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将8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hs-CRP、TC、TG、HDL-C、LDL-C及颈总动脉IMT.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TC、TG、HDL-C、LDL-C及颈总动脉IM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TG、TC、LDL-C及颈总动脉IMT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HDL-C较治疗前均上升,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 (40/44),优于对照组的52.3% (23/44) (P <0.05).结论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清hs-CRP与血脂指标,减少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11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予血脂康胶囊1次0.6g,1天2次,口服,12周;对照组予普伐他汀片1次20mg,1天1次,口服,12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G、TC、LDL-C降低,H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T降低,NO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MT降低与治疗前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TG、TC、LDL-C降低及HDL-C升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T降低和NO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M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1天1.2g调脂、逆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效果与普伐他汀1天20mg相同,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作用强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水平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调脂疗效,以及对临床心血管事件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分别口服辛伐他汀20、40 mg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以及冠心病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辛伐他汀20mg及40 mg组均能显著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mg组:IMT治疗后(1.21mm±0.17mm)比治疗前(1.49mm±0.26mm)减少(P<0.05)。40mg组:IMT治疗后(1.19mm±0.24mm)比治疗前(1.45mm±0.22mm)减少(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老年冠心病患者仍有调节血脂作用,同时也可进一步减轻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并能明显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郭玉雪  胡英允 《吉林医学》2013,(34):7183-718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IMT≥0.9 mm的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降压治疗)和治疗组(降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各49例,对比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组IMT、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延缓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白介素-6(IL-6)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19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度3组,并选择59例健康老年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IL-6水平及IMT的情况,研究血清脂联素、IL-6与IMT的相关性;给予脑梗死患者相应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脂联素、IL-6差异.结果:不同病变程度脑梗死各组及对照组脂联素、IL-6及IM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脂联素与IMT呈负相关(r=-0.526,P<0.05),IL-6与IMT呈正相关(r=0.618,P<0.05);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脂联素、IL-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脂联素升高,IL-6降低.结论:IL-6的表达及IMT的厚度随脑梗死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IL-6与IMT呈正相关,脂联素的表达则随脑梗死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且与IMT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病人血脂及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脂血症病人53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 5mg/次/晚,服药6个月后,观察并比较病人治疗前后血脂,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患者经治疗后血脂水平指标下降,其中TC和LDL-C下降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37例 ,高血压30例,脑梗死 20例,各组中TC总胆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的下降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 治疗前后患者IMT(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能够降低高脂血症病人血脂水平,6个月内对TC总胆固醇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下降最明显,且对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等病人均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52名正常对照组分别采血测定其血脂水平及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IMT。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的血脂水平及IMT与对照组比较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0.05)外,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IMT较正常者增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抵抗素(Resistin)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伴有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组与缬沙坦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8个月血清抵抗素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舒张压(DBP)、收缩压(SBP)的变化.结果 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及缬沙坦治疗前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IMT、DBP、SBP均高于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苯磺酸氨氯地平组血清抵抗素、IMT、SBP、DBP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缬沙坦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及MT、SBP、DBP;苯磺酸氨氯地平能更有效地逆转大动脉结构,防止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血脂紊乱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血压伴血脂紊乱老年患者1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疗法,观察组采用普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TC、TG、LDL-C、HDL-C)、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冠状动脉钙化积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血脂紊乱老年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血脂和动脉钙化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灸联合中风防治灵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脂联素、内皮素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5月-2017年5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和中风防治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灸,2组均治疗3个月。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脂联素、内皮素、血脂(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脂联素、内皮素、TC、TG、L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脂联素升高,内皮素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5)。血清脂联素和内皮素水平与梗死灶体积间未见相关性。结论针灸联合中风防治灵可能是通过对血清脂联素、内皮素、血脂水平调节作用,从而对急性脑梗死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A)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Cys 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Hcy水平,以及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1.36±0.24)mg/L和(1.03±0.13)m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TG、TC、LDL-C、HDL-C、FPG、Hey水平及颈动脉IMT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 C水平与TC、TG、HDL-C、LDL-C、FPG均无相关性(r=0.076、-0.158、-0.040、0.012、-0.176,P均>0.05),而与血Hey及颈动脉IMT均呈显著正相关(r=0.871、0.819,P均<0.01)。结论高Cys C血症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与血Hey呈正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4,(1):53-54,5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文蕾  李辉  王丽 《疑难病杂志》2014,(6):579-58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石)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将134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64例,仅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TNF-α、IL-1、IL-6水平及IMT、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TNF-α、IL-1、IL-6、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对照组TG、TC、TNF-α、IL-1、IL-6均下降(P<0.05),而LDL-C、HDL-C、IMT及斑块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TG、TC、LDL-C、TNF-α、IL-1、IL-6均下降,IMT及斑块面积均缩小,HIDL-C升高(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TC、LDL-C及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糖、血脂、血尿酸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及40例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IMT,并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尿酸(UA)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的GLU,TCH,TG,LDL-C,UA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其中GLU,LDL-C和U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腔梗组的IMT明显增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T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血糖、血脂及血尿酸的水平与其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OF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初诊高血压伴高LDL-C血症患者126例,在给予基础降压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培哚普利+瑞舒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63例(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血压、LDL-C、HDL-C、LDL-C/HDL-C和IMT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2,P=0.029,P=0.03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DL-C、HDL-C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治疗组治疗后LDL-C/HDL-C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07),平均IMT和最大IMT均明显小于照组( P=0.001,P<0.001)。治疗前后LDL-C/HDL-C差值与平均IMT差值呈正相关( P<0.001,r=0.742)。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培哚普利可以逆转高血压伴高LDL-C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二者联合使用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君丽 《当代医学》2014,(18):112-1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8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检查的76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2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比值、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进行比较,并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板块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TC/HDL-C比值、LDL-C(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化调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96例经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强化调脂组和调脂组。调脂组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及辛伐他汀口服;强化调脂组患者进行为期8周改进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改进TLC)及辛伐他汀、维生素C口服。治疗前后采用高分辨率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情况,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流频谱、血脂等项目,与治疗前作对照分析。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8周后,调脂组患者颈动脉彩超结果(颈动脉IMT、颈动脉血流的Vmax、RI、P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脂检测结果 TC、TG、LDL-C均有下降(t=2.21、2.56、3.34,P<0.01),HDL-C无显著性差异(t=1.42,P>0.05)。强化调脂组患者颈动脉彩超结果(颈动脉IMT)变薄,有显著性差异(t=3.30,P<0.05),而该组颈动脉血流的Vmax、RI、P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强化调脂组患者的TC、TG、LDL-C有显著性下降(t=4.38、3.51、5.23,P<0.01),HDL-C无显著性差异(t=1.19,P>0.05)。结论:强化调脂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安全可靠的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