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电子束CT血管造影(EBCTA)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AD14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对SCTA、EBCTA在显示AD的内膜瓣、破裂口、真假腔、附壁血栓、钙化及并发症,以及对判断AD分型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SCTA、EBCTA对AD的诊断与分型准确率均为100%。SCTA在AD的诊断、分型和术后随访等方面有较高价值;EBCTA显示升主动脉根部、主动脉瓣膜及冠状动脉等病变更具优越性。结论:SCTA和EBCTA对AD的诊断和治疗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的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在主动脉夹层中进行SCTA影像后处理的方法与技巧。方法:选择成功进行SCTA的4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扫描层厚4-8mm,重建间隔2-3mm,螺距1.25-1.75,数据输入工作站,采用MPR、MIP、SSD及VR等方式进行影像后处理。结果:影像后处理方法有技巧需要在VQ工作站上反复摸索方能熟练掌握;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得到的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通过采用不同的显示技术或多种技术相结合;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膜片等得到全面、立体、良好地显示。结论:除了合理地制定扫描计划、选择扫描参数等扫描因素之外,影像后处理方法及技巧的熟练掌握亦是成功获取高质量主动脉夹层图像必不可少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在主动脉夹层中进行SCTA的扫描参数。方法 回顾分析成功进行SCTA检查的 34例疑为主动脉夹层的病例 ,对照DSA或手术结果逐例观察、记录并分析所采用的CT扫描参数、影像后处理效果。结果  34例中有 32例诊为主动脉夹层并正确分型 ,2例正常 ,2 5例并行DSA( 17例 )及手术 ( 8例 ) ,SCTA结果与之完全相符 ,图像效果好 ,成功率在 88.9%以上。其主要扫描参数的使用 :( 1)升主动脉夹层 :层厚 4mm ,重建间隔 2mm ,螺距 1.2 5 ,管电流 175mA ;( 2 )累及升、弓、降部及胸主动脉 :层厚 5mm ,重建间隔 2~ 3mm ,螺距 1.5 0 ,管电流 15 0mA ;( 3)累及腹主动脉 :层厚 6~ 8mm ,重建间隔 2~ 3mm ,螺距 1.5 0或 1.75 ,管电流 15 0mA。管电压均为 12 0kV ,造影剂用量均为 90~ 10 0ml,流速 3ml/s ;延迟扫描时间在胸主动脉取 2 0s ,腹主动脉 2 5s。影像后处理方法主要应用MPR、SSD、MIP、VR等 4种后处理方法。结论 合理地制定扫描计划 ,根据扫描范围选择、匹配好各种扫描参数 ,可避免SCTA扫描范围受限制的不足而获得满意的主动脉夹层影像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主动脉夹层属危重急症,发病急,预后差,尽管外科手术及药物治疗有长足进步,但围手术期病死率仍很高.应用螺旋CT扫描、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及影像后处理功能,使图像分辨率明显提高,能够明确主动脉夹层的类型并了解其形态变化,为临床内科及外科制定手术计划提供精确的影像信息,从而减少病死率.本文对22例螺旋CT诊断的主动脉夹层作了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螺旋CT扫描及SCTA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估螺旋CT不同成像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2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2D、MPR以及包括MIP、SSD和3DMT的三维成像进行对比。其中10例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2D、MPR和3DMT成像对内膜瓣的显示率为93.1%(27/29),MIP、SSD和3DMT成像均不能显示血管腔内膜瓣轮廓;2D成像对破口的显示率为65.5%(19/29),与手术符合率为100%(10/10),MPR成像的显示率为13.8%(4/29),MIP、SSD和3DMT未能显示破口;2D、MPR和3DMT成像对真、假腔的显示率为93.1%(27/29),区分率均为92.6%(25/27);SSD对两腔显示率为68.9%(20/29),不能区分真假腔,有2例仅显示了一个腔;2D、MPR和3DMT对血栓的显示率均为51.7%(15/29),SSD为13.8%(4/29);2D成像100%(29/29)能判断其起始与终止部位。MPR能部分分段显示,SSD和3DMT均能整体显示;夹层邻近的血管分支的受累,2D图像显示率为71.4%(20/28),其余重建方法难以显示。结论 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成像能采用多种重建方法,提供具有各自特点的图像信息,满足临床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42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了螺旋CT增强扫描,其中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离断、大动脉炎。应用5mm床进速度和3或5mm层厚(螺距=1.67或1)进行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各种重建。结果14例主动脉夹层,多平面重组(MPR)较好地显示夹层和血栓范围以及弓部血管受累情况;表面覆盖显示(SSD)见内膜片呈螺旋状剥离,不能区分真假腔;最大密度投影(MaxIP)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22例腹主动脉瘤(AAA),SSD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MPR显示壁内血栓的范围;MaxIP则显示了血管壁的钙化和血管内支架的位置及支架周围情况。MPR较好显示了假性动脉瘤与管腔的关系及动脉破口。3例先天性主动脉病变,SSD能清晰显示血管的连接关系,而MaxIP和MPR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评价主动脉病变较好的影像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均可应用于主动脉疾病的诊断。X线作为筛查手段可提示一些疾病的诊断,其应用价值极为有限。DSA是目前诊断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因为有创伤性,而且仅能显示有血流的管腔而在主动脉瘤的应用中有一定限制。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T,EBCT)诊断主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很高,但设备昂贵,目前难以推广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辨率低,图像不够直观,缺乏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张志强  顾雪梅 《武警医学》2010,21(5):429-430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vta,COA)在临床上并不罕见,一般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大类,其各类尚有亚型^[1]。西方国家发生率较高。本组为4例婴儿患者,在综合性医院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和随访证实的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诊断符合率为100%,均能辨别真假腔;可以清楚显示主动脉分支受累及情况及显示破口位置。