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射频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CT评价(附3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螺旋CT评价射频治疗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 35例肝癌 35个病灶射频治疗术前、后肿瘤大小、密度的变化、肿瘤凝固性坏死的形态、范围及术后CT增强扫描的特征进行观察。其中术前进行肝动脉碘油及明胶海绵碎块栓塞 2 3例。结果 :35例肝癌射频术后 5min均有增大 ,术前、后肿块最大径分别为 5 .75± 2 .84cm和 6 .2 2± 1 .1 2cm ,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病灶CT值术后 5min均减低 ,术前、后病灶CT值分别为 45 .3± 6 .33Hu和 32 .8± 7.83Hu,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术后 5min 94.2 8% (33/ 35)的病灶呈不同程度凝固性坏死。随访 1~ 1 1个月 ,平均随访 4个月 ,71 % (2 5/ 35)病灶较原病灶缩小 ,2 9% (1 0 / 35)病灶扩大 ,病灶CT值减低 1 1Hu±。CT增强 1 0例 ,其中 5例坏死区表现为无强化 ,5例残留灶 /复发灶显示为结节状或花环状强化。结论 :螺旋CT可准确评价肝癌射频治疗的效果 ,并提示射频结合肝动脉栓塞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肝癌射频治疗的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CT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早期效果。方法采用CT增强扫描对45例肝癌患者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和密度的变化、肿瘤凝固性坏死区的范围及治疗后增强扫描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后30d,45例肝癌患者57个肿块进行CT复查,28%(16/57)的肝癌病灶缩小,47%(27/57)的肝癌病灶大小无变化,25%(15/57)的肝癌病灶较术前增大,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5cm的病灶增大占29%(9/31),>5cm的病灶增大占23%(6/26)。病灶的CT值均减低约15HU左右,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71.9%(41/57)的病灶呈完全凝固性坏死,增强扫描表现为坏死区域无强化。结论CT对肝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前后肿瘤的大小和密度变化以及肿瘤凝固性坏死大小的观察,给肝癌射频治疗效果及预后提供重要指标,为重复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18F-FDG PET显像评价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术疗效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用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肺、肝恶性肿瘤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肺和肝脏恶性肿瘤患者 2 2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其中单发病灶 10例 ,多发病灶 12例。治疗前、后各行 1次PET显像者 10例 ,仅治疗后行PET显像者 12例。临床随访时间 6个月~ 2年。结果 ① 2 2例患者共 38个病灶 ,射频消融术治疗野内皆可见放射性缺损灶 ,经CT、X线胸片随访证实缺损灶为坏死组织。 12例PET显像发现有 15个缺损灶边缘存在环形或弧形放射性浓聚灶 ,影像学随访和病理检查证实 9例 12个缺损灶边缘有残余恶性肿瘤 ,余 3例 3个缺损灶边缘浓聚影为炎症反应。边缘肿瘤残余病灶的标准摄取值 (SUV)明显高于炎症反应 (6 .96 5± 2 .72 6对 2 .6 0 7±0 6 90 ,P <0 .0 5 )。②治疗前后各行 1次PET显像者 10例 ,14个治疗病灶治疗前见1 8F FDG高度浓聚 ,治疗后治疗野呈放射性缺损 ,SUV分别为 7.932± 3.130和 0 .70 6± 0 .2 97(P <0 .0 0 1)。未行消融术治疗病灶 9个 ,第 2次显像病灶浓聚程度稍增高 ,SUV分别为 5 .95 2± 1.92 7和 5 .2 5 7± 1.932 (P >0 .0 5 )。③ 13例治疗后 2周内行CT检查与PET显像比较 ,治疗后CT皆示病灶较治疗前增大 ,肺内病灶密度改变不明显 ,2例肝癌病灶密度改变 ,而PET显像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栓塞对射频治疗肝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用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 (RFA)肝癌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行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者 (A组 )及未行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者 (B组 )行集束电极治疗后分别统计。