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关于虚劳病因,《理虚元鉴》提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的"极"作为疾病名称最早在马王堆医书<十问>中就有记载:"气血宜行而不行,此谓cui殃.六极之宗也.[1]"指人气血闭塞为患,乃是诱发"六极"之病的主要病原所在.在<神农本草经·桑白皮>亦有记载:"桑根白皮:味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2]"<金匮要略>中也有:"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3]的记载."六极"病属于虚劳病中的一种,是形体虚衰的一种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3.
按常理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但笔者临床所见阳虚盗汗也有之.考诸先贤对阳虚盗汗也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盗汗候>说:"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有阳虚所致."<景岳全书>亦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  相似文献   

4.
肺痹证治新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肺痹病名肇始于<内经>.<内经>中共有五篇论及本病,有病因病机研究,有诊断探讨,有脉证罗列,侧重各有不同.<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云:"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素问·五脏生成>:"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不足,病肺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纵观上述,肺痹为脏腑痹之一,为痹证中重症,其发病之因有二:皮痹为秋感邪气,其"逆荣卫之气而病".继而"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素问·痹论>)"表现为皮肤不仁,肿痛,隐疹,肺主皮毛,皮痹不已,重感于风寒湿三气,内舍于肺,发为肺痹,也可以因本脏自虚及少阴不足为内伤致病.其证候为:烦满喘而呕,喘息,发喘上气,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其脉浮、微大.其病机则强调为积气在胸中,其病性为虚,除本脏自病外,与少阴肾脏虚损有关.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机颇为复杂 表现为多脏腑受累 笔者认为 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以脾胃虚损 气阴两虚为主 标实则有气滞、血瘀、湿阻、热毒蕴结等 本病的治则应遵循<内经>:"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之旨 其具体治法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论:"虚则补其气 实则消食、豁痰、燥湿、清热、消导 但不可峻剂."可谓要言不繁.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大黄蓥虫丸主证病因病机的标本缓急、药理研究及该证与虚劳病中它证的对比分析等诸多方面,研究论证了“缓中补虚”可理解为“缓用补虚”之误,意谓“当先去邪攻实,再行扶正补虚”。  相似文献   

7.
大黄蛰虫丸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廑虫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精髓之处,有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其中对病有真假之辨识尤其重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病有逆从者,以病有微甚,病有微甚者以病有真假."即临证所遇病证有真假寒热、真假虚实两类.真者以正治,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即微者逆之,医者不难掌握;假者以反治,即甚者从之,对医者难耳.  相似文献   

9.
催乳汤治疗产后缺乳40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除精神紧张外,剖宫产率近年升高,从而导致缺乳的产妇日趋增多,对于产后缺乳,中医古籍<诸病源候论>即列有"产后乳无汁候."认为其病因"即产则血水俱下,津液暴竭,经血不足"使然.<备急千金方>列出治妇人乳无汁共21首下乳方,其中有猪蹄、鲫鱼的食疗方,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分虚实论缺乳:"产妇有两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这对后世研究缺乳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汪绮石《理虚元鉴》学术思想,对虚劳病辨证论治的原则用以指导临床。方法:本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结论:《理虚元鉴》在虚劳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后以及预防等方面形成系统,为中医学的虚劳病防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血汗症,历代中医将之归于中医学的"血汗"、"汗血"、"肌衄"、"血箭"、"红汗"等病证的范畴."血汗"之名,首见于明.方贤<奇效良方·诸血门>"神白散,治血汗,从肌腠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血汗"即"血自毛孔出".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汗血证治>明确指出"病者汗出正赤污衣,名血汗."明.李梴<医学入门>云:"又血从汗孔出,谓之肌衄."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诸血门>谓"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  相似文献   

