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受体性别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受体性别将21例肝移植病人分为2组:男性(M)和女性(F)组,比较两组术后7 d ALT、AKP,ALB的水平.结果 F组肝移植效果优于M组病人,两组术后7 d ALT及AK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 d白蛋白(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性别对肝移植病人术后早期肝功能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预后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自2003年1月1日至2003年10月31日的原位肝移植病例171例。根据术后早期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非预后不良组(术后早期住院期间死亡者或因各种并发症术后〉7d转出ICU者定为预后不良的病人),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及术中的变量13项;并筛选出影响预后的一些变量。结果171例病人中,预后不良者30人(17.5%),其中围手术期死亡12人(7%);应用单因素分析比较预后不良及非预后不良病人的各项指标,以下参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Child分级、APACHEⅢ评分、UNOS分级、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及血浆量、术前cr水平、术前ICU、术前感染及再次手术干预。将预后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保留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有:APACHEⅢ评分、术前感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而病人年龄、CHILD分级、UNOS分级、无肝期、术前Cr、术前ICU停留、再次手术干预被剔除方程。结论通过对肝移植病人术前及术中一些指标的评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术后早期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逆灌注法对术后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移植生存期1年以上患者82例.根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经典组)29例,下腔静脉逆灌注的原位肝移植组(逆灌注组)53 例.分别测定两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术中输液总量和输血制品总量、移植术后7 d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术后7 d尿量,以及术后1 h、1 d、2 d、3 d、5 d、7 d血肌酐和血尿素氮.结果 逆灌注组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显著短于经典组(P 〈 0.05).逆灌注组的输液总量和输血制品总量均显著少于经典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7 d ARD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7 d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酐术后1 d、3 d、5 d显著低于经典组(P 〈 0.05).逆灌注组术后1 d、2 d、5 d尿素氮水平显著低于经典组(P 〈 0.05).结论 与经典原位肝移植术相比,下腔静脉逆灌注肝移植更利于早期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00例肝移植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处理及预后。根据有无肾功能衰竭分组,对13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7.2%,均接受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1年生存率为44.4%。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术前肝功能分级、术前肌酐、尿素氮、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只有术前肝功能分级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差,可能与多种诱发因素有关,术前肝功能不全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应用西罗莫司的抗排斥替换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肝移植或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替换西罗莫司前后肝肾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副作用和排斥反应的发生率。34例联合应用小剂量FK506,9例联合应用骁悉,2例联合应用新山地明。5例术后远期患者,替换前仅用FK506,替换后单用西罗莫司。结果 24例患者因肝功能不良而替换西罗莫司,其中16例(66.7%)肝功能明显改善;18例患者肾功能不良,其中13例(72.2%)在2个月内肾功能明显好转;8例患者因大剂量应用FK506但其浓度未达到6ng/ml而替换西罗莫司,移植术后肝肾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排斥反应。本组中应用西罗莫司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3例(6%),改用FK506后急性排斥反应治愈。11例(22%)出现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9例(18%)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这些副作用均在西罗莫司应用1月后出现,当停药或对症处理后消失。本组中未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后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发生肝肾功能不良或不能达到理想药物浓度时,西罗莫司是有效的抗排斥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活体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及预后,探讨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次行活体肝移植手术的成人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根据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标准诊断AKI。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活体肝移植患者术后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1年的预后,观察AKI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同期220例肝移植患者中,94例为活体肝移植,术后56例出现AKI,发生率为59.6%,其中AKI 1期占31.9%,AKI 2期占12.8%,AKI 3期占14.9%;另其中2例接受肾替代治疗(2/56,3.6%)。AKI患者的1年存活率显著低于非AKI患者(65.0%比96.7%,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APACHE II评分(优势比OR=5.126)、术中胶体用量(OR=1.650)、无肝期平均动脉压差值(△MAP)(OR=5.564)是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1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OR=4.940)、术前蛋白尿(OR=3.385)和术中输RBC量(OR=1.752)是活体肝移植术后发生2~3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活体肝移植患者术后AKI发生率高,AKI患者预后较差。