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2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指一组病因不明,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长期持续增多,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持续6个月以上,排除病因明确的嗜酸粒细胞增多,仅累及皮肤,未累及其他器官的疾病[1].该病临床易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2003-2005年24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2岁。四肢皮肤水肿、硬化1年。查血嗜酸粒细胞340×106/L;ANA1:40(+)。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皮下脂肪可见片状淋巴细胞、较多嗜酸性粒细胞。诊断为嗜酸性筋膜炎。给予强的松、西米替丁、青霉胺口服并联合物理疗法,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表现出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主要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还涉及到细菌及真菌的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等的造血器官的肿瘤性疾病。除上述疾病外,对于有一定的临床和病理学的特征,即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全身脏器中有嗜酸粒细胞浸润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的疾病,1956年Engfeodt等称为播散性嗜酸性胶原病。其后,Hardy等将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播散性嗜酸性胶原病及Loflen氏心内膜炎等表现周围血有持续性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在脏器中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疾病统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本文报告了2例病例,临床上极为相似,即以支气管哮喘为初发症状,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以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男,70岁,反复皮肤瘙痒伴增厚、红色斑块半年,加重1月,同时伴肝、肾损害、脾大。皮损组织病理:真皮水肿,真皮浅深层及血管周围可见以嗜酸粒细胞和单一核细胞为主的浸润,部分血管壁可见嗜酸粒细胞移入,伴嗜酸粒细胞脱颗粒现象。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木村病     
木村病(Kimura disease)又称嗜酸粒细胞淋巴样肉芽肿(Eosinophilie lymphoid granuloma),软组织嗜酸粒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the soft tissue),皮肤嗜酸粒细胞滤泡增殖症(Eosinophilie lymphofolliculosis of the skin)。定义:木村病是一种好发于青年男子面、颈、腋窝、腹股沟、肘窝等处,特别是从颊部到腮腺部,单发或多发性皮下肿块,组织病理学示皮下组织有淋巴滤泡样结构,并有显著的嗜酸粒细胞浸润,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加的原因不明的,慢性反应性预后良好的疾病。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日本,多  相似文献   

6.
嗜酸粒细胞与许多皮肤病相关.特应性皮炎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中Th2型细胞因子如白介素-5可导致嗜酸粒细胞的增多、细胞趋化、细胞活化及凋亡延迟.骨髓异常增殖型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因出现融合基因导致嗜酸粒细胞的增多.嗜酸粒细胞组织浸润的过程是一系列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嗜酸粒细胞通过释放颗粒蛋白、脂类介质及细胞因子来完成炎症反应调节、细胞毒等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正常人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0.02~0.04,超过正常但小于0.1称轻度增多,介于0.1—0.5为中度增多,大于0.5则为重度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与许多皮肤病相关,可归为二类,一类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主要有:Ofuji嗜酸性化脓性毛囊炎、Wells综合征、嗜酸性脂膜炎、Gleich综合征(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周期性血管水肿)、嗜酸粒细胞性坏死性血管炎、口腔黏膜嗜酸粒细胞性溃疡、新生儿毒性红斑、嗜酸粒细胞性面部肉芽肿、一过性嗜酸粒细胞性结节病及结节性嗜酸粒细胞浸润等。另一类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肤病,其中部分疾病可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包括特应性皮炎、虫咬及寄生虫病、大疱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经治的23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皮疹泛发、多样,但有其自身特点,伴有剧烈瘙痒,其诱因与长期口服某些药物有关,如抗高血压药物等.临床上极易误诊;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采用序贯疗法,取得明显治疗效果.结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早期诊断对其临床治疗、病程长短及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 34岁,右侧头皮起疹、轻痒 2年来诊。右侧头皮可见一约 3cm×6cm大小水肿性斑块,正常肤色,上有 5~6个孤立存在的黄豆大小结节,互不融合,无压痛。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细胞增多。予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封闭, 2月后皮损有所缩小。  相似文献   

