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对两者连接处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梗死灶情况、椎动脉优势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2.66%(101/109)的患者表现为一侧椎动脉直径大于另一侧。68.81%(75/109)的患者椎动脉优势位于左侧。74.31%(81/109)的患者有基底动脉弯曲。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增高,患高血压痛、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比例显著增高,且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减小(P〈0.05)。3级椎动脉直径差异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88.89%)以及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75.00%)。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患有高血压病以及椎动脉直径差异是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椎动脉直径差异,两者的存在促进了相应部位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系统为脑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61%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较粗,33%的右侧椎动脉较粗,6%两侧椎动脉管径完全相同。当椎动脉管径差异明显时便形成一侧椎动脉优势,发生率大于50%。许多研究表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可能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后循环的相关部位梗死。目前国内外关于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研究椎动脉优势和非优势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和部位,从而了解椎动脉优势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为后循环梗死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迂曲与椎动脉颅内段优势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1.5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者。测量椎动脉颅内段管径及基底动脉的长度与管径,观察双侧椎动脉是否存在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有无迂曲,并对二者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①左侧椎动脉优势占19.09%(21/110),右侧椎动脉优势占7.27%(8/110)。②基底动脉无迂曲者占75.45%(83/110),有迂曲者占24.55%(27/110),其中向左凸型6.36%(7/110),向右凸型占18.18%(20/110)。③椎动脉颅内段优势动脉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r=0.61,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存在优势动脉可引起基底动脉迂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循环脑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TIA)患者142例,均给予MR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组(n=80)、非VAD组(n=62);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n=64)、后循环组(n=78),其中伴VAD的前循环患者25例,伴VAD的后循环患者55例。分析影响VAD患者合并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及基底动脉迂曲与VAD的关系,并就相关典型病例进行说明。结果 VAD合并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比例低于VAD合并后循环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弯曲为影响VAD患者合并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OR=2.273,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VAD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r=...  相似文献   

5.
赵东亚 《医学综述》2011,17(12):1835-1837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减少是眩晕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而椎动脉优势可产生不对称的血流模式,对血管壁产生不对称的机械作用力,从而加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管狭窄,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眩晕的发生。现就椎动脉优势与眩晕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优势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红玲  闫福岭 《现代医学》2010,38(4):438-440
两侧椎动脉大小通常不同,当差异明显时就成为一侧椎动脉优势,这是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的一种血管现象。但其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尚未充分研究,本文对上述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两侧椎动脉大小通常不同,当差异明显时就成为一侧椎动脉优势,这是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的一种血管现象。但其发生机制、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尚未充分研究,本文对上述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回顾和归纳近年来对于基底动脉弯曲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对基底动脉弯曲的流行病学,基底动脉弯曲的形成及发展,影响因素,诊断,以及基底动脉弯曲对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的影响,机械压迫造成脑干,脑组织受损所导致的临床症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周旭东  张力明  方宁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3,(14):101-103,F0003
目的探讨脑桥梗死部位与基底动脉狭窄、弯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发析2009年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神经科住院治疗新鲜脑桥梗死患者118例及前循环脑梗死105例(所有病例有头颅MRI及颅内外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将脑桥梗死组设为A组:梗死位于脑桥中线一侧;B组:梗死部位位于脑桥中线两侧。脑桥梗死两组与基底动脉狭窄、弯曲作相关性统计分析。同时比较脑桥梗死组与前循环脑梗死组的基底动脉狭窄、弯曲发生率。结果118例脑桥梗死中A组78例:基底动脉狭窄6例(7.69%),基底动脉2级弯曲60例(76.92%);B组40例: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40例(100%),基底动脉2级弯曲32例(80%)。105例前循环脑梗死组中基底动脉狭窄5例(4.76%);基底动脉2级以上弯曲15例(14.29%)。①脑桥梗死A、B两组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94.72,P=0.00)。脑桥梗死A、B两组基底动脉弯曲度无明显差异(χ^2=0.146,P=0.703)。(参脑桥梗死组与前循环梗死组的基底动脉狭窄、弯曲比较有明显差异(χ^2=38.27、90.27,P=0.00、0.00)。结论脑桥梗死部位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基底动脉严重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鞠奕  王拥军 《北京医学》2007,29(3):132-134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BA)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并评估其预后,分析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68例后循环缺血脑梗死患者病例,经全脑动脉造影筛选出29例BA严重狭窄或闭塞病变患者,MRI证实存在BA供血区新鲜脑梗死;随访1年,分析与预后不良相关的临床及血管病变特点.结果 21例患者病前有以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72 h内出现意识障碍者9例,其中4例死亡,5例严重残障.1年病死率为44.8%(14例),严重残障率为13.8%(3例);狭窄位于BA近1/3段6例,中1/3段11例,远1/3段4例:9例入院时NIHSS≥14分的患者3例死亡,6例严重残障.结论 BA严重病变所致脑梗死临床预后较差.频繁出现且持续时间逐渐延长的眩晕、早期出现意识障碍可能提示预后不良.NIHSS评分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7,29(7):385-38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Hcv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的Hcy水平为(32.69±19.54)μmol/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7.14±4.98)μmol/L和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4.72±10.53)μmol/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血清Hcy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年龄组间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但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者(P<0.01).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血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被确诊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椎动脉MRA、临床资料ABCD2评分及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其差异性。结果后循环TIA中椎动脉优势占有率高于非椎动脉优势;ABCD2评分分层院从低危组到中危组到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与非椎动脉优势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脑梗死发生率椎动脉优势组较非椎动脉优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颈总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经颅彩色双功能多普勒超声检查法.测定40例脑穿通支动脉梗死、31例脑主干支动脉校死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颈总动脉管径及有或无粥样斑块等反映血管形态和收缩峰速、每分钟血流量、阻力指数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结果表明当颈总动脉出现粥样斑块,而无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时,易发生穿通支脑梗死;随着血流动力学,尤其是血流收缩峰速度和阻力指数等指标的异常程度加重,发生脑主干动脉梗死的危险性增大。结论颈总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患者发生脑梗死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及椎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行颅外段颈动脉、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其动脉壁的形态病变性质和动脉管腔的内径及椎动脉的最大流速(PSV)、阻力指数(RI).结果 91例脑梗死患者中,内径超过正常范围的颈总动脉最多,其中左侧17例,右侧22例.斑块生长部位以颈总动脉多见,类型以扁平斑最多,其次为硬斑.椎动脉PSV减低多见,其中左侧52例,右侧57例;RI超出正常范围的,左侧22例,右侧36例.结论 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及椎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提供了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nd vertebral artery. Methods Ninty-one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were examined of ex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 patterns of arterial wall and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arterial lumens and the peak flow rate (PSV), resistent index (RI)of the vertebral artery were observed.Results In the 91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the inner diameter of carotid artery beyond the normal range, there were 17 cases in the left, 22 cases in the right.The most plaqueslie in carotid artery.The type of plaques was flat applanation spot at most, following was hard spot.Vertebral artery's peak flow rate was usually reduce, 52 cases in left, 57 cases in right. 22 patients' resistent index beyond the normal range in the left, and 36 cases in right.Conclusions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o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nd vertebral artery provides the morphology and hemodynamics's change, offers important messages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颈动脉狭窄进行分度并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53例,占88.3%;对照组60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6例,占2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