关注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AKI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肝移植受者止血管理资料,探讨肝移植术中大出血与术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肝移植手术患者160例,男131例,女29例,年龄18~75岁,BMI 18~29 kg/m2,ASAⅢ或Ⅳ级.根据术中是否发生大出血将患者分为两组:非大出血组(N组)和大出血组(H组),每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82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病人分为对照组 (4 0例 )和治疗组 (4 2例 ) ,观察术后第 1、3、7天肝、肾功能各项指标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第 1天用药组的Tbil、Dbil、Cr较对照组为低 ,ALB较对照组为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第 3天用药组的γ GT、Dbil较对照组为低 ,ALB较对照组为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第 7天用药组的AST、Tbil、Dbil较对照组为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肝肾功能确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成人首次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90 d内)预后进行判断,筛选出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施行的22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研究条件的218例患者分为训练样本(2004年8月至2010年6月,188例)和验证样本(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30例).根据术后患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术后生存时间≤90 d,34例)和生存组(术后生存时间>90 d,184例).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建立早期预后的判断函数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RxC表的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死亡组与生存组受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4±11)岁和(51±11)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681,P>0.05);术前平均Hb分别为106.7 g/L和119.2 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9,P<0.05).两组患者的肌酐、尿素氮、Alb、TBil、IBil、Na+、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活动度、PLT、营养危险指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术前肝性脑病、术前肝肾综合征、术前消化道出血、术前感染、术前糖尿病、Child-Turcotte-Pugh肝功能分级、心功能分级、麻醉危险度分级、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输血量、腹腔积液量以及术中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7,-2.595,-3.290,-3.486,-2.562,-2.577,-3.670,-3.882,-3.625,-3.557.-3.837,-1.974,-3.693,-3.815,x2=19.632,9.756,28.143,Z=-4.175,-3.905,-4.865,-3.564,-5.822,P<0.05).影响成人首次肝移植术后早期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术前肝性脑病、术前肝肾综合征、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和术中尿量.其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146、0.188、0.257、0.181、-0.340.用判别函数对训练样本进行回顾性考核判断正确率为89.9% (169/188),验证样本前瞻性考核判别正确率为90.0%(27/30).结论 根据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尿量以及术前是否合并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可在很大程度上预测成人首次肝移植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Yuan CH  Xiu DR  Jiang B  Li ZF  Li L  Song SB  Zhang T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1):1003-100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0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2例连续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RF,分为肾功能衰竭组(n=71)和无肾功能衰竭组(n =291).以围术期常用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共计36项作为危险因素的分析对象,先对这些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术后ARF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Stepwise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有术前血清肌酐、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MELD评分、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中尿量、术前有无肝性脑病、术中有无低血压及术后有无感染等指标,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0~182.70,P=0.000~0.041).对上述12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术前高血清肌酐水平、低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MELD评分、术中失血量多、术后合并感染与肝移植术后发生ARF密切相关(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并发ARF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改善肝移植患者的术前状况是预防术后早期ARF的关键.血清肌酐水平高、凝血酶原活动度低、MELD评分、术中失血量多和术后合并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AR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免疫抑制方案对移植肾早期各种功能状态的治疗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早期 不同的肾功能状态下,三种免疫抑制用药方案对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196例肾移植患者根据其初始的免疫抑制用药方案分为A、B、C三组。A组:环孢素A(CsA) 硫唑嘌呤(Aza) 泥尼松(Pred);B组:CsA 霉酚酸酯(MMF)+Pred;C组:他克莫司(FK506)+MMF(或Aza) Pred。根据移植后早期肾功能状态,将患者分成肾功能即刻恢复正常(IGF)、缓慢恢复正常(SGF)、未恢复正常(AGF)和延迟恢复正常(DGF)四种情况。统计四种肾功能状态下,A、B、C三组患者的1年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发生率及治疗逆转率、药物副作用和相关并发症。