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磊 《中医药文化》2006,1(2):32-32
"医易同源"说出自明代医家张介宾的<类经附翼·医易>,指医理和易理都强调阴阳的变化,于是以变化为源.但实际上医学理论中阴阳变化的道理源于易理,"医易同源"论并不成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医源于易".近年来中医界流行的"医易同源"论则明显带有藉<周易>以拔高中医的潜在含义.  相似文献   

2.
《周易》也称《易经》,是我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典籍,为五经之一,素有"经中之经"之称.它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其内容丰富,知识广博,对祖国医学影响很大,可以说乃其理论渊薮.而中医理论不仅受《周易》启迪,胎息于此,且发展了它的学说,并运用到实践中,故有医易同源之说.本文谨就此做一考证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医易同源”基本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辨析,认为易学中的易不能与占筮混同,“医易同源”中的“源”不是巫术,“医源于易”之“易”不是《易经》,医易关系的“医”专指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医易相通"归结为如下两点其一,易学是中医学的理论渊源,而中医学则是易学理论在实际运用的典范,两者长期在学术思想上互相渗透因而实际上相得益彰;其二,如果说易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话,那么中医学就是"推治道以明医道"了.在方法上都是借天例人.  相似文献   

5.
《周易》融天道、地道、人道于一身,而中医学以天地人合一为医魂,阴阳五行理论虽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伤寒论》上秉《周易》神韵,下合《内经》心法,立足"四逆汤浅析"、"六经辨证"及"仲景自序"可管窥医《易》同源。  相似文献   

6.
7.
赵献可,字养葵,号医巫闾子,浙江鄞(今属宁波)人,约生活于16世纪下半叶。其《医贯》六卷刊行于明万历45年(公元1617年),书中引易入医,阐发命门乃人身之太极,以易学的“先天”“后天”学说概括肾命与脾胃的关系等学术主张,是赵氏平生医易汇通的突出成就。兹就其医易研究特点探讨如下。一、远绍易水,内因立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行世之后,便成为辨治外感热病不  相似文献   

8.
“医易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商周以来先秦文化的结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渊源。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医学亦不例外。当前对“医易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不乏仁智互见。兹将近年来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冀有助于进一步研讨。一医易究竟是否同源“医易同源”在中医界似已成口碑,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中医学在肇始之初就采用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因此有“医易同源”之说。中医学从《易》“太极生两仪”的“分化”思想出发,认为整体是基本存在,是部分的前提,把重点放在研究人的整体水平上;循《易》“阴阳交  相似文献   

9.
张其成 《国医论坛》1991,6(6):12-14
近来,海内外出现一股“医易研究”热.中医与易学(不仅仅是《周易》)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两者的相关研究对促进中医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综观此项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只在“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上下功夫,在易理与医理的圈子里打转.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①认为中医整体观来源于《周易》天人合一思想;②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来源于《周易》阴阳消长、刚柔进退的变易思想;③认为中医的辨证方法、直观悟会方法、类比思维方法皆源于《周易》;④认为《周易》的阴阳学奠定了中医学基础;⑤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源于《周易》;⑥在易学象数与中医运用方面,虽有涉及但较薄弱.前五个  相似文献   

10.
郑钦安在易学理论的启发指导下,将人身阴阳分为先天阴阳、后天阴阳。先天阴阳为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后天阴阳为元阴元阳在人身五脏、六腑、经络等各个部位运行的不同状态。郑钦安借助易学概念,用乾元比拟人身真气,用乾坤两卦比拟先天阴阳,用坎离艮兑震巽六卦分配脏腑经络并配合五行学说、六经气化学说阐释后天阴阳,将后天人身诸象归属于先天元阴元阳的消长,进而归属于一元真气的盈缩,以此阐发人身阴阳合一之道,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医易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0月11日是毛泽东同志对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批语批示46周年。值此之际,本人重温毛主席的批语,就中西医结合有关问题以及所谓中医西化等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3.
循因医学是笔者提出的新的医学模式,本文介绍循因医学的相关概念,如本质机制、循因分析、循因实验、循因临床、循因医学关系图等,希望有利于读者理解这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实验诊断学全新的视角审视中西医结合理念,实验诊断学的微观性、客观性、早期性、动态性及多点性分别可与中医的宏观理念、经验理念、“治未病”理念、恒动理念及整体理念结合。实验诊断学中的中西医结合理念对于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及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的学科建设均有深远意义,并从中考量了实验诊断学与中医学的互补性与兼容性。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相关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学科建设发展,尤其出现了有的把“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有的把“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二级学科(国家标准《科学分类与代码》)以后,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等概念的定义问题愈加关注。另一方面,从事或学习一门科学,首先需要理解其一些基本概念,才能正确进行思想交流。  相似文献   

16.
结合《内经》中的有关论述,对气虚及藏气虚、真气虚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辨析,并就有关气虚与少气、短气、无气的鉴别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临床精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药毒性辨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毒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大量文献,明晰了中药毒性的内涵,透析了中药毒性的特点及研究难点,评析了中药毒性的发生缘由,剖析了中药毒性的研究现状,解析了中药与西药的本质差异,并探析了中药毒性的研究思路。通过对中药毒性诸多问题的阐述,使国内外人员能正确评价和认识中药毒性,亦可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内容.<藏象体用关系研究>[1]中曾提出了藏象是一对体用关系,本文是在<藏象体用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关于"象"与"藏"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行为分析与中医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学习困难儿童运用中医辨证、现代医学辨病与心理行为进行相关的科学分析.方法应用中医辨证、Rutter's儿童心理行为量表教师问卷对78例学习困难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习困难儿童中医辨证的虚证和实证与心理行为相关,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儿童卡方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学习困难儿童与脏腑阴阳气血不调有密切关系,与儿童的心理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20.
消渴与糖尿病的概念亟需澄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当前将消渴病与糖尿病概念混为一谈现象的剖析,指出两者概念上可存在交叉关系,但绝非是等同关系。并由此就“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科研导向等问题展开讨论,强调从西医的角度研究中医、验证中医固然无可非议,但不应成为当前唯一的固定的研究模式;中医的创新性发展更应实践中以医理论来指导实验研究,来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