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胸腰段椎体内压力分布与骨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人体胸腰段椎体内部受力情况并进行相关临床问题研究。方法 采用7具湿润人体脊柱胸腰段标本(T11~L3),在L4椎体中段水平截断,断端间隙放置超低压型压敏膜,对整个标本进行轴向、前屈加载测试。压敏膜图像运用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结果 椎体在轴向加载和前屈加载时,内在压力分布不同,压力中心不同,轴向加载时椎体后部中央压力反应最显著,前屈加载时椎体前部中央压力反应最显著。结论 胸腰段椎体不同内部受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前路减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前路减压治疗王大勇吴梅英谢宝钢胸腰段骨折脱位在脊柱损伤中占首位。对其合并脊髓损伤的治疗,近20年有了较大进展,脊髓前方或侧前方减压术被认为是切实有效的手术方法[1~3]。我们从1994年采用自行改良设计的“经椎弓根椎体后份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年来,椎间盘突出症一直按解剖部位划分为颈、胸、腰椎三种间盘突出。在腰椎有人将上三个椎间隙称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以区别于L_4/_5.L_5/S_1间盘突出。但L_1/_2与L_2/_3、L_3/_4间盘突出有明显的病理解剖区别,手术方法也不相同。下胸椎间盘突出与上、中胸椎间盘突出分别压迫腰、骶髓和胸髓,其临床表现也有明显区别。下胸椎间盘突出症和L_1/L_2间盘突出症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方法。因而作者将此段(T_9~L_2)间盘突出称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并对6例病人进行分析。认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双重存在,多组肌肉无力,肛周感觉障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CT、MRI是主要检查手段,侧方入路间盘摘除是主要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前路减压及脊柱重建治疗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4年1月~1995年4月我们应用Kaneda内固定装置,作侧前方椎管减压,同时一期重建脊柱治疗胸腰段骨折,共10例,经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9例,女1例。年龄17~53岁。骨折按Denis分类均为爆裂B型。T12例...  相似文献   

5.
自1981年以来,用脊柱支撑器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14例,其中11例合并完全或不全脊髓损伤。按脊椎的三柱稳定概念,中柱破坏不稳定者7例。用压缩法及撑开法固定各7例。据生物力学分析,压缩法更符合胸腰段固定的要求,除椎体后缘严重粉碎者外,一般应选用压缩性固定。  相似文献   

6.
探讨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Cobb角、运动能力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对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微创手术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因此认为微创手术较传统开放手术效果更好,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8.
Kaneda装置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Kaneda装置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中的应用廖俊星周良安陈之白自1993年3月~1995年6月我科共进行了6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前入路Kaneda[1]重建术,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通过资料随访,总结手术治疗经验,并就脊柱前路手术在骨折治疗上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脊柱内镜下不同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48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采用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24例患者设为椎板间入路组,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24例患者设为椎间孔入路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12个月以上随访,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无明显差异(t=0.686、0.625,P=0.496、0.535)。(2)术后,椎板间入路组并发硬膜囊撕裂者明显多于椎间孔入路组(χ~2=4.364,P=0.037),而神经根损伤、下肢麻木及复发情况无明显差异(χ~2=0.000、0.356、0.000,P=1.000、0.551、1.000)。(3)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0.443、0.563,P=0.660、0.576)。(4)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1.193、1.105,P=0.239、0.275)。结论在脊柱内镜下经椎板间入路及椎间孔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术均可有效缓解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疗效均较显著,但椎板间入路组患者硬膜囊撕裂发生率明显高于椎间孔入路组,临床治疗中应综合患者具体情况择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分析了4例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分别处在直立、前屈20°、后伸20°状态,受到静载荷作用时胸腰椎前缘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腰椎后伸时椎体前缘的应力水平明显上升。这提示腰椎过度背伸是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热应激条件下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进一步从DNA损伤后P5 3mRNA、P2 1mRNA表达改变角度探讨增殖调控的机理。方法 以建立的血管内皮细胞热应激 (4 3℃ ,2小时 )为实验模型 ,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热应激后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 4的细胞周期变化 ,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观察热应激对血管内皮细胞DNA的损伤 ,RT PCR检测P5 3mRNA、P2 1mRNA表达改变情况。结果 热应激可使血管内皮细胞DNA产生显著损伤 (P <0 .0 5 ) ,继而P5 3mRNA表达增高 ,并促进P2 1mRNA的上调表达 ,最终使细胞产生G1期阻滞。