结果:在四种不同肾功能状态下,B组或C组患者的移植肾1年存活率高于A组;B组和C组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低于A组,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B组或C组的肝功能损害、肾毒性、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在肾移植后各种肾功能状态下,B组和C组的免疫抑制方案,都可减少急性排斥反应、药物毒副作用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35~64岁,体重50~75 kg,ASA分级Ⅱ或Ⅲ级,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未见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麻醉诱导后U组经lh静脉输注乌司他丁400 000 IU(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然后每4h重复静脉输注200000 IU,直至术后48 h;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记录尿量和呋塞米用量.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无肝期15 min(T2)、新肝期15 min(T3)、术毕(T4)和术后48 h(T5)时采集静脉血和尿液标本,测定血清BUN和Cr的浓度、肌酐清除率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微量白蛋白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U组无肝期和新肝期呋塞米用量减少,尿量增加,T2~s时血清Cr浓度降低,肌酐清除率升高,T4,5时尿NAG活性和微量白蛋白浓度降低,T3~5时血清BUN浓度降低(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围术期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肾小管泌氢功能试验在肾移植监测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6例肾移植患者肾移植前与术后8周内的肾小管泌氢功能,包括尿pH、可滴定酸(TA)、NH4+、酸净排出量(NAC)及HCO3-浓度进行动态监测,以探讨该试验在术后监测中的价值。结果发现,移植前pH及HCO3-明显高于正常,TA、NH4+及NAC明显低于正常。移植后肾功能稳定恢复组的五个参数均逐渐恢复,其中完全恢复正常者占62.5%;排斥组出现排斥反应时TA、NH4+及NAC合量下降,随排斥逆转而有所恢复,完全达正常者占37.5%;肾失功组患者TA、NH4+及NAC始终波动于低水平,而pH与HCO3-增高。结果表明,肾移植术活动态监测肾小管泌氢功能对了解移植肾功能状态、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判断疗效和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去甲肾上腺素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对原位肝移植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原位肝移植术的晚期肝硬化患者40例,年龄40~60岁,体重53~78 kg,ASAⅢ级或Ⅳ级,随机分为2组(n=20):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术中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初始输注速率为0.01~0.02 μg·kg-1 min-1;多巴胺组(D组)术中静脉输注多巴胺,初始输注速率为1~2 μg·kg-1·min-1.调整无肝前期、无肝期和新肝期去甲肾上腺素输注速率分别为0.01~0.05、0.03~0.25和0.02~0.40 μg·kg-1·min-1;多巴胺输注速率分别为1~5、3~30和1~10 μg·kg-1·min-1,以维持无肝期平均动脉压(MAP)60~80 mm Hg,其他时期MAP 60~100mm Hg.分别于切皮前、切皮后1 h、无肝期30min、新肝期1 h及4 h时记录、心输出量、体循环血管阻力,计算心指数及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于上述各时点抽取中心静脉血,并留取尿液,测定各项肾功能指标,术后1周内测定肾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间各时点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胱抑素C(Cys C)、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肌酐(Cr)及血清肌酐清除率(CCr)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于切皮后1 h时尿β2-MG高于N组(P<0.05).两组无肝期尿量、术中总尿量、术中呋塞米用量及术后24 h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内各时点血清β2-MG、Cr及CCr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中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对患者肾功能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转流过程中的循环、代谢变化 ,并对转流的作用进行探讨 方法 对 5 4例次行静脉 静脉转流的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转流过程中及转流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 (MAP)、中心静脉压 (CVP)、心输出量 (CO)、动脉氧分压 (PaO2 )、二氧化碳分压(PaCO2 )、血K+、Na+、Ca2 +、BUN值与转流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H值在转流后 15min较转流前明显降低 (P <0 0 5 ) ,乳酸水平在转流 30min、6 0min和转流后 15min比转流前均有明显增高 (P <0 0 5 )。转流 6 0min时ACT较转流前延长 (P <0 0 5 ) ,血肌酐值术后第 1天比转流前有显著提高 (P <0 0 5 )。 结论 体外静脉 静脉转流可以使肝移植手术无肝期的血液循环动力学和代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但也存在增加手术和肝缺血时间、增加费用等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素E1与多巴胺对肝移植术患者术中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术(OLT)中持续输注前列腺素E1(PGE1)和多巴胺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拟行OLT的患者18例,ASAⅢ-Ⅳ级,随机分为二组:前列腺素E1组(P组)和多巴胺组(D组),每组9例。P组和D组于麻醉诱导后分别静脉输注前列腺素E1(0.4-0.8μg·kg-1·h-1)和多巴胺(1-3μg·kg-1·min-1)至术毕。无肝期使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放置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及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前(T1)、无肝前期120min(T2)、无肝期40min(T3)、新肝期60min(T4)及术毕(T5)记录MAP,抽取静脉血并留取尿液,测定血清和尿液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血清肌酐(Cr),记录术中总尿量、无肝期尿量及呋塞米用量,计算肌酐清除率(CCr)。结果 与T1相比,P组术中各时点MAP、C-Cr和Cr差异无显著性(P>0.05),T5时血清β2-MG降低,T3-5时尿液β2-MG升高(P<0.05);D组术中各时点CCr和MAP差异无显著性(P>0.05),T2-3时Cr降低,T2-5时血清β2-MG显著性降低,尿液β2-MG升高(P<0.01或0.05)。两组MAP、Cr、CCr、血清β2-MG及尿液β2-MG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P组比较,D组术中总尿量及无肝期尿量增多,术中呋塞米用量减少(P<0.05)。