结果 A组的治疗时间为 (9± 2 )min ,坏死直径 (5 .3± 1.4 )cm ;B组的治疗时间为 (16± 5 )min ,坏死直径 (3.5± 1.8)cm (P <0 .0 1)。结论 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具有安全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海洋星虫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 研究海洋星虫提取物的抗疲劳作用。方法 采用盐抽提、分级沉淀、超滤、冷冻干燥等方法从海洋星虫中制备得到海洋星虫提取物。采用小鼠游泳试验测定了海洋星虫提取物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 ,运动后小鼠血乳酸消除及血清尿素氮含量的影响。结果 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 0 .0 4 ,0 .0 9,0 .2 6 g/ (kg.d)的海洋星虫提取物 30 d后 ,对照组负重游泳时间为 (4 4 3± 132 ) s,低、中、高剂量组负重游泳时间分别为 (5 31± 178) ,(5 98± 16 1) ,(6 93± 135 ) s,小鼠负重游泳时间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逐渐延长 ;运动后 30 min,对照组血乳酸水平为 (8.0 8± 0 .4 7) m mol/ L ,低、中、高剂量组血乳酸水平分别为(7.71± 0 .4 7) ,(6 .35± 0 .5 8) ,(5 .38± 0 .70 ) m mol/ L ,提示海洋星虫提取物能够显著加快血乳酸消除 ;运动后 30 min,对照组血清尿素氮含量为 (8.4 7± 0 .82 ) mm ol/ L ,低、中、高剂量组血清尿素氮含量分别为 (7.5 2± 1.2 5 ) ,(7.11± 0 .6 4 ) ,(6 .5 5± 0 .6 2 ) mm ol/ L ,提示海洋星虫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结论 海洋星虫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射频消融(RFA)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共38个病灶CT引导下进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大小2.5~12 cm,其中原发性肝癌26例,转移性肝癌4例.应用美国RIDA 1500型射频消融仪,电极针为15G的9根伞状排列的可伸缩针,电极针打开后最大直径可达5 cm.术前术后均进行增强CT扫描,并定期随访.结果 RFA操作均顺利完成.平均5.5 d后患者康复出院或接受其他方案治疗. 治疗结束后即刻CT平扫,肿瘤内有小点状气体形成者20例,30 d后螺旋CT扫描,增强后38个结节中,直径≤3 cm的4个病灶全部坏死,直径在3~5 cm之间12个病灶,7个全部坏死,5个部分坏死, 直径>5 cm的22个病灶5个全部坏死,均为先行1~2次经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治疗病人,17个病灶部分坏死.术后常见并发症主要为肝区疼痛、发热、气胸及胸腔积液,无射频治疗相关的死亡.结论 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 (T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6月 ,选择经药物治疗无效或不佳的患者 4 6例行介入治疗 ,采用Seldinger技术 ,双侧子宫动脉注入碘油、聚乙烯醇 (PVA)和高压消毒明胶海绵颗粒充填子宫病灶进行栓塞。结果 TUAE治疗子宫腺肌病后患者的月经量减少 30 %~ 70 % ,平均 (5 4 2± 2 0 2 ) % ,t=5 85 ,P <0 0 1。 3个月后贫血症状改善率 10 0 % ,血红蛋白平均值达 (12 6 6± 6 5 )g/L ;t=2 8 5 9,P <0 0 1。 4 3例 2个月后痛经消失 ,占 93 4 8% ,3例 2个月后疼痛明显减轻 ,4个月后痛经消失 ,术后疼痛评分及评级比术前明显降低 ,(经t检验 ,痛经程度t=5 2 4 4 ,影响活动程度t=4 1 5 1,疼痛分级t=10 3 2 ,P值均 <0 0 1。子宫体积缩小状况 ,从TUAE治疗前的 (2 4 7 6± 116 2 )cm3 ,缩小到治疗后的 (12 9 3± 5 6 6 )cm3 ,子宫缩小30 %~ 6 6 % (t=2 86 ,P <0 0 1)。病灶体积缩小从TUAE治疗前的 (16 2 6± 75 6 )cm3 ,缩小到治疗后的 (48 2± 18 7)cm3 ,病灶缩小率 32 1%~ 98 6 % ,(t=3 9,P <0 0 1)。彩色超声检查子宫肌层血管信号明显减少。结论 T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支气管动脉灌注 (BAI)治疗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2 2例中央型支气管肺癌 ,治疗前均经支气管镜检查证实 ,经BAI治疗后行手术切除 ,用免疫组织化学 (以下简称免疫组化 )方法分别对经支气管镜及BAI后手术切除获得的标本进行染色 ,观察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 ,分别于BAI治疗前后近期行CT扫描观察肿瘤最大径及临床分期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AI治疗前、后肿瘤组织MVD分别为 16 84±7 6 8、2 1 85± 6 16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BAI治疗后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明显下降(P <0 0 1)。