  相似文献   

4.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这二句方剂歌诀说的是中医名方白虎汤的功效及药物成分。白虎汤是中医之祖张仲景首创,最早见于《伤寒论》一书。它是由石膏(打碎)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5克、粳米10克组成。是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泻  相似文献   

5.
麻子仁丸     
[出处]本方源于《伤寒论》,作者张机,字仲景,河南南阳(南郡涅阳)人,东汉末年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称“医中圣人”。相传他曾任过长沙太守,所以又称他为“张长沙”。今河南南阳有“医圣祠”及其墓址。 魏晋时期医学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文中曾详细记述了张仲景诊病望色以判断疾病的病案。张仲景见到侍从皇帝左右的文学家王仲宣,当时王仲宣年仅20余岁。张仲景对王仲宣说:“您身患有  相似文献   

6.
正《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由"医圣"张仲景所著,是《伤寒杂病论》中论外感伤寒的一部分。用粥治病在中医学中由来已久,张仲景就深谙此法。他在《伤寒论》中谈到用粥的条文共34条,8个方剂,其中桂枝汤19条,白虎人参汤5条,竹叶石膏汤1条,十枣汤1条,三物白散(由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组成)1条,理中丸2条,桃花汤2条。我们学习这些用粥的经验,对提高方药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的"白虎汤",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创制的治疗气分热盛的千古名方。把西瓜比作"天生白虎汤",是形容西瓜清热解暑的效果神奇。《本草逢原》载:"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暍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西瓜又名夏瓜、寒瓜、青门绿玉房,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关于西瓜的由来,其说不一。一种说法为神农尝百草时发现,原名叫稀瓜,是水多肉稀之  相似文献   

8.
包佐义 《医药与保健》2005,13(12):29-29
桂枝汤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由桂枝9克,白芍6克,甘草3克,生姜2克,大枣4枚组成。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原来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据现代药学研究证实,本方对几种皮肤病也有良效。  相似文献   

9.
白虎汤,出自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方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组成,有清热生津之功,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在夏令食物中,有一位可与其媲美,这就是西瓜。西瓜,又名寒瓜、夏瓜、水瓜,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全国各地均产,为夏令解暑佳品。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传世之作,对于中医学的价值不言而喻.但由于年代久远,其版本众多,内容差异也较大,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惑.本文试图从历史朝代入手,梳理《伤寒论》主要版本的流传情况,阐明文献价值,提出争议存疑,使研究者重视《伤寒论》的版本考证.  相似文献   

11.
《大众健康》2006,(10):89-89
中医古籍中有许多关于食粥可以抗病延年益寿的记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伦》中,就介绍了运用桂枝汤治疗风寒表症时啜热稀粥,以助发挥药效的方法。张仲景发明的白虎汤、桃花汤等,都加用梗米,以调和胃气,加强清热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治少阳病之主方,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本方为和解少阳的主方。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最重,能清胸腹之热,以除烦满;柴胡、黄芩合用,可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降逆止呕;甘草、大枣、人参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本方寒热并用、功补兼施,有疏利三焦气机、调达上下升降、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之功,  相似文献   

13.
远在公元前460-375年,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就在《内科疾病》中提及“流行性黄疸”。我国的《黄帝内经》中也有黄疸记述。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5种类型,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又增补了“湿黄”。宋代则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两大类。古代所描述的黄疸大多为病毒性肝炎的黄疸型。  相似文献   

14.
时下,许多人多方求助于贵重补药,以求“长命百岁”。但最普通、最易得的粥食,却被大众所忽视。对于药粥疗法,历代名医家都很是推崇。汉代大医家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就有许多米药合用、以粥疗疾的名方,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唐代药王孙思邈在临床中也多采用药粥疗法,他的《千金方》中便收录有“牛乳粥”“、芦根粥”、“天花粉粥”等粥疗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收载药粥方62首。迄今为止,历代医书所记载的药粥方约有700余方,其中既有单味药粥,也有复方药粥;既有以植物为主要原料的药粥,…  相似文献   

15.
远在公元前460~375年,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就在《内科疾病》中提及“流行性黄疸”。我国的《黄帝内经》中也有黄疸记述。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5种类型。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又增补了“湿黄”。宋代则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两大类。古代所描述的黄疸大多为病毒性肝炎的黄疸型。  相似文献   

16.
吴秋叶 《现代养生》2015,(4):232-233
桂的药用历史悠久,它的原植物为樟科肉桂,桂的药材一般有肉桂和桂枝两种,都是日常常用的中药。桂枝一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中,用桂枝竟达76方之多,其中《伤寒论》中就有41方,而《金匮要略》中有35方,对后世的医疗实践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古籍文字的推断、药理属性和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分析,考证张仲景实际使用药物应为现代之肉桂。  相似文献   

17.
桂的药用历史悠久,它的原植物为樟科肉桂,桂的药材一般有肉桂和桂枝两种,都是日常常用的中药。桂枝一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中,用桂枝竟达76方之多,其中《伤寒论》中就有41方,而《金匮要略》中有35方,对后世的医疗实践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古籍文字的推断、药理属性和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分析,考证张仲景实际使用药物应为现代之肉桂。  相似文献   

18.
在中医史料中,最早记载治疗流感发热的论著有《伤寒论》一书。本书成于东汉末,是张仲景总结了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继承并发展《黄帝内经》的阴阳、经脉、  相似文献   

19.
桂枝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属辛温解表方剂,主要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本文从应用桂枝汤治感冒说起,谈谈感冒治疗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本方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即吐、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痰饮内停、心下悸动、吐涎沫而头眩等症.本方为利水之剂,常用于肾炎、肝硬化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