12.
任卫华 《北京中医》2000,19(1):17-18
历代医籍对血液及其他系统多种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俱不足的慢性衰弱证候,多以虚劳病为诊断,通过观察临床上血液系统常见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白血病等,除符合一般虚劳病辨证外,均具有以血的虚损劳伤难复为主要特点的病理变化,仅以"虚劳"、"血虚"等病名来概括,或范围太广,或程度太轻,均不够准确.本文结合历代医籍理论论述,提出血劳病名,将血液系统具有贫血特征,以血的劳伤为主要表现,属于过去"虚劳"、"血虚"范畴的疾病均以血劳病名来概括,以更准确地认识虚劳病中凡符合因虚致血损,因损致血劳规律,表现为血液的损伤、虚衰、劳竭难复、病势缠绵的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籍对血液及其他系统多种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俱不足的慢性衰弱证候,多以虚劳病为诊断,通过观察临床上血液系统常见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缺铁性贫血、白血病等,除符合一般虚劳病辨证外,均具有以血的虚损劳伤难复为主要特点的病理变化,仅以"虚劳"、"血虚"等病名来概括,或范围太广,或程度太轻,均不够准确.本文结合历代医籍理论论述,提出血劳病名,将血液系统具有贫血特征,以血的劳伤为主要表现,属于过去"虚劳"、"血虚"范畴的疾病均以血劳病名来概括,以更准确地认识虚劳病中凡符合因虚致血损,因损致血劳规律,表现为血液的损伤、虚衰、劳竭难复、病势缠绵的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14.
内伤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种疾病可引发,常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风、火、痰、虚、瘀为致病之主要因素.其病位在头,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内藏脑髓,而为髓海.机体诸精,上聚于头,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以滋养脑髓,活跃神机,维持机体的平衡.脏腑失衡,风、火、痰、瘀等邪上扰,或虚不养神,则致神机受累,清窍不利,而致头痛.正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笔者现将临床辨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句话分别见于<灵枢·经脉>和<灵枢·禁服>篇.原文日:"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如下几种:"不盛不虚的从本经取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编著)"发病不由于邪气盛或正气虚,就于本经取穴调治",(<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编著)"对虚实不明的病症,只须按经取穴治疗,而不必分补泻",(<针灸学辞典>,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著)"不盛不虚,以病有不因血气之虚实而惟逆于经者,则当随经所在,或饮药或灸刺以取之也."(<类经>上册,张介宾编著)  相似文献   

16.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分疼痛而言,可分为寒、热、虚、实性.本文所谈腹痛为虚寒性腹痛.主要症状:腹部绵绵作痛,时痛时止,痛时喜按、得温则减,遇冷更甚,纳呆腹胀,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诸病源侯论·腹痛诸候>:"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均提到虚寒性腹痛的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7.
张龙江 《光明中医》2006,21(2):13-14
肠鸣又名腹鸣.<伤寒杂病论>仲景对肠鸣一症之辨治,分属于虚劳、痰饮、寒热错杂、寒湿之范畴.理法兼备,颇为详晰.现结合个人体会,试析如下: 1虚劳 仲景认为,本型肠鸣多见于老人.如<金匮·血痹虚劳篇>:"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若肠鸣,…皆为劳得之."观其言"人年五、六十"名,正合<灵枢·卫气失常篇>:"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之语.  相似文献   

18.
汪绮石,生平不详,传为明末人,其治学严谨,医道高明,对虚劳病的治疗尤为擅长.鉴于当时"病虚劳者,委命于庸医,而轻者重,重者危",故特著<理虚元鉴>一书流传于世.是书于虚劳之证,见识独到.清·柯怀祖称绮石之论虚劳,犹仲景之论伤寒,足见该书学术价值非同一般.今将读书心得叙述于后,冀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9.
益气化瘀法治疗小儿脱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明环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63-1363
小儿脱肛临床多见,此病多因小儿气血未充,深痢日久,中气下陷,肠胃薄弱,导致肛门松弛,滑脱不收.故<诸病源候论>云:"小儿患肛门脱出,多因痢久肠虚冷,兼崩躯气,故肛门出."根据"虚则补之"、"下者举之"的原则,益气、升提、固脱是治疗本病之大法.临床常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举,真人养脏汤以固脱.  相似文献   

20.
浅论通法在虚劳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劳 ,又称虚损 ,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损性、消耗性、进行性证候的总称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虚劳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该篇提出补益脾肾的治疗大法 ,为后世医家治疗虚劳奠定了基础。然而后人只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 ,一味滥补 ,不知补中应有通 ,有悖于仲景之原意。本文从虚劳的成因及治疗两方面 ,探讨通法在虚劳治疗中的应用。1 虚劳病的成因乃虚实夹杂历代医家对虚劳的成因众说纷纭 ,如《巢氏病源》认为 :“夫虚劳者 ,五劳、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