BAI治疗前、后病灶最大径分别为 (4 84± 1 73)cm、(3 78± 1 5 5 )cm ,二者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BAI疗前、后肿瘤临床分期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BAI治疗前肿瘤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呈负相关 (r =- 0 340 ,P <0 0 5 ) ;BAI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的变化与肿瘤MVD的变化呈正相关 (r =0 316 ,P <0 0 5 ) ;BAI治疗后肿瘤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无相关性(r=- 0 16 8,P >0 0 5 ) ;BAI治疗前、后肿瘤MVD、VEGF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r=0 0 0 9~ 0 2 6 9,P >0 0 5 )。结论 BAI治疗可以抑制中央型支气管肺癌的肿瘤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99Tcm-MIBI 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对肺癌及其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术后病理诊断为依据,对57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的99Tcm-MIBI SPECT/CT显像结果分良性和肺癌两组进行分析,计算其5min、60min平面以及60min SPECT/CT三维融合断层显像的摄取比值(UR);以肺部良性病灶组UR值的+1s为诊断阈值,对肺癌原发灶及其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17例肺部良性病灶组其5min和60min平面以及60min SPECT/CT三维融合断层显像的摄取比值(UR)分别为1.05±0.16、0.97±0.22、1.51±0.39,而40例肺癌组其UR值分别为1.41±0.22、1.37±0.23、2.18±0.61同组两时相比较P>0.05,而组间两时相比较P<0.05.以良性结节+1s为诊断阈值,99Tcm-MIBI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0%(36/40)、82.35%(14/17)和87.72%(50/57);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17.65%(3/17)和10%(4/4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2.31%(36/39)和77.78%(14/18).40例恶性病变患者共检出转移淋巴结19个,其CT/SPECT断层融合图像的UR值为1.82±0.37.结论99Tcm-MIBI 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对肺癌及其转移淋巴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早期肠道内营养在重型脑外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早期肠道内营养 (EN)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 3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行早期肠道内营养 ,取同期的 3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行早期肠道外营养 (PN) ,并动态观察其白蛋白、淋巴细胞数 (LC)、谷草转氨酶 (ALT)、血糖、颅内压 (ICP)、哥拉斯哥评分 (GCS)、体重、应激性溃疡发病率等变化。结果 伤后 10天 ,EN组与PN组的白蛋白、LC、ICP、体重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伤后 10天 ,EN组ALT低于PN组 ,分别为 (35± 4.8)u/L ,(38± 4.2 )u/L ,(P <0 .0 5 ) ;EN组血糖也低于PN组 ,分别为 (8.4± 3.4)mmol/L ,(10 .3± 3 .6 )mmol/L ,(P <0 .0 5 ) ;EN组GCS评分高于PN组 ,分别为 (10 .6± 2 .7)分 ,(8.9±2 .6 )分 ,(P <0 .0 5 )分 ;EN组应激性溃疡发病率低于PN组 ,分别为 10 %和 33 .3% (P <0 .0 5 )。