10.
自1989年10月新墨西哥首次报告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以来,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相继有报道.嗜酸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包括:嗜酸粒细胞增多(100%)、肌痛(100%)、关节痛(69%)、呼吸困难与咳嗽(64%)、麻疹样及荨麻疹样发疹(64%)、水肿(51%)、硬皮病样皮肤改变、发热、肺炎及全身疲乏(79%).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7岁,工人,天津人。上腹部疼痛伴持续性高热9天,全身皮疹8天,加重3天。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全身皮肤潮红、肿胀和疼痛,嘴唇和口腔黏膜糜烂和溃疡,黄疸、全身淋巴结、肝、脾肿大,伴严重肝损害,外周血白细胞(21.38×109/L)和嗜酸粒细胞(4.48×109/L)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疾病.然家系中同患带状疱疹较为少见,笔者见到2个家系中父女同患该病,现予报告: 家系1:冯××,女,6岁.于90年7月12日,被其母发现右胸部皮肤出现5分硬币大红斑、上布密集粟粒大小之水疱,呈带状分布,微痛,次日开始发烧,并在右胸部又发现有2处同样皮疹并有破溃,于7月16日入本科.体温38.8℃,脉搏120次/分,血压14/8 KPa,一般情况尚可.血常规:血色素95g/L、红血球3.0×10~(12)/L、白血球13.8×10~9/L、中性0.82、淋巴0.16,嗜酸粒细胞0.02;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少许.诊断为右胸带状疱疹继发感染.其父陪护,于7月19日,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61岁女性患者,右前臂结节、斑块伴瘙痒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部分胶原束内可见嗜酸粒细胞脱颗粒形成"火焰"现象。诊断:Wells综合征(嗜酸性蜂窝织炎)。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左侧耳廓周围出现丘疹结节伴瘙痒1年余,擦伤后破溃出血不止。病理活检示:表皮角化过度及棘层肥厚,真皮层上部有较多扩张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肥大突向管腔,血管周围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真皮中下部可见多处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样滤泡。诊断: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1岁,全身泛发红斑、丘疹,偶颜面水肿伴痒1年半,家族中无类似患者.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骨髓活检: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多次粪检未见寄生虫卵,血多种寄生虫抗体阴性,心肌酶升高,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阴性;心脏彩色超声见轻度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右房轻度增大.诊断为复杂性未定类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予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后,症状控制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5-2013年本科收住院的19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选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50~81岁,病程均反复迁延不愈,表现为泛发性、多形性、瘙痒性皮炎样皮损。血常规、外周血涂片、骨髓像均显示嗜酸粒细胞增多。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血管扩张,周围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结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以皮肤损害为主,治疗方面应采用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73岁。因头顶部出现肿物1个月于2003年7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诉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在头顶部、额部先后出现4个青杏大肿物,无痛痒感,增长迅速。1周前自觉肿块有压痛。饮食、睡眠正常,无全身不适。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营养中等,偏瘦体型。皮肤科检查:右前额部、头顶部及后枕部可见3枚鸽卵至鸡蛋大的肿块(图1),质稍硬,有压痛,正常肤色,毛发未脱落。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2×109/L,嗜酸粒细胞计数50×106/L,血红蛋白110g/L。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头颅CT示皮下软组织肿块,肿块下颅骨破坏,脑组织正常。肝、胆…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38岁。右耳廓暗红色丘疹2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上部血管增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根据患者临床及镜下特点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后消退,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9.
现认为疱疹样皮炎 (DH)真皮和血管周围浸润的CD4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前有研究表明 ,IL 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IL 4和IL 5可能参与了DH的发生 ,这些细胞因子可促使组织浸润、嗜酸粒细胞成熟 ,Th2型细胞因子 (IL 4、 5 )对嗜酸粒细胞的部分作用可能是由嗜酸性趋化物(eotaxin)介导的而嗜酸性趋化物是一种可由多种细胞因子 (IL 4、IL 13、TNF α和IFN γ等 )诱导的强效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剂 ,对于Th2型细胞也具有趋化作用 ,其对嗜酸…  相似文献   

20.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 drome)是一组病因不明、以骨髓和周围血嗜酸粒细胞长期持续增多、伴脏器弥漫性嗜酸粒细胞浸润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除内脏损害外,可以有皮疹。本病较为罕见,我们观察到1例,其皮疹类似于黏液水肿性苔藓,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