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中持续输注PGE1和多巴胺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张肾血管、提高肾小球滤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预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存活率的价值.方法 共有42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接受了肝移植,所有患者的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按照2000年修订的重症肝炎临床分期标准,19例为早期,16例为中期,7例为晚期.Child-Pugh分级,除1例为B级外,其余均为C级.对所有患者进行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并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评估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对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依据两种评分的ROC曲线临界值,分别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组问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两种评分方式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至术后3个月,42例中,死亡7例.死亡者的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分别为(32.97±7.11)分和(12.57±0.98)分,明显高于存活者的(24.90)±4.96)分和(11.51±1.17)分(P<0.01,P<0.05).MELD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内存活率的最佳临界值是25.6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5.7 %和60.0 %,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Child-Pugh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内存活率的最佳临界值是11.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5.7 %和54.3 %,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根据两种评分方法绘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均能有效区分可能死亡和可能存活的患者.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两种评分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307(P<0.05).结论 MELD评分和Child-Pugh评分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肝移植后早期存活率均有预测价值;MELD评分能够更好的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改良法快速肝肾供体联合切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快速肝肾供体联合切取的可行性。方法总结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9月共 138例快速肝肾联合切取的技巧及评价移植后近期效果。快速切取技术采用原位腹主动脉 肠系膜上静脉灌注加下腔静脉引流 ,分离胃肠道后肝、胰、脾、肾整块切取 ,冰水浴中分离肝肾。结果肾脏的热缺血时间为 2~ 6min ,肝脏的热缺血时间为 3~ 8min ,整个手术过程约 2 0~ 30min。所有变异血管均保存完整。行肝移植 131例 ,术后 3d内血清ALT最高值平均为 (5 81± 392 )U/L ,无 1例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行肾移植 2 74例 ,术后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率为 3 3% (9/ 2 74 )。结论快速肝肾联合切取技术能同时保护供肝和供肾的质量 ,其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诊右半肝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6例接受急诊LDLT的ALF患者临床资料,评价转归和疗效。结果 全部供体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3周后恢复日常生活。全部受体均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手术顺利,术后48h内苏醒,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与术前水平相比,血氨术后第1天明显下降至(53.3±21.6)μmol/L (P〈0.05);总胆红素(TB)术后第1天即可恢复至(212±130)μmol/L(P〈0.05),以后呈继续下降趋势;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1周内即可降至正常水平(13±1)s(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与PT类似;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后1周内持续下降,至术后第7天降至较低水平。1例患者术后第10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疗法治愈,其余5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组受体均于术后1月内康复出院。结论 急诊右半肝LDLT能有效治疗ALF。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评估方法及其与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218例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在移植肝恢复血液灌注后1h采取外周静脉血,测定丙氨酸转氨酶浓度(定义为基础肝功能),同时采用组织气体分析仪测定肝组织的氧分压,并取肝组织活检,计算水变性及坏死细胞百分比,分别对上述3项指标进行评分,再根据各指标得分之和将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划分为5级(0~Ⅳ级),统计围手术期(术后2周内)、术后近期(术后2周至1个月)、术后中远期(1个月以上)的患者死亡率。结果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0级者157例(A组),死亡7例(4.5%),71.4%(5/7)死于术后3-6个月;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Ⅰ级者25例(B组),死亡5例(20.0%),80.0%(4/5)死于术后2周至3个月;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Ⅱ级者23例(C组),死亡5例(21.7%),80.0%(4/5)死于术后2周至3个月;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Ⅲ级者8例(D组),死亡7例(87.5%),85.7%(6/7)死于术后1个月内;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评为Ⅳ级者5例(E组),全部死亡,80.0%(4/5)死于术后1个月内。A组各期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C组(P〈0.05)和D组、E组(P〈0.01);B组、C组间各期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各期死亡率均低于D组、E组(P〈0.05)。结论基础肝功能、组织氧分压以及水变性和坏死细胞百分比三项指标可基本反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评级达Ⅲ~Ⅳ级者术后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