结论 早期肠道内营养与肠道外营养具有同样的营养价值 ,但在调节内脏功能、降低血糖、保护肝脏、降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明显优于肠道外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确诊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胸片及CT图像,并对其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行胸片检查,9例单发,1例多发(3个病灶),共12个病灶.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共9个病灶.平片上病灶短径平均为(1.8±0.6) cm,未见钙化、毛刺、空洞等征象.CT病灶位于胸膜下,大小为1.7cm×1.9cm,5例可见浅分叶,2例可见小块状钙化灶,3例见周围血管包绕征,4例可见周围有肺气肿带包绕,所有结节均未见毛刺、空洞及空泡征,无胸膜牵拉征,肺门纵隔无淋巴结增大,无胸腔积液.平扫CT均值为(45.6±10.0) Hu,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有明显强化区及未强化区,主要与病理组织成分相关;强化区域CT均值为(105.6±12.7) Hu,绝对增强均值为(60.0±13.8) Hu.病理上均包含血管瘤样区、乳头区、实变区和硬化区,按不同比例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显示:Vim(+++),CK(++),EMA(+),部分CD34、NSE(+).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性,术前若作出正确诊断,多数患者可避免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nmic total occlusion,CTO)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行CTA检查的32例作为A组;未行CTA检查30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导丝未通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对A组治疗成功和失败患者的CTO病变局部平均钙化积分和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为73.17%,B组为42.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血管再通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5±30) min,B组为(105±40)min,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介入治疗成功患者CTO病变局部平均CT密度值(400±72)Hu,介入治疗失败患者为(520±108)Hu,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CTA检查可提高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减少介入治疗时间;CTO病变平均CT密度值、血管闭塞时间和血管病变长度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胡牧  支修益  刘宝东  李岩  王鸿   《放射学实践》2012,27(1):41-45
目的:观察分析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后CT影像学改变。方法:搜集因肺部恶性肿瘤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226例(共计消融灶233个),分析评价治疗后病灶CT影像学改变。患者中原发性肺癌201例,肺转移癌25例。接受射频消融的病灶直径1.00~10.60cm,平均(4.36±2.45)cm。平均随访时间13.61个月(1~30个月)。结果:215例患者(95.13%)治疗后立即出现消融灶周围肺组织内毛玻璃样改变,多在1个月内吸收;191患者(84.51%)治疗后肿瘤立即出现增大,127例患者(56.19%)出现消融灶内多发小空泡形成。术后51例患者(22.57%)出现空洞,恶性胸水多发生在治疗3个月以后。121例患者(65.05%)在术后第一个月随访时胸部CT提示病灶有增大,46.15%和50.89%的患者在3个月及6个月复查时病灶缩小,之后这一比例开始降低,至12个月时,只有33.64%的患者病灶较上一次评估时缩小,到24个月时这一比例降低到4.35%。结论:病变周围的毛玻璃样改变、空洞形成、多发小空泡形成和胸膜改变是射频消融后最常见的CT改变。体积较大的病灶更可能出现空洞改变,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内病灶多出现增大表现,治疗后6个月是病灶缩小最明显的时期,6个月后出现的病灶较上一评估周期增大提示患者肿瘤进展。CT是射频术后疗效评估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肺硬化性血管瘤(SHL)CT增强特点的分析,探讨肿瘤的CT强化基础及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0例SHL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得出增强前后的CT值,分析病灶的强化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CD34抗体标记肿瘤组织,计算MVD。结果增强扫描病灶显著强化,平均CT强化值为(56±15)Hu,直径≥3 cm的5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直径<3 cm的1例病灶强化不均匀,4例病灶强化均匀;肿瘤的强化程度与MVD呈正相关(r=0.872,P<0.01)。