结论 MSCT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及随访有着重要的价值,是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1998-2002年用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1l例。结果: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极高,对真、假腔的识别率为100%。结论:螵旋CT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1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并对不同成像方式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病例均显示海绵窦扩张,与眶上静脉沟通,并呈多条迂曲血管影或多结节样强化,以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MPR)显示最清楚.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空间结构好,5例仿真内镜(VE)显示海绵窦呈“镂空”状改变(38.5%),MPR和加厚MIP可以不同程度显示海绵窦引流静脉的扩张. 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CT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9例脑AVM病例行CTA检查,其中MRA、DSA检查各5例、8例.12例手术证实,7例保守治疗.CTA、MRA经工作站处理,获得三维血管图像;DSA通过股动脉插管技术,获得减影后血管图像.结果CTA能显示AVM的病变形态及准确部位,有效显示供养动脉、引流静脉及血管巢.但供养动脉显示不及MRA,引流静脉的显示较MRA为佳.结论CTA诊断脑AVM的图像质量、病变显示接近MRA、DSA,对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手术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外周假性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临床拟诊假性动脉瘤患者19例并行MSCTA检查,对比剂总量80~90 ml,注射流率3.0~3.5 ml/s,扫描延迟时间25~35 s,将获得的容积数据传至图像工作站进行多种后处理,重组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 19例外周假性动脉瘤的MSCTA 4例为外科手术证实,15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其中位于股总动脉6例,股浅动脉8例,股深动脉2例,肱动脉2例,胫后动脉1例,其中17例破口清晰显示,15例瘤腔周边见不规则低密度血栓或高密度血块影,4例仅显示假性动脉瘤瘤体、载瘤动脉及其破口。结论 MSCTA是一项简便、无创而可靠的影像检查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特征性影像,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外周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4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其中17例经DSA证实,7例经手术证实,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曲面重建(CPR)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结果:所有行CT血管造影的病人,都能清晰显示瘤体,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附壁血栓,能准确测量动脉瘤的相应数据,其中Ⅰ型5例(20.8%),ⅡA型7例(29.2%),ⅡB型2例(8.3%),ⅡC型5例(20.8%),Ⅲ型5例(20.8%)。7例腹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能清晰显示支架的位置、范围和管腔通畅情况,4例手术后复查均清晰显示桥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作为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已可取代DSA。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DSACTA共发现58例66个动脉瘤,其中52例为单个动脉瘤,4例为两个动脉瘤,2例多发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mm,最大30mm。DSA检出60例68个动脉瘤,以DSA检出结果为金标准,128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97.1%,2例2个小动脉瘤漏诊,漏诊率2.9%。结论DSA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9例乳腺癌平扫、增强以及重建图像。结果29例乳腺癌均为肿块型,2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9例边缘见毛刺,4例有皮肤改变,2例见乳头内陷,周围侵犯5例,16例见腋窝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及肺内转移3例,增强后肿块强化明显,CT值升高(49.85±32.65)HU;并行重建使肿块、周边结构呈立体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87例临床疑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做了SCTA检查,54例经手术证实,49例同时做了MRA及超声检查,18例行血管造影(XRA),包括DSA 8例。全部病例均在VQ工作站进行各种重建。结果87例中主动脉夹层48例,主动脉瘤23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2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3例,大动脉炎3例,右位主动脉2例,动脉粥样硬化3例,3例正常。结论SCTA作为一种微创性影像诊断方法,能可靠显示主动脉病变,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等大动脉病变的诊断已基本替代传统血管造影,并在术前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和术后随访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层厚与成像方法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通过比较2种不同的扫描层厚对颈动脉多层螺旋CT(MDSCT)成像的影响以期获得合理的扫描参数。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无脑缺血症状或脑梗死患者和有症状者共42例,随机分成1.3mm层厚组和3.2mm层厚组,其他扫描参数不变。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2种后处理成像方法。根据颈动脉血管边缘的清晰度,颈动脉的分支级别显示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用盲法评分,所有统计工作由SPSS软件完成。结论 2种不同扫描层厚对颈动脉血管成像的总体质量与重建方法有关。应用MIP重建时,1.3mm层厚组明显优于3.2mm层厚组,应用VR时,两组图像的总体质量均优,差别并不明显。结论 多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成像的总体质量的总体质量不仅取决于层厚的大小,还取决于图像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