结论 热应激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DNA ,并通过P5 3、P2 1通路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为避免颈椎融合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所带来的假关节形成及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等问题,颈椎间盘置换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确切,已逐渐成为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常规手术方式。但随着该技术应用的深入,随访年限的增加,颈椎间盘置换术后与假体相关的一系列特殊并发症逐渐被学者报道。本文就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固定对板下骨质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性成熟山羊 6只 ,双侧完整胫骨分别采用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 (pointcontact dynamiccompressionplate,PC DCP)和动力加压钢板 (dynamiccompressionplate,DCP)固定。固定后 1 2周和 2 4周分批处死动物 ,每批 3只 ,取下双侧胫骨先后进行CT扫描 ,测量局部皮质骨厚度和抗扭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固定后 1 2周 ,PC DCP组板下皮质骨厚度和骨抗扭力学强度均明显大于DCP组 (P <0 .0 5 )。固定后 2 4周 ,DCP组和PC DCP组骨皮质均变薄 ,骨髓腔扩大 ,两组间骨皮质厚度和抗扭力学性能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可避免固定后较早期局部骨质疏松的发生 ,但在后期具有与传统接骨板相似的应力遮挡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盘内注射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剂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确定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盘内注射的合适剂量。方法将240例LDH患者用随机分组法分为4组,通过CT引导下穿刺突出椎间盘并分别注射4种剂量(分别为10、20、30和40ml)的医用臭氧(浓度为50μg/ml)。注射后即刻行CT扫描,随访观察6~12个月,对髓核汽化消融的程度、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0ml组疗效较其他组差,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剂量的增加并发症明显增加。结论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盘内注射的合适剂量为20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臭氧与胶原酶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突出髓核内注射臭氧和胶原酶治疗。结果通过3、6个月的随访,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12例(60%),良7例(35%),差1例(5%),优良率95%。未出现硬膜囊、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臭氧胶原酶联合应用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柱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机制。方法采用10具新鲜成年尸体胸腰椎(T12,L1)建立运动段,测定胸腰椎脊柱在压缩及拉伸载荷下的极限载荷值与对应的应力值。结果测定压缩极限载荷值为460±50kg,拉伸极限载荷值为350±35kg及各组织相对应的应力值。结论对航空领域中各种致伤因素下飞行员脊柱损伤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后Fas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损伤后亚低温脑保护的作用机理。方法 以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伤脑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损伤及亚低温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FasL蛋白表达。结果 脑损伤后1小时FasL表达开始增加,6小时增加最明显,72小时达高峰;亚低温治疗后FasL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脑损伤后亚低温下降FasL表达而减少细胞死亡是其脑保护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早期肠道内营养在重型脑外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早期肠道内营养 (EN)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 3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行早期肠道内营养 ,取同期的 3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行早期肠道外营养 (PN) ,并动态观察其白蛋白、淋巴细胞数 (LC)、谷草转氨酶 (ALT)、血糖、颅内压 (ICP)、哥拉斯哥评分 (GCS)、体重、应激性溃疡发病率等变化。结果 伤后 10天 ,EN组与PN组的白蛋白、LC、ICP、体重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伤后 10天 ,EN组ALT低于PN组 ,分别为 (35± 4.8)u/L ,(38± 4.2 )u/L ,(P <0 .0 5 ) ;EN组血糖也低于PN组 ,分别为 (8.4± 3.4)mmol/L ,(10 .3± 3 .6 )mmol/L ,(P <0 .0 5 ) ;EN组GCS评分高于PN组 ,分别为 (10 .6± 2 .7)分 ,(8.9±2 .6 )分 ,(P <0 .0 5 )分 ;EN组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低于PN组 ,分别为 10 %和 33 .3% (P <0 .0 5 )。结论 早期肠道内营养与肠道外营养具有同样的营养价值 ,但在调节内脏功能、降低血糖、保护肝脏、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明显优于肠道外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飞行人员的焦虑状态,观察将心理干预应用于临床治疗工作的实用价值。方法将接受冯氏手法复位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飞行人员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手法治疗前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无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2组飞行人员进行评定。结果2组飞行人员入院后SAS评分、血压和心率等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的飞行人员SAS评分(27.9±5.3)分和住院天数(17.1±4.1)d均低于对照组飞行人员[(38.0±5.0)分,(23.9±6.2)d](P<0.01);干预组飞行人员收缩压(116.1±5.7)mmHg和心率(82.8±7.6)次/min亦低于对照组飞行人员[(120.6±5.1)mmHg、(98.3±6.7)次/min](P<0.01),2组飞行人员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飞行人员手法治疗前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