结论病灶显著强化是SHL的特点,是由肿瘤内的MVD决定的。 CT增强扫描对SHL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CT仿真内镜在膀胱病变的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仿真膀胱镜在检测膀胱病变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30例怀疑膀胱异常病例经膀胱镜和CT仿真膀胱镜检查,采用常规增强CT扫描后30min—1h,膀胱充盈高密度造影剂后,再行膀胱区扫描,层厚3mm,Pitch=1.5,并在工作站重建;分别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专家独立观察CT仿真膀胱镜结果,并与病理对照。结果:传统膀胱镜检查发现异常病变27例,其中膀胱肿瘤20例,膀胱炎症6例,膀胱憩室3例,神经源性膀胱1例。在CT仿真膀胱镜中发现24例,其中6例膀胱炎症未发现。所有病人均能很好耐受CT仿真膀胱镜检查,没有并发症出现。结论:CT仿真膀胱镜检查是一种比较准确的检测膀胱病变的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膀胱镜,它没有任何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18F-FDG PET/CT对不同大小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不同大小范围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从全国拥有PET/CT的10家医院筛选出已经获得病理学检查结果的SPN病例,收集诊断CT、PET/CT和病理检查结果以及标准摄取值(SUV)、结节大小等资料.诊断CT、PET/CT结果为肺癌、肺癌可能性大、肺癌可能者为阳性;结果为良性病变、良性可能性大、良性可能者为阴性;难以确定阳性和阴性者为不确定.采用SPSS 10.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0个(120例)SPN中良性结节28个,恶性结节92个.直径或(长径+短径)/2≤1.0cm的结节17个,恶性病变9个;1.1~2.0cm 57个,恶性病变占75.44%;2.1~3.0cm 46个,恶性病变占86.96%.28个良性结节SUV最大值(SUVmax)的平均值为4.5±4.9, SUV平均值(SUVmean)的平均值为2.9±3.6;92个恶性结节SUVmax平均值为6.7±4.2, SUVmean平均值为4.9±3.6;良性结节的SUV显著低于恶性结节的SUV.无论良性还是恶性结节,随着结节的增大,SUV升高.诊断CT对结节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为78.26%,特异性3/8,准确性72.22%; PET/CT灵敏度为94.51%,特异性64.00%,准确性87.93%.结论 18F-FDG PET/CT在SPN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优于诊断CT;结节大小是判断SPN良恶性的重要指标,直径或(长径+短径)/2>2.0cm的结节,恶性可能性约为87%; SUV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但鉴于良性结节SUVmean的平均值为2.9±3.6,界值2.5仅供参考,尤其是对于≤1.0cm的结节.  相似文献   

17.
吸氧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结合对肺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吸氧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SPECT与定位CT结合对肺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为肺部病灶的良恶性鉴别建立一种高性价比方法。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47例可疑恶性肺部病灶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疑似炎性反应病例短期应用抗生素。所有受检者于注射99TcmMIBI前开始经鼻腔导管吸氧,注射后10min进行SPECT与CT定位融合显像,2h后进行延迟显像。对良、恶性肺部病灶(T)与对侧相应肺组织(N)的摄取比值(早期:EUR,延迟:DUR)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EUR和DUR的诊断效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47例患者(32例原发性肺癌,4例肺转移,11例良性病变)共51个肺部病灶,恶性病灶39个,良性病灶12个。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诊断肺部良恶性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37/39)、83.3%(10/12)、92.2%(47/51)、94.9%(37/39)和83.3%(10/12)。恶性病灶EUR为2.95±1.16[95%可信区间(CI):2.57~3.32)],良性病灶EUR为1.43±0.33(95%CI:1.22~1.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恶性病灶DUR为3.19±1.74(95%CI:2.62—3.75),良性病灶DUR为1.60±0.32(95%CI:1.39—1.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1)。半定量ROC分析显示:以EUR≥1.625为诊断肺部恶性病灶的界值,灵敏度97.4%(38/39),特异性83.3%(10/12);以DUR≥1.75为诊断肺部恶性病灶的界值,灵敏度94.9%(37/39),特异性83.3%(10/12)。结论吸氧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结合显像对肺部病灶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CT引导下经皮穿刺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引导监测,经皮穿刺适形冷冻治疗肺癌的安全性、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肺癌患者,纳入标准:(1)肺功能差、年龄大不能耐受开胸者;(2)周围型肺癌累及胸膜及胸壁肿瘤而无法彻底切除者;(3)肺癌通过临床综合治疗病灶缩小稳定,但不能消失者;(4)局限性肺癌,有手术切除适应证,但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者.排除标准:(1)双侧或单侧多发病灶患者;(2)肿块靠近纵隔大血管,预计穿刺途径不可避免地会伤及大血管者;(3)严重肺功能低下,肺最大通气容积<39%;(4)重度咳嗽,反复出现呼吸困难,不能配合治疗者;(5)肿瘤晚期、明显恶病质及出血倾向者.根据以上标准入选66例共76个病灶进行了冷冻消融,病灶最大径为1.5~16.0 cm,全部病灶按照肿瘤体积行17 G冷冻探针穿刺适形冷冻.肿瘤最大径<3.0 cm者采取双针"夹击"冷冻;肿瘤直径3.0~5.0 cm者采取多针穿刺适形冷冻;肿瘤最大径>5.0 cm者采取瘤内穿刺适形布针,针距<1.5 cm.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疗效评价采用CT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大小及强化情况.结果 本组18例肿瘤最大径<3.0 cm,术中CT复查显示冷冻范围超过病灶边缘1.0 cm以上,病灶局部密度减低,紧邻病灶周围可见窄带状透亮环绕,其外围肺组织密度增高,呈磨玻璃样环绕病灶形成靶征;术后1、3个月复查显示,病灶及邻近肺组织无强化;6个月后复查,扫描局部可见纤维条索影;7例随访时间达2年,其中5例肿瘤无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1年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出现肿瘤骨转移.22例肿瘤最大径在3.0~5.0 cm之间,术后即刻CT复查显示,冷冻冰球覆盖全部病灶,病灶边缘的分叶和毛刺等恶性肿瘤征象消失,病灶体积轻度增大;术后1、3个月复查实性病灶逐渐缩小;9例患者随访达2年,其中4例肿瘤无复发,3例肿瘤稳定,2例出现其他部位转移.26例肿瘤最大径>5.0 cm,术中复查,冰球覆盖病灶体积70%~90%,周围肺组织无冷冻损伤改变.26例患者术后进行了放、化疗等综合治疗,随访6个月,9例病灶体积缩小,11例病灶稳定,6例病灶进展伴身体其他部位转移.本组患者术中3例出现咳血;术后26例痰中带血丝,19例出现气胸,其中5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气体完全吸收,拔管时间平均为5 d.结论 CT引导监测,经皮穿刺适形冷冻治疗肺癌疗效肯定,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S-11C-甲基-L-半胱氨酸(11C-MCYS)在荷Hepa 1-6肝癌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及其在肿瘤PET显像中的价值.方法 (1)荷Hepa 1-6肝癌小鼠25只,经尾静脉注射11C-MCYS注射液1.48 MBq,分别在注药后5、10、20、30和60 min5个时间点测量肿瘤组织及各器官的放射性,计算%ID/g.荷瘤小鼠10只,经尾静脉注射11C-MCYS 1.48 MBq,分别于5、10、20、30和60 min行全身PET/CT扫描,观察全身放射性分布及代谢情况.(2)荷瘤小鼠及炎性反应小鼠模型各20只,经尾静脉注射11C-MCYS 1.48 MBq,1h后行全身PET/CT扫描.通过ROI获得肿瘤和炎性反应组织的SUVmax,并计算肿瘤/肌肉、炎性反应组织/肌肉放射性比值.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1C-MCYS在体内吸收迅速,给药后5 min放射性分布即可达到高峰,5 min时肝和肾放射性分布分别为(1.97±0.12)和(1.02±0.09) %ID/g,60 min时肝和肾放射性摄取降为(0.53±0.14)和(0.29±0.05)%ID/g,而脑、肺、胃及肌肉等组织放射性摄取均小于(0.23±0.05)%ID/g,肿瘤组织放射性摄取为(0.48±0.05)%ID/g.荷瘤小鼠不同时间点PET显像示小鼠各脏器的放射性摄取与各相应时间点小鼠体内放射性分布一致.(2)肿瘤组织摄取11C-MCYS较高,SUVmax为4.58±0.65,而炎性反应组织摄取11C-MCYS较低,SUVmax为1.02±0.18,肿瘤/肌肉及炎性反应组织/肌肉的放射性比值分别为7.27和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6,P<0.01).结论 11C-MCYS是一种有前景的新型氨基酸类PET显像剂,有望用于肿瘤